--马芸《岁月留痕》有感
作者:路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题记
人海间咫尺不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秋天的脚步刚踏入九月,天气里再也没有了炎热的气息,多了一些微凉的清冷。秋风过耳之际,我收到了来自故乡《岁月留痕》作者马芸老师寄来的首发诗文集一本。在这之前,马芸老师在我们当地已是小有名气多年的书法爱好者、文学创作者。但我常年在外地,加上自己的生活圈子很小,从不知道马老师本人。
最近,我是从快手视频中得知马老师是我们村一名普通的农民作家。我们净口村,全村七个自然村,她属寨子组,我归沟老组,两地相距三华里之远。可惜的是我们之前谁都不认识谁。我们都是七零后,我比她大四岁,她是我的学妹,都同属一个语文老师的学生。都爱好文学、读书。当我们互加微信后,从她的微信头像中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不知在哪好像见过面。正所谓“文学灵犀一点通,相问好似曾相识!”
马芸老师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父亲熏陶,喜书法,爱文学。她的父亲曾是我们小学老师。2002年我在家盖房子,因给门窗装玻璃,在我们村老场边的小卖部中请来马老师丈量窗户玻璃尺寸大小。第二天,马老师送来了裁好的玻璃及胶条。他脸色蜡黄,佝偻着身子,病恹恹的样子,有气无力地说:“我有病,没有力气,小卖部的儿子残病,腿脚不利索,我把玻璃送过来,你自己装一下。”看着当年在校园集训大会上铿锵有力的、而今病容憔悴的马老师,我说:“我不会装,你给我指导一下,我自己装。”马老师高兴地眯起笑眼说:“那好,那好!”两年后,我们村老场边的小卖部撤了,不见了。在马芸老师的书中阐述,她的父亲于2004年去世。那正好就是我与她父亲见面两年后就病逝了。
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高考期间,鼻窦炎已很严重了,头疼得厉害。高考后就在县人民医院做了手术(今年在天津又做了二次手术),当年由于家境贫寒,手术后未住院。秋季又回高中部复读,一个月后,脑袋肿大,病情感染,不得不退学回家。从此我的人生陷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跟马芸老师的命运差不多,只是形式和过程有所不同。这次相识,正应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诗,命运多舛的人何必曾相识。
触勾起儿时的回忆
自己爱好文学,以前也写过一些东西。当得知马芸老师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本村乡土作家后,我特别激动。当接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纸和笔,赋藏头藏尾诗一首:
净化重魔魍魉泪,
口诉人生岁月寰。
马超云雀志意情,
芸芳陇上巾帼缘。
晚上回到家后,我又急忙捧起书本,奋读至深夜两点多钟,基本上了解了马芸老师这四十九年来的坎坷人生和疾苦。当我读到《我的二姐》中部时,鼻翼不由得抽动酸楚,两眼潸然泪下,她质朴无华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她写到七十年代吃红薯、釆摘猪油菜的情景,触发了我儿时的回忆。
七十年代,是人们生活还很困难的时代。记得哥哥有一次出门到沟圈对面讨饭回来,从小竹篮里拿出半片高粱饼,他自己不舍得吃,却让我先吃。我当时也就是两三岁吧,刚记事的年龄。幼小的我拿着半片高粱饼还未来得及咬一口,就被一只大红公鸡抢了去,是哥哥急忙追抢回来的,他擦了擦土又给了我。这就是她写二姐时,使我想起了哥哥的以前往事。
关于吃红薯的记忆,小小的我坐在妈妈推的石磨盘上,一只手往盘眼里拨红薯片,一只手往嘴里塞红薯片。那个年代的红著片有点恶潮的味道,一点都不好吃。只有一次爷爷给各个孙子们发的黑沉沉像面筋样的红薯条块,味道甜美,到现在还余味无穷。
马芸老师写她和二姐及同伴们的采摘猪油菜的时候,我和哥哥也在相距她三华里之外干着同样的事情,窑洞的大笼中储备的猪油菜干叶,够一家人一冬的口粮。
写狼群出没的年代,我就回忆起了伯母、三婶她们的娘家弟弟都被狼咬伤过脸庞,还有五保爷爷小时候被狼甩驮到狼背上驮走的事,幸亏大人们发现及时,被救了回来,但还是失去了一只耳朵。小时候,大人们都上工挣工分去了。妈妈临走时给我再三叮咛:“山里有狼上来,别在外面乱跑。”我没有听妈妈的话,在外面独自玩耍时,一只狗从远处走来,我以为是狼,吓得钻进玉米杆草堆里不敢出来。还有一次使我终身难忘的“指狗为狼"、啼笑皆非的事。
我们小时候七八个伙伴结伴到山里挖草药,也是为了避免遇到狼而结伴的。挖药途中,一只大黄狗从水渠边上过来。当时我发现得早,大喊一声,“狼来了,我们去打狼。”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狼,个个拿着长把镢头围攻过去,把狗逼进了一个小崖窝里,我站在水渠对面大声 吆喝:“快点,打死狼,不然它会咬伤咱们。”
镢头头不断砸向狗头,狗疼得呲牙咧嘴,向我投来哀求的泪汪汪的眼光,我下意识地一震,心想这可能是一只狗。听大人们说,狼尾巴是垂着的,这有点不像。
我又喊:“别打了,它可能是一只狗。”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后怕!
她所描述的许多身边细小之事,诸如槐花、口水面、葬礼、快递、腌莱、骑自行车、复垦地庄等,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画面,经她笔下娓娓 道来,给了人们一种时光飞逝的冷暖回忆和岁月沧桑的悲喜怀念之情。
突破多重困难及病魔围攻
马芸老师的前半生,是命运多舛的半生。后半生更是举步维艰,重疾缠身,又要操心照顾年幼的儿女及残疾弟弟,还有两个年幼的侄儿。她说:“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是生活充满阳光,将热爱文学与生命融为一体;是苦难成为她文学创作的源泉,将文学创作的动力与活下去的希望连成一体,她用智慧的语言启迪人生,留给人们一种精神鼓舞和食粮。在这个网络极发达的时代,多数人对文学有些淡忘,或者淡出。而像马芸老师这样自始至终、一如既往地坚守文学阵地,真让人肃然起敬!并且她还是一个身患重病无收入来源的农村妇女,如此始终不渝,就像对待爱情一样。她的散文、诗歌、人物传记大都以表现爱戴自己家人、善待身边朋友、怀念已逝故人的人文情怀,表现了她善良和热爱生活的一面。
伏案深夜,我的情绪时时有些波动。她说:“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它有窄处,也有宽处.…….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但是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去履行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享受上帝赐予我们的幸福,去忍受生活现实带给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漫漫人生路,几多艰难途。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酒一地。我们累,却从无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就是带着美丽的微笑与善心,踏过萧瑟多患的季节,战胜严寒,迎接春天!
秋天,是大自然的丰收季节,也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又是人们情感波动、多愁善感、悲喜交加的多事之秋。马芸老师在这个季节收获了《岁月留痕》;她的人生也正处到了一个人事起伏的多事之秋阶段。她虽处在多种困难和自身疾病缠绕的萧瑟环境中,但还能一直用朴实的文字、匠心独运的思维,将发生在自己身边诸多变化多样的零零碎碎的生活“落叶”,以不同文体融汇在一起 ,给人生之秋多姿多彩的“落叶”注以文字的生命力量,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写出了她在王符故里的温暖风土人情,字里行间虽表现的是自己的凄凉人生,但她深情歌颂的是当地人民淳朴勤劳的美德,谱写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坎坷的人生,教会了马芸宽容、忍耐和淡定。就算命运坎坷,也要向阳而生,不沮丧、不悲观、不抱怨,心中恬然。是岁月成就了她,把她打磨成了内心的强大和坚强。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名言:“累写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在标示着前进的一步。”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就会充满甜蜜和喜悦。尽管她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每天还不忘在微信圈发布动态,分享优秀篇章,晒晒女儿丰盛饭莱给她带来的满满幸福感,以及不断地感谢和感恩各界老师、朋友对她的支持和鼓励等。她拿起手中的笔向生活倾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又紧握手中的笔向命运顽强抗争战斗不息。
她说:“写作,并非诗情画意,只是能让我找到一个灵魂栖息之地,倾听自己的声音,与古人对话,与朋友畅谈,把阳光和热情奉献给精神愉悦,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内心里传承不息……”
人生难免有艰辛,生活总会多波折。再要强的人,也难免失眠、焦虑、孤独,她常常用收藏于微信中的《百年孤独》里的一句经典话来自勉:“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可大多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正是我们难得的自由。”目前,她一个人正在与病魔战斗,自强不息,突破多重困难和病魔的围攻,以满面春光的样子站在世人的面前,继续以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书写一曲顽强的生命赞歌。原有古人“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多自强。”如今马芸老师用自己的顽强毅力改写了这最后一句话,真是巾帼不让须眉,风雨涅盘中的铿锵玫瑰!
笔墨描秋菁,苦海映飞翎。
芦竹接落叶,萧瑟有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