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鹿梦的头像

鹿梦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6/30
分享

是有灵性的地方——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刚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裹挟着的安静气息所打动,从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平静的自述里,感知这个民族特有的灵性,万物有灵,生机盎然。

鹿是很有灵性的,温顺又美好。因为我的名字里有“鹿”的谐音,小时候就被人起了一个“梅花鹿”的外号,长大后又有人说我有鹿样的温柔,说我的文字很有灵性,像藏了一百只林间的小鹿,所以每每提起“鹿”,总觉得心里湿漉漉的。这个民族养驯鹿,他们会温柔地照顾驯鹿,真心为它们的苦痛感到心疼,他们让驯鹿在林间自由游荡,去体会森林中的风花雪月。驯鹿的灵性是森林赋予的,是自然赋予的,是因自由而生的,干净,澄澈且元气淋漓。

那些人也是有灵性的,他们不乏人类身上原始的最初的那种美好,那种生机与活力。那是个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的民族,正是这片有灵性的土地滋养了这个独特的民族。他们对自然怀有原始的敬畏,会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会为活着的树木遭到破坏而心疼,会在经过树林前小声低语以表示对山神的敬畏,坚信万物有灵。他们会因为高兴而围着篝火跳舞,会高声歌唱,他们的感情是那样纯粹,爱与恨都纯粹,简单。他们平静地对待生死,给予一切美好的寓意。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妮浩,那个坚定救人的萨满,因为不忍见死不救,为了救人却失去许多自己的孩子。书中并没有以现代的科学的视角来衡量他们的信仰,大概就是想告诉我们,对于未知要有足够的敬畏,人在自然面前不能自以为是的道理吧。

书中也不乏悲悯色彩,在社会变迁中,那些最原始的灵性,会渐渐在时代洪流中褪色,留下微凉的感伤。故事的最后,经历了战火与重建,那个驯鹿民族只留下了两人在山上,其他人选择了定居生活。原始与文明的过渡,总会隐含着变化的精神阵痛。结尾半个月亮处跑回山的鹿崽,恰也表现着对原始的坚守,民族文化传承的希望。时代会变,文明浪潮冲击之下,也许再也不会看到围着篝火欢腾的“野人”,但在文明多样性进程的今日,对这些民族独有生活方式的尊重与保护,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的独有的灵性,可以被好好保护着。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有灵性的地方。一代代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摇着清脆的鹿铃,在林间行走,敬畏自然,奔赴自由,在源源迸发出的生机与活力之中,鹿鸣呦呦,灵性长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