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龟蔓的头像

乌龟蔓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2/26
分享

《阡陌守望者》

阡陌守望者:曲周农村留守群体

在曲周,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容易被社会忽略的生活群体,对,他们是农村阡陌之中的守望者: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面对家庭结构的缺失,他们慢慢承受着亲人分离的痛苦与现实,每当过年过节或者是农忙之时才是他们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这样生活群体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我震撼,让我动容!但又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很骨感的现实: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男性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与城市的关系结构断裂愈演愈烈,造成农村劳动力缺失、弱化,留守妇女、老人、儿童,自然而然地就组成了农村的留守群体,并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实,这是我国农村家庭结构残缺化,家庭功能失调和弱化的必然结果。

在曲周,有这样一群人,老人的沧桑、妇女的坚韧乐观以及儿童对爱的渴望。此刻,她们的喜悦和担忧、快乐和悲伤一一浮现在我眼前,让我不得不拿起笔把他们写进我的生活,希望我的记录能够给她们带来一些温情。

 

夕阳之憾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叶敬忠先生曾经在《静寞夕阳》一书中说过,子女外出务工,必然导致留守农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从而动摇家庭养老的功能。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需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自己应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由此引发了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则由于社会转型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断裂变得更加弱势”。

大抵这是缘分吧。2015年8月,我们在曲周某个村庄农户调研中,偶遇吴婆婆,她看上去六十多岁,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讲话声音很洪亮,花色薄衬衫和黑色瘦瘦的裤子衬托出吴吴婆婆的瘦小与孤单,但她身子很硬朗,走起路来完全看不出来她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奶奶。记得那天是晴天,正是夏天最炎热的时候,我和同学小月走进了一个很平常的农户家,庭院很小,错落有致,矮矮的柿子树,淡淡的花香,倒增添了几分雅致。房屋前还有一个小菜园,里面生长着好几种我叫不上名字的蔬菜,据说这些蔬菜都是吴婆婆亲自打理。当时吴婆婆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堂屋,屋内摆着一张红色大床,一盏风扇,墙上挂满了她和家人的合照,连桌子上也摆放着她儿子的照片,旁边竖着两束花,更显温馨。当我们刚进屋里,吴婆婆马上打开风扇,递水果过来让我们解暑,当时我多想叫一声奶奶呀!吴婆婆告诉我们,她已经七十多岁了,从吴婆婆的眼光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孤单与忧伤,但是吴婆婆目光很坚定,我也感受到了她对生活充满热爱。

待我们说明来意之后,吴婆婆马上答应配合我们做调研,还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有出息了,对农民做好事,国家没有白培养你们呀!”我和小月喜出望外,备受激励和感动,眼泪不知何时从我眼眶里偷偷跑了出来。当调查问卷访问快结束的时候,其中有一项内容是涉及到家庭基本情况,吴婆婆沉默了,一直抹流泪。原来,吴婆婆从小生活孤苦,家里孩子多,又身为长姐,为减轻家里负担,就放弃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因此错过了识字读书的好年华,提到这里,吴婆婆告诉我们,这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每每想到此处,吴婆婆都会偷偷掉眼泪,所以,吴婆婆对自己的儿女教育问题格外谨慎,有了“前车之鉴”,就不能让儿女在接受教育上受委屈。吴婆婆说:“家里再穷,我也得让孩子们上学念书,学知识,不能让上一辈人的遗憾继续延续!”值得欣慰的是,吴婆婆的儿女们都很有出息,她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但那骄傲的笑容马上消失了,因为吴婆婆的儿子在几年前去世了,加上老伴过世早,生活的重担就压在吴婆婆一个人身上。吴婆婆年轻时卖过化肥,种过果树,生活还算过得去,别看吴婆婆现在七十多岁了,她还经营着十几亩田地,农活儿更是亲力亲为。

“您这么大岁数了,子孙都很有出息,您就不要这么累着自己了。”我轻声问道。

“闺女呀,我这一辈子干活儿干惯了,闲不下来呀,一旦闲下来,我怕我撑不下去!”吴婆婆边说边用手拭泪。

我心里顿时很沉重,多么坚强的吴婆婆呀,时间究竟在她身上留下多少烙印呢?

听完吴婆婆的故事,她的坚强、她的隐忍、她的积极乐观,令我感动,令我折服!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两个字“沧桑” !

 

阡陌之浛

 

叶敬忠先生在《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一书中曾指出“因为丈夫在家庭中的缺席,留守妇女独自承担起了农业生产、子女抚育、老人赡养等家庭责任,因而面临劳动负担和心理负担同时加重的困境。”

在曲周,我会经常去阿姨和嫂子家去串门,她们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坚毅的品格和坚定的人生信仰都深深影响着我。

在农村,妇女在家不仅要照看孩子和老人,还要下地劳作,这在曲周农村很普遍,也很现实。201510月,试验地要播种,播种前,需要将定量牛粪撒进指定试验小区内,当时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请了几位嫂子(在当地我统称她们为嫂子)过来帮忙,她们当中最大的七十多岁,最小的也有五十多岁了,考虑到这儿,一开始我很担心她们的工作量,谁知她们四个人竟然在短短半个小时之内将一车的牛粪瞬间“倾洒”完毕,也不嫌脏。除了震惊,我甚至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农村妇女,真是太“彪悍”了!这真是现实版的“娘子军”,巾帼不让须眉!

农村妇女除了“彪悍”一面以外,她们还多才多艺,对生活充满热情!特别是邻近村的几位嫂子们,她们会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农事,跳广场舞,外出表演节目。其中一位嫂子,我们都叫她王姐。别看王姐是农村妇女,但是见识与其他人不同:她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从来不马虎。年轻的时候,为了能让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王姐卖过农资,包地种树,帮人开车拉货都尝试过,现在看到孩子们不仅有出息,而且很孝顺,王姐心里很满足。

王姐还是村里的村主任,管理着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带领村民修马路,盖新房。她本人能歌善舞,性格豪爽,为人果敢刚毅,还组建了邻近几个村唯一的文艺舞蹈队,组织队员自编自演“三句半”,成立田间学校和布衣坊,帮助当地妇女自主创业,还当起了农业技术培训的老师,给学员和村民讲课,带领队员去外地文艺表演,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在国际舞台上上做报告,在当地可谓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

正是这样一位坚强勇敢的母亲,才造就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是这样一位“巾帼英雄”,才成就了一个有激情的团队。

 

“赤子”之寒

 

我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来形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所以就斗胆引用叶敬忠先生《别样童年》中的一段话,“由于家庭劳动力的减少,留守儿童不仅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反而要过早分担家庭的生计压力,因此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父母的远离和家庭教育的断裂引发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关爱缺失,学习无助以及内心孤独等问题,并进一步对其人格养成产生深层影响。

在曲周,我很喜欢和小孩子们在一起,他们的真实、善良,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开始反思。回到学校之后,他们还会时不时给我发消息,询问什么时候回曲周,还约定等我回去之后,他们会唱歌给我们听,看到这群小孩子真诚的笑脸,我哭了,不是因为感动,而是我与这群孩子们之间彼此的爱与信任。

还有一次,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心酸!

那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欢度“六一”儿童节,在游戏竞答环节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于是我就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稚嫩的脸庞,笑得那么开心,但是我发现其中一个小孩儿低下了头,于是,我很好奇,上前拉住他,询问:“你们今天玩得开心吗?”,他没有回答我。

“老师,我们很开心,动画片很好看!”,其中一个小孩答道。

“那你为什么不开心呢?”,我好奇地问道。

“老师,要是我爸爸妈妈能陪我一起玩就更好了!”那个小孩儿怯生生地答道。

我很错愕,不知道该怎样安慰这个伤心的孩子,难道骗他说爸爸妈妈下个月就会回来这类话吗?我知道,孩子的父母经常在外打工,将小小的他交给年老的爷爷奶奶照看,每逢农忙或者是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这种现象在当地很普遍,孩子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带着对父母的思念,期盼家庭团聚。

但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现实: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大多数还是隔代照料与教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培养面临着挑战,内心压力、精神压力更大,这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关注!

也许这就是孩子们内心真正所期盼的吧?

由于求学的缘故,我在曲周生活了三年,但是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多故事,也遇到了很多难忘而有趣的人,所以曲周是一个很难忘的地方。尽管时间怎样冲刷我的记忆,但是它终究带不走曲周在我心里留下的烙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