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又叫作鹳鹊楼,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因而吸引了历代名流前来登临作诗赋文,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世名作,然而尤其以唐代《登鹳雀楼》一诗最为著名。
在鹳雀楼上面题有《登鹳雀楼》一诗,后人总是按奈不住激情的胸怀,并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名作,仿佛要与此诗比一番高低之势,因而鹳雀楼也就成了唐代诗人活动的一座赛诗楼,还留下了许多才情并茂的名篇佳作。
一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不但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而且有唐宋之际骚人墨客登楼赏景,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名作,其中则以唐代《登鹳雀楼》一诗最为著名。
自从唐代《登鹳雀楼》一诗问世以来,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了。关于名诗《登鹳雀楼》的作者到底是谁呢?是王之涣,还是朱斌或是朱佐日呢?自从唐宋以来,人们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尚无定论。
如今有人认为唐代名作《登鹳雀楼》一诗的作者是王之涣,却因他无人器重,而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后人为他打抱不平,又演绎出了畅当、高适、王昌龄与王之涣三人,在酒楼伶人中打赌赛诗,最后王之涣拔了头筹的“旗亭画壁”之事,并且在元代还被编成杂剧进行上演了。
二
现存唐人所选唐诗选本共有十余种,其中以唐代芮挺章选编《国秀集》为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在此书卷下里面选有王之涣《宴词》一首与《凉州词》二首,唯独没有见到选有《登鹳雀楼》一诗。反而是在唐人朱斌的名下,选有题为《登楼》的诗作。可是芮挺章所选唐人诗作,既不可能将《登鹳雀楼》改头换面为《登楼》,也不可能将王之涣与朱斌二人进行张冠李戴地混为一谈了。
如果唐代朱斌《登楼》一诗真为王之涣所作,那么就是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了。可是在清代彭定求编纂《御定全唐诗》一书中,就出现了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在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之下,又加题注为“一作朱斌诗”。二是在朱斌《登楼》一诗之下,也加注为“一作王之涣诗”。而今在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中题注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时也写道:“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
又在宋代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宋代李颀《古今诗话》、宋代阮阅《百家诗话总龟》、宋代彭乘《墨客挥犀》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等书中,都记述有王之涣、李益、畅当等人,所作有描写鹳雀楼的诗歌,然而并没有提及到朱斌《登楼》一诗。
(一)宋代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记载:“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涣、畅诸(一云‘畅当’)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
(二)宋代李颀《古今诗话》记载:“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文奥、李益、畅当诗最佳。王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云:‘鹤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畅云:‘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乎野,河流入断山。’”
(三)宋代阮阅《百家诗话总龟》记载:“河中鹳鹊楼,唐人题咏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王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云:‘鹳鹊楼前百尺墙,烟汀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沉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短,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相思处,满目非春亦自伤。’畅诗云:‘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四)宋代彭乘《墨客挥犀》记载:“河中府鹤雀楼五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奂、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诗曰:‘鹤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奂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当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乎野,河流入断山。’”
(五)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秋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文涣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如今我们由以上五种文献资料的记述可知,沈括记述《登鹳雀楼》的作者为王文涣,而王文涣是何许人也,沈括却没有说清楚,可是在鹳雀楼上确实刻有署名为“王文涣”的诗作。而李颀将“王之涣”记述为“王文奥”,彭乘将“王之涣”记述为“王之奂”,沈括与司马光又将“畅当”记述为“畅诸”。诸如此类的讹误记述,应当是人们在相互传抄的过程中所致了。
我们如果按照宋代司马光之说来进行推理,在鹳雀楼上题诗的王文奂,只因文名不佳而被时光所漂没了,后人就将其诗作篡改在王之涣的名下,故而就造成以讹传讹了,那么可以说《登鹳雀楼》的真正作者,也不是王之涣其人,而应当是王文奂才对了。
三
在唐代芮挺章选编《国秀集》之中选录了《登楼》一诗,将作者题为“处士朱斌”,而在诗末有“更上一重楼”之句,却与《登鹳雀楼》中“更上一层楼”之句仅有一字之差。可是在此书中也选录了王之涣的三首诗作,却没有选录《登鹳雀楼》一诗,我们由此可见芮挺章认为此诗应是朱斌所作了。
又在清代彭定求编纂《御定全唐诗》之中,却在朱斌《登楼》一诗的名下也记作“更上一重楼”之句,对此也没有将著作权完全定为王之涣而已。
另在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之中,不但将《登鹳雀楼》一诗的作者题为王之涣,而且把此诗末尾也记作“更上一重楼”之句罢了。
关于唐代名作《登鹳雀楼》一诗的作者,在唐代张著《翰林盛事》一书中有所记述,则认为就是朱佐日。后在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宋代郑虎臣《吴都文粹》、明代张景春《吴中人物志》与民国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文献资料之中,也沿袭了张著《翰林盛事》之说而已。
(一)唐代张著《翰林盛事》记载:“朱佐日,吴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登鹳雀楼》诗,问是谁作?李峤曰:‘御史朱佐日诗也。’”
(二)宋代范成大《吴郡志》记载:“朱佐日,吴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子承庆,年十六,登秀才科,代济其美。武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
(三)宋代郑虎臣《吴都文粹》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朱佐日,吴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子承庆,年十六登秀才科,代济其美。武后尝吟诗云,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
(四)明代张景春《吴中人物志》云:“朱佐日,吴郡人。在唐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
(五)民国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朱佐日小传》云:“朱斌,字佐日,唐吴郡人。曾两登制科,三为御史,后辞宵隐居山林。武则天掌朝时,曾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问左右此诗是谁所作?天官侍郎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
如今我们由以上五种文献资料的记述可知,李峤乃是唐高宗时进士出身,绝不敢用戏言去欺骗武则天,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了。而今有人认为朱斌与朱佐日就是同一个人,即是朱斌字佐日,可是此说却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来证实罢了。
假如这种说法能够成立的话,朱佐日在武后时就担任御史之职,那么为什么在唐玄宗天宝时芮挺章又要题为“处士朱斌”呢?只不过在以上这些文献资料之中,都没有明确记述朱斌就是朱佐日而已。
唐代名作《登鹳雀楼》一诗,后人却改头换面为王之涣所作,应当是宋人讹误所致。而在北宋李昉编纂《文苑英华》一书之中,却将《登鹳雀楼》的作者题为王之涣,后人因此就以讹传讹了。
在唐宋之际《国秀集》曾一度为人不知,后在北宋年间得以再现人世间时,而《文苑英华》也问世百年左右,此时李昉根本不可能看到《国秀集》,否则就不会张冠李戴地将《登鹳雀楼》的作者题为王之涣,也应该将作者题为朱斌或朱佐日才对了。
四
唐代芮挺章选编《国秀集》一书,选录了朱斌《登楼》一诗。然而在清代彭定求编纂《御定全唐诗》之中,而是采取朱斌或王之涣进行并举来题名,更没有认定为朱佐日之作,只不过在王重民等人所辑《全唐诗外编》中被收录罢了。
宋代洪迈选编《万首唐人绝句》一书,在该书第二卷之中,选录了王之涣《送别》一诗与朱斌《登楼》一诗,而没有选录《登鹳雀楼》一诗,因而可以说此诗的作者是朱斌应该成立了。
清代蘅塘退士选编《唐诗三百首》一书,将《登鹳雀楼》一诗的作者定为王之涣。从此二百年以来在各种唐诗选本中,再也没有“朱斌”之名,仿佛是此诗的作者为王之涣已经成为定论了。
如今张忠纲编纂《全唐诗大辞典》一书,为了避免谬种流传而造成后学误解,已经把《登鹳雀楼》一诗的作者改为朱斌,其目的在于正本清源罢了。
我们现据古时有关的文献资料所载,唐代名作《登鹳雀楼》一诗的作者归属权,至今也尚无定论。无论朱斌与朱佐日二人是否为同一人,反正唐人提及到此诗作者时,都没有确定为王之涣所作了。
关于唐代传世名作《登鹳雀楼》一诗,作者到底是谁呢?是王之涣,还是朱斌或是朱佐日呢?如今我们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考证可知,朱斌所作《登楼》一诗应当成立,朱佐日所作《登鹳雀楼》一诗应该属实,而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应当属于托名之伪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