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依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一书所载,相传曹植被其兄曹丕所嫉妒,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就被杀害,因而曹植写出了一首《七步诗》,由此也挽救了自己一命。后却经过明朝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添油加醋地演绎发挥,更是让曹植七步成诗之事达到妇孺皆知了。此事在千百年以来,而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广大读者,因此成为一段凄美的故事而广为流传了。
曹植《七步诗》乃是古代短诗中名作之一,此诗运用生活中常见物象来作寓意,不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曹丕的强烈愤恨,而且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时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状况,因而体现了他自身处境的极其艰难与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了比兴手法,语言精练,浅显易懂,感人肺腑,因而真不愧是一首传世名作了。
一
如今我们依据一些文献资料所载可知,在中国历史上有唐代柳公权“三步成诗”、唐代史青“五步成诗”、三国魏曹植“七步成诗”与北朝后魏拓跋勰“十步成诗”的故事。然而对于“三步成诗”、“五步诗成”与“十步成诗”之事,都没有“七步成诗”之事为人熟知罢了。
(一)我们现据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中记载道:“公权前奉贺,上曰:‘单贺未了,卿可贺我以诗。’宫人迫其口进,公权应声曰:‘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这就是人们所谓唐代柳公权所作《应制贺边军支春衣》一诗的“三步诗成”之事,可是并没有完全讲明他在三步之内如何作出此诗而已。
(二)我们现据清代彭定求《御定全唐诗》中记载道:“开元初,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这就是人们所谓唐代史青所作《应诏赋得除夜》一诗为“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的“五步成诗”之事,即为史青受唐玄宗应诏所作而已。
(三)我们现据北朝北齐魏收《魏书》中记载道:“路旁有大松树十数根,时高祖进伞,遂行而赋诗,令人示勰曰:‘吾始作此诗,虽不七步,亦不言远。汝可作之,比至吾所,令就之也。’时勰去帝十余步,遂且行且作,未至帝所而就,诗曰:‘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高祖大笑曰:‘汝此诗亦调责吾耳。’” 这就是人们所谓后魏拓跋勰所作《问松林》一诗的“十步诗成”之事,即是拓跋勰奉兄长孝文帝之命所作而已。
又在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中记述道:“唐文宗时,柳公权《应制贺边军支春衣》诗曰‘三步之才’。开元时,史青《应诏赋得除夜》诗曰‘五步之才’,五步之内作也。魏曹植《煮豆诗》曰‘七步之才’,后魏彭城王勰《问松》诗曰‘十步之才’,然不如‘七步’耳。”如今我们可见在此书中一并记载了唐代柳公权“三步成诗”、唐代史青“五步成诗”、三国魏曹植“七步成诗”与后魏拓跋勰“十步成诗”之事,只不过是将这些故事记载得较为简略罢了。
二
曹植所作诗文有许许多多,其中以《七步诗》一首尤为著名。此诗最早出自于刘义庆《世说新语》一书之中,并认定为是三国曹植之作,可是至今也尚无定论而已。
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后因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为魏文帝。相传因曹植受曹丕所嫉妒,令其在七步之内即兴作出一首诗来,否则会遭到杀害,因此曹植写出《七步诗》一首而广为流传了。
〔一〕
如今我们所见《七步诗》之称,是曹植七步成诗之作,并且此诗还流传着两种版本,只不过是繁简两种版本存在着略有差异罢了。
(一)
〈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
〈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写道:“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二〉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写道:“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
〔二〕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曹植所作《七步诗》之事,一直存在着真伪之嫌。然而在西晋陈寿编撰正史《三国志》中也没有记载有此事,可见应当属于魏晋以后,一些文人墨客依据史实进行演绎附会之说,完全就是一种无稽之谈而已。
(一)
关于曹植《七步诗》之名,在一些文献资料中所题名称各异。如在宋代李昉《太平广记》中作《自愍诗》,元代宋褧《燕石集》中作《豆萁诗》,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中作《煮豆诗》等就是其例证。
关于《七步诗》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之句,在一些文献资料中却另有异文出现。如在唐代李善《世说新语》注中作“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宋代李昉《太平广记》中作“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中作“萁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而在北宋无名氏《漫叟诗话》中写道:“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中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浅深,必有以辩之者。”
(二)
三国曹植《七步诗》,有繁简两种版本之别:一种为五言六句式,另一种为五言四句式。在最早出处之书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原为六句,而在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省略了两句后改成四句,这就是人们现在最为熟知的版本了。然而繁简两种版本所表达的寓意却各有所长,正如在清代毛先舒《诗辩坻》中所谓是“《七步诗》四句者,词意简完,然不若六句之有态”罢了。
如在南朝梁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中载有“淮南取贵于食时,陈思见称于七步”之语,在此下则有唐代李善所引《世说新语》注中写道:“魏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今我们所见这里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字却略有不同,这就是五言四句式《七步诗》的最早来源。
又在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中写道:“《世说新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云云,帝有惭色。’‘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至性语,贵在质朴。一本只作四句,略有异同。”如今我们据此所见《七步诗》也是六句式版本,并且沈德潜认为另有四句式版本之作,然而并没有对此诗的另一种版本作出任何考证罢了。
如今我们依据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记载所知,传世《七步诗》的繁版源于《世说新语》一书,而简本出于唐代李善《昭明文选》注之中。因为繁版好像汉乐府诗一般格式,而简版则如同古体诗一般样式,所以繁版就没有简版那样便于流传了,正如在清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所谓是“繁简二本并佳:多二语,便觉淋漓似乐府。少二语,简切似古诗”而已。
(三)
〈一〉唐代徐坚《初学记》写道:“刘义庆《世说》曰:‘魏文帝令东阿王七步成诗,不成将行大法,遂作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大有惭色。’”
〈二〉宋代李昉《太平广记》写道: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
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明代冯惟讷《古诗纪》写道:
《世说新语》曰:“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云云,帝有惭色。”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作:“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今我们由以上这里三段材料中记载所知,在徐坚《初学记》中是完全抄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相关内容而已,而在李昉《太平广记》中与《世说新语》中所载相比却另有异文产生,不但曹丕命令曹植所作之诗不是《七步诗》,而是《死牛诗》,而且指令曹植所用步伐是百步,而不是七步,因而也就属于《七步诗》由来的异说罢了。然而在冯惟讷《古诗纪》中《七步诗》题下注解为“本集不载”,就此还认为该诗也不是曹植所作,并且还将世间流传的两种繁简版本进行同时记述而已。
(四)
相传曹植因作出了《七步诗》,方才挽救了自己一命,否则要遭到曹丕杀害了。然而关于《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人们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先后有鲁迅、郭沫若、赵幼文、叶嘉莹与余秋雨等名家,对《七步诗》的真假进行质疑,认为应是前人托名曹植的伪作而已。
曹植集子在隋代以前依然存在,因而人们对于《七步诗》没有任何争议。然而到了南宋中叶,曹植集子因亡佚后,在后人所编集子就收录了《七步诗》,因而就造成真假难辨了。
现存最早曹植集子版本,是清代铁琴铜剑楼旧藏宋代刻版《曹子建文集》十卷本,而在此书中也没有收录《七步诗》。自从明人舒贞刻本曹植集子开始,在后世曹植集子都收录了《七步诗》。我们由此所知在明代所流传的一些曹植集子,也将此诗视为托名曹植的伪作罢了。
我们如果说《七步诗》真是曹植所作,那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也是改写之作了。而在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并没有关于曹植七步成诗的记载,又在东晋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也没有提及到曹植七步成诗之事。
如今我们看来关于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应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依据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演绎之事,而不是《七步诗》的真正原文了。
刘义庆《世说新语》一书属于志人小说,在此书所谓曹丕命令东阿王作诗之事,实际上与史实也不相符合,当曹植被封为东阿王时,而曹丕已经死去几年了,再说凭借曹丕的个人智商,也不会做出儿戏般的恶作剧来了,因而我们由此推断出曹植七步成诗之事,完全就是无稽之谈罢了,正所谓是“《世说新语》亦《齐谐》之余,小说之祖,因此诗同根相煎,似对其兄语,以七步附会之耳”而已。
如今我们对诸多文献资料进行考证所知,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曹植七步成诗之事,此事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其真实性尚待有识之士考证后方可定论,正所谓是“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少”罢了。
三
关于曹植所作《七步诗》之事,不但由此得出了几个同源成语典故,而且后人也有一些仿写之作,因而我们可见此诗对后世的影响之大是非同一般了。
〔一〕
后人根据曹植所作《七步诗》之事,从中浓缩出了几个与之相关的同源成语典故,如下这些就是具体的例证而已。
(一)相煎何急,比喻兄弟之间手足残杀或自相迫害。例如周恩来《千古奇冤》有云:“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二)煮豆燃萁,本指用豆萁作燃料来煮豆子,喻指兄弟之间自相残杀。例如明代程登吉《幼学琼林》有云:“煮豆燃萁,比兄残弟。”
(三)燃萁煮豆,如同“煮豆燃萁”之意。例如宋代刘克庄《寄题建阳宋景高友于堂》有云:“宛如酿枣分梨日,堪愧人燃萁煮豆。”
(四)豆萁燃豆,如同“煮豆燃萁”之意。例如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有云:“生死由来一样情,豆萁燃豆并根生,存亡姊妹能相念,可笑阋墙亲弟兄。”
(五)才高七步,形容有着过人的才华,才华远远高于常人。例如明代周辑《西湖二集》有云:“实有大通文理之人,学贯五经,才高七步,自持有才不肯屈志于人,好高使气,不肯去营求钻刺,反受饥寒寂寞之苦。”
(六)才雄七步,如同“才高七步”之意。例如明代无名氏《蕉帕记》有云:“学富三余,才雄七步,休夸绣虎雕龙,那值时危国破,怎发付梗迹萍踪。”
(七)七步成诗,原指在七步之内就能完成一首诗,喻指人有才气或文思敏捷。例如清代荻岸散人《平山冷燕》有云:“子建七步成诗,千秋佳话,哪有改期姑待之理?”
(八)七步成文,如同“七步成诗”之意。例如唐代员半千《明堂新礼》有云:“若使臣七步成文,一定无改臣不愧子建。”
(九)七步成章,如同“七步成诗”之意。例如明代何良俊《世说新语补》有云:“曹子建七步成章,世目为绣虎。”
(十)七步奇才,比喻人有才气或文思敏捷。例如明代程允升《幼学琼林》有云:“七步奇才,羡天才之敏捷。”
(十一)七步之才,如同“七步奇才”之意。例如民国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有云:“此视吾国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远矣。”
〔二〕
曹植《七步诗》可谓是影响甚广,后人有一些仿写之作,如有鲁迅等人的剥体诗就是其例罢了。
(一)鲁迅《替豆萁伸冤》写道:“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二)郭沫若《反七步诗》写道:“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三)王逸竹《奉献》写道:“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焷。本是同根生,相煎能不急?”
(四)齐哲《五言体》写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悲。一做盘上食,一为灶下灰。豆萁笑言语,自私是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