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王勃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题目中有“杜少府”与“蜀州”这两个名词,却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疑问谜团,至今一直争论不休。然而如今有一些专家学者,却针对“蜀州”一词,进行了有关的具体考证,从而得出了乃是“蜀川”之词,为后人在传抄过程中讹误所致的事实定论。
蜀州在何处?蜀州,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旧名,素有“蜀中之蜀”或“蜀门重镇”之称。汉代称为蜀川,唐代称为蜀州,如在今人张燕瑾《唐诗选析》中有言“蜀川,或作‘蜀州’,这里泛指蜀地”是了。
一
王勃大约在唐高宗乾封年间,为了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而写下了这一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全诗则如下写道: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这首诗歌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另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杜少府之任蜀川》或《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称。
此诗题目在古今各种书籍中的称谓却略有不同,如在宋朝李昉编纂《文苑英华》、明朝张燮所编《王子安集》、清朝蘅塘退士选编《唐诗三百首》、清朝彭定求编纂《御定全唐诗》中题目均作《杜少府之任蜀州》,民国高步瀛所编《唐宋诗举要》、民国俞陛云所著《诗境浅说》中题目均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民国张元济所编“四部丛刊”本《王子安集》、当代张燕瑾选注《唐诗选析》中题目均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当代王莹选注《中国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暨南大学选编《中国历代诗歌名篇选》中题目均作《杜少府之任蜀川》。
我们现据清朝孙星衍所编《平津馆鉴藏书记》中记载道:“卷一前有景德四年汪楠序,每卷不标大题,惟题作人姓名。又杨卢王诗前无目,骆宾王诗前有之。”
如今我们考证王勃《王子安集》可知,不但“明以来其集已佚,原目遂不可考”,而且“此本乃明崇祯中闽人张燮搜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一十六卷。虽非唐宋之旧,而以视别本,则较为完善矣”,因此“今录勃集并录成式及迈之所记,庶耳食者无轻诋焉”。
二
少府,中国古时官名,唐朝时对县尉的别称。少府之职始于战国时代,秦汉相沿,属于九卿之一。掌管山海地泽收入与皇室手工业制造,专为皇帝私府办事。例如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云:“唐人则以‘明府’称县令。杜子美诗《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诗云:‘华轩蔼蔼它年到,锦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题终明府水楼》云‘看君宜著王乔履’是也。既称令为‘明府’,尉遂曰‘少府’。”
在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杜少府,乃是王勃所送的友人。这个姓杜的少府,将要到蜀地去做官。因为王勃朋友姓杜,官职为少府,所以称作为杜少府。
这个杜少府到底是谁呢?如今有人认为是杜义宽、杜审言或杜易简中三人之一。我们依据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推测可知,那位杜少府却与杜易简较为吻合。
如今我们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推测,杜义宽与王勃的年龄相当,当年王勃参与滕王李元婴的宴会之时,杜义宽正仕滕王,或许在场相遇。
杜审言,大诗人杜甫的祖父,要比王勃大两岁,曾在京师供职,王勃在长安宦游时或曾相遇。
杜易简,杜审言族弟,杜甫的伯祖父,与王勃的年龄相当,当时都是青年人,王勃在长安宦游仕途,似曾相遇。
如今我们再依据《旧唐书》与《新唐书》等相关的史料进行分析,只因杜义宽与杜审言后来累迁高官,从而与宦游仕途的王勃渐行渐远了。当时很有可能与王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缝何必曾相识”的杜易简,就是所谓的“杜少府”而已。
至于说杜少府到底为何人,如今我们只有进行猜测,或许如同当今称张县长一样,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因而现在难以求证杜少府其人了。
三
我们现据有关的诗题异名可知,到底是“蜀州”还是“蜀川”呢?如今我们所见王勃诗集,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由于这个宋朝王勃诗集版本现已不存,于是不知“又杨卢王诗前无目,骆宾王诗前有之”而是“蜀州”还是“蜀川”了。
首先,蜀川,泛指蜀地区域,在唐代诗文中已是常例。例如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有云:“卿孤洁独行,有古人之风,自临蜀川,弊化顿易。”
其次,蜀川,泛指蜀地的川流,在唐代诗文中较为常见。例如唐朝僧皎然《咏数探得七》有云:“鹤驾迎緱岭,星桥下蜀川。”
然后,蜀川,最初是一个县名,开始设置于汉朝,在今四川省西部岷江流域一带。后却分置为蜀郡、嘉州与广汉三郡,则合称为“三蜀”。蜀川治所本在嘉州,后却移到成都。只因嘉州位于“三蜀”中心,故而称天府之国中心地带为“蜀川”。如在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写道:“蜀川县,在川中心。《舆地志》云:‘后汉安帝置,易州广汉、嘉州,是为三蜀。嘉州见在川中,故名蜀川。’”
另在唐朝王勃《春思赋并序》一文中写道:“若夫年临九域,韶光四极。解宇宙之严气,起亭皋之春色。况风景兮同序,复江山之异国。感大运之盈虚,见长河之纡直。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霜前柳叶衔霜翠,雪裹梅花犯雪妍。”
又在清朝董诰与阮元《钦定全唐文》奏疏中写道:“臣伏见四月三十日敕,废同昌军。蜀川百姓每见免五十万丁运粮,实大苏息。然松茂等州诸羌首领,二十年来利得此军财帛粮饷,以富已润屋,今一旦停废,失其大利,必是勾引生羌,诈作警固,以恐动茂翼等州,复使国家征兵镇守。若松茂等州无好都督,则此诈必行,旦夕警固必有发者。一发已后,警动蜀州,朝廷不知,征兵赴救,兵至贼散,靡弊更甚。”
在此我们依据以上这两篇文章的记述可知,王勃在《思春赋》中所写是“蜀川”,并不是“蜀州”。而在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中“蜀川”一词,则指唐朝剑南道各州,因而“蜀州”指如今四川成都一带区域。
(一)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蜀郡,在汉为郡之江原县也。”
李雄据蜀,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为晋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为郡理此东三十里,因省晋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县,取旧郡名也。
隋开皇三年,改属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晋原等四县属蜀州。
(二)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记载:“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天宝元年,改为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蜀州也。”
(三)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
唐安郡,今理晋原县,共地与盖州同。秦有蜀池立为蜀郡,二汉因之。至晋于此置晋原郡,宋齐以晋原之地,属晋廉郡。后周废而县存焉,属苟郡,隋亦然。
唐垂拱二年,始以晋原等,四县立蜀州。天宝元年,改为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蜀州。
(四)唐朝杨炯《王子安集序》记载:“命不与我,有涯先谢,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不改其乐,颜氏斯殂,养空而浮,贾生终逝。”
(五)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记载:“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
如今我们依据《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与《太平寰宇记》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可知,事先是“垂拱二年,割晋原等四县属蜀州”,而后在“天宝元年,改为唐安郡”,最终于“乾元元年,复为蜀州也”。
我们又依据《旧唐书》与《杨盈川集》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可知,王勃在“上元二年”,度过“春秋二十八”,而在“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就“贾生终逝”,因此与王勃所用“蜀州”之词不相吻合而相互矛盾了。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蜀州之地,即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所辖地,设置于唐武后垂拱二年期间,然而王勃却在唐高宗上元三年就英年早逝,此时相距王勃已经去世至少已有十年了,故而王勃不可能在诗题中用“蜀州”之词,或许有的话也是属于巧合而已,因此如今我们可以推断出“蜀州”应当是“蜀川”二字,在传抄过程中所出现的讹误而已。
王勃原有诗文集子已经散佚,如今我们所见《王子安集》为明人编辑而成。然而王勃在自己的诗文里写蜀地时,常常用蜀城、蜀川、蜀都、蜀郡、蜀中、巴蜀、三蜀、西蜀、绵州、益州或梓州等词语,在其集子里面从来没有见到用过“蜀州”之词。因为“蜀州。《舆地志》:‘崇庆州,唐名蜀州。’按旧本俱作《杜少府之任蜀川》”,所以“集作‘川’”。
如今我们由此可知,后人在传抄此诗题目的过程中,由于“川”与“州”的字形近似所误,于是人们就将“蜀川”二字讹化为“蜀州”之词来用了。
四
唐朝王勃在长安宦游之时,曾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流传甚广的传世名作。
首先,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之句,在北宋李昉所编《文苑英华》总集本中则作“城阙俯西秦,风烟望五津”是了。由于“三秦”在西汉时期俗称为“三辅”,于是在隋朝时期就将“俯”误作为“辅”字来用了。然而在宋代别本中有“西秦”一词,则指陕西关中一带秦国旧地,并在唐代以前的一些诗文中有所提及。此联本来是“三秦辅城阙,望五津风烟”的倒装句,人们只有站在城阙上向下看西秦,才能与望见五津的风烟相搭配,因而“俯”和“望”在意义上才与整句诗对仗。
其次,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则是化用了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一诗中“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之句的诗意。此联成为描写友情的千古名句,只不过唐代王勃的诗句是画龙点睛,要比曹植的诗句更加意境高远而已。
然后,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后有唐代高适《别韦参军》一诗中末尾“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也是化用了王勃此句中的诗意。此联不但是对朋友的叮嘱,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而且进一步是在宽解友人,也是在安慰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