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沧的头像

罗沧

网站用户

其他
201809/28
分享

中国古诗“风骚”以前源头小考

诗歌是中国文学四大体裁之一,产生于远古时代原始社会晚期,成为后世文学体裁中由来最早的一种艺术形式。那时广大先民则用歌谣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正所谓是“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已。

中国第一首诗歌是哪一首呢?古往今来,人们各据其理,谁都难以说不清而道明白。

如今一些专家学者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书之中,找出此书中开篇第一首《关睢》来,就此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首诗歌。可是没有实证来说明《关睢》一诗,就要比《诗经》中其他诗歌产生的时间早,只不过是从该书中先后排序来推断出此诗为最早的一首诗歌而已。

如今我们所见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一首歌谣,应该是殷商甲骨文之中的“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之辞,然而这首歌谣《今日雨》,却被人们认为是后世那些句式整齐而写法铺排的同类诗歌的滥觞之作,但并非是中国最早的一首诗歌了。

中国歌谣到底是哪一首产生得最早呢?如今有人认为是上古黄帝时期古辞《弹歌》,也有人认为是唐尧时期古辞《击壤歌》,可是人们却众说纷纭而无定论了。

如今我们对古时一些文献资料进行考证,上古时《弹歌》与《击壤歌》这两首歌谣,从中经过比较就可发现,而《弹歌》要早于《击壤歌》,因而应该《弹歌》才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古辞了。

如今我们所见古辞《弹歌》,最早记载于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一书之中。然而古辞《击壤歌》,最早记载于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一书之中。

而今我们如果从记述者所处的时代来讲,东汉赵晔要早于晋代皇甫谧,那么可以说是《击壤歌》要早于《弹歌》了,因而就此认为《击壤歌》才是中国最早的古辞了。

如果我们从诗歌所产生的时代来讲,相传《弹歌》产生于黄帝时期,而《击壤歌》产生于唐尧时期,那么按照中国三皇五帝的传承关系,就是黄帝要早于唐尧,由此可见《弹歌》应早于《击壤歌》,因而就此认为《弹歌》才是中国最早的古辞了,并不是清人沈德潜所谓《击壤歌》为中国古辞之祖而已。

如今我们从中国诗歌的类别上来讲,那就是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和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这两部最为典范的诗歌总集了。而后人就将《诗经》里面的“十五国风”与《楚辞》里面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则用来代指中国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

而今我们如是从单首诗歌产生的时代来讲,可以说“风骚”并不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而中国诗歌的源头应当为《弹歌》或《击壤歌》这两首古辞之一是了。

〔一〕作弹歌

关于上古时古辞《弹歌》,最早记载于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一书之中。后在清代乾隆本《新郑县志》与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等书中,也沿袭了赵晔《吴越春秋》里面的相关记述而已。

如今在今人袁行霈、游国恩等人,分别所编高校教程《中国文学史》里面,对于古辞《弹歌》也有相关的叙述提及。而在逯钦立所编中国先秦至隋代的诗歌总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之中,则对古辞《弹歌》有较为详细的引证注解。

(一)

〈一〉

<一>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之谓也。”

<二>明代冯惟讷《古诗纪》记载:

《吴越春秋》曰:“越王欲谋复吴,范蠡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云云。

刘勰云:“《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又曰:“《断竹黄歌》,乃二言之始。”黄,黄帝也。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今《吴越春秋》作“害”,非。

<三>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记载:“及《吴越春秋》《黄竹》之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则竟以两字相叶矣。”

<四>清代乾隆本《新郑县志》记载:“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刘勰《文心雕龙》云:‘《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又曰:‘《断竹黄歌》,乃二言之始。’注:‘黄,黄帝也。’”

〈二〉

上古时古辞《弹歌》,又叫作《作弹》、《黄竹》、《黄歌》、《作弹歌》、《断竹黄歌》或《黄歌断竹》。相传是产生于黄帝时期的一首二言歌谣,也是现今所见最古老的一首吴歌。例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第二十九》有云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梅庆生注黄歌》,黄帝时歌也。

关于上古时古辞《弹歌》,自从产生之日起,一直传承清代才被沈德潜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歌谣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之中又认为“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而在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之中则题名为《弹歌》

在上古时古辞《弹歌》之中,弹是一种利用弹力发射的古老武器。而“宍”为“肉”的古体字,在古时各种书籍中的记述却略有不同,如在明代冯惟讷《古诗纪》与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中均作“宍”,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与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均作“害”,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唐代白居易《白氏六帖》、北宋李昉《太平御览》、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与清代乾隆本《新郑县志》中均作“肉”。

(二)

上古时古辞《弹歌》,既是中国古代最短的诗歌,又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中狩猎生活的二言歌谣。这首歌谣描写了先民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语言朴素有力,句短调促而节奏明快,充分地表现出先民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

这首古辞《弹歌》,不但对狩猎过程的艺术表现较为成功,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而“从前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无疑的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是了。

〔二〕击壤歌

如今我们所见《击壤歌》之名,既是当代朱天心所著一部图书,又是中国上古时一首歌谣。虽然说在东汉王允《论衡》一书之中有类似于《击壤歌》之语的记载叙述,但是也没有真正记述清楚《击壤歌》的具体出处在何时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述壤父击壤而歌之事,真正出自于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一书之中。后在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与清代王士禛《古诗笺》等书中,也沿袭了皇甫谧《帝王世纪》里面的相关记述而已。而在《帝王世纪》中《高士传》与《逸士传》里面,对于壤父人数与神态的记述也略有出入,不过也讲述“壤父击壤”的传说故事,因而后人就用此来形容太平盛世之典罢了。

(一)

〈一〉

<一>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

高士传

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逸士传

尧时有壤父五十人,击壤于康衢,或有观者曰:“大哉,尧之为君。”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二>明代冯惟讷《古诗纪》记载:

《帝王世纪》曰:“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

《风土记》:“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三四寸,形如屐,腊节童少以为戏,分部如摘博。”

《艺经》云:“长尺四,阔三寸,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歩,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古野老戏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力”字为韵,一作“帝力于我何有哉”?

<三>清代沈德潜《古诗源》记载:

《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四>清代王士禛《古诗笺》记载:

《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

《风土纪》:“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三四寸,形如履,腊节童少以为戏,分部如摘博。”

《艺经》:“长尺四,阔三寸,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古野老戏也。”

〈二〉

击壤,指击打土壤,相传是产生于帝尧时期的一项投掷游戏。例如东汉刘熙《释名》有云:“击壤,野老之戏,盖击块壤之具,因此为戏也。”

战国庄周《庄子》写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此句又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别,而在东汉王充《论衡》之中也有“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的类似记述。

上古时古辞《击壤歌》,又叫作《击壤》或《壤歌》,相传为中国歌谣之祖。而关于“帝力于我何有哉”之句,在古时各种书籍中的记述却略有不同,如在唐代徐坚《初学记》中作“帝于何有于我哉”,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中作“帝力于我何有哉”,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与北宋李昉《太平御览》中作“帝何德于我哉”,晋代周处《风土记》与南朝萧统《昭明文选》中均作“尧何力于我也”,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明代冯惟讷《古诗纪》与清代杜文澜《古谣谚》中均作“帝何力于我哉”。

(二)

上古时古辞《击壤歌》,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状况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用语纯净,意境高古,文字流畅,因而不愧是一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田园风光的代表歌谣。

这首古辞《击壤歌》,既体现了一种中国农耕时代广大先民的幸福生活画面,又反映了一种中国原始社会中的自由安闲与自给自足的简单乐趣,也描述了一种当时中国广大农村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集中地抒发了广大先民在原始社会中具有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感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