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境内河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因景致集峻、奇、险、雄、秀、幽等于一体,故有乌江百里画廊之称。
(一)乌江河流
古乌江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东北部,附近原有乌江亭,世人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如有唐代徐夤《恨》诗中“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以及清代赵翼《鄱阳湖怀古》诗中“楚歌四面乌江败,吴火中流赤壁烧”等就是其例了。
如有秦代设置乌江亭,在我国古代楚汉争霸(又称楚汉相争、楚汉战争、楚汉之战或楚汉之争)期间,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彻底惨败,到达这里就自杀身亡,那条清代丁耀亢《天史》书中“天亡我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河流乌江,最终只是留给人们如同唐代汪遵《乌江》诗中“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的一种无限悲叹了。
如在宋代末年间,因为蒙古人南下,当时先用蒙古语记下各地之名,后再音译成汉名,所以就造成有许多地名是以讹传讹了。
如有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北部河流称为思邛就被误记作思渠,由于在当地巴蜀语中有鼻音韵尾脱落之事,于是就有乌江也在此时而得名了。
乌江百里画廊,又称乌江古航道,也有小三峡之称,风光旖旎,峡谷幽深,两岸树林葱郁,壁画更是巧夺天工,融洞、林、泉、山、水与崖等为一炉,真可谓是美不胜收,如有当代著名作家徐迟与蒋子龙等人在游览乌江时也赞赏有加了。
乌江发源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乌蒙山东麓香炉山花鱼洞,横贯贵州省中部以及东部地区,以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六冲河(又称六圭河或六归河)汇口以上为上游,汇口至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为中游,思南县以下为下游,最终至重庆市涪陵区汇入长江。
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贵州省境内的第一大河,属于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历来就是贵州最为重要的水上通道之一。
乌江素有贵州母亲河的美誉,古称黔江或延江,又称涪陵水或内江水,先秦到唐代称牂牁江,因唐代时设立黔中道故而称黔江。
贵州乌江流域地区,因在唐代时设置黔中道,故从唐宋起又称为黔江或涪水,在今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河段唐代称为内江,后在元代首次改称为乌江。
乌江流经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境内一段河段,先前被人们称为延江,后来被人们称为德江,然而人们将整条河流则统称为乌江。
如在清代齐召南《水道提纲》卷八水道考乌江水文中写道:“黔江亦曰涪江,即贵州之乌江也,源出威宁州东北山,东流数十里,一水自南来会。东南流经黑章汛北稍东,有一河合三水自南来会,折北曲而东八十里有则底河,出云南镇雄州西境山,南流八十余里入贵州界,合东自七星关北来之后所河自北来会。”
(二)乌江奇石
白果坨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风光秀丽,以集奇、险、雄、秀与幽于一体而遐迩闻名,便融汇成了一种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观。
如今在白果坨一带修建有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属于一处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乌江流域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典型代表,则被人们称为德江之肺,由库塘、河流以及森林等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表现出来的自然水生态特征、水生态过程以及良好的水环境质量。
我们站在乌江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岸边,如是极目远眺,只见乌江水波荡漾,也有成群水鸟飞过,还与乌江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行其中就是赏心悦目了。
如在乌江河段白果坨一带,盛产乌江奇石,以质地坚硬与形成难度大而闻名于世,一旦成形后,便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先前有许多人在白果坨一带寻找或挖掘乌江奇石,鹅卵石奇形怪状,大者百余斤,小者如纽扣,经过乌江水长年累月的冲刷,显得莹滑如玉,极其具有观赏价值。
贵州是一个岩石众多的省份,观赏石头,资源丰富,种类众多,不乏名石,其中有乌江石为代表之一。
乌江石是寒武纪石灰岩,经过乌江水亿万斯年的不断地冲刷,方才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造型,主要产于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境内的乌江河流中。
乌江石具有浓厚的雅气,颜色清丽沉静,造型流畅简洁,石肤细腻润泽,是清气赏玩的主要代表之一。
乌江石以得天独厚的石质、高雅别致的色彩、圆润饱满的形体、清晰雅致的纹理以及形成难度大而著称于世,这就是大自然赋予的神来之笔,实在是美丽极了。
乌江石质地坚硬,成形难度较大,那些有一定造型的乌江石,通常以图纹石居多,颜色以黑白为主,然而红黄绿等色少见。
乌江奇石是人世间的绝无仅有之物,也是一种难以求得的天然艺术品,形体特异,色泽艳丽,纹理清晰,花鸟鱼虫等兼备。
乌江奇石构成的图案,如有人物、花鸟或虫鱼等,惟妙惟俏,天然成趣,尤其是以颜色与意境都兼有者为更佳了。
如今有德江乌江石文化城,位于德江县城郊大龙阡之处,主要以根雕、古玩、花木、鸟草、奇石、玉器或字画等第三产业方面的经营为主,这是一处人们游玩的著名景点。
石头就是一种天然物体,各种各样的石头都不会对人说话,人们一旦将某人的事迹刻在石头上,就是历经了亿万斯年的风吹雨打,也不会抹去石头上所刻的历史记忆了。
我们今天在赏石或玩石的时候,能够体验身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所以说我们得要爱惜那些石头的精神家园了。
如有南宋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闲居自述》,便有颔联“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之句,就描写了一种家居时赏花玩石的乐趣,显得十分悠然自得,大有东晋时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自家特色了。
如在沈应雄《木朗星稀》2018年3月10日文中写道:“乌江乃贵州第一母亲河,流经傩乡德江三乡两镇,境内有异石,有别于他地石,曰乌江奇石。”
(三)潮砥古镇
潮砥镇隶属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因乌江从潮砥滩汹涌流下不见河底而得名或黎星垣滩边巨石上刻有明代田秋书题“黔中砥柱”以砥易底音同义而得名,下辖潮砥社区等三个社区与官宅村等十三个村,政府驻地为潮砥社区。
潮砥镇位于乌江中下游东岸,古镇三面临水,良好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乌江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让人宛如进入了仙景一般,便是留年忘返了。
潮砥镇是德江县辖地内重要的农贸集市之一,盛产多种农作物,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如有贵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田秋书题“黔中砥柱”摩崖石刻与素有黔中第一金滩之称的潮砥沙滩等著名景观就是遐迩闻名了。
潮砥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或山体滑坡,畜牧业以饲养家畜或家禽为主,现已形成由公路与水路两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这些均为潮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影响。
潮砥镇境内矿藏资源储量都不大,自然资源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多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不少,这就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乌江古航道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悠久航运史了,如在乌江潮砥河段一带,水流湍急,暗礁错落,因乌江中有一块巨大的鹭鸶石拦腰切断而称潮砥。
潮砥素有文化老区的美誉,人文气息十分浓厚,在千百年以来,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发展而创造了灿烂文化,曾经孕育出璀璨辉煌的古乌江文明。
如有清代思南府水德司(今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诗人符钟沂,乃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〇年)岁贡出身,便对潮砥之地也是赞赏有加了,曾经就撰写有《潮砥》一诗来进行赞颂道:“峡行山壁立,一线石门开。涡矗团飞云,潮洄咽怒雷。人家环岭道,村市傍岩隈。地是承平日,通商小阜财。”
现今在潮砥镇境内,各种各样的风景名胜与人文景观较多,如有文昌宫、古绞关站、古纤夫道、古寨老宅、宋代古墓群、隋唐费州遗址等古迹遗存,这些古迹便默默地记述着曾经发生过的种种历史故事。
我们如是站在塔坪码头向东方仰望,可以看见潮砥一景,远处的山峦起伏,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便有一位如同美女之状,五官清晰,腹部隆起,安静地躺卧在高山顶上的乌江睡佛,当地人便喜欢亲切地称为乌江睡美人。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那座天造地设的潮砥乌江睡佛,位于潮砥镇乌江东岸边处,仰面而躺卧着,五官端正而清晰,神态安详自然,伴随着世事变幻沧桑,毅然矗立于乌江边上,就像巨人一般地仰望着广袤的苍穹,在古往今来均是如此了。
现今在乌江秘境旅游路线沿岸,卧躺着一尊潮砥乌江睡佛,我们如是站在乌江码头远看,巨大的山体形状如同一尊大佛仰卧在那里,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神形具备,所以说我们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了。
如德江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德江文化辞典》四、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类(二)风景名胜篇写道:“潮砥乌江睡佛,位于潮砥镇乌江东岸,站在乌江码头观看,庞大山体状如一佛仰卧,面部五官清晰,腹部隆起,神形毕肖。”
(四)潮砥活鱼
如在德江县潮砥境内乌江河段一带,还盛产乌江鱼,先前有一些渔民在乌江里捕捞,然而有一些渔民在乌江里放养网箱鱼,也冒充乌江鱼来售卖。
后因国家为了保护各大水系流域中的鱼类生长繁殖,出台规定了禁止或限制捕捞海内动物的禁渔期,便作出休养生息的相关决策,能够确保乌江鱼就得以正常繁殖发展。
潮砥鱼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数量多,二是品种多,如有鲫鱼、鳜鱼或鲤鱼等,多得不胜枚举,至今谁也不能准确地说清楚有多少种了。
潮砥鱼是以鱼为主要的一种菜品,采用的鱼类品种较多,烹饪出来的味型多样,味道纯正地道,成菜后具有滑嫩鲜香的特色,便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
潮砥鱼以草鱼或鲢鱼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以煮菜为主,并与当地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一起煨炖,让人口味香辣,这样不损鱼味却反而提鱼鲜。
如有乌江酸鱼,是一种数百年来传承的腌制土特产,以鲜活鲤鱼为主要食材,再加白酒、花椒、食盐等为配料,便制成的一种菜品,味道十分可口,能够让人余味无穷。
德江境内是物产丰富,各种土特产是美不胜收,先前在德江境内出产有褐铁、黑煤、黄金叶、高山天麻、楠杆生漆、稳坪梨子、闹水岩糯米或潮砥乌江鱼等土特产,因而人们便有“高山天麻楠杆漆,闹水糯米稳坪梨,黑煤褐铁黄金叶,乌江潮砥鱼第一”的各种形象说法了。
先前在潮砥当地最有名的要算是七鱼宴,相当于德江土家人中举行的满汉全席,这七鱼是河鳖、江鳝、江豚、鳜鱼、鲫鱼、青鱼、酸鱼,人们在平常时间能够品尝到一种鱼就是口福不浅,要是能够同时品味到七种鱼就属人生中一大幸事了。
现在我们依据潮砥境内一些老人所讲,其实这七种鱼还不是最难捕捞者,如有胭脂鲤或中华鲟才是乌江里最为珍稀者,这两种鱼都十分稀少,现在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了。
胭脂鱼,俗称箭杆鲤,又称红鱼、粉排、黄排、血排、紫鳊、火烧鳊、木叶盘或燕雀鱼,两边鱼腹从头到尾有两条十分鲜艳的红或蓝色横杠。最早的祖先叫作原始骨鳔鱼,是胭脂鱼科胭脂鱼属鱼类,也是我国特有的鱼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鲟,俗称马脑鬃,又称潭龙、黄鲟、鳇鲟、鳇鱼、鲟鱼或鲟鲨,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是一种硬骨鱼纲鲟科鱼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然而在古时潮砥境内乡民们,却认为中华鲟是一种不祥之物,大家却不食用,那是人们却有“打鱼打得马脑鬃,不死婆娘死老公”的忌讳之说了。
时至今日,胭脂鲤很难获得,中华鲟更是难以得到,这些鱼类均是德江境内的著名特产,人们要想吃到几乎成了一种奢望,所以说我们也不可能得到用来打牙祭了。
如在中共德江县委宣传部主编《魅力德江》风味《潮砥鱼:一世倾情》文中写道:“中华鲟,俗称马脑鬃,自古乡民传为不祥之物,有‘打鱼打得马脑鬃,不死婆娘死老公’之谚。胭脂鱼,俗称箭杆鲤,两边鱼腹从头到尾有两条十分鲜艳的红蓝色杠。这两种鱼均非常稀少,现在已是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五)黔中砥柱
田秋,字汝力,号西麓,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简称贵州布政司)思南府水德司人氏。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为官二十年,直言敢谏,廉洁奉公。奏请贵州首次开科,从此贵州人才辈出,直追中原,功德卓著,业绩斐然。
他是贵州教育的先行者,也是贵州科举教育的开创功臣,便对贵州科举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与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思南府水德司人的知府安康、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思南府水德司人的理学家李渭,并称为明代思南府三大诗人。又与东汉开启贵州学校教育先河的尹珍、明代开创贵州教育新天地的王守仁、清代开辟贵州现代教育先驱者的李端棻,合称为贵州教育史上的四大先贤。
他居官之时,廉洁奉公,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功德卓著,政绩斐然。他革除内府监滥支皇室膳食费,清理光禄寺浪费资财,裁减太常寺过多人役,酌削御马监冗重开支,并规劝皇帝天地坛祭祀以及迁坟中不要劳民伤财。
他是一位值得后人去认真研究以及大力宣传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明代贵州地方中热爱家乡而为官清正的杰出代表者,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栋梁之材,加强了对贵州的治理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从而为贵州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卓越贡献。
如在明代张钦辰《广东右布政使田公行状》文中写道:“公姓田氏,讳秋,字汝力,别号西麓,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之后。宋南渡时,有官于朝者,徙庐陵什香之南园。曾祖父永富,洪武初,从江西庐陵,游学思南,因家焉。”
我最先知道田秋之名,是在德江城里就读高中时,只是听到一些人提起过他,并不知道他具体为何许人也?
我后来在一部德江县田秋文化研究学会编《走近田秋》书中,才更加了解到了田秋其人,他传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教育文化,真可谓是利在千秋了。
人们相传明初有一位学子游历到潮砥时,则被当地那些美景所吸引注,恋恋不舍离去,就下榻在一家客栈住着了。
他在一个夜间赏月时,见到潮砥滩中一块巨石鹭鸶石,因触物生情而吟咏了一句“远看江心一秤砣”,然后就江郎才尽,始终无法续写下去了。
可是那位学子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一连几日都无法写出下句来,就在吟咏“远看江心一秤砣”之句后,不久就郁闷而去世了。
从此以后,在那位学子所住客房里就经常闹鬼,客人在夜半三更时,总觉得有人在吟咏“远看江心一秤砣”之句,便回荡在那间客房中,因而店主就再也不敢住客人了。
这样就过去了几年,当田秋返乡省亲时,路过潮砥滩,投宿到那家客栈后,店主就对田秋以实情相告,可是田秋也坦然地住下了。
当晚在田秋睡到夜半三更时,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脚步声传来,便立即起身,走到窗前,对着窗外明月,从而便吟诵了一首诗道:“远看江心一秤砣,长虹做杆意如何?弯月当做秤钩用,称得山河有几多?”
第二天清晨,田秋就向店主索来笔墨,便将昨夜所吟之诗书于壁上,还引领店主到窗前,用手指向江心那块巨石鹭鸶石,语重心长地说道:“此乃黔中砥柱,吾今书于石壁,汝可命人刻之,可保汝客栈久安,并潮砥才俊辈出耳。”
从此以后,在如今德江县潮砥镇一带,果真就有人才辈出崭露,也有栋梁之材涌现,真正就是人才济济而出类拔萃,因而也就验证着当年田秋的千古预言了。
如今人们对于田秋的籍贯是争论不休,思南人称田秋籍贯属思南,然而德江人称田秋籍贯属德江,只因田秋作为一面影响深远的文化旗帜,故而人们只不过是在打着名人效应的旗号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了。
田秋堪称为贵州科举之父,是乌江流域走出来的一大名人,曾经在潮砥滩边一块巨石上亲手题写的“黔中砥柱”摩崖石刻,便是一种激励着我们无数后人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如今在德江县潮砥镇境内,我们不得不提及“黔中砥柱”摩崖石刻,乃是贵州教育先贤田秋用他那支大手笔,在原来潮砥集镇下江边高丈许的山形巨石上,写下了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还寄托着一种田秋的思乡之情。
明代田秋题写“黔中砥柱”摩崖石刻,每字约〇点三平方米,前后有竖书小字题款,每字五厘米,前款为“甲申岁孟春月吉旦”,落款为“西麓田秋题”。
田秋题写“黔中砥柱”摩崖石刻,位于乌江流域潮砥滩边一块巨石上,而今因乌江沙沱水电站蓄水被淹没,从而就使黔中砥柱变成为一种中流砥柱了。
这尊“黔中砥柱”石刻,属于明代贵州教育先驱者田秋唯一的传世手迹,四周刻有一条长方形单线边框,字体全是楷书,工整古朴而苍劲有力,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悠久历史了。
这尊“黔中砥柱”摩崖石刻,经历了五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中流击楫,巍然兀立,安如泰山,成为了一种激励着后人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这尊“黔中砥柱”摩崖石刻,是一种人们在精神上的图腾,又是一座历史文化的丰碑,也是一块文物古迹的见证,更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
一直到今天,关于明代田秋“黔中砥柱”摩崖石刻的几百年预言,我们在几百年以后的今天看来,这是对田秋人生价值的一种鞭策,更是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历史贡献,因而就是功不可没了。
总而言之,这尊“黔中砥柱”摩崖石刻,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大支柱,还是留在德江人心中的某种记忆,那就是一种再也磨灭不掉的田秋文化精神了。
如在安民《贵州教育先贤田秋》文中写道:“‘黔中砥柱’摩崖石刻,应是以物言志,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绪积累,又是立功、立德、立言的情感寄托。既是对自己人生的终极定位,又是其精神内驱力,体现了血性的乌江男人孜孜追求的精神面貌。”
(六)脐橙基地
今年(2023年)元旦节日,我与几个友人一道,大家一起到老朋友张森林家玩耍,顺便还摘一点脐橙来吃,真是美味无穷了。
当我第一次听到脐橙时,自己都说是桔橙,误以为是桔子与橙子的一种杂交物种,到后来友人张森林便作了纠正,此脐橙并非如我所说的那种桔橙,原来如此。
张森林是潮砥镇官宅村脐橙产业基地中最为年青的一位创业者,于北京电影学院修完影视美术设计课程并取得学士学位,人们依据森林之词称为五木先生,有时候他自己也当作笔名之用。
我作为张森林十多年以来的一位老朋友,不由得想起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别号五柳先生,只不过五木先生是人们对张森林的戏称,然而五柳先生则是陶渊明自比了。
柑橘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属柑橘类果树的总称,包括橙、柑、橘、柚等类,如有我国柑橘果树是世界上的重要原产地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
脐橙,又称抱子橘或双头橙,是柑橘一类的栽培品种,世界上最早的品种华盛顿脐橙是由巴西有核塞来他甜橙枝演变而来,上世纪(20世纪)初期通过多次引种栽培并传入中国。
脐橙在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培植生产,其中主要有巴西、美国等国,中国主要产区是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区,我国脐橙是由中国传入欧美的甜橙枝演变而形成。
脐橙属于一种乔木,枝少刺或近于无刺,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花呈现白色,很少有背面带淡紫红色,果圆呈现球形,扁圆形或椭圆形,橙黄至橙红色。
脐橙花数量很大,可以熏制芸香茶,那些果皮、嫩枝或叶片等,均可提取香精油。
脐橙经济寿命较长,果实最适鲜食,营养丰富,鲜果也可榨汁,随榨随饮。
脐橙是世界上各国竞相栽培的柑橘良种,品质优良,无籽多汁,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类营养成份。
如在冯胜彦《帮来好前景扶出新天地——中国五矿集团的德江消费扶贫故事》文中写道:“脐橙是德江县在脱贫攻坚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特色产业,潮砥京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则是脐橙产业中最具规模的龙头企业。目前种植规模达到5000多亩,产业覆盖了新华、小溪、腾溪等五个村800多户贫困户。”
潮砥镇官宅村一带是官宅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脐橙基地,结合当地海拔、气候、土壤以及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因地制宜地引导并支持当地群众大力发展脐橙产业,通过农业现代化与旅游产业化举措来推进农旅一体化向前发展。
今日我们走进官宅村境内的脐橙产业基地,依据青年创业者张森林所介绍,这是前几年栽下的脐橙树苗,最近两年来长势很旺,开花结果很好,算是大丰收了。
我们走进官宅村的脐橙基地内观看,只见漫山都是金灿灿的脐橙挂满枝头,这里脐橙不仅个头大,而且品质好以及口感清甜好吃,人们品尝起来是回味无穷了。
每当黄澄澄的脐橙成熟时,垂着沉甸甸的脐橙挂满枝头,小者像一个个红彤彤的桃子,大者像一个个金黄的柿子,各种各样的模样,显得煞是可爱。
每当初秋时节,那些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选脐橙,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人们脸上都充满着一种笑容,便喜上心头了。
这片脐橙基地的面积较广,遍及漫山四野,如是在收获时节,一些游客纷至沓来,大家还会亲自体验到采摘果子的一种乐趣,便是乐在其中了。
潮砥脐橙,果肉多汁,色泽鲜艳,鲜甜可口,可以补充人体营养,也可以强身健体,具有滋脾健胃或清肺化痰等多种功效。
潮砥脐橙,甜蜜无比,情有独钟,真心诚意,每当人们在过年过节时,是送果送礼送祝福,寄寓着一种春到福来之意。
如在安海军与王方春《德江:万亩脐橙种下地—潮砥全镇皆受益》文中写道:“如今在潮砥镇各村,无论是山坡上,还是公路旁,到处都栽满了郁郁葱葱的脐橙树。无论春夏秋冬,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全镇1.3万余亩脐橙,正在为潮砥镇披上绿衣,成为群众致富的金果果。”
(七)官宅古村
先前经过广大民众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交通运输部门勤于道路修补养护,现在潮长(潮砥镇至长堡镇路段)沿江公路已经全面完工,以一条安全有序的公路就呈现在世人眼前了。
官宅村境内有潮长沿江公路贯通,我们如是沿江漫步或驾车,均可以亲眼目睹到乌江两岸的各种景致,还可以观看村里那些古寨老宅了。
如今我们站在官宅一带沿江公路上,眺望远方,观看乌江潮涌,奔流不息,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大有先秦孔圣人《论语·子罕》文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一般感触,在不知不觉中岁月就已经流逝了。
在此时此刻,我们面对浩浩汤汤的乌江,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感觉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而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这正如在汉乐府《长歌行》诗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之说,便是一种似水年华的集中体现了。
我们如是站在官宅的山坡上举目远眺,就可以目睹到官宅下边那条乌江,在江面上有船只来往,显得十分渺小,便有唐代大诗人李太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称《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番景象,真是让人有着一种飘逸灵动之感,那就是明末清初黄生《增订唐诗摘钞》书中“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而已。
官宅就是官吏的住所,我国古代常与官衙连在一起,分开就意味着官员向携眷免费居住场所的传统告别,有时也兼容办公场所的涵义,若用现代语义表述大抵就是机关住房的意思。
官宅是我国古代异地做官解决的住所,自从秦汉时期起,朝廷大多存在有异地官员解决住所的需要,由朝廷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是在秦汉之际才逐渐地趋向制度化了。
官宅与民宅相对而言,是我国古代官舍或衙门,如有元代无名氏《元典章新集》附集刑部奴盗主物刺字文中“议得贼人沈阿寅浼托凌局使保送,跟随达鲁花赤瓜都,充面前使唤,就于本官宅宿食,为见本路印匣开锁钥匙于中堂一处顿放,因而窃取银印匣,剥去银皮,镕成定子货卖,罪已断讫”。
如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也曾撰写了一首五言《官宅》诗,描绘了某些衙门里的种种状况,现在我们所见这首诗写道:“红紫共纷纷,只承老使君。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水色窗窗见,花香院院闻。恋他官舍住,双鬓白如云。”
官宅村位于贵州省德江县铜仁市潮砥镇北部,顺乌江河乘船而上,只需二十分钟左右,就到镇政府驻地潮砥社区,现在修建有潮长沿江公路横穿境内。
如在官宅村境内,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有脐橙、青豆、水稻、丝瓜、桃子、芜青、芋瓠等,这些均给广大民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便逐步地促进了当地民众走上一条致富之路。
官宅是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有官还有宅,当我第一次听到官宅之名时,便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做官人的住宅,我后来得知而今官宅曾是明代教育先驱田秋后裔故里,便得名于官宅。
现今我们依据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记载可知,在唐代涪川县治所(我国古时地方政府驻地)从印江境内迁移到蒙笼山之地,蒙笼山就是而今潮砥镇官宅村旧称,现今还有隋唐费州遗址便是有力的实证了。
如今我们依据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记载可知,官宅原为隋唐时期费州治所,在境内如有万卷书、天然溶洞一处、古民居二处、明代砖瓦窑一处、明代古墓群二十多处等景点,这些均是人们观赏景物的好去处。
如有官宅古寨,位于潮砥镇官宅村境内,风景宜人,古韵悠然,仍旧保存着原始的风韵,古朴斑驳的传统建筑,显得古香古色,更是美轮美奂了。
又在官宅村里有座官宅小学,是官宅村里的一种文化象征,历史十分悠久,里面有许多苍翠的柏树,就像一个个卫士那般,日夜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显得坚不可摧,更是有着一种无比的力量了。
现今在官宅村一带,物产丰富,风光如画,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从中就体现出一种自然景象与人文高度了。
如在简兰兰《遗珠拾粹——筑造多彩乡村,彰显魅力文化》古迹寻踪文中写道:“官宅村是为了铭记费州历史和在费州工作,居住过的朝廷官员而后人起的纪念性的地名。考察德江境内的地名,如官庄、官林等无一不是历史上有官员在此居住过而呼叫的名称。后人称设费州的治所叫官宅,显然是为了传承历史而命名。”
(八)费州遗址
当人类社会的各种城市发展至今,闹市上空却被无数车辆卷起的尘烟所覆盖,城市夜间则被绚丽的灯红酒绿所填充时,各种城市的本来形象一直在飞速地膨胀与爬高了。
如今人们的欲望之心,也随之漫无边际地延伸着,那种躁动而漂浮,便成了挥之不去的时代反映,这就使得那处隋唐费州遗址,也牵挂着人们一种无比惆怅的心灵深处了。
隋唐费州遗址,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潮砥镇官宅村官宅坝,现在尚存衙门、古石道、古城墙、古城区等旧址,遗址现今多已改建为砖混结构民居,这里作为一处历史古迹遗存,便是一处人们寻幽览胜的好地方。
隋唐费州遗址作为一面屹立于官宅境内的文化旗帜,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官宅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然而如今只不过留给人们却是一种无限的遐想。
如今隋唐费州遗址作为一处留存在德江境内的文物遗迹,却在官宅村之角记载着那段沧桑的历史,然而在这官宅村的僻静之处,人们还可以找到某种宁静的精神归属。
总而言之,隋唐费州遗址作为一处存在于德江境内的历史文物古迹,昔日则辉煌地崛起,而今却黯然地衰落,记载着过去,翻阅着现在,展望着未来。
费州,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初年设置,隋开皇年间废费州设涪川县,唐贞观年间再设费州,唐天宝初年改名涪川郡,唐乾元初年改回费州,宋宣和年间费州被废除,辖地相当于今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以及德江县南部一带。
现今我们依据有人考证古费水所得知,即今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北部那条洪渡河,如在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原称《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或简称《方舆纪要》)书中则称为上费溪,后人却称为上闲溪,然而流入如今重庆市黔江区境内被称为黔江。
如在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二贵州三文中写道:“上费溪在府东北百里,旧费州以此名,北流入四川黔江县界,亦曰黔江。”
现今我们依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书中所载,隋开皇五年(公元五八五年)于费州之地设置涪川县,隶属费州统辖,管辖今天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部分以及德江县、思南县全部地区,治所就是如今潮砥镇官宅村。
如在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一江南西道十九文中写道:“费州涪川郡,今理涪川县,春秋时属楚,汉元鼎六年建牂牁郡,其地属焉。江山阻远久不臣附,至后周宣政元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王述,招慰生獠王元殊、多质等归国,遂肇立为费州,因州界费水以立郡名。”
现今我们依据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原称《唐书》)书中所载,北周宣政元年(公元五七八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抚生獠王元珠、多质等人归顺朝廷,便在今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潮砥镇官宅村境内设置费州进行遥控指挥,因以费州辖地境内有费水而得名。
如在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江南道七文中写道:“涪川,汉牂牁郡之地,久不臣附。周宣政元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招慰生獠王元殊、多质等归国,乃置费州,以水为名。武德四年置务州,贞观四年置费州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