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代《石灰吟》诗作者一直存在着争议,世传作者说法不一,今人以于谦为作者成为主流。并且此诗如今所流传版本也有所不同,人们需得对其进行考证一番方可,然而至今也尚无定论。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姚广孝、于谦与刘信其人,先后都生活在明代不同的时期,有关三个人的生平事迹,则在清代张廷玉编撰《明史》中均有记述。
一
相传明代于谦在十二岁时就写了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采用象征手法,在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自己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而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加给人以启迪与激励。
〔一〕
相传于谦有一天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由此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一首《石灰吟》。
这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自己磊落的襟怀与崇高的人格,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与人格的真实写照。
相传于谦在十二岁时,见到石灰所感,从而写出了一首赞颂石灰的诗《石灰吟》,其全诗则如下写道: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
如今这首《石灰吟》诗,在古时各家文献资料中,一些字词句则各有不同,存在着大同小异之别。
(一)如在明代侯甸《西樵野记》中作“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焰光中走一番。粉骨碎身都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二)如在明代沈周《客座新闻》中作“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坑中炼尔颜。 粉骨碎身皆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三)如在明代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作“千槌万凿出名山,烈焰光中走一番。粉骨碎身都不怕,只留青白在人间”。
(四)如在明代姚广孝《逃虚类稿》中作“工夫打就出深山,烈火曾经焕一番。粉骨碎身都不问,要留明白在人间”。
(五)如在明代孙高亮《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中作“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六)如在清代剑野《御选明诗》中作“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丛中炼几番。粉骨碎身都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七)如在清代孔自来《江陵志余》中作“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光中走一还。粉骨碎身都不顾,独留清白在人间”。
(八)如在清代胡九皋《续修江陵县志》中作“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光中走一还。粉骨碎身都不顾,独留清白在人间”。
〔三〕
如今关于《石灰吟》的作者一直存在着争议,姚广孝与于谦等人都在争议之中,有待专家考证后方可定论。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有学者黄瑞云与阎崇年等人先后撰文就对此诗的作者进行质疑,指出此诗的作者是明代刘信或孙高亮。如要解决《石灰吟》的作者是谁问题,关键就是找到此诗最原始的出处方可。
这首《石灰吟》的最早出处,首次见于明初姚广孝所撰《逃虚类稿》中。后在明代沈周《客座新闻》、明代侯甸《西樵野记》、明代孙高亮《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与清代孔自来《江陵志余》等书中均有相关的记述,只不过文字大同小异而已。
(一)明代姚广孝《逃虚类稿》云:“寺方甓,公以石灰为题,即成偈曰:‘工夫打就出深山,烈火曾经焕一番。粉骨碎身都不问,要留明白在人间。’”
(二)明代侯甸《西樵野记》云:“李都宪守三边,尝题石灰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焰光中走一番。粉骨碎身都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后以边境猖撅挺出,因裂其尸焉。令人仰节义,诚诗谶也。”
(三)明代沈周《客座新闻》云:“少保大司马,钱塘于愍肃公谦,景泰初,监修京城时,见石灰,因而口占一绝云:‘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坑中炼尔颜。 粉骨碎身皆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后公因主易,储惨致大祸,此诗预为之谶也。”
(四)明代孙高亮《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云:“公在馆中数月,一日闲步到烧石灰窑之处,观见烧灰,因有感于怀, 遂吟诗一首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清代孔自来《江陵志余》云:“刘憨节公诸生时,咏石灰诗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光中走一还。粉骨碎身都不顾, 独留清白在人间。’公身陷不屈,为蛮奴锯裂而死,烈士之概已见。诗载祠中旧碑,后被人讹作于忠肃句,亦忠烈之气相近耳。”
〔四〕
关于这首《石灰吟》的作者,在各中文献记述各有不同。最早在明代姚广孝《逃虚类稿》中记载是释信忠禅,明代沈周《客座新闻》与明代孙高亮《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中记载都是于谦。
又在明代侯甸《西樵野记》中记载《石灰吟》的作者是李都宪,因李都宪其人不详,史无记载,故而在明代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对《西樵野记》所言李都宪其人进行勘误,指出在明代本朝并没有此人,也无此人作《石灰吟》诗,完全就误传是了。
另在清代孔自来《江陵志余》中记载《石灰吟》的作者是刘信,后在清人胡九皋所编《续修江陵县志》中沿袭了孔自来《江陵志余》中的记述,在其书卷五十九“ 艺文”中著录《咏石灰》时,题为刘信作,并且还专门注明引自孔自来《江陵志余》书中之语。
如今我们依据以上五则文献资料综合考证得知,因为这些资料不是稗官小说,就是笔记杂著之类,所以谁作《石灰吟》的可信度都不十分可靠。并且在清代张廷玉编撰《明史》中也无只言片语关于于谦十二岁就作《石灰吟》的记载,因而可以说于谦所作《石灰吟》应该是以讹传讹了。
〔五〕
自从清代康熙直至近现代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认为这首《石灰吟》的作者为于谦几乎已成为定论。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有《石灰吟》出处的著作是明代姚广孝《逃虚类稿》一书,而首次在官方自拟题为《石灰吟》的著作是清代剑野编选《御选明诗》一书,并且作者也题为于谦,故而此前以“无题”形式流传的《石灰吟》就正式有了诗题,由此就被首次使用并流传至今了。
如在民间各种笔记、选本或专著中只要出现《石灰吟》诗,作者几乎题为于谦。然而明人在编辑于谦别集时对《石灰吟》为谁作则有不同,如在明天启《忠肃公集》附录《补遗诗》中收录有《石灰吟》诗。后在康熙时编《于忠肃公集》与嘉惠堂丁氏刻本《于肃憨公集》中均对《石灰吟》进行收录,并且也题为《石灰吟》,认定为于谦所作此诗了。
如今我们综观《石灰吟》诗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经历了从无题到有题的演变历程。而事实上《石灰吟》诗的最先原作,只不过是释信忠禅师所作一首偈语罢了。虽然说一些人不接受于谦是《石灰吟》诗的作者,但是大多数人们则接受他创作《石灰吟》诗的看法,故而至今人们几乎认为是于谦所作《石灰吟》了。
后在这首《石灰吟》诗的流传过程中,所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其中个别的字词句也略有不同。并且《石灰吟》诗的作者也出现了释信忠禅师、孙高亮、于谦与刘信等人,然而我们可知释信忠禅师生活在元末至明初之间,此时孙高亮、于谦与刘信等人都还没有出生,故而《石灰吟》最先原作应当为释信忠禅师是了。
二
如果我们判定《石灰吟》的作者是于谦,那么作为名诗而在清代纪晓岚编订《御定四库全书》本《忠肃集》与今人林寒选注《于谦诗选》中均未见有收录,反而是在这两部书中都收录了于谦所作七律《咏煤炭》诗写道:“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存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如今我们对于于谦这首《咏煤炭》与《石灰吟》两首诗进行比较可知,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用煤炭与石灰来作为意象以自喻,用来抒怀言志。并且于谦《咏煤炭》诗中煤炭是在山里被人们挖出来燃烧以后,就将其蕴蓄的光与热奉献给人们,故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