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沧的头像

罗沧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8
分享

年味三宝

    中国年味独具特色,体现着一种传统文化。年味是不相识之人,见面时问候的一种亲情。年味是屋外烟花闪耀,飘入鼻内的一股幽香。年味是人们逛庙会,看到玩耍龙灯的一种享受。年味是父母忙前忙后,所做年夜饭中的一顿盛宴。年味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奉敬的一杯美酒。年味是一家老小团圆,洋溢着喜乐愉快的一种温暖。年味是各家各户都贴上喜联,迎接庆贺新春的一个开始。年味是大街小巷挂满着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一种气氛……

    中国年味丰富多彩,各种喜悦之情乐在其中。年味是那一件件新衣直奔衣柜,用来盛放着装。年味是那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能让大家快乐。年味是那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构成点缀人家。年味是那一声声爆竹响彻云霄,让人振聋发聩。年味是那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显得光彩夺目。年味是那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表达春到福来。年味是那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迎接光明来临。年味是那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更加普照大地……

    贵州大方漆器、玉屏箫笛和仁怀茅台酒,则被人们合称为“贵州三宝”。然而在贵州德江也有“三宝”之称,即是“酥食”、“麻饼”和“米花”,却被人们称作为“年味三宝”。

    贵州德江各族人民群众,每当人们将“年味三宝”的“酥食”、“麻饼”和“米花”,一切都准备齐全之时,过年就向大家走来了。

酥食

    酥食既是一种具有德江土家特色的年糕,又是由土家人用传统工艺制作,精心选用当地优质大米,加本地纯蜂糖精制而成的一种传统食品。

    酥食制作必须用特制的酥食印模,印模一般长四十厘米,两面雕刻模型。模型图案有花、草、鱼、鸟、猴子、蝴蝶或罗汉等,不但图案的种类繁多,而且还有“福”、“禄”、“寿”或“喜”等祝愿的字样。

    制作酥食需要精选优质的糯米和粳米,将米炒熟以后,磨成粉末,加以蜂蜜,再用印模拓印。然后将拓印好的食品,放在铁锅内,用中火蒸五六分钟后,即可食用,这样酥食就制成了。

    德江土家酥食有别于其他食品,不但酥食成品的形状,有花、鸟、鱼或虫等,各种图案栩栩如生,而且酥食的味道香甜可口,是一种客商非常喜爱的特色小食品。只要从酥食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来看,就会让人爱不释手。一旦将酥食放入口中,就会感觉到美味无穷了。

    德江酥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既是由中国古代“酥”类食品发展而来,又是一种有甜馅可口的土家传统美食。例如在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描述,有杨修戏弄曹操“一合酥”的“一人一口酥”之事。这里所谓“酥”食,则是如今“酥饼”类食品。

    德江酥食含有核桃仁、花生米或土蜂糖等多种佐料,不但皮薄个大,而且分量充足。德江人在长久以来,酥食不但是一种用在婚庆节日、招待宾客和馈赠亲友的美好食品,而且也是一种德江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作,并且还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佳品。

麻饼

    何为“麻饼”?在此所谓“麻饼”,则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饼子,因上面撒着胡麻而得名,从而在古时又有“胡饼”之称。又因避后赵武帝石虎名讳,故改名“胡饼”为“麻饼”之称,并且此称在晋朝陆翙《邺中记》、北魏崔鸿《别本十六国春秋》和唐朝白居易《白氏长庆集》等文献资料中则有相关记述。

    麻饼是一种汉族传统食品,据传早在北宋时期,安徽合肥就有一种形似铜钱大小的实心饼叫作“金钱饼”。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安徽合肥人张德胜,被朱元璋任为先锋,为了筹办干粮,张德胜到合肥,特制一种大金钱饼叫作“麻饼”。因用此“麻饼”犒赏三军获胜,故被朱元璋称为“得胜饼”。又因朱元璋追封张德胜为蔡国公,故世人又称为“蔡国公饼”。

    贵州德江香脆酥甜的土家族麻饼,具有皮薄心多、馨香味素等特点,在配料中有花生、芝麻和核桃等多种佐料。麻饼具有可口、纯甜和酥香的独特风味,是德江土家族自制的一种传统食品。

    德江人每当过年快要来临时,家家户户就开始在家中摆设长案,架起柴锅,煎熬麻糖,热炒米子,炒晒芝麻,剥壳花生,敲开核桃,准备麻饼制作,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了。

    麻饼制作是人们在长案上,用木条摆设一块长宽各七十厘米,高五厘米的木框。一切准备就绪后,做麻饼的人们,就将备好的核桃、花生、麻糖、米子和芝麻,融合在一起搅拌。至于搅拌到何种程度,搅拌多少时间,就是考验人们的技术了。只有这个环节掌握好了,做好的麻饼,才香酥可口,韧性十足。当搅拌好了之后,将混合物舀入长案已准备好的木条框里。然后用木块和擀面杖将混合物压实,等待冷却以后,切成块状长条,再将长条切成薄片,这样麻饼就做成了。

    德江麻饼不但种类繁多,有核桃麻饼、花生麻饼、元香米麻饼和芝麻麻饼等,而且形状也多种多样,有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等。无论麻饼放置多长时间,都依旧可口、脆香和酥甜,可见麻饼制作非同一般了。

    德江人每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麻饼来食用或款待客人。不但麻饼可作为人们农忙时节的加饭餐,而且是姑娘出嫁或儿子娶亲时的常用食品。并且在土家族婚嫁中,麻饼则被视为喜饼,寄寓着新人吉祥之意。

    德江风味可口的麻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麻饼不但为德江各族人民群众所喜爱,而且反映着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土家食品文化。

米花

    米花由大米作原料制成,白色底层若碎玉铺就,红色面层如玛瑙嵌成,若是远远看上去,仿佛是艳丽的花朵,故被人们称作为“米花”。

    德江米花是用糯米饭制成,米花制作非常讲究,都选用“白杨糯”或“竹丫糯”两种糯米。这两种糯米不但糯性好,而且颜色白,是制作米花的上等极品原材料。

    米花在制作时将糯米淘洗数次,再放置清水中浸泡发胀后,均匀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拌上食品佐料,一半置于中间用隔板隔开的锅里蒸熟。然后取出来摊在一个碗口大小的篾筛内,使其粘合平整均匀。每朵米花约为一厘米厚,由红色和白色相组合而成,上层为红米饭,下层为白米饭。最后将做好的米花,摆在篾垫或木板上,放在烤架上或阳光下烘烤干,再用油煎熟,这样米花就制作成功,并可以食用了。

    现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可知,早在中国西汉时期,德江民间就有逢年过节,制作米花的风俗。因为米花如同满月形状,又因“花”与“发”谐音,意为万事圆满,兴旺发达,所以年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制作米花,喜迎新春来临。德江米花意味着团圆、吉祥和幸福,因此逢年过节、洞房花烛或孩子满月等喜事,都要制作米花来供人食用。

    德江任何一个地方,土家族人都有吃米花的习惯。每当逢年过节或各种喜事,人们都会用独具特色的米花来待客,因而米花成了一道特色食品。

    德江人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其他喜庆日子,得要粘贴“天”和“地”两朵米花于香盒神龛上。人们在过年时,大年三十夜过年前,就将这两朵米花供在香盒上,表示对自家祖宗的敬意之情。只有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能把这两朵米花拿下来吃,寄寓着一家人团圆美满之意。

    如是德江人在结婚之时,则要特别制作两套米花,上面用红色镶嵌着“天作之合”四个字。当新郎官家迎亲之时,就要供奉一套米花“天作之合”于自家香盒神龛上,表示迎请祖宗等满堂神圣到家中,保佑全家幸福平安。此种俗称为“太极图”,配合黄茶等供品,摆放在香盒面前,等待新娘子迎进屋,寓意是迎请姜子牙夫妇到堂进殿,为主人镇邪驱恶,保佑全家人发财兴。并且任何人不得动用,只有等婚事办完后,才可以取下来食用。

    另一套米花“天作之合”,由新郎官家拿到新娘子家,在摆放礼品的时候,一并摆出来供奉在新娘子家香盒神龛上,表示迎请新娘子的祖宗,保佑新娘子早生贵子。此种俗称为“满天星”,不但在礼品搭配上用红、绿、黄三种颜色装饰,而且在米花上还要粘贴五朵金花,寄寓着大家共祝新婚夫妇,将来子女状元及第和五子登科之意。

    如今德江人们有俗话“油茶泡米花具有土家风味,肉末煮黄花更是山村特产”之说,曾在德江境内有风俗歌对传统美食“米花”说唱道:

我今启言说一声,主人米花待我们。

    不提米花犹自可,提起米花有根生。

    正月打春雨水节,二月惊蛰并春分。

    三月清明泡谷种,泡起谷种把芽生。

    芽子发得白如云,掏沟堵水打秧田。

    秧子下田又怕坏,三天两头把水晒。

    在等秧子一月满,才把邻居人工喊。

    栽了秧来怕天涝,早晚才把水渠掌。

    薅了头道薅二道,就等立秋要出凋。

    处暑到来一月黄,只见主人日夜忙。

    准备晒席与箩兜,不知明日打哪丘?

    打回家来主人忙,白日晒来夜晚扬。

    先把干谷装上仓,再把糯谷送碾房。

    碾子碾来风播扬,先装白米后装糠。

    温水泡来上甑蒸,红绿颜色比例分。

    灶边安张四方桌,放上两个篾圈圈。

    一碗米饭倒圈内,拨散米饭团圆身。

    大人细娃齐动手,团拢才把花色添。

    太极图来满天星,全都出在帮手们。

    三铲木炭两铲火,一夜炕干装袋中。

    二两盐巴三斤油,煎出米花落口酥。

    老人吃了眼睛亮,孩子吃得哈哈笑。

    满盘神灵吃好了,保佑主家得安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