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落尘的头像

落尘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4
分享

天命

 

我想,大凡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人不对“天命”感到好奇,我虽然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但我却同样不例外。我曾经有着这样的疑惑,那就是,天命这样的词语既然被古人创造出来了,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概念就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定义呢?我为此深深地疑惑,并且苦苦寻求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知道寻求这样的答案很难,可我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对于难题充满了挑战的动力,为此,每当我读书的时候,我就把所遇到的所有的关于“天”与“命”的话记在了一起,直到我遇见韩婴,我那时候才知道,原来这样的概念早已经被解释的十分清楚了。只是,那解释就像是一块儿美玉被摔成了残缺不全的碎片收藏在不同的匣子里,而解释则是流落在每一本不同的书中,只有把那些书集合在一起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解释。我起初把这断篇残章的解释归罪于那编书的后人,可是后来我也明白,这罪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莫须有的,因为那些编书的人自己或许也不知道他们把一块儿美玉切的四分五裂。

根据书中的记载,“天命”一词早在商朝和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流行,《尚书》中频繁出现天与命这样的字,而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他们对于“天命”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尚书·高宗肜日》中记载了祖己的话“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在祖己这里,天和命还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人的命还是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然而在《尚书·西伯戡黎》中又记载了这样的一句话: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在纣王的这句话中,“命”就已经“在天”了;《微子》中微子曰:“殷既错天命”,可见微子和纣王对天命的理解不同;《泰誓》中周武王说“天命诛之”,在周武王的理解中,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从这样的记载中可见,早在“天命”这样的概念流行的时候,人们对于这概念的理解就已经出现了不同,而这不同的理解也确确实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在了每一本流传下来的书籍中。那么天命究竟是什么呢?千人千面的理解何时才能到头呢?它难道就没有一个本来的意思吗?我始终坚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有一个答案,天命也不例外。只是,我曾经和所有人一样,以为“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还不知道天与命实际上都有着自己的定义。

那天,我读《论语》,在《尧曰》一篇中读到了这样的话: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刹那间就疑惑,为什么孔子说“不知命”而不是说“不知天命”呢?那么“命”究竟是什么呢?我将这疑惑记在了读书笔记中,期待着有一天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从那时候开始,我把“天命”分成了两个字。后来,对于“天”和“命”的理解在皋陶与大禹那里获得了模糊的框架,因为《大禹谟》中记载了“苗民逆命”这样的话,而关于“逆命”的表现,大禹就解释了“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而《皋陶谟》又说“天叙有曲,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虽然“天”与“命”是什么还不清楚,但是这话为以后的理解打下了基础。《论语·颜渊》中说“死生有命”,而在《荀子》中记载了孔子说“死生者,命也”这样的话,这就说,命是和死与生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死与生究竟和命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所遇到的两个概念足以解释清楚了“命”,那就是“正命”和“非命”的概念。《孟子尽心上》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这话就是说,死之前有“尽其道”,倘若“尽其道”而后死,这才是“正命”,倘若没有“尽其道”,那便不是“正命”,那么什么是“尽其道”呢?我在这里疑惑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读《韩诗外传》的时候遇到了“非命”的概念。《韩诗外传卷一》记载:“孔子曰:‘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佚劳过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不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从这三种九条的“非命”情形来看,人的“命”实际上有着自己的运行体系,而这种体系的运行结果只关乎死与生,最重要的是,倘若人的行为选择没有融入“命”的运行体系所导致的生命的终结就不能称之为“命”。

倘若“命”说的是死与生,那么“天命”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天也有死与生吗?

书中关于“天”的解释并没有那么多。《老子》说:“全乃天。”《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而第十六章又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就是说倘若天地也有开始的话,那么就会有“归根”,而“归根”就意味着天地也有死与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东汉郑玄解释这句话说“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孝经》解释“性”:“性者,生之质也。”《通论》解释说:“性者,生也。”这也就是说“天命”实际上就是“生”,然而,按照命的运行体系来说,天地本身也有自己的“正命”,也就是命的运行体系之下的生命长度。那么这生命长度跟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道德经》说:“大道生天地,天地之母名字为大道。”又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就是说,人管着地,地管着天,天管着道,按照孔子的三种九条“非命”情形来说,倘若人的行为选择没有融入天的“命”的运行体系,就会导致天的“非命”,这就是说人的行为选择不但决定了自己会不会生病,还决定了天会不会生病。然而天的命实际上也就是人自己的命,因为根据“人法地,地法天”来说,倘若天的命没有了,那么也就意味着地的命已经不存在了,而倘若地已经不存在了,那么,人,又能在哪里呢?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韩诗外传》记载:“王者,往也。天下往之,谓之王。”这就是说,只有知生、知死才能称之为君子,而王者就是天下的心之所向,那么心之所向是什么呢?自然是生,因为知生知死,所以才能带领天下朝着生的方向前进而避开死路。是以子曰“君子不器”,因为君子求的是,生的方向。毕竟,这天下,又有什么物种是喜欢死亡的呢?这就是“受命于天”,因为知道天的生、天的死,而天的生、天的死也就是人的生、人的死,是万物的生与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