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嗜书,尤其对古代典籍中那些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词歌赋无所不能的书生充满了仰慕和向往。“书生”一词出自何处、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最早的记载见于《东观汉记·赵孝传》:“(孝)常白衣步担,尝从长安来过直,上邮亭,但称书生,寄止於亭门塾。”先不说他学问如何,单是想想那玉树临风的翩翩风度就令人陶醉。待上初中读到一代天骄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时,更是对那些意气风发的读书人羡慕得要死。不过参加工作后,情景便不那么美妙了,往往为了一件事情在与领导争得面红耳赤的紧要关头,便被领导当头棒喝:“书生意气!”我立马像泄气的皮球败下阵来,乖乖执行领导指示。虽然嘴上不再争辩,但心里依旧是不服气的,所以用不了多久,便会旧病复发,再与领导来一出自不量力的“单刀会”,结果自然又是被领导以“书生意气”的雷霆之势掀翻在地……
这样的教训越多,我便开始琢磨起来,这“书生意气”到底是个什么气?为什么被伟大领袖都赞赏不已的“书生意气”,现在事实上却含了一种贬意?时间一长,我还真琢磨出一点门道来。
书生意气,含一点才气。书生者,顾名思义,以书为生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书而生的人终日手不释卷,是把书吃进了肚里,记在了脑里,化在了心里,落在了文里,骨子血液里奔腾着书的气息,打出的嗝都是书的味道。如果还熏陶不出一点才气,岂敢称书生?滕王阁落成典礼上,都督阎伯屿本想以赛诗为名为自己的女婿脸上贴金,却不料被从省亲路上匆匆赶来的王勃搅了局,一篇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的《滕王阁序》,让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瞬间明白什么叫才气。在唐代诗坛灿烂星空中,杜甫绝对是才子中的才子,可是面对才华横溢的李白,他也禁不住发自肺腑的赞叹佩服,“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至于像北宋苏东坡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能开宗立派、明代解缙总编二万二千余卷《永乐大典》、清代纪晓岚领衔编出七万九千余卷《四库全书》那样的人,那就不能再单薄地称他们为“才子”,而是上天特意赐下的专门为读书人长脸的文曲星。
书生意气,含一点痴气。痴者,痴迷也,为某事某物深陷着迷状态而难以自拔。客观而言,读书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没有顽强毅力决难坚持到底。但从古至今,那些真正称得上“书生”的人,哪一个不是青灯黄卷十年寒窗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哪一个不是安贫乐道饱读诗书皓首穷经孜孜以求?面对简单的物质生活,他们潜心书本心无旁骛,匡衡凿壁偷光,韩母荻芦教子,吕蒙正寒窑苦读,范仲淹分粥而食……面对那样艰难的生存环境,如果没有对读书的痴迷,恐怕早都成了“方仲永”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墨砚?”也许正是“一根筋”的心理认知,才让他们选择了坚守,经年的知识积累最终成就了他们耀眼的才华。当代大学者钱钟书,晚年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还写出一本《痴气人生》,痛诉自己除读书之外的种种“不堪”,读之令人莞尔。在世人心里,“痴”和“呆”又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那些富有才华却缺乏变通的读书人,精明的人便称其为“书呆子”。想想也是,如果没有点痴气,呆气,见风使舵,随波逐流,如何可能锤炼出磐石般的坚定意志?君不见,历史上那些真正成大事、干大业者,并非特别聪明的人,而是特别执着的人!
书生意气,含一点骨气。虽然自隋代开始才开科取士,但是书生的精神源头却来自孔孟儒家思想。《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进而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从孔子开始,就强调读书人要注重品行修养,花言巧语的人必缺少仁义之心。孟子不仅“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而且在事关义利生死二者不可得兼的大是大非面前,慨然表现出“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凛然气节。几句短短的话,甚至可以浓缩为八个字“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却对中国书生影响至今。虽然历朝历代不乏陈继儒“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那样奔走于权贵之门的读书人,但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始终是时代主流。有时候明明知道只要观言察色明哲保身就能分一杯羹,却不愿昧着良心去行那苟且之事,所以屈原宁可投江自尽也绝不同流合污,陶潜宁可挂印辞官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方孝孺宁可断头也不愿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更有那个南宋状元文天祥,不仅在大都监狱里奋笔写下气吞山河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而且在诗里对他视为楷模的读书人引吭高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在这些铁骨铮铮的书生面前,不说见贤思齐,最起码读一次就会让灵魂接受一次庄严洗礼。
书生意气,含一点侠气。侠之大者,家国天下。儒家源头性典籍《论语》,记录了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后人如何修身处世,如何处理家国关系,乃至如何安邦定国,其弟子子夏有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更是为读书人勾勒出了人生蓝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几千年来,读书人始终把自己与家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大师级人物辜鸿铭说:“孔子所作的最大贡献,是他给了中华民族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千百年来,读书人就在这种思想浸润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远有西汉时期太学生上书,近有“五四”运动救亡图存。他们可以对自身遭遇的不幸保持沉默,却绝对会为天下苦难与不公大声疾呼。杜甫自己都“床头屋漏无干处”了,却还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面对列强侵略,周恩来慷慨陈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建设新中国,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克服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和国家利益相比,个人名利荣辱算得了什么!你看古时候那些大侠,有谁是为了个人恩怨、打打杀杀快意恩仇,而是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郭靖血染襄阳城,萧峰激战雁门关,陈家洛困乾隆于六和塔,想想就让人荡气回肠,恨不能与他们同时代,给他们当个跑腿的小喽啰!
唉,其实说我“书生意气”,完全是对我的抬举。我自己才读了几本书,敢与那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书生相提并论!他们是夜空的朗月,我则是借着月光赶路的踽踽行人;他们是深邃的星空,我则是掰着指头数星星的孩子,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要是有一天,我也是一颗小小的星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