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我出身在木沙村,木沙村是新疆伊犁州伊宁县最偏僻的乡村。听妈妈说,当年因为妈妈是地主成分,害爸爸失去了工作,于是跟着爸爸从部队出来,就想找个偏僻点的地方生活,然后翻山越岭沿阿布热勒山一路向南,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旁边,沿喀什河边散落着十几户人家,北边有一大片果树园,这地方有河,又有果树林带,于是就决定在这里安家落户。我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叫木沙村,这地方有河有树林,妈妈说可能是木沙村以前就在戈壁滩上吧。是的,爸爸妈妈初到木沙村时,那时候木沙村没有几家有房子住,我的父母初到木沙村时就是住的戈壁滩上的地窝子里的。地窝子就是像戈壁母亲电视剧里那样,在地下挖个坑,上面搭上树枝和草,再盖上土,留一个人能进出的地方。当电视剧戈壁母亲播放时妈妈满含泪水,泪流满面看完,一定是戈壁母亲勾起了妈妈的记忆深处那段艰苦岁月吧。
木沙村旁的喀什河是喀什河的下游。整个村庄依偎着喀什河,顺着弯弯曲曲河床而下。村庄北面有一个果树园,果树园旁边有一大片森林。果树园和森林呈伞行盘居在村北面,据说果树园原来是一位大财主的果树园,解放后划归村委会所有。果树园很大,有苹果树,杏树,桃树,李树,樱桃树,桑树等。紧挨着果树园就是一大片森林,成片的树林使那里树木葱葱郁郁,有各式各样的高大树木。主要有白桦,小白杨,密叶杨,槐树,大叶白腊树,小叶白腊树,榆树,柳树,沙枣树等组成。喀什河是天然的空气加湿器,森林使木沙村置身天然的氧吧,进入木沙村,空气清新湿润,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完全没有新疆空气干燥感觉。喀什河果树园以及森林,呈现出木沙村是一个景色优美,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的风水宝地。
喀什河是我的骄傲,木沙村是我最得意的地方,我最喜欢邀请三五个小伙伴来木沙村玩,尤其是在钢筋水泥处呆久的伙伴们,到了木沙村看什么都是那么新鲜和好奇,我总是喜欢带他们来到我的故乡木沙村,第一站就是喀什河,他们一来玩得可高兴了,捡石头,在河滩上各种拍各种玩,第二站就是果树林,他们被十几米高的树林惊叹,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大树底下层出不穷的小树,顽强的生命力,富含高氧的清新空气,这在别处是享受不到的。多年以后,当我去过许多地方,却再也见不到像木沙村那样风景秀丽有着大片树林郁郁葱葱般的村庄了。
春季,木沙村果树园俨然一座后花园,杏花,桃花,李花争先恐后地开放,姹紫嫣红,色彩缤纷,此刻,走进果树园,进入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夏季,木沙村的果树园,果实累累,瓜果飘香,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气象。盛夏,漫山遍野的胡麻花开了,淡淡的紫蓝色,胡麻纤细得枝丫,随风轻轻摇摆,像妙曼的女子,婀娜多姿,在阳光下折射下呈现出梦幻般烟紫色,令人如痴如醉,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秋日的木沙村田野里,青黄蓝紫,枞横交错,风景如画。冬日的木沙村,因喀什河水的湿气,使木沙村雾气弥漫,如烟雾如轻纱,给木沙村增添了唯美、浪漫和梦幻之感。夕阳缓缓从喀什河边下落,使木沙村浓重的水墨色彩更加灵动。
木沙村,我的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多少次趟过记忆的长河,多少回穿越时空的隧道,跋山涉水,梦回风景秀丽的木沙村。在梦中,梦见了儿时木沙村残垣断壁的旧土屋,梦见了木沙村葱葱郁郁的果树园,梦见了夕阳下波光粼粼的喀什河······
童年记忆
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木沙村度过的。六七十年代,木沙村和新疆许许多多村子一样,住土柸房,点煤油灯,吃河坝水,穿涤纶衣服。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家里子女多,吃饱穿暖都不容易,更别说买零食和玩具了,更何况那时候商店也很少。所以,那时候我们吃的玩的,是五花八门不用花一分钱,小伙伴们也用不着相互攀比,根本感觉不到乏味,反而拥有许多欣喜和快乐。
春天,我们最爱玩得就是吹柳了,拔一段发芽的嫩柳枝,用刀剥出整截柳树皮,可以吹出优美的声音,伙伴们争先恐后,比赛谁吹得最响亮,吹柳声此起彼落,好听极了。嫩柳枝是春天带给孩子们的礼物!
春天,万物复苏,榆钱吐芽了,拔一把,含在嘴里,细嚼慢咽,清香直入喉咙,仿佛把整个春天吞入口中;田边地头随处可见的野蔷薇,拔一枝刚吐芽的嫩枝,剥去皮,放在口中嚼一嚼,淡淡的酸味,恰到好处,嚼上两枝三枝,非常过瘾。这时候,榆钱和野蔷薇是春天送给孩子们的美味!
春天里微风轻拂,天高云淡,晴空万里,是放风筝的好日子!那时候也买不上漂亮的风筝,爸爸妈妈动手帮忙做风筝,芦苇枝削成条当风筝架,旧报纸或者旧花布用面糊糊粘在芦苇条上,在帮上一些碎布条子,就是风筝的尾巴了,风筝线就用妈妈纳鞋底的线。一个风筝筹齐了。为了让风筝飞起来,有时候大人们也出来帮忙,一阵猛跑,风筝摇摇晃晃飞上天空,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几十年过后,当我在伊犁河边看到小孩子们放的风筝,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婀娜多姿,连风筝线都是全自动操作,不由得感叹万千······
夏天,可以玩得更多,村子中间清澈的小溪,足已让我们快乐整个夏天,浅浅的溪流,清清凉凉,是避暑的好去处。我们在小溪中打水仗,玩老鹰捉小鸡······ 饿了,悄悄钻进溪旁边麦地 ,麦地头有杏树,树尖上的杏子酸甜可口好吃极了,绝对没有喷过农药,麦地中央,还有夏里木果树,果子挂满枝头,捶手可得,夏里木果子又脆又香,又酸又甜,一个夏天,我们摘了下面摘上面,直到再也见不到一个夏里木苹果。
夏天,可以吃的零嘴就更多了,樱桃熟了,红色的,白色的,紫黑色的,家家户户房前屋后,伸手摘一把,美美的吃一顿;紧接着,桑子也熟了,熟透的桑子吃的满嘴发黑;杏子也熟了,五月红,油光杏,大白杏,我最爱吃木沙村果树园的油光杏,酸甜适中,又大又香,多年以后,再也吃不上像木沙村那样的油光杏了;这还不算,我要说一说我们吃的野果,初夏,木沙村森林中随处可见野草莓,鲜红的,吃在嘴里,甜甜的夹杂点涩味,嚼在嘴里味道好极了;盛夏,野葡萄也熟了,小小的,圆圆的,黑黑的,摘下一颗,含在嘴里,甜丝丝,沁入心扉,甜味冲击舌尖,那感觉美极了。还有,麦田里麦穗最饱满的时候,趁麦穗没有发黄,揪一把在灶膛微火烤一下,拿出来,剥去外壳,细细嚼碎,品尝到的是麦穗清新香味和淡淡的自然甜味。夏天,野草莓和野葡萄是大自然送给孩子们的美味!
秋天到了,大人们忙着收割苞米,孩子们帮忙从包谷杆上揪下苞米,我们最喜欢在忙碌的间隙,找到嫩一点的包谷杆子,咬去包谷杆子的外壳,可以吃到包谷杆子水水的,甜甜的包谷杆心,这时候,嫩包谷杆是孩子们的收获。当冰霜挂上了草尖,可以拔萝卜了,拔萝卜的时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拔出来的青萝卜,红萝卜,洗去泥土,咬一口又脆又甜,这时候,新鲜的萝卜变成了孩子们的美味。
冬天,由于木沙村地处扇形冲积平原,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因此丘陵地势也多。几场大雪过后,老天爷把孩子们的滑滑梯也建好了,东梁陡峭的下坡,被孩子们用爬犁开垦出一条条冰溜子,孩子们尖叫着,欢呼着,一趟又一趟从坡顶溜下去······这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
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家里的炉子煤炭烧起来了,待炉蹚里大火慢慢退去,这时候,在炉蹚边上烤一点秋天地里收获得向日葵瓜子,大豆,红薯。慢火翻烤,满屋子都是香味。当然,我们满嘴都是香香的味道。这时候,会遭到外出回来的妈妈一顿笤杵把子伺候,葵花子要留着春节招待客人的。
现在,孩子们居住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中,与大自然接触也少了许多,食品和玩具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然而,我特别怀念我的童年时代,特别想念我们童年时吃过的玩过的东西,我们的童年,虽然缺吃少穿,但是,那时候的孩子们接触的是大自然纯天然的东西。
大舅的小书屋
我大舅家就在喀什河边上。大舅会木匠,他的家里三间房子里全部都是木工工具,木工半成品或者成品,他在睡觉的床边自己做了一个书架,分门别类的摆放着他的书。这在当时的木沙村,是独一无二的。木沙村人都是农民,没有文化人,没有人会看书,更别说买书了。所以,没有人家会有专门放书的书柜。
大舅的书架大概有两米左右,有木匠的书,有农业科技的,有小说月刊,有收获,十月。我最喜欢的就是小说月刊和收获了。我看的第一篇小说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夜有暴风雪,林海雪原都是从大舅那里借阅的书中。
大舅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大舅自学成才,爱看书,爱写文章,经常投稿。经常有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还能收到稿费。大舅还练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大舅靠木匠手艺讨生活,忙里偷闲看看书,写写字,写写文章。为此,多才多艺的大舅很受木沙村人的尊敬,家里有书写信件以及红白喜事的事情都喜欢找大舅,大舅每次都很认真地帮忙。大字不识的农民对有文化的大舅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尊重,就连家里有什么大事拿不定主意,都要去请教大舅,大舅有文化,见识多,看得远,总是能够解答这些人心中的疑惑。所以,每当木沙村有喜事时,大舅总是被捧为座上客,享受着木沙村人尊重和爱戴。
大舅有文化,但是他很严肃,一般很难看见他的笑脸,他把书看做他的命根子,对书极其爱惜,一本书,总是用牛皮纸包了两层书皮,所以,大舅的书难得借出去。我小时候学习好,爱看书,每次我去大舅家,都要在大舅的小书屋里转转,看看有没有新书。我家的孩子里,大舅唯独对我很大方,我可以在他那里自由地看书,还可以向他借书。不过,大舅一次最多给我借两本书,三本书都是极限了。我很珍惜大舅的书,每次看书都保护得很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还给大舅,大舅都是很满意的表情。还会问问我喜欢那一篇文章,然后还可以跟我聊上一会儿。
大舅身体不好,长年体弱多病,大舅的书除了有油墨香味,还有一股浓浓的草药味道,那时候,看病不方便,大舅吃的中药多吧,所以他总是在家里熬中药,所以一走进大舅的屋子,始终有一股药味,日积月累,书架上的书也吸附上了他喝的药味。
受大舅的影响,我由喜欢看书,逐渐热爱上了写作。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后几十年,我一直喜欢阅读,阅读和写作也使我受益许多。在文学的道路上,是大舅给了我最珍贵的启蒙。
很可惜,我的大舅因病英年早逝。大舅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了木沙村,还有那个放满书的小木屋······如今,我再也没有机会跟他借书,谈书,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了,再也没有机会听他谈古论今了·····
上学的路
每当我想起木沙村,就会想起六七十年代木沙村孩子们上学的路。
六七十年代,学校教师师质力量薄弱基础设施简陋。学生们用的是长条板子钉出来的桌椅,教室是土柸房。那时候,木沙村是一个贫困闭塞的偏僻的小村庄,没有师范毕业的教师愿意来木沙村工作。由此可见,木沙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那个年代,木沙村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村里的孩子大多数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
除了教学水平差以外,上学的路是造成上学难的主要问题。六七十年代,木沙村都是泥土木头桥,发洪水时,河水咆哮像猛兽,土木桥被冲垮,孩子们只有绕道走远路去上学。冬天,河面上结得冰,一不小心,踩出一个冰窟窿,打湿了棉裤,得挨上一天的冻。所以,木沙村的孩子经常上着上着就休学了,小小年纪就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了。
木沙村没有高中,上高中要走八公里路去附近的乡里。连接村庄与村庄之间是土路,戈壁,或者农田,孩子们上学的路,或者是水渠旁边的堤坝,或者是农田旁边的田埂,一路上是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遇上下雨下雪,路就更难走了。有时候,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水渠里。为了赶时间,孩子们只有骑着自行车上学,(那时候,只有二八式自行车),跨不上自行车杠,就斜着踩三角,喵着腰,斜着身子,骑着比自己还高的自行车行去上学。
七十年代,在村委的带动下,村里老老少少全动员,自己动手修建中学学校,盖房子,修操场。我们女生帮忙打围墙,长木块用麻绳捆成长条形,我们往里面铲土,一层一层用石头捶捶实,压紧。男生帮忙打土块,地里放水泡透,乘着泥土软和,用土块模子,把稀软的泥土用模子一扣,土块扣出来了,晒后就可以用了。我们每天跟在大人后面,一身汗水一身土,累并快乐着,村里马上就有初中学校了,我们再也不用小学初中挤在一个学校了,心里充满了希望,一个个浑身有使不完得劲。
初中学习任务比小学多了,学的内容也多了许多。除完成学习任务,每到农忙,我们还有到地里帮忙,有时候是掰苞米,有时候帮忙是收割麦子。因农忙经常停课,缩短了学习的时间,父母决定送我去伊宁市上学。得到这个消息,我别提多高兴了。能够出去上学是我多年的愿望,我终于能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接下来的日子,我仿佛觉得天是那么得蓝,云是那么的高。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梦想和憧憬。
当时木沙村还没有通线路车,只有到阿布热勒山下柏油路搭过路的客车。从木沙村到阿布热勒山柏油路有大概十几公里土路。为了安全起见,每次出门,父母要负责接送。一路上,碰上什么车就座什么车,有时候座马车,有时候座毛驴车,有时候座拖拉机。最痛苦的是,我晕车,一闻到汽油味,晕得更厉害,座车前连水都不敢喝一口,路况不好,车不好,不吃不喝,上学的路整得我狼狈不堪。那时候,上学的路途伴随着煎熬。
八十年代开始,木沙村开始修路修桥。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修起了柏油路,渠沟都是水泥石子提坝,土木桥被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代替,宽大的道路两旁是整整齐齐的白杨树,一条条柏油路通往村外,木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外面的世界紧密的联系起来了,木沙村再也不是过去那个闭塞的偏僻的小村庄了。
宽阔笔直的柏油路通到了各个村庄,还有现代化高速公路,木沙村每天都有线路车南来北往。交通便利。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原来在六七十年代从木沙村里到伊宁市需要转车三四次耗时几个小时,而现在,从木沙村里到伊宁市有直达线路车而且只需要一个小时而已。
通过国家对口支教及教育帮扶等政策引导下,木沙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也大幅度改进。木沙村的孩子,有许多种选择,可以在村里上学,可以到县上上学,也可以到伊宁市上学,上学的路有无数,孩子们可以张开翅膀放飞自己的梦想。木沙村年年都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实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比一代人强理想。
现在,木沙村的孩子,再也不用走土路,绕远路去上学了。是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祖国从贫困走向了富裕,木沙村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可以实现了。作为曾经的木沙村人,我为木沙村的现状而欣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木沙村正大踏步走在幸福的路上。
故乡的河,喀什河
当寒冬过后,天气回暖,喀什河最先发出春天的信号,河面上冰块松动,漂浮在河水上,阿布热勒山融化的雪水,汇聚到喀什河中,喷涌而至,使喀什河河水猛涨,喀什河河水汹涌澎湃,哗哗啦啦的河水声几里外都可以感受到。这时候,木沙村的人们开始忙碌着春耕了,放闸引水,喀什河的河水一路高歌撒欢似灌溉着地里的庄稼。喀什河丰富的水资源,滋润着木沙村的广阔天地。
到了夏天,宽阔的喀什河蜿蜒曲折地流向远方,河面上河水在静静的流淌,在阳光下波纹粼粼,酷热的阳光照耀着喀什河,缓缓流动的水面闪闪发光,水底漂亮的石头清晰可见,喀什河犹如木沙村孩子们乐园,顽皮的孩子们在喀什河捡石头,打水仗,游泳,打水漂。到喀什河去玩是男孩子们的专利。做为女孩子的我,自有另外一种方式与酷暑相处。盛夏,田野绿油油的,一阵微风吹过,泥土味混合着青草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布谷鸟高一声低一声,百灵鸟也不示弱,时不时亮一亮清脆婉转的嗓音,大自然美妙的音乐令人如痴如醉,这时候我把牛栓在不远处,手捧一本书,座在大树底下,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身体在绿意怏然的世界里舒展。
秋天到了,喀什河滩上生长着数量可观得沙枣树,别看沙枣树歪歪扭扭,参差不齐,可结出的沙枣粒粒饱满,又沙又甜,是小孩们的最喜欢的零食。沙棘果,一丛丛的沙棘果吸引着孩子们的追逐,特有的味道中加杂着酸甜味的,是那个缺吃少穿年代孩子们难得的零食。后来才知道,沙棘营养丰富,具有药用价值呢。深秋,可以挖甘草了,大人在庄稼地里忙碌,孩子们在喀什河边忙着挖甘草,喀什河的河边生长着甘草,甘草根盘根错节,顺着喀什河坝上坚硬的泥土,随手一挖,就可以找到泥土下面藏着的甘草根,甘草根拔出来拿回家晒干,是上好的中草药,拿到草药店可以换两个零用钱。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挖甘草是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光。
冬天,冰雪覆盖大地,喀什河的河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喀什河成为木沙村孩子们快乐的游乐场,孩子们在喀什河里尽情地疯玩,滑爬犁,打雪仗,打老牛;渴了,大人们取水的冰洞里,可以随手捞起的冰块,放在嘴里,嚼得咯嘣咯嘣响。冬天是农闲时光,木沙村的大人们彻底闲了下来了,日子也慢悠悠的,毛驴车装上铁桶去喀什河拉水,扁担跳着两个水桶到喀什河挑水,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成为喀什河冬日里的常景。
喀什河水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喀什河自北向南,河水川流不息,喀什河河床时窄,时宽,喀什河河岸由戈壁滩河滩次生林带组成,喀什河滩次生林带植被丰富多彩,植物种类繁多,沙滩石头缝隙生长着一堆一堆的红柳,沙柳,它们是喀什河边数量最多的植物,你可别小看它,它可是喀什河赖以生存的防护员,红柳沙柳耐寒耐旱,根系稳稳地扎在沙石缝隙中,保护着河床,河水不容易冲垮河岸。红柳,红柳条材质坚硬而又有柔韧性,人们用红柳编筐子,编抬杷子(干农活用来抬土)。据说红柳是新疆稀有的植物,在别处是没有的。物以稀为贵,九十年代开始,喀什河的红柳成为一级保护植物,喀什河有专门的护河员,不允许再随意坎伐红柳等植物了。芨芨草,喀什河边最多就是芨芨草了,割下芨芨草抱回家,用它做大扫把,打扫院落全靠它了。芨芨草,还可以用它捆麦杆,捆苞米杆。捆草垛。马莲草,喀什河边遍地都是,木沙村人生活处处离不开的生活用品,马莲草就是木沙村人手中的绳子,人们用它绑麦子,绑大蒜,绑菜秧。深秋,喀什河河床边的芦苇荡,芦苇是木沙村人的宝贝,七十年代土柸房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人们割下芦苇,或编成芦苇席,或直接铺在木头椽子上面就可以盖房子了。
喀什河啊,故乡的喀什河,它是宽广的,它是慈祥的,它就像一位饱含深情的母亲,任由木沙村人不断地从她的怀抱中索取,任劳任怨地守护在木沙村,陪伴着木沙村。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时光,就像这喀什河的河水,一去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