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军娃》《童养媳》作者杨亲焕
退休以后干啥?是无数退休干部共同思考的话题。但东莞有位退休退伍老兵,退休以后拾起笔,从事长篇小说创作,七年时间,已经公开出版两部长篇小说,作品被新华社、学习强国推荐报道,不得不佩服这位退休退伍老兵的毅力与勇气。他为什么会从事文学创作呢?带着这个话题,我走访了退休退伍老兵杨亲焕。
从小就有文学梦想
杨亲焕,出生于1953年,湖南娄底人。父亲是矿工,母亲是农民,生活在地地道道的山村,依靠父母辛勤劳作,勉强维持家庭生计。在那年月,他是不幸的,因为个子高,需要更多食品维持营养需求,但家庭无法保障,不得不时常挨饿,肚皮贴肚皮,滋味特别难受。但他又是幸运的,在他身边,绝大多数人还是文盲,大字识不了一箩筐,他却有幸在父母的支持下,读了高中。这年代,高中生不算什么;但那年代,能读个高中,比现在读个普通本科还难。可他,读了,而且成绩不错。
在读书时,他对文学表现出奇的喜好。每次看到学校图书角挂出的小人书,或是经过报刊亭看到有人销售连环画,他就特别感兴趣,总想找机会坐下来阅读。看书里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巧妙构思;看故事情节是如何层层推进;看编辑部地址在哪里,自己能否投稿……如此等等,让他陷入文学的梦幻中,自罢不能。他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也能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也能结集出版。
当兵改变人生命运
杨亲焕出生在地地道道的湘中,紧傍资江,每天面对的,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河还是河。炊烟袅袅,渔光点点,今天看起来,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而在那时,就是贫穷与苦难的象征。作为一个农村娃,要想跳出农门,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读书,要么当兵。通过读书,考中专或大学,可以改变命运,但那时读完高中没有书读了,只能回乡,他就选择去当兵,如果能吃苦,考军校,脱离贫困道路总是有的。
他的父亲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激烈战斗,知道军人对祖国的作用与价值。所以,虽然家庭贫穷,缺少劳动力,父母依旧支持儿子去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1972年,年仅19岁的他通过层层审查,终于光荣入伍。开始,他以为是直接去前线与敌人斗智斗勇。当他来到广东台山时,竟然是与无数新兵一起围海造田,多少有些失望。当时部队流传当兵种田,不如叫我爷爷来,他们都是老农民。可他不这么想,到部队了,就等于参加了革命,只要部队需要的,就是革命事业,他毫不抱怨地投入了围海造田工作。台山位于南海之滨,台风大,气候湿,温度高,烈日炎炎,让他这个湖南小伙特别难受。考虑到自己是肩负父母的重托,是为报效祖国而来,再苦再累,也忍受了。他笑笑说:“当兵虽然苦,虽然累,但可以吃饱饭,总比在老家挨饿强。”看似笑话,却呈现那岁月的艰难。
围海造田,绝大多数人肩挑手抬,几乎与农民无异。可他读过高中,在连队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指导员特别器重。便让他写通讯报道,编故事,写歌曲,激励大家的士气。那时,他也不知道写得好不好,反正让他写,他就写,通过连队田间饭堂广播播出,很受官兵欢迎。慢慢地,他就成了连队一支笔,名气也越来越大。
由于表现突出,入伍仅仅两年,火速入党提干。再后来,他如愿以偿,考上郑州高炮学校,成了一名货真价实的军校生。命运自此彻底改写,不用再回农村犁田了,不用再背晒太阳口咬土了,可以与梦寐以求的绿色军营相依相伴一辈子了。
在职时间无法创作
军校毕业后,他主动报名参加自卫还击战。他始终觉得,作为一个军人,不上前线,不去打仗,那不叫军人。
1978年底,来到中越边境参战。他是炮兵侦察干部,为了炮弹有的放矢,有效打击敌人,他与同事得提前做好侦察、测算、准备工作,使每一发炮弹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海防团,被委以重任,从基层排长一路升迁,直到担任师团领导;1996年派任湛江军分区参谋长;2003年调任东莞军分区参谋长;2006年转业至东莞市环境保护局,任副局长。
他说:“不管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我都有一个使命,要把本职工作干好,只有把工作干好,才能对得起组织对我的信任,我才能真正报效祖国。”
他任海防团团长期间,深入基层,加强士兵思想教育,加强干部素质培训,加强团队作风建设,加强海防军事管理,使海防团这个特殊的军事组织发挥良好的作用。他在湛江、东莞任军分区参谋长期间,主动与地方加强联系,做好地方军事组织与管理工作,特别是国防教育与宣传,他可谓呕心沥血,颇受地方党委与政府赞赏。转业至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后,面对全新的领域,全新的团队,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与同事相处融洽,负责的本职工作,多次得到市委市政府嘉奖。他常说,退伍领域也是战场,为了青山绿水,为了莞邑大地,得打好这场硬仗,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遗憾的是,从做海防团团长开始,到在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退休,他除写写豆腐块,几乎不敢奢望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他总觉得,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把精力用来搞文学创作,自然可能影响正常工作。为了把党和政府交给的光荣使命干好,干出色,就先好好工作,等退休了,再进行文学创作吧。
退休之后为梦而写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2013年,已经六旬的他,不得不面临退休这个问题。退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退休以后做什么?他笑着说:“我好办,退休以后写小说。”
很多人以为他只是说着玩,没想到他退休后即刻构思《军娃》这部长篇小说。《军娃》讲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军孩童成长的故事。主人翁郑兵兵出生于军人家庭,爷爷郑憨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参军入伍,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战场;父亲郑益湘是遗腹子,长大成人后,子承父业参军戍边,在自卫还击战中带队杀敌立功;郑兵兵五岁随军进入军营,后与团部随军子弟一起求学。军嫂带大的孩子,火热的军营,男人世界的熏陶,特殊环境的历练,使他迅速地成长成熟,闯出了少儿的事业,获得了少儿的成功……该书创作结束,投稿至光明日报出版社,没有任何悬念,获得公开出版。在2019年八一建军节这天,通过学习强国、新华网向全国读者重磅推荐,好评如潮。
受此鼓舞,他一鼓作气,又构思《童养媳》这部长篇小说。该书也纪实体小说,以他的外婆为原型,写上世纪初湘中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他说:“我的外婆家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的创始人陈天华家族亲戚,因为历史原因,很小就以童养媳身份来到外公家。单瘦高挑,初通文墨,在外婆的努力下,让一个濒临困境的家族走出危机……”他每次提到外婆,就两眼落泪,他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写好这段历史,让大家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两年的艰苦创作,投稿至羊城晚报出版社,又获得公开出版,被众多媒体宣传报道。
《军娃》《童养媳》两部初稿均超过40万字,后经他反复修改,打磨,各留下30余万字。《军娃》通过还向海外推广,成为一带一路文化输出战略的优秀作品之一。《童养媳》已有电影投资机构接触,想找机会再现这段催人泪下的苦难史。
两部小说,此生无憾
《童养媳》出版后,他手抚充满油墨芳香的样书看了又看,好像自己的孩子终于诞生了,很开心。我悄悄地问他:“您还计划写长篇小说吗?”他说:“其实,我想写,可是年龄大了,眼睛不行,已经看不清字了,不能再写啦。”他让我评价《军娃》与《童养媳》两部长篇小说,我说:“人这辈子,能公开出版两部长篇小说,而且是原创,已经死而无憾了。”他看着我,哈哈大笑,说我过奖了。我郑重地说:“这是真的,人生难能写出两部厚重的长篇小说。而您退休以后能坚持写下来,体现了您顽强的军人本色,有毅力与意志,不服不行……”他好像一个受到表扬的小孩子,开心的笑了,连忙说:“那是,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