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建云的头像

罗建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02
分享

天空绽放美丽的云彩

今天下午,特意去了一趟高埗,拜访传说中的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馆长叶志强。叶志强馆长与我年龄相仿,但他脸上写满坚毅与坚强。

因为业务关系,这些年,我去了很多私人博物馆,但绝大多数是挂羊头卖狗肉,宣传严重大于实质。有摆几块石头号称奇石博物馆,有放几本杂志号称期刊博物馆,更有放几个避孕套声称是情趣博物馆……也许是被忽悠怕了,我对私人博物馆一直持谨慎态度,几乎不做评论。

今天下午,来到高埗大桥边的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规模虽然没有想像中的宠大,但小巧、别致,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入口展览了几份《南方日报》,均是与博物馆有关的相关报道,而且做成系列,似在说明博物馆的主人期望通过宣传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其实,对我这个出版人来说,对此类包装并不感觉稀奇,倒是博物馆大厅的中国茶叶分布地图吸引我的关注,并端祥许久。与其说欣赏、学习,不如说看他们有多少“漏洞”。

与叶志强馆长聊天时,他忽略了西藏也产茶,在西藏林芝,有个易贡茶厂,其实茶叶质量特别好,是社会高层人士的厚爱。他似乎知道自己说漏了西藏产茶,马上补正,并说易贡茶厂一直是东莞对口帮扶的雪城高原企业。他指着地图,跟我说:“您看,这里标出来了。”更让我惊讶的是,私人博物馆设计的中国茶叶分布地图,竟然申请了地图审图号,足够说明他们做事非常严谨,不亚我们做图书出版一样严谨。

叶志强馆长陪我狂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他说,该馆是以藏茶为主题特色,兼顾其他茶文化宣传。博物馆内有一座雕像,讲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带了很多随丛,更带了很多茶叶,把大唐茶叶带去西藏,也把长安茶文化带去西藏,用茶与文化搭起藏汉融合的桥梁。

这属历史,几乎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只是鲜有人知道文成公主究竟带去的是什么茶?红茶,白茶,绿茶,黄茶,青茶,普洱,还是黑茶?我未细究,但从近些年考证的史料看,应该是黑茶。黑茶促消化,对喜欢吃肉的藏族同胞来说,是最爱。

博物馆有用羊皮裹着的黑茶,长方体,每包重约百斤。叶志强馆长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黑茶,从藏民手中收购回来的,代价不低。当他说到年份时,特意停顿了一下,说明他很在乎茶的年份,甚至可说是他骄傲的资本。我说可以试试吗?他说,打开就不容易复原,还是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茯砖给我喝,说湖南人喝安化茯砖更有感觉。

博物馆内有很多茶几、茶具,更有很多茶票。我看到明朝的茶票,上面竟然写着不认真制茶,当斩。茶乃生活消费品,在明清甚至更早前为什么看得如此重要?我想,主要与税收相关。古代茶商、盐商,往往富可敌国。而要获取丰厚税收,卖出好价钱,自然得抓好茶的生产质量。用“当斩”抓质量、抓生产,我想,这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执政者的无奈。

博物馆收藏了很多与茶文化相关的图书,林林总总,应有数千种。我做出版,也有收藏图书的习惯,迄今已超过万种。但我不像叶志强馆长一样走专业路线,而是海纳百川,是书即收。但我想,等我老了,我也想分分类,特别想了解同纬度与同经度的人类文明为什么出现同质现象,看看这个时空究竟有什么奥秘。

高埗大桥并不大,也不长,却开创了中国路桥收费的历史,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举。以前,我只在媒体上看到相关报道,却不知道这么一桩小事怎么登上了《人民日报》?今天看到刊登当年高埗集资修桥、通行收费的新闻及评论,特别知道记者系东莞人之后,我感慨万千。我曾设想,假如记者不是东莞人,假如《人民日报》不刊登此新闻,我想,我们国家的路桥建设至少还要落后十年甚至二十年。时事造英雄,而高埗成了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而刊载积资修建高埗大桥的《人民日报》当然也了东莞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物。

我是文人,也是商人。我很想知道叶志强馆长怎么会迷上茶与收藏,更想明白他如何实现私人博物馆的盈利或是说可持续发展。叶志强馆长说,他曾搞过餐饮,养过王八(甲鱼),后来进入收藏领域。很多茶具、茶票、图书其实是从国外淘回来的。早些年,大家收藏意识不强,几分钱可以淘一张茶票,他尽自己所能,淘了上千张茶票。当然,也有很多茶叶、茶具、图书是同道中人赠送的,使他把梦想变成现实。

而私人博物馆,没有门票收入,客流量也没想像中的大。他便想到以茶养茶,以文化养文化。他主导开发了很多与茶相关的文创用品,变成城市礼品,有些收益。还帮人筹建主题博物馆,又有一些收益。更与社团组织合作,开发茶道课程,也能挣点小钱。

总之,收藏是孤独的,办私人博物馆亦是孤独的,但把梦想变成现实,却是伟大的。

待我临走,叶志强馆长说:“我们可以合作举办东莞主题出版物展览,你深耕东莞十四年,几乎触及了东莞文化领城的每个细胞。”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说:“你送茶,我送书,可以把展览做得更有声有色。”他笑了,我笑了,天空绽放美丽的云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