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建云的头像

罗建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9
分享

夜宿龙井寺

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名曰龙井寺的寺庙很多。诸如杭州西湖、温州瑞安、上饶广丰、曲靖陆良、遵义桐梓、荆门沙洋、自贡荣县等地,均有龙井寺。颇负盛名者,当属西湖龙井寺。但在岭南,其实也有龙井寺,位于云浮郁南。据史料记载,郁南龙井寺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系“僧东影建”。

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诗名《夜宿山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写。诗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小时候并不了解为什么“恐惊天上人”?只是受诗歌影响,我就一直想夜宿古刹,看看究竟有什么魔力。随着年龄增长,随着阅历增加,我就特别想实现这个愿望。去杭州西湖,相距千里,感觉一时不凑巧;去自贡荣县,千里之遥,抽出时间真不容易。

前些日子,我在阅读《郁南古代佛寺与文化》书稿,其中提到云浮市郁南县有龙井寺,而且说在灯明法师精心呵护下,已经初具规模,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了。基于这个原因,我有了去龙井寺看看的冲动,甚至有了夜宿龙井寺的念头。

乍寒还暖的三月,与云浮文化学者朱正国、宋德云联系,说我想去龙井寺看看,期望他们陪同,特意提到夜宿龙井寺。或许因为我们是联系多年的老朋友,或许因为我在文化领域小有虚名,或许因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憧憬,没有任何犹豫,满口答应。

《郁南古代佛寺与文化》收录了很多与龙井寺相关的诗文,粗略一数,竟有五十首之多。谢天申、赵震阳、区国龙、王钺、成鹫、张溶、屈大均、丛克敬、林之牧、任埈、黄辉斗、屈修、陈玉、沈凤、黄承瓒、刘锡龄、李以宁、张子京、金光绶、周祺、罗清、李景、刘日菼、何庚生、叶云葆、吴树臣等人,均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与龙井寺相关的诗文。像谢天申所写《龙井庵》,其中有“云抱深林时出没,僧持短策独徘徊”,让人感觉这位明朝知县写诗水平完全不亚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有异曲同工之妙。像清代知县王钺所写《龙井疏钟》,“林间落月惊栖鸟,崖畔依风和断猿”,与明朝著名诗人胡应麟所写“高林坠露惊栖鸟,远塞飞霜落断鸿”,也可说水平与能力同样并驾齐驱。

因为与龙井寺相关的诗文质量高,加之《夜宿山寺》潜移默化的影响,总感觉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我,不管多忙,不管多累,一定要去龙井寺看看,看看是什么神奇魅力让历代文人墨客为偏居岭南的龙井寺留下如此之多的文化瑰宝。

我们一行三人,驱车前往龙井寺。在车上,我还习惯性地以为龙井寺位于大山之上,或悬崖之边,幻想如何开过崎岖蜿蜒的山路,如何跨过波涛汹涌的大河,如何感受“一山有四季”的奇特气候……只是,幻想很快被现实叫醒。郁南位于广东西部,地处西江中游,怎么可能像华山、黄山、衡山一样拥有奇峻险绝的自然奇观呢?何况,这些年,我游历天下,看了无数名刹古寺,对龙井寺真没有抱特别大的期望。只是希望不要像某些地方的古刹,布满蛛丝,年久失修,变成残砖断瓦,破败不堪,就令人遗憾了。

当我们的车在龙井山上缓缓停下,眼前出现的龙井寺却是另一番风景。伴随微风细雨,伴随灯光缥缈,只见烟雨中的龙井寺依旧气势磅礴、气魄宏伟,好一派盛唐景象。如果不是二位老师陪同,我还以为自己来到了唐朝,与唐玄奘、惠能法师一起说禅。不可否认,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禅宗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龙井寺现任住持灯明法师,乃湖南益阳人,儿时受电影《少林寺》影响,感觉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空乏其身,方堪大任。继而去南岳衡山寻师问道,得高僧开示,听闻佛法,因缘际会,发心出家。后云游至郁南,听闻龙井寺在风雨飘摇中已经破败,昔日香火鼎盛,来时濒临熄灭。他觉得有必要让这座古刹重焕新机,实现儿时诺言。便云游天下,募捐钱物,另向属地宗教部门寻求支持,让龙井寺逐步得到修缮和扩建。如今,龙井寺规模初具,有大雄殿、观音殿、寿佛苑、老大殿、厢房,另在龙井泉边修建了龙井亭,可为来此拜佛烧香、寻仙访幽的文人墨客、芸芸众生提供吟诗作画的僻静之处。

虽是早春三月,从东莞出发时,只穿单薄衬衫,可到龙井寺,却要穿厚重秋衣。不是秋季,胜似秋季,不时打着寒战,分明感觉有些冷。我问二位老师,晚上入住龙井寺否?他们看了看我,不约而同地回答:“你都说要夜宿山寺,难道还回去不成?”

依照居士指引,拿着房卡,乘坐电梯,找到属于自己的房间。开始,给我们每位安排了单人房,只是房间太大,晚上孤寂无聊,我便跟二位老师说:“还是住一起吧,这样好聊天。”朱正国说:“我正有此意。”宋德云说:“我们可以吟诗作赋,岂不美哉?”就这样,我们三个大男人,终于住在一起,聊去过的寺庙,聊认识的和尚,聊了解的高僧,聊历朝历代对禅宗文化的认同。或悲,或喜,或抑,或扬,佛教文化作为舶来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辛酸。只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有积极向上的普世价值观,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发展具有良好作用。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佛教是既恨之,又爱之;欲绝之,须生之。就像矛与盾一样,取舍都要智慧。

我一直对龙井寺之名感兴趣,很想知道此地为什么叫龙井山,此寺为什么叫龙井寺?查找典籍,看到谢天申写有《龙井》诗,诗曰:“龙蛰深何处?清泉此地流。一泓常汩汩,千古自悠悠。竹覆寒光冷,云封静影幽。空山被润泽,草木亦条繇 。”其实,从此诗不难看出,龙井没有我们想像的深和大。与洞庭湖上的柳毅井无法比,与安顺黄果树的龙宫无法比。

我躺在床上,回想夜幕降临前看到的龙井泉,只有指尖大小,从地上冒出,怎能称作龙井呢?只是夜深人静,忽闻寺外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犹如猛龙在此升降,我仿佛知道古人为什么要将此地命名龙井山,要在此地修建龙井寺了。从唯心论角度讲,此处阴气过重,驱邪捉怪,除魔逐妖,唯有修建宝刹,方可镇邪避妖、消除灾难。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是需要信仰的,有信仰,有追求,内心才不会寂寞,生活才会充满阳光,这也是纵横千年,佛教、道教、基督教生生不息的原因。而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此修建龙井寺,老百姓还会不高兴吗?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他写有《题龙井亭》:“泷西一龙井,涓滴是真泉。有本云根里,无声瀑布边。寒而带冰食,暖待扫花眠。清绝使君爱,为亭向紫烟。”就是短短四十个字,将龙井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有本云根里,无声瀑布边”,谁还敢胡言乱语,这里的龙井泉与龙宫不是一脉相承吗?

夜宿龙井寺,让我对千年龙井有了更深认识,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我们会变成一缕白烟,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犹如披着护身符,除不了,灭不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