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去欧洲,是探亲,也是旅游。庆庆在法国求学,计划年底回国。所以,我们打算去欧洲走一趟,看看庆庆学习生活的地方,欣赏西洋风景,感受西方文化。
第1天
第一次坐空客,大飞机,座位前有足够的空间,可换上拖鞋,伸长脚,舒服。不像国内航班,空间狭小,正襟危坐,膝盖酸痛。
也不用关闭手机或把手机调到飞行模式。起飞,没有明显的摇晃和颠簸感,没有耳鸣。
机舱像一个正在上自习课的大教室,坐满了人,戴上耳机,可听歌,可看电影,可睡觉,没人管。
到了饭点,空姐(可能是空妈,外国女士大多皮肤粗糙,化浓妆,不便分辨)推着餐车,逐个询问。说英文单词,就可点到想吃的东西,简洁如古代汉语,如米饭、面包、橙汁、葡萄酒、咖啡等,让人误以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达到了一个可以与外国人交流的水准。在特殊的环境里,发出能够让对方听得懂或猜得到的语音,哪怕再简短,也比比划手势要强。
我要了一瓶葡萄酒,法国的,觉得味道不错,又多要了一瓶。空姐很爽快地递过来,保持得体的微笑。她心里想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7月9日早晨5点多钟,飞机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
在机场,认识一对中国老年夫妇,他们的女儿嫁到马赛,已在当地生活多年。
休息三个多小时后,转乘巴黎至马赛飞机。小型飞机,像中巴。飞行员技艺高超,上升、俯冲,如开战斗机。怪好玩的。人发一瓶水和一小包饼干。中午时分,到达马赛。
机场不大,出入方便。
庆庆在出口处迎接我们。
她在机场汽车租赁公司租了一辆雷诺牌城市越野车,拉着我们,驶离海滨公路,穿过大街小巷,来到市中心,来到她居住的小公寓。
她与同学合租的房子,沿街,三楼,有三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和一个洗漱间,空间不大,但温馨整洁,尤其是大门口挂着的红色中国结,让人倍感亲切。
曾在越南河内住过法式酒店,房间面积不大,尤其是厕所,小得难以转身。马赛的房子就是这个样子,卧室、卫生间不大,但浴室(与卫生间分开)很大,大浴缸,与国内的设计理念截然不同。享受点不同,这也是一个文化差异吧。
时差原因,困,我倒头就睡。醒来时已是下午。
想出去转转。于是,庆庆带着我们,驱车前往一个小海湾。马赛的街道不宽,大多来往两个车道,车道旁还停放着车辆。绿化树有梧桐树、棕榈树等。有水车冲洗路面,没有扬尘。
不见十几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大多七八层。国内的小高层建筑,比如原单位报社楼,就七层,没电梯。不知这里的小高层是否有电梯。
途中,经过一个体育馆。庆庆说昨晚这里举办一场欧洲杯半决赛。我有一点不相信,因为没看到什么花花绿绿的东西。也许,比赛才是关键,挂横幅之类的不重要。
驶出市区,进入一森林公园。路窄,且陡。其中有一个陡坡,长而弯曲,视线不好。庆庆下车观看路况,有点怯意。我和莫朵都有驾照,但没向法方报备,不便开车。最后还是由庆庆掌握方向盘,放慢速度,往坡底驶去。曾有两辆车从我们旁边经过,一辆是同向行驶,驾驶员是一个年轻姑娘,下坡并不减速,飞快而过,另一辆是反向行驶,看不清驾驶员,但有人把手伸出车窗,手里抓着T恤,想把衣服晒干。
坡底有一块平地,小广场,停着不少的车,有一辆是敞篷跑车,某个大品牌的。
广场右方,是石头山,花岗岩;左方是房子,小别墅,有人走动;正前方就是海湾,水面上停放着一排排快艇或是小游轮。
海湾两侧,是高山,石山。有零星绿色植物,高的是树,矮的是草或是灌木丛。
太阳偏西,左边的高山有一小半被阳光照着,金黄色,其他地方一片灰色。海水,远的显蓝,近的清得透底,几尾小鱼,悠然地慢游。靠前去看,小鱼受惊,倏忽不见。
石堤上,有一条黄狗小跑经过,不吠,也不亲热,好像例行散步。不像我们农村的狗,见到生人,就狂叫,仿佛威胁着要咬人。
驱车返城,穿过某城区,到一海边。晚上9点半钟,太阳仍未消失。这也是一片海湾,辽阔,舒展。草坡缓缓下沉,连接一片沙滩,海浪阵阵,抒情而不急躁,轻轻把行人的脚印抚平。
海天不一色,海水也许是蓝的,可天上的晚霞如火如丝,极富动感。色彩斑斓,像一幅油画。欧洲人擅长油画,正是师法自然。
那晚有欧洲杯足球决赛。远处的沙滩上树起了三面大屏幕,将做盛况转播。喇叭的声音,在空旷的沙滩上,传得很远。
赤脚下海,水凉,无腥味。
踏上两只脚,对地中海没有一点影响。沾上地中海的一滴海水,却滋润了我干渴的思念。
抖干水,穿袜,穿鞋,横过空荡荡的山坡,往屏幕处走去。
人,渐渐多起来。
路上有摩托声,呼啸而过,车上的人,男的花白胡子,女的红唇碧眼,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男的把车头抬起,女的紧搂男人的腰,大声尖叫,畅快之极。南宁禁摩之后,很少看到大马力的摩托车了。就是有摩托车,也不会有这种疯狂的举动。
屏幕如一堵墙壁,隔着公路,也可看到画面。行人随意,女的吊带裤或裙,男的穿牛仔裤而赤裸上身,到处有人坐在地上。几个警察,背着枪,但神态并不紧张,好像不是在执行公务而是在消遣。街道拐角处,有几辆餐车,卖冷饮和披萨等。我们各买一个小披萨,当作晚餐。
球赛开始了,人头攒动,声音沸腾。
考虑安全问题,没等比赛结束,我们就返回住处。
一个多小时之后,街上响起激烈的喇叭声和轰轰响的油门声。原来,法国队输球了,只得亚军。球迷们肆意发泄,还焚烧了轮胎。是否连车子一起烧,不得而知。
来马赛之前,听庆庆说,这里经常举行罢工。我们很担心。我们只是短暂停留,不希望碰到那种场面。
我们愿意也习惯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里。
第2天
第二天,庆庆为我们准备早餐,牛奶、面包、鸡蛋、土豆。以前通电话,常问庆庆吃什么水果。她说,就啃胡萝卜,像兔子一样。我们理解且心疼,在南宁,各种水果,一年四季随便吃,品种多,价格便宜。比如香蕉,我们是2块人民币一斤,这里是7块欧元折合40多人民币一斤,苹果之类更贵。庆庆不舍得吃。当然,胡萝卜不是南宁常见的那种货,粉红色,半透明,个子小,皮薄,脆甜,多汁,可当水果咬。
吃完早餐,上车,去普罗旺斯地区。
第一站是阿尔勒。
我是一个迟钝的人,对色彩,对造型,对历史,都不敏感。换个角度说,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路上,看到大片的向日葵,细细的身杆,支撑着一个大脸盘,正是最丰满最艳丽的时候。
梵高画的向日葵就是这种状态。有人画向日葵的青苗吗?有人画向日葵的瓜子吗?估计没有。如果我是画家,可能会选择青苗或裂开的瓜子做素材。选择大脸盘,没有哪个画家超得过梵高。因为没有哪个画家比梵高更疯狂,他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了。什么声音让他感到害怕?
顶尖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日本有一个女人,疯子,专门画圆圈,时尚,无人可比。
自残、自杀的诗人也有。
也许只有进入痴狂状态的艺术家,才能进入到与众不同的世界,才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但是,这是天然造成的,不是装出来的疯。装出来的疯,顶多称得上狂。而狂登不上艺术的顶峰。
我写的散文小说,平淡,像沙子一样,丢进水里没有响声。这可能跟我没变疯有关。
如果有一天,我疯了,作品会变得精彩。
可我宁愿做一个正常人。
做一个平凡的人,平淡地活着,也是一种活法。
我没有变疯的环境和天资,也没有变疯的勇气。
来到疯子画家居住过的地方,我并不羡慕,也不怎么激动。
树下,有一个乐队,年轻人,在做演奏前的准备。
那些老房子,看不出什么名堂。
河水静静地流,也许河床抬高了。
我不关心阿尔勒的历史和现状。一个过路人,操什么心呢?在南宁生活了近四十年,我对这个城市仍然感到陌生。况且,南宁和阿尔勒没有任何可比性。
再往前,就到泉水镇。
古树参天,树身一个人抱不过,树顶绿叶婆娑。
树下,数辆黑色奔驰一字排列,数十个穿黑色西服的男子站立在车旁,不知什么人在干什么。
常在电影中看到这种镜头,看来电影并非瞎拍。
在停车场入口处,右边,有一棵大树,树并不奇特,奇特的是大树下面有一个雕像,雕像的嘴巴就是一个泉眼,安装着一节金属水管,弯曲着,没有开关,时刻流淌着清水。弯下腰,侧脸,张嘴,泉水就落进嘴里了。水,甘甜,清凉,解渴。捧一把洗脸,更觉得神清气爽。
水是免费的,被人喝了,不可惜。没人喝的时候,白白地流走了,也不可惜,它们又回到地里与家人团聚了。
逆着水流的方向,上坡,穿过一条通道,通道里出售各式商品。比如比猪板油还要厚大的肥皂,各种造型的玻璃制品,还有人在现场用吹管制作玻璃艺术品。
到达一个水磨坊,巨大的齿轮,风车,都停止不动。但沟内有人在工作,一个中年男人,用一个长方形的器具,浸进一个黑且圆的大容器内,容器里装着乳白色的浓汁,浓汁里漂浮着小花瓣,他双手平端着器具,抬出水面,停顿,倾斜,让水流掉,然后把方形器具放在木板上,拿走外框,停一两分钟,再把器具倒扣在木板上,把凝结成一片的板状物平铺在板上。原来,他在制作纸片。
没有语言,不理会游客,他专心地做自己的事。
不是他要向游客展示造纸工艺,而是游客碰巧看到了原始的造纸过程。
我相信,这不是刻意的表演。
后来,到了一个商店,卖各种纸。两尺见方的纸,售价惊人,一张几欧元甚至几十欧元,因颜色厚薄而不同。仔细一看,纸片上有各种花瓣,黄色的,紫色的,构成了纸的一部分。
用这样的纸写一封情书,或是收到用这样的纸写的情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还会嫌纸贵吗?
造纸技术是中国发明的。较高级的是各种宣纸,用于书法或画画,较普通的是各种印刷纸张,更为拙朴是鞭炮纸或祭祀用的纸钱,都曾用过。可是我没有亲眼见过造纸,这次在泉水镇看到,算是补了一课。
直接将花瓣撒入纸浆,更是让我增长见识。
一些欧美作家,记不清是拜伦还是巴尔扎克,喜欢用不同颜色的纸张写作。我年轻时喜欢阅读拜伦的诗歌,所以我更希望是拜伦有这个嗜好。
诗人写诗,连纸张都有诗意。
离开泉水镇,汽车在乡间公路穿梭。公路及两边的景色,略显灰色。
到一拐弯处,有平地,可停车。
石头城就在山顶上。
其实,从山脚到山项,都是房子,好像房子是石头山上长出的石灰色蘑菇。
担心时间不够,没上去,只在远处眺望。
两层的房子,大部分建于中世纪时代,经历过时间和风雨的考验,古老却不衰老。
窗口似乎安装了大片的玻璃。如果是,这将是在外观上看到的较现代的材料。
哪里的居民起房子,都是就地取材。广西三江侗族,喜欢用杉树建楼建塔。
我老家里的石楼,墙壁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泥砖,楼板是原木地板,楼梯是木梯,房顶盖青瓦。也有特色。
我在贵州看到一种石头房子,房顶累页岩石板作瓦。并不多,偶尔有。
相比之下,普罗旺斯的石头城规模更大。砌墙用的石块,都是花岗岩,凿得方方正正。
起一座房子,组建一个家庭,延续一支血脉,需要耐心和毅力。
这边的人,不仅出石匠,而且出雕刻家。雕刻家首先得是石匠,然后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在石头上雕刻出的艺术形象,能让人心肠变软,让冰冷变温暖。
返程途中,经过一个薰衣草种植园。没有围墙,就在路边,没有警示牌,任由他人进出。对于美,法国人乐于与他人共享。
薰衣草长得非常茂盛,细叶碎花,茎有毛刺,要摸,小心手指被刺伤。两米一垄,垄间铺满柑子一样大的石块,究竟有多少垄,没数过,只见一大片,像紫蓝色的花布,中间是灰色的条纹,飘动着,摇晃着,一眼望不到头。
这意境真美。这种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花,花语是等待爱情。在欧洲,大量的爱情传说或民间习俗都涉及到薰衣草,薰衣草意味着一种含蓄的示爱,一种坚定的承诺,历经磨难而终能携手同行。
这片薰衣草占领了一个山坡。它像爱情一样,让人望不到尽头。
充满遐想,符合法国人的浪漫性格。
我故意拨开薰衣草的枝叶,看它的根部。它就生长在碎石上。谁能想得到呢?美丽多情的薰衣草竟然生长在砾石之上,耐得住干渴和贫瘠。
哦,对了,它不是花,是草。它有花的芬芳,也有草的韧劲。这样,它才能抵挡得住大自然的狂风暴雨。
可是,我在花丛中看到了蜜蜂。薰衣草蜜究竟是什么味道呢?国内的槐花蜜、荔枝蜜,常喝健身。薰衣草蜜功效如何?
爱情需要经得起考验,就像薰衣草一样。我似乎明白爱情为什么跟薰衣草有关了。
其实,薰衣草不适合近距离观赏,只适合远距离观望,或者凭空想象。
第3天
上午,坐飞机,飞往巴赛罗那。
住巴赛罗那大学附近。
放好行李,就去逛街。只打算住一个晚上,每一分钟都显得宝贵。谁知以后是否还有机会踏上这块土地呢?
西班牙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尽管听过《西班牙斗牛士》乐曲,看过斗牛节目,阅读过塞万提斯的小说,依然对西班牙了解甚少。
巴赛罗纳大学像一座方形城堡,拐角处有塔楼。
大学对面,隔一条马路,有一个小公园,可直观地看到当地人的生活一面。
路边,停放一排红色的共享自行车。
一张长椅上,坐着两个老人,看样子是夫妻俩,相貌不俗,面色平静,空手,侧耳轻声交谈。
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穿着凉鞋,脚底有弹簧似地小步跳走。
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中年男人匆匆走过,在穿着随意的人群中比较显眼。
穿短袖短裤的男人和穿裙子的女人,随处可见。
最悠闲的当数鸽子群。它们或停在地上,或飞翔于半空,或行走在人行道上。它们是主,行人才是客。
公园内有两组雕像。一组是一个小男孩骑在一只海龟上,另一个小男孩站在他身后,人和动物的姿势和神情相呼应,好像在嬉戏。另一组是成人题材,男女都半裸,女的丰满,男的健壮,腹肌分明,充满力量感。
阳刚之美是西方人的审美标准。
街头到处有雕像,有艺术。
加泰罗尼亚喷泉,水飘如雨。围栏内有鲜花,状如黄花菜。
又经过一个小广场。有一家人,小孩三四岁,在喂鸽子。一个穿球衣的小男孩,或许是当地人,追逐着鸽子。一个身材修长的妙龄女人,穿着短裙,走到水池边,用手蘸水,往右腿上抹,不知为什么。水池里,有一白色大理石少女雕像。水池旁,又是一个大型雕塑,呈Y形。一个男少年,小跑,冲上基座斜坡,以双手作支点,伸脚,转一圈。他的同伴坐在地上,或许玩累了。少年反复练习,姿势潇洒。西方人多爱玩酷跑,也许这是其中的一个动作。
穿过某街道,去到一个市场。人多,热闹。悬挂着的火腿,70-70欧元每一公斤,不便宜。商品丰富,各种水果可单买,也可拼杯买,切成两半的猕猴桃、草莓、哈密瓜等装在一个塑料杯里,1.5欧元一杯。我们买一杯,全家人享用,每人吃几片,尝尝味道。
去一个网红店吃海鲜饭。路上,看到有人在街头表演杂技,男的,年轻人,6个人,其中五个光膀子,倒立,搭人墙,叠罗汉,全靠臂力。动作柔中有刚,起落自如。观众不时鼓掌,或者也不时给钱。自由表演,自发给钱,没人强制。
网红店不大,但布置精致。墙壁上挂一艘小木船,和许多油画。木桌木椅,人不多。选一个靠里边的桌子,由庆庆点菜。
点一份饭,三个人分享。与外国人相比,我们的饭量是很小的。
第一份饭,咸,难以下咽,换了一份。
咸是可以理解的。咸则不腥,且咸要以饮料相佐。我们不点饮料,当然咸了。好在店员理解,脸上一直有笑容。不知这笑容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训练有素的职业性笑容。
海鲜有虾仁、鱿鱼、螺肉等,另有三只完整的大虾。
在国内,吃过海鲜粉、海鲜粥,跟饭一起焗,还是第一次。莫朵是怕腥的(不爱吃白灼类的海鲜),但也吃得挺香。
免费的薯条,味道也蛮好,合莫朵的口味。
吃完饭出来,天已经黑了。
食巷里,饭庄一路排开。有一家日本料理店,英文名SIMPU,中文新风,日文打食事处,牌匾下面有一块黑布,上面印一个草书“寿”字,典型的日本风格。行人颇多,往里走,有一雕塑,一只猛牛前半身钉在墙壁上,似乎正破墙而出,旁边站着几个正热聊的人。怪有意思的。
第4天
昨晚有雨,满地都是飘落的梧桐叶。身上加一件外套,走街串巷。小巷里,商店的铁门,围墙上,到处是街头艺术家涂抹的字母或抽象画。给人们一个发泄的地方,给人一个抒发感情的空间,容许人们占用一些公共资源,更显得一个城市的包容和大气。
回到住处,与庆庆去吃早午饭。西餐,面包、咖啡、果汁等。面包种类较多,偏甜。我一向喜欢清淡,稍甜容易腻。
饭后,去参观巴特罗之家。这是怪才安东尼奥·高迪设计的一个建筑物,198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巴特罗之家,装修于1904-1906年。房子并非独门独户,而且一排房子当中的一间(套),七层,墙外的阳台就与众不同,弧形线条,和谐优美。
凭票参观,每人19.5欧元。游人在排队,进了门,有三个服务员,发语音解说器。解说器如一个智能手机,可挂于胸前,用耳机,选择中文解说即可。
门框、窗框,实木制作,且门板上有凸纹,如花,如枝,门板可折叠,窗板也设计成活页,可转,从缝中观看外面。墙壁贴陶瓷,外墙呈蜂窝状,有龟裂纹。
室内没有可以移动的家具,三楼例外,壁炉前有两张固定的木沙发。六楼窗口更具特色,拱形窗框,往外看,就是一幅裱好的风景画。房顶有一个旋涡,中心是一个吊灯,如水滴将坠。
这是我见过的室内装修最有特色、最惊艳的民居,好像把海底世界搬进了家。每一个转弯角,从家具到房子本身,都是平滑飘逸,好像水在流,风在流动。风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是线条,柔滑如流水中的水草。
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想必不会抑郁。
打造一种没有棱角的生活,像鱼一样活着。
高迪是一个天使,是一个长不大的艺术大师。
我们中国人也尊崇水,提倡“上善若水”,但把水的理念实施到生活当中,让人看得到,摸得着的,似乎找不到。我们崇尚意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就是国内国外不同的美学实践。
高迪的创意,让巴特罗之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点,一个永不枯竭的财富源泉。
顶尖的艺术品是无价之宝。
类似的建筑物还有多处,如文森之家(1883-1888)、桂尔宫(1886 - 1889)、桂尔公园(1900-1914)、米拉之家、圣家族大教堂(1883-1926)。
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的遗作,近一百年的施工,尚未完工,堪称世纪工程,世界之最。何时完工,只有上帝才知道。
严格来说,圣家族大教堂是一个还在施工的建筑物,是一个工地。但这是一个最有参观价值最有经济价值最令人惊叹的工地。一边施工,一边接待游客。
相互不影响。
这是一个赎罪堂,是一本具体的圣经。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死亡,追求什么?金钱,权力,荣耀?追求其中之一,还是贪婪,什么都想要?
站在教堂内,看从彩色玻璃透进室内的光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顿悟。
有的人享受过程,有的人追求结果。
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能够重生。哪怕重生(投胎),也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艺术品才是人类的遗产。所谓征服,所谓胜者,被历史长河冲刷得一干二净。所有的惊涛骇浪,瞬间消逝。
我不是球迷,不会因为巴塞罗那足球而疯狂;我不是信徒,不会跪倒在圣家族大教堂,但我仰望教堂里的艺术品。
教堂内不允许照相,我把所见所思藏在心底。
高迪的艺术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第5天
上午,庆庆不睡懒觉,我和莫朵出门去看看巴塞罗那市容市貌。
看不懂路牌,没用手机导航,沿街道走。
拐几个弯,到一广场。
四根石柱傲然挺立,不知何故。前有高坡,有台阶直上,也有电梯通达。
早晨,要多走路,所以步行上去。顶有一大型建筑物,类似宫殿,不像教堂,教堂上空会立十字标志。我们在殿外照相、说话时,有门卫从围栏内看偷看。殿前没什么人,可四处观看。在此高处,可俯视市区,楼群,街道,车,人,皆可看到。对准那四根石柱往往远处看,顿时明白,这是城市的一条中轴线,这头是一宫殿,对面山顶上是一个大教堂,十字架高耸入云。透出现代气息的,是教堂右边有一个魔天轮,想必是游乐场所。想想也有意思,左边是神住的地方,右边就是世俗之地。忏悔出来,又可以及时行乐了。
把目光收回,下台阶时,看见有一只黄毛小猫蜷缩在角落里,喵喵叫几声,小猫没有任何反映。
这是一只流浪猫,没有主人,也没有玩伴。
不是它有没有危险?
台阶旁边是花园,有人行道。有一个年轻的姑娘穿着运动装,跑步经过。
回宾馆时,迷路了。但也不着急,慢慢看,终于看到了有印象的标志。
回到宾馆时,庆庆还没起床。
如果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到处走走的,走多了,看多了,才有可能认识这个城市。来去匆匆,只能证明来过而已。
下午,乘坐飞机离开巴赛罗那,来到罗马。
哦,神秘的罗马。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
罗马与佛罗伦萨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现今仍保存有相当丰富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貌。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罗马古城区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交错林立。
很久以前,就听说条条道路通罗马。
罗马帝国的传说见诸于文字、影视之中。
但说实在话,罗马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从机场到市区,坐的出租车是奔驰。可一下车,我惊呆了。正值傍晚,狂风阵阵。街道上,到处是被风吹走的报纸或是其他纸片,地上到处是烟头,铺满石缝。
推着行李箱,走过街上的餐桌和椅子,到了预订好的公寓,楼下是几个正抽烟聊天的年轻人,地下同样是乱丢的烟头。
罗马老了。
电梯是电影里常见的老电梯,手动关门,按键凸出,有意思。公寓是两房一厅。另一间也有客人。进门就是厨房跟餐厅,墙上挂着一串客人留下的卡片,各种文字都有,可惜看不懂,估计都是赞美留恋之辞。
房间里有百叶窗,木质,两层,外层有斜板,关上,也可通风采光,方便适用。目前,国内很少看到了。
放好行李,去吃美国快餐,麦当劳。
第6天
房东准备的早餐非常丰盛,咖啡、牛奶、面包、麦片,随便吃。这种家庭小旅馆,自助式的,清静,人少,比住大宾馆自由、舒服。
住处就在梵蒂冈附近,拐一个弯,就看到了又高又厚的城墙。这是教皇居住的地方,是皇宫。
我曾从北京故宫的围墙外走过,宫墙大多如此。只是北京故宫的围墙涂成红色,而梵蒂冈的围墙是大理石,日晒雨淋,变成了灰黑色。梵蒂冈的围墙更高。
已经有游客在排长队,等待参观博物馆。
有一辆军用吉普车停在围墙边,国旁各站一名军警,冲锋枪斜挂在胸前,枪口指左下方。我为莫朵、庆庆录像,不小心把军警也扫进镜头里去了。左边的军警摆摆手,意思叫我不要拍他。
庆庆说:“我们从梵蒂冈的国门进去。”
国门即城门,大理石拱门。门是古迹,可门内左侧有一小摊,卖T恤,上面印罗马字母及爱心图案。
排队进入广场。
烈日当空,蓝天无云。
脚底是方块石地板,这种地板在欧洲街头随处可见,凡是当年被罗马征服过的地方都有。
据网上资料介绍,梵蒂冈全称“梵蒂冈城国”,是罗马教廷的所在地,位于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面积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人,大多为神职人员。梵蒂冈原为中世纪教宗国的中心,1870年教宗国领土并入意大利后,教宗退居梵蒂冈;1929年同意大利签订《拉特兰条约》,成为独立国家。梵蒂冈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
这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
站在圣彼得广场上,环顾四周,心中无限感慨。多少征战,多少文明,都被时间征服了。
留存下来的,滋养着人类。
但有统治世界雄心(野心)的人不多,他们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或者茫然之心来到这里,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历史评判者,一个好奇的旅游者。他们的到来,让这座古城充满人气。
喷泉、方尖碑、鸽子。
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繁荣。繁荣才能带来文化的交流。
矗立在楼顶上的巨人、天使,首先是人类创造的,然后再被人类敬仰。
进入圣彼得教堂,拱顶、壁画、雕刻、彩色玻璃,莫不令人心惊。
被透明玻璃罩住的圣母抱耶稣雕像,充满着生命力。母爱和悲悯,让人深思。
一组雕像,鸽子衔来橄榄枝站在方尖碑顶上,好像鸽子是活的。
离开梵蒂冈城,度过台伯河。桥上的雕像,告诉行人,这是一个艺术之国。
到一网红店,吃冰淇淋。
莫朵说:“这是意大利排名第八的冰淇淋。”
应该是美味,我没尝。我怕肚子不舒服,不敢吃冷的东西。
许多美食跟美景一样,我不能用胃去消化,只能用眼睛和大脑去消化。
第7天
罗马的建筑物,残存的、完整的,都让人着迷。学世界历史的,没来过罗马,体会不深;学艺术的,尤其是学雕刻的,没来过罗马,难以学精;搞文学创作的,没来过罗马,难以感受时间的残忍。
其他的,包括饮食、时装,都应该来罗马,激发灵感,吸取营养,有所创新。
没有哪个城市,像罗马这样,现代的街道与城市废墟紧密相连,现代的居民楼与残垣断壁近在近在咫尺。
当地人,清晨或深夜,注视楼外的半截石柱、半堵墙壁,心里会想什么。
我作为游客,是深感荣幸的。
我因为看到几千年前的建筑物而变得深沉,几千年前的建筑物因为看到我而变得年轻。
我太年轻了。
相对于万神殿等等宏伟建筑物,我只有屏息。
殿内的石柱、石壁都呈黄褐色,肃穆庄严。顶上有一个圆形窟窿,地上对应有一个深色的圆点,雨水可直落而下。
广场前的宫殿,帝王骏马,展翅天使,疾驰的马车,仿佛还可听到帝国的马蹄声。
法国尼斯前天受到恐怖袭击,有平民伤亡,广场前的意大利国旗降半旗致哀。
居高临下,眺望远方,布满深孔的墙壁,映入眼帘。
两架直升机轰鸣而来,降落在某个地方。安保工作加强了。头盔戴羽毛的军警荷枪实弹出现在街头上。
两只海鸥欧欧叫。
右前方的斗兽场,塌了一半,仍让天下为之震撼。
旁边的凯旋门,巍峨耸立,造型精美。这是胜利者的荣耀。
还有许多遗址,比如金字塔,比如金黄色的城墙,无法用语言表达。
如果我会画画就好了。线条与色彩有时更能表达复杂的心情。
还是写写我看到的趣事吧。
广场旁边,有一个小山坡,四面有台阶可上,坡顶有几棵高大的松树,树身修剪得光秃秃,只留一朵树冠,像最时髦的发型。桂平西山的松树叫龙鳞松,不知罗马的松树叫什么。
到处是用铁栏杆圈起来的遗址。有一处,在金字塔旁边,铁门虚掩,里面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个翻看一本册子,拿出一张卡片。或许他们是学者。
街道上,松树底下,有两个小乐队。其中一个乐队,三个人,分别拿着大提琴和吉他在演奏;另一个乐队,只有一个人,手里拿个锅盖一样的乐器,用手指敲打,盘腿而坐,脚上绑个铃铛,抖动发节奏,嘴巴吹一个长管,长管好像是竹子做的,一头搁在地上,另一头对着嘴巴,一吹就发出呜呜的响声。我在延安街头,看过类似的表演,延安的艺人,还戴着墨镜,喊着秦腔。
两个乐队,各玩各的,互不相扰。
离他们不远,有一人,跪在地上,凭一个镂空的模板,在其他板上(不知是不是铁板),用油漆喷出斗兽场的图案,有两种样式,一种黑白,一种加上彩色。我觉得黑白更好,更凝重。
这是艺术品吗?
广义上,是。
狭义上,是商品。
有一个扮成埃及的法老,站着不动,两个小孩对着他喀喀笑,法老微微弓腰,才看出是人装扮的。
类似的街头艺术还见过不少,不啰嗦了。
去吃披萨,味道不错,且口感好,可是在店内打一瓶自来水,要一欧元,心痛。
本来下午要坐飞机去捷克。某种原因,飞机停飞。等消息的时候,心情是烦躁的。
看到几个中国人,闲聊起来,才知道他们是福建人,在捷克开工厂,出来好多年了。
航班确定安排在第二天。
机场安排食宿。晚餐丰盛,有红酒,还有不少品种的橄榄果,一饱口福。
第8-9天
在意大利多待一个晚上,在捷克待的时间就不止少一个晚上,还有一个上午。
眼前的城市,叫布拉格。
官方介绍,布拉格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于伏尔塔瓦河流域。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莫扎特、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布拉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是捷克王国的政治中心。从公元13世纪成为捷克王朝的第一座王城算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13世纪到15世纪是中欧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依山傍水,古迹众多,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达2000多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老城区每一条大街小巷,几乎都可以找见13世纪以来的各种形式的建筑物,如始建于1344年的著名圣维特教堂,建于1357年的伏尔塔瓦河上的圣像林立、艺术价值无比的查理大石桥,建于1348年的中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查理大学以及金碧辉煌的布拉格宫和历史悠久的民族剧院等。老城区的一些偏僻宁静的街巷迄今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模样,街道用石块铺成,街灯是古老的煤气灯式,许多房屋带有宗教色彩的壁画。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老城区的许多街道已经显得过于狭窄,只准许汽车和电车单行通过。 老城中心的老城广场已经存在900多年了,是群众集会的场所。广场上的老市政厅,建于1338年,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广场南面有名的卡罗利努姆宫,它是查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物。卡罗利努姆宫附近有著名的伯利恒教堂。火药门楼,是老城13座城门中的仅存者。广场上有一座建于1410年的钟楼,尽管钟楼的外墙墙皮因年代久远已部分剥落,但它却以精美别致的自鸣钟而闻名于世。凡是到布拉格的游人,总要前往老城广场观赏这座古老的钟楼,路经钟楼的布拉格市民也常常停下来校对自己的手表。每到整点,钟上的窗门便自动打开,钟声齐鸣,12个圣像如走马灯似地一一在窗口出现,向人们鞠躬。这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自鸣钟,是15世纪中期由一位钳工用锤子、钳子、锉刀等工具建造的,至今走时准确,成为人们观赏的一件珍品。 新城区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有著名的瓦茨拉夫广场、德沃夏克博物馆等。另外,还有保存着中世纪风貌的小城区,这里有许多以巴罗克式风格为主的宫殿式建筑。城区大多是弯曲狭小的街道,这里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17世纪至18世纪的圣尼古拉斯教堂,被称为布拉格巴罗克式宗教建筑的典范。
以上部分景点,我们看了,确实如此。拍下的照片,画面漂亮。我们当天就把照片存进手机,选一张我和莫朵的合影,当作壁纸,一开机就看得到。但我想说别的东西,一些不起眼的东西。
布拉格缺乏罗马那种壮阔的气势。
布拉格人比罗马人更肥胖。在街上走的时候,经常迎面碰上几个异常丰满的女人,1米7左右,皮肤粗糙,却穿着背心或吊带裙,霸气十足,是人群中的霸道车。莫朵说:“来到欧洲,我终于知道自己有多苗条了。”
在某个街头,我看到一个老汉缓缓走过,正好看到他的侧面。这是一个大胖子,肚子凸出,下垂,好像双手抱着一床棉被,在小心地挪着小步。
布拉格盛产啤酒。这里的人应该嗜好此物。要不是年初痛风发作,医生嘱咐戒酒,我也会痛饮几杯的。
以前喝啤酒,颇为豪气,上酒,就上一打。现在连一口都不敢喝,惨矣。
啤酒不喝,面包是要吃的。庆庆带去一家网红店用餐,烤排骨,烤香肠,各种面包应有尽有。
我要了一份黑面包。以前看苏联电影,看到人们吃黑面包,大为羡慕,以为美味无比。其实,我错了。黑面包又粗又硬,难以下咽。黑面包并不像黑啤酒那样可口。
从某种角度来说,西方人的生活要比我们的生活便捷。两块面包,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即可解决一餐。我们呢,要吃饭,要吃粥,要吃菜,都要现煮,残羹冷炙不受欢迎。
口腹上,我们比西方人会享受,鸡鸭鱼肉有各种吃法,满足不同口味。
过于精致,也是一种弱的表现。
娇生惯养的人一旦离开了舒适圈,就变得不堪一击。
在国内,普通的餐馆也有包厢,非包厢不用餐。在国外,许多餐厅,座位就摆在门口,不吃拉倒。
在饮食上花太多时间,在别的地方,比如艺术和运动,花的时间就少了。
查理大桥上,众多画家依次排开,一个支架,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工作了。
我看在眼里,既感动又凄然。中国文人讲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我是画盲、乐盲,又是棋盲,好在还认得几个字,喜欢写点东西,否则更遗憾了。
布拉格的雕像大都漆成黑色,凝重而压抑。
当年,卡夫卡受了什么刺激,才写出那些不合适宜的小说呢?
写作的人,是比同时代的人要敏感的。
第10-11天
坐大巴前往德国慕尼黑。
对德国的认识,从马克思开始,从他的相貌开始,就记得他的大胡子。后来读书,才渐渐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个人死了,说他去见马克思。
看过歌德等人的作品。
关于德国的风景,通过电影电视了解。
十几年前,在培训中心工作的时候,接待过一个德国专家,请他来南宁给学员上课。他刚35岁,可秃顶了。授课情况,当时全程录像、刻碟。上完课,他送给我一本画册,介绍他家乡斯图尔特的风景。德文,看不懂说明,只觉得风景优美。
宝马是我们心目中的神车。
也用过西门子的电器,莫朵有过一只西门子手机,用了好多年,小巧美观。
宝马、西门子的总部就设在慕尼黑。
听说坐大巴去慕尼黑,我心里由衷地高兴。
大巴有两层,我们坐在上一层,靠近车头的位置。其实,乘客不多,可以随便更换座位。第一层楼梯旁有厕所。
坐汽车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机会不多。从国内去越南,坐过。所以珍惜这次机会。
然而,也只是坐在车上,看看而已。异国他乡,风土人情与中国不同。丘陵、山坡、草地、林木、湖泊、房屋,一闪而过。
到市郊的时候,看见一块玉米地,尚未收割,饱满的玉米棒依附在绿杆上。不知为什么,觉得亲切。
庆庆事前在网上预订了一个家庭公寓,中国人的房子,告知钥匙放在哪里,直接开门就进去了,两房一厅的房子,楼底负一层有游泳池。厨房里有炊具。
我们去附近的小超市买米买菜,煮稀饭,胃口极好。
小区没有什么大门,没什么门卫。曾在路边碰到一中年男人,拿着一块硬币,向我们比划,说什么。反正听不懂,摆摆手就走了。小区里人少,但蛮干净。垃圾分类丢,瓶子之类等可以回收利用的,丢进一个机器里,直接吐出硬币。如果住的时间长一点,我们就会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门板很重,几乎每一道门都是这样,用于防火,效果应该很好。
第二天去参观宝马汽车博物馆。宝马汽车的发展历程,汽车的制造过程,就摆在眼前。
宝马摩托车,诱人。在巴赛罗那看到这款警用摩托车,现在有机会了,当然要跨上去,静态体验一番。
MINI小汽车,售价也很便宜,一万多欧元。国内就卖得贵了,听说要30多万。
买了一件有宝马标志的黑色T恤。买不起宝马汽车,就买一件宝马短袖吧,作为纪念。
宝马的大楼气派非常。
市区内专门设置自行车车道,随处可见自行车。是否有宝马牌自行车呢?好像没看到相关的标志。
骑自行车的人不少。
短途出行,自行车是理想的交通工具,也是很好的锻炼器材。我也是喜欢骑自行车的。之前骑的是永久牌自行车,28吋,现在用的仍是永久牌,不过是换成了变速车。莫朵也有一辆,女式的。
在市区转悠,找地方吃饭。犹豫不决,累极了。我最终决定吃越南饭,越南人或越南裔开的,讲越南话。贵,添一碗米饭,要几欧元。我以为吃饭便宜,不是这么回事。最省事的,还是吃披萨。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是生物工程学、软件及服务业的中心。
坐过慕尼黑的地铁,从地面到上车的地方,走蛮远的路。
照样不敢喝德国的啤酒,怕痛风发作,影响行程。
在慕尼黑住两个晚上。离开时,把钥匙放回原处,就走人,没与房东见过面,租金也通过平台支付。诚实守信,以信用作担保,一切都变得简单。
第12-14天
坐班车,前往瑞士苏黎世。
途经一个小国,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37129人(2013年12月)。
列支敦士登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维持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国内不设常规军,关税由瑞士管理。
2011年,列支敦士登决定将允许出租整个国家,每晚租金是4万英镑(约42.5万人民币)。该国的临时“拥有者”会在议会仪式上得到一把象征性的钥匙,然后就可以使用土地,甚至调用当地警察 。
列支敦士登的出租政策,可能会满足某些人的权力欲望。哪怕登上王位只有一天,也足以让人“过把瘾”了。
一天能做什么呢?
可列支敦士登因此富有了。出租国家,亏他们想得出。他们视权力为草芥。对于老百姓来说,管你谁当王,日子过得安逸就行。
管你外面打得头破血流,我视而不见,怡然自得。
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大概就是这个状况吧。
班车是一辆两层大巴,人不多,随便选座位。我们坐在第二层的前排,视野开阔。
公路平坦,无明显颠簸。
不时看见单独民居,静立于路旁,房前屋后,草绿花艳。
在一河道旁,有一小城市,楼房整齐,教堂标志明显。
傍晚,到达苏黎世。
车站极小,不及我国部分县车站规模。
我以为走错了地方。相像中,一定富丽堂皇。现实中,不是这样。
真正的“富豪”是低调的。
苏黎世不仅是瑞士最大的金融中心,而且是西欧重要的金融中心。这里集中了120多家银行,其中半数以上是外国银行,故享有“欧洲百万富翁都市”的称号。
苏黎世于1982年2月17日与中国云南的昆明市结成友好城市。
拉着行李,步行去宾馆。过一湖边,水清无浪。湖对岸,据说是富人区。
放了行李,在宾馆附近走动,不想走远。坐车累了,风景只是表面的东西,多看两眼也未必记得住。
用电水壶煮鸡蛋。水蒸汽钻进我的手表,表壳模糊,看不清时间。这可是在南宁百货大楼购买的瑞士手表,“指挥者”,花费6000多元人民币,可惜了。难道想让我在瑞士再买一块手表?
苏黎世只是驿站,不便久留,日内瓦才是目的地。
第二天上午,坐火车前往日内瓦。
火车站四面敞开,无安检,自由出入。
火车是最便捷最实惠的出行工具,设自行车车厢。有骑行者扛着山地车登上火车。穿运动装的年轻人,比比皆是,看样子是去度假。
果然,到了因特拉肯就有人下车。
瑞士的乘车规则充满人性。买了票,可中途下车,玩够了再上车(可坐别的车次)。
所以,我们也提着行李下车,作一次简短的消遣。
两三个小时,足以感受一个旅游小镇的魅力。
因特拉肯,是瑞士最古老的旅游和疗养地之一。东南面有宏伟壮观的少女峰,是瑞士阿尔卑斯山旅游的起点。有许多中世纪的建筑 (十一至十四世纪)和堡垒(建于1750年)等,是去少女峰的必经之地。
车站不大,背后是山,山高林密,有不少杉树。有一商场,其中一层贴着广告词,英、日、韩、德、阿、中六种文字,中文是“独特的瑞士美容化妆品和保健品”,我觉得“独特”两个字用得好,比“正宗”之类强多了。
我们推着行李箱,往湖边走去。
这是一个狭长的湖泊,至少肉眼看是这样。我们所在的位置,刚好处于湖的横断面,风大,湖水拍岸,发出哗沙哗沙的声音,越发显得幽静。不远的湖面上,停着四艘小船,都下帆定锚,盖着雨布。船,微微晃动。远处的船,如静止不动的黑点。
我们拿出面包、香肠、胡萝卜、牛奶,坐在一张长椅上吃午饭。
莫朵穿上一件红色薄毛衣,恰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好看。
有人骑着自行车,从我们背后经过。
不一会,湖面上也出现划木板的人,五个人,穿着紧身衣,站在木板上,用一只木浆划水,速度还不慢。
一艘游轮,三层,从湖堤的另一头驶出,直奔远处。我们以为湖堤把湖面隔断了,其实不是,留有航道的。
我们捡好东西,往热闹的地方走去。
那里有白天鹅和灰野鸭,在水面上漂浮、觅食。
那天是阴天,多云,远处的高山雾气缥缈。
突然,山顶上的天边出现了几个黑点,初以为是鹰。仔细一看,是滑翔伞,一点、二点、三点……勇敢的人在高空上享受乐趣。
他们往下飘,降落在附近。
我还没有玩过滑翔伞呢。
我欣赏着他们鹰一样的雄姿。
上车,继续往前。
窗外照样是美色。
不见农田,只见大片的草地。房屋尖顶,顶黑墙白。山腰上,甚至山顶上,不时看到建筑物。
不看见劳作的人,只看见娱乐的人。
对了,这天是星期六。这个国家的人在休假。
日内瓦到了。
山、水是它的自然特色。远有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隐约可出白雪皑皑的群峰,近有莱蒙湖,蓄满清澈雪水,浩瀚无边。
湖里的野鸟,如游人一样密集。白天鹅、灰野鸭,还有海鸥,成群嬉戏。游人把手一挥,海鸥嘎嘎直叫,腾空而起,以为有面包可吃。
岸边有花丛,紫色小花,开得正艳。
有木栈道通往湖中喷泉。远看,喷泉如从水中刺向天空的一把利剑,突兀壮观。
走近,水柱倾斜,化作雨帘,化作水雾,降落湖中。再往前,雨点便落在身上。
145米的水柱,一百多年了,怎么做到的呢?
人造景观,也可以让世人惊呆。
日内瓦也是一座高度政治化的国际都市,许多国际组织在此设立总部或办事处,包括红十字会的总部。阿丽亚娜公园内的万国宫,是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所在地。
我看到了几个著名的雕塑,如枪管打结的手枪和三只脚的巨椅。
在迎风飘扬的各国国旗中,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公园内,绿草如茵,鸟声如笛,游人如醉。
躺在草坪上,舒展四肢,真想酣睡一场。
第15-17天
坐火车从日内瓦到达巴黎。
在巴黎住三个晚上。想了解巴黎,短短三天,远远不够。
几个著名的地方,都去了。一个感受,晕。好像跌进了一酒窖,晕乎乎的,许多天醒不过来。
我想了想,是自己修养不够。建筑、艺术、绘画、历史、奢侈品,等等,有的懂一点点,有的一点都不懂。只能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一样,一脸的懵懂,一脸的惊讶,一脸的尴尬。
巴黎的时尚在骨子里,不在表面上。
城市地铁已运行一百多年了。地铁里,在醒目的地方,张贴着城市地图。仅这一点,许多地方做不到。
市区里,只看到一座现代的高楼,其他的都是大理石做外墙的宫殿一类的建筑物,外墙雕像林立,久经历史风霜。
按照庆庆设计好的旅游路线,我们要看的第一个景点是凯旋门。
凯旋门耸立在戴高乐广场中央环岛上,车来车往。凯旋门于1806年动工兴建,用来纪念法国大军。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凯旋门的每一面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的就是位于面向香榭丽舍大街一面右下侧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绘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这一作品取名《马赛曲》。拿破仑大捷庆祝仪式的场面则被刻在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
凯旋门是不朽功勋的一块纪念碑。唯有了解历史并跟其历史有点瓜葛的人才会看得热血沸腾,比如烈士的后代。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必须合影的景点。
香榭丽舍大街,两侧全是奢侈品店。
我与奢侈品无缘。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家境贫寒,勤俭耕读,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谈何奢侈?
我不想走进那些商店里面去。
欲望多,痛苦也就多。也许,不幸也随之而来。
案例太多了。
做一个甘于清贫的人,做一个内心自由的人,不是坏事。
路边的豪车,不得不看。
红色的法拉利跑车,付钱就可驾驶,20分钟89欧元,算了吧。
几片梧桐叶飘落在地上。不是秋天,一样有黄叶。有什么可伤感的?
听说不远处,就是总统府。没兴趣,还是去看一些没有卫兵守护的地方吧。
走过协和广场,有一个三层的喷泉,少见。方尖碑的尖顶是金色的,似乎在别的地方没见过。巴黎,就是与众不同。
卢浮宫,看了。
这是一座艺术宫殿,收藏各种艺术品。其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出自美籍华人贝聿铭之手。
西方人推崇弱肉强食。宫殿上的一些雕塑,既有天使,也有雄鹰、雄狮等猛禽猛兽。
吃肉的人与吃素的人,性格不同,处事的方式也不同。
中国有一句古话“胜者为王”,照样离不开刀光剑影。
塞纳河,两岸都是古老建筑。白天自然光,一片灰暗。站在一座桥桥上,可俯看游轮。游轮顶层,露天坐或站满了人,他们欣赏流动的风光。我们走动,观看静止的风景。
途中,下雨。跑到一处屋檐下躲雨,看见警察,原来跑到了一个警察局门口。
天气跟时尚一样善变,不一会,雨停了。蓝天又露了出来。
潮湿的街道,似乎充满了弹性。
前面就是巴黎圣母院。
我从雨果的小说认识巴黎圣母院。
现在站在大门外了,也不怎么激动。
整个建筑,就是一个艺术品。
僵硬的石头,陈旧的痕迹,不如门前低飞的麻雀充满生气。
莫朵右手捏住面包屑,做出比心手势,举过头顶,不一会,三三两两的麻雀就飞过来,停在半空中,或站在她的手上,轻轻地啄食。
许多游客也做着同样的事情。
不管是什么肤色的人,都有一颗爱心。
不是鸽子,而是麻雀,与人类如此亲近,我第一次看到,感动,铭记于心。
进入圣母院,看到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景。
一个外穿红袍的牧师,满头银发,带着老花眼镜,捧一本圣经,站立着。一个身穿绿袍的年轻女郎在唱歌。两个大花瓶,插满白花,放在两旁。
教堂里的歌,悠扬,抒情,哀痛,感人。
他们在举行一个仪式。
歌声中,牧师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个铁盒,用铁链拴着,铁盒的盖是镂空的,有白烟冒出。牧师晃动着铁盒,迈小步,转了一个小圈。随后,牧师把法器交给工作人员,翻开圣经,也唱了起来。离他不远,站着一排人,穿着不一,有男有女,也跟着唱。
几个女人,排队在台上,每人简短地说几句话。
我不懂法语,不知道她们说什么。只知道她们的面部表情严肃认真。
人类和平,个人平安,是祈祷的应有之义。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任何一个角落都可看得到,但要走到它的跟前,需要走一段长路。
法国人的工业成就和艺术修养让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最重要的标志,巴黎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云中牧女”。铁塔建于1889年,为纪念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也为当时的国际博览会而建。以设计者的名字命名。问世之初,铁塔遭到非议,说它是一堆烂铁,破坏了巴黎的美。
不管是雕塑,还是文学作品,只要是超前的,几乎都会被人议论。
这样的例子,很多。
艺术品比非议者活得长久。
铁塔给巴黎带来的收益,无法计算。
看到铁塔的人,非常幸运。
一座现代的圆柱状高楼与铁塔远远相对,不知有何寓意。
与铁塔合影,人何其渺小啊。
但别忘记了,铁塔是人制造的。
比铁塔伟大的作品,还有不少,不要把自己的思想捆绑起来。
花了一天的时间,去参观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以西20公里,由路易十四建造,以其奢华富丽和充满想象力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建筑群总长580米,包括皇宫城堡、花园等。原来是王室狩猎的地方。
站在太阳底下,排队一个多小时。
我东张西望,拍摄宫殿的室外雕塑。其中楼顶上有一组雕塑,让我感动,国王与王后并肩而坐,各种粮食(麦穗、葡萄、甜瓜等)组成的飘带挂在他们的脚下。
这个宫殿可用“金色”来形容。金钟,金顶,金屋檐,金窗框,等等,莫不金光闪闪,就连宫殿前的铁栏杆上,也挂着一个表情夸张的金色人脸。
里面的布置,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各种题材的壁画、油画,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让人不想挪步。
有一组雕塑,让人费解。一只猴子骑在一只公羊身上,公羊像马那样抬起前脚,张嘴嘶叫,而猴子的表情得意无比,也是高声长啸。
宫殿内,精美的玻璃吊灯,原来是烛台,点着蜡烛。
路易十四有一句名言,大意是:“在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帝王的任性,可以毁掉一个王朝,也可以诞生一个传世的浩大工程。
我想起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想起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想起大清朝的承德避暑山庄。
是耶?非耶?
当今评论,古人永远听不见。
第18-19天
回到马赛,回到原点。
我对西欧有了一些感情认识。牺牲与荣誉,历史与传承,毁坏与创造,平凡与伟大,宗教与生活,贫穷与富裕,落后与先进,各种思绪在脑海里碰撞。
诗圣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还在书海里遨游,在征途上行走。此次欧洲之行,一家人在一起,相互交流,这是最大的收获。
执意去庆庆就读的学校看看。
学校在山上,山崖下是海湾。
山上多松树,有公交车到达。几个山头,分别被几所大学占领。
正值假期,校园静悄悄。走廊上有一台钢琴,莫朵随手弹了一曲。琴声悠扬,远处有回响。
再见了,马赛。
再见了,KEDGE Business School.
谢谢你让庆庆完成了学业,让她有了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我们不虚此行。
带着新的期待,我们踏上了回国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