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一直在被别人羡慕着,同时也在羡慕着别人,被别人羡慕的原因是自己生长在教师家庭,家里有免费的指导的老师。羡慕别人的原因是每逢周末,其他的同学都可以随父母出去游玩,看风景。而自己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自己只能自己玩,偶尔也会出去跟其他的教师子女一起玩,至于学习,父母不在意,自己也就没那么注重。父亲虽然是一名教师,可对于我们的学习成绩,他似乎从来不过问,也不太关心。所以自己不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而是“自然”长大的。
从小到大,似乎搬过无数次家,最有印象的一次应该是小学快毕业的那次,家搬在了父亲所教学的学校里。学校里的“家”虽然简陋,但还算温馨,简陋的是除了桌子上堆满了父亲的教学用书还有他喜欢看的书之外,似乎别无其他。温馨的是,母亲总是会买些我们喜欢的水果放在家里,我们姐弟饿了就吃水果。小时候想玩的时候,在家基本找不到除书本以外的东西可以玩。每次桌子上一翻开就是各种各样的书本和笔。
父亲总是沉默寡言,仿佛一座沉默的山,从未主动询问过我们的学业成绩,也未曾深入探讨过我们的未来蓝图。他的世界里,似乎只有那些厚重的书籍和无尽的教诲,而带我们出游,享受亲子时光,则成了他未曾涉足的领域。从小到大,他对我们说过的唯一的一句话:“读书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要学会为自己负责。能考上大学,我就继续交学费送你们读,考不上大学,那我只养你们到18岁,18岁以后,自己出去打工赚钱。”当时,我们姐弟听完这话以后,都哭得泪流满面。所以,我们印象中的父亲一直是“不负责”的人。
父亲在我们面前展现出唯一的爱好就是:阅读。
他每天吃完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书本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长年累月都是如此。或许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熏陶,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每当踏入父母的房间寻找玩具时,总会不由自主地翻开桌上的书籍,被其中精美的插图和动人的文字深深吸引。特别是当我们步入初中,对阅读的渴望愈发强烈时,书本仿佛成了我们最亲密的伙伴,一旦拿起便难以割舍,从此,阅读成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父亲不仅喜欢阅读,还特别喜欢买书收藏,每次,外面大街小巷有卖书的摊位时,他一旦驻足就会待很久,而且还会把他喜爱的“宝贝书”淘回家。不知道是不是受父亲的影响,我无论走到哪里也不能看到有书的摊位,一旦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会一直看完才走,或者实在看不完,我就会买走。
除了爱好阅读,父亲还特别喜欢写,有时候为了写好一句话或者一个词,他会绞尽脑汁地想好久,如果碰到他想不出来的字,他会查字典,甚至直接向我请教字的写法或者词语的用法。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拿着他的写得密密麻麻的本子问我:陡峭的“陡”是怎么写,我写的是提土旁的dou ,感觉打不出这个字。”我当时一惊,父亲当了一辈子的老师,习惯了教授别人,习惯了别人听他的,突然弯下身来向我请教字词的写法,我感觉浑身有点不自在,但还是把我知道的告诉他了,并且顺便告诉他方法:“如果你觉得这个字在手机里用写的方式写不了,你可以试着打拼音组词,比如陡峭douqiao把词语的拼音一起打,这样这个“陡峭”的“陡”就跟着一起出来了。“对对对”父亲看到这个字碰出来的时候,开心得像个孩子。
他这种不断钻研、刻苦努力、不耻下问的精神对我影响深远。以至于如今我写作时,尤其是创作格律诗,都会反复斟酌字词,多次修改,直至满意。
有时候他想写一篇超级优美的文章,发现词穷了怎么办?这时,他不会为了写作而写作,他会去阅读大量的书籍,待到灵感来临之际,一触即发,一气呵成。
正是父亲这种“润物无声”的父爱影响了我至今,让阅读一直伴随着我;正是因为父亲营造了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让我对阅读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也正是父亲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的精神,让我不断地追求阅读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