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琼的头像

卢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14
分享

道州寻道

道州寻道

道州,湖南道县的原名,地处湘南,毗邻两广,素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称。因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爱莲说》,道州也叫“莲城”。

2019年初夏,我们从黔北高原出发,路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却不曾停留,只为寻道。一位是千年前的湖湘先贤表里如一的思想大师周敦颐,一位是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殉道者陈树湘。两位都是济苍生、求正道的贤达。

据说,周敦颐仙逝于千里之遥的江西庐山,而陈树湘则长眠于潇水河畔。

从几百公里以外赶到道州,已是次日凌晨一点多了,我们迫切地打听陈树湘烈士的墓地,酒店的服务员告诉我们,陈树湘烈士原来的坟已经迁移了。我们随后问了他新坟的地址,简单地休息了几个小时,便早早地起身,前去拜谒烈士。

靠近梅花镇贵头村洑水河旁,远远就看见一座丰碑矗立于茶山之上、碧水之畔。由于烈士纪念地二期工程还没有竣工,我们只有绕走小路,踩着泥土前往。陈树湘烈士的墓地位于纪念碑的左侧,一座名为摩天岭的小山岗的青松林里。

松香味中,林涛声里,我们默立于陈树湘烈士墓前,几十年前的一幕便浮现在眼前。那是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率其中一部从江水铺马山抢渡牯子江时,突然遭到江华县保安团伏击,腹部中弹负伤。他强忍疼痛被战士抬至道县驷马桥后,又遭县反动武装袭击。为了让部队安全转移,他推开抬护的警卫战士,带伤与敌激战。最后,弹尽伤重而被俘。在被敌人押往道县保安司令部的途中,陈树湘毅然从伤口中掏出肠子将其扯断,慷慨就义。践行了自己“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神圣誓言,将青春与生命永远定格于29岁。

在陈树湘烈士的墓前,同来的先生五体投地,长跪不起,这是对烈士的景仰,也是来自灵魂的膜拜。随后,我们给烈士墓添了些黄土。凝视着陈树湘烈士的墓碑,我心里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勇气,竟促使一个年轻人做出如此断肠舍生的壮举?在离开墓地的那一刻,我也不由然地跪下了,用最虔诚的方式表达我对伟大灵魂的敬仰和崇拜。

顺台阶而下,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的正面刻着毛泽东主席书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有一群人正在给先烈献鲜花。之后,他们翩翩起舞,唱起民歌,以表达对烈士的缅怀和对今天美好幸福生活的歌颂。

细雨蒙蒙,洑水河畔的农民正在插秧,播种着希望。山脚的柑橘在初夏尽情地生长着,稻田与柑橘林、村庄、河流构成了一幅美丽中国画。

祭拜陈树湘烈士之后,我们又驱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廉溪故里。说到濂溪,讲的就是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濂溪故里,位于清塘镇楼田村,距县城10余公里,村落依山而建,成带形散布,这里的居民全为周濂溪后裔。

沐浴着初夏的细雨,我们沉浸在山青水秀的田园之中。此时荷花还没绽放,只有荷叶在雨中轻舞着。走在回廊,我张开双臂尽情地吮吸清新空气,任由满天丝雨亲抚自己的脸庞、浸润自己的身体。徜徉雨中荷塘,我仿佛闻到了十里荷香,感受到“濂溪故里渊流长,月岩仙踪稻浪香”的美好景致。

漫步荷塘,不经意间就邂逅了周敦颐故居。故居始建于北宋初年,为典型的湘南古式农村二层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原故居已不复存在,仅留下几级当年的石阶。现存建筑是当地政府于2010年按照“仿古如古、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址上恢复重建,面积为300平方米。其主旨是恢复历史原貌,外围青砖蓝灰土墙,内部纯木结构。据传,濂溪先生在这里生活了15年。而如今,故居大门虚掩,仿佛主人就在附近漫步。而我们却不便擅自进入。

故居的门楣上是“爱莲说”三个字,两边分别写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正是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的真实写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代表的对高洁品德和独立人格的追求,不仅仅存在于周公的《爱莲说》,更伴随着他的大半生,特别是仕途生涯。周敦颐为官时所展现的淋漓尽致的浩然正气、超拔流俗的文化自觉和人格魅力,成为后人向往和追寻的精神家园。

《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其学术思想被称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千百年来影响中华文明甚深。

立于故居门前,通过半掩着的门扉,我看到院内一片肃然寂静,门廊下的石阶处有浅浅的绿苔,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这里很少有人入门去打扰先生。先哲已经离开我们1000多年,但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言却一直流传至今,被文人雅士,甚或布衣芒屩用来修心养性。斯人已远,其思想与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濂溪先生的学说浸润了道州“道”的思想底蕴,增加了“道”的智慧厚度,他的“道”已然成为世人追求真善美的初心。

回到道州县城,已是黄昏,在落日余晖中潇水和濂溪像两条玉带从远古走来,轻吟着《爱莲说》,浅唱着红军歌,穿越道州古城,向湘江流去。水和城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漫步潇水河畔,河面波光点点,清风拂柳,廊道绵延。顺河前行便是周敦颐广场,广场正中间立有高大的周敦颐雕像,神情从容大度,目光睿智深邃,雕像后面的文化柱上,镌刻着周子文章,宣扬着周子理学。

广场右边是“西洲公园”。潇水与濂溪交汇在一起,向北缓缓走去。洲上草木葱笼,翠竹丛行,四周绿水环绕,公园因地处西洲而得名,洲头为重修的文昌阁,也叫濂溪阁。

望着这交汇的流水,我仿佛看到廉溪先生和年轻的陈树湘携手踏波而来,微笑着目视正在享受幸福生活的人们。两个人,两条河,契合了自然和历史。河水因有新流的不断注入,才会绵延万古,两条江滋养的两个人,一个是文化大儒,一个只有中学文化,他们从不同的时空走来,时隔千年在潇水河畔相遇。即使远距千百里,纵然时隔上千年,却都在共同追寻的文化基因中努力修行。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惟有思想与精神延绵恒久。陈树湘烈士“破除小我,献身真理”的斗争实践与周濂溪先生“心怀天下,关注苍生”的思想文化一脉相承。他们所追求的是为天下公正不懈追求的道,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所追求的济世的理想。这才是真正的永恒,它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如今盛世,已如先辈所愿。短短的七十年,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先辈追寻的盛世之花正在绽放。

初识道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岂是走马观花可以了解?得漫游细品,深研细琢。短暂假期,这一程,我又是匆匆之旅,但已足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