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风景(散文)
文/卢如昌
同睦,又称同睦坑,过去曾经叫做“丁坑窝”,同睦村位于长汀县的西南一隅,距离长汀县城30多公里,距离濯田集镇18公里。同睦村是福建闽西地区现存少有的具有客家民居民俗代表性的、传承着千年客家宗族文化的古村落,也是客家钟姓祖地,2018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同睦,坐落在一条狭长山谷里,形似“船形”。村子四面环山,树木葱茏,绿植繁茂,鸟语虫鸣,河水清澈,犹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透出一派恬静清幽、神闲气定的空灵气象。
山青水秀,白云悠悠,风光旖旎,青砖黛瓦,安逸祥和,氤氲笼罩着同睦村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有一条清澈的小自北向南穿村而过,终年长流不息。被河水滋养的田园丰润肥沃。祠堂前后遍布形状各异的水井、池塘、稻田,真可谓“四季水泊田园,风光不与四时同。”千百年来,这河水用恒古不变的温柔,滋养了生活在这里的钟氏大家族。
初夏的一天,与同睦古村美丽的邂逅。我随二十几名作家采风团,怀着向往的心情驱车二十多公里前往寻古探幽。进入村口,放眼望去,满目房子依山而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都是红壤土垒成的民居,错落有致分布在山谷里,古村纯朴静美的景观,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在这里,“邂逅”同睦古韵,但凡古村落最具魅力的是古建筑文化。古宗祠、古民居、古石桥、古村街、古驿道、古水塘、古井、古树......这些原始古朴、自然和谐事物,经历沧桑岁月客家古村蕴含了纯朴和静美。有一种遇见是厚重而深邃的,比如遇见同睦古祠堂。
祠堂,不仅是姓氏宗族祭祀先祖的地方,而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一座祠堂就是一本活族谱;一座祠堂,镌刻和铭记着宗族的生存历史,凝结着真挚深厚的乡情亲情。
同睦村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历经沧桑,饱受岁月洗礼,却留下了令人向往的原始自然生态。保存着几十座完整的古宗祠古民居,这些建筑见证了古村的繁华、沉淀和活化发展。如钟氏宗祠、理政公祠、成器公祠、天生公祠等12处重要古建筑。一座座祠堂,使我们领略了客家古村建筑文化特色和亦儒、亦商、亦农的厚重客家文化底蕴。
钟姓宗祠,一直巍然安在,如今见到“她”的模样,犹如读到千百年同睦村沧桑历史。
静默呈现于眼前。我步入院内,抬头看,即见正厅堂上下并排悬挂着两块巨幅匾额,上方“钟氏宗祠”匾额四个大字苍拙大气,劲遒逸秀;下方“展睦堂”匾额,行楷大字,气势恢宏,苍劲有力,凝成一种仰望的高度。因是祠堂木匾扛起钟氏族人肩上的责任,祠堂梁柱擎起“文武世家”,因是擎起一个客家村庄引以为豪的荣光。
据当地文化人士介绍:“展睦堂”寓意宏图大展,子孙和睦。细细观看,展睦堂中柱上贴着两副楹联:“钟氏祠堂颂前辈丰功伟绩,望族祖业开后人远志鸿图”“叙宗功立新功无功不功,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明喻钟氏一脉的气魄和风骨。上联对钟氏前辈功绩的颂扬,下联对后辈前景的憧憬。而今宗祠虽仅存有大厅,左右厢房,但保持较完整,不失古韵。由此可见钟姓宗祠过去精工巧作、古朴典雅、美伦美奂!
我们边观赏边听介绍,当地文化人士钟先生娓娓道来:钟姓宗祠是非常讲究风水学,他指引我们往前方远看,对面群山峰峦突兀,摆着“笔架山”,形为逼真;前坪侧门有二口荷塘,誉之为“墨砚台”;屋后有有一泓甘泉流出,为研磨“墨水”,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自然天成,一应俱全,排列有序,又故名:“墨砚祠堂”。自钟氏远祖建祠以来,历朝历代钟姓族人以此兼作“钟氏学堂”。钟氏子弟在此勤于耕读,饱读诗书,才智聪慧,科举应试,金榜题名,从钟氏祠堂起步,走出大山。如今,钟氏子孙继承先祖耕读传家的精神,崇文尚儒,诗书继世,英才辈出,因此,同睦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之村。
从史料记载了解到:钟姓宗祠始建确切时间不详,风雨沧桑,岁月侵袭,屡修屡毁。又历经三四百年,宗祠建筑物多处严重损坏,进行过大规模翻建。后来,钟氏前贤共同商议再次重修宗祠,整体规模没有原先的格局,翻建竣工后更名“展睦堂”,寄望传承忠孝世泽、和睦敦亲家风。待有朝一日,钟氏宗祠再经修葺、恢复原貌,展示与大众面前,重现昔日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风采。
我对祠堂文化情有独钟,在古村阡陌里,迈着轻缓的步履,行走在古村的岁月深处,行走在古朴、祥和的意境中。一座座大同小异的祠堂、老屋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发达。
钟翱祠堂,亦称理政公祠,是同睦村一座文化内涵深厚的祠堂。钟氏后代子孙几经修葺,现今古韵犹存,仍可见它当年的望族气象。
我拾级而上,驻足祠堂前,只见建筑飞檐翘角,青砖为墙,九柱落地的木质结构的祖祠,规模比较宏大,保护也较完整。钟翱祠堂分上、下两栋,门前有内外两座门楼,条石为框,气势不凡,时间的印记了然可见。祠堂屋檐上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庭前竖立旗杆柱的基座,都可以让人仰望,记录着钟氏先贤的荣耀与辉煌,这是历史颁发的奖状。还有拴马桩、上马石等古迹仍依稀可见,透过这些历史印记,历经几百年的风霜,层层剔去岁月的包浆。斑驳的石骨挺起钙质的坚硬,向青天裸露钟氏族人最初的心事。步入前厅、中厅,修葺一新,移步上厅正大堂上悬挂着一块醒目“理政公祠”的匾额,闪耀着昔日的风采,透着墨香,彰显古村先人的身份与学识。我们也不难想象,这座祠堂历史悠久,主人取得一定功名,有身份的标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睦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孕育了钟全慕、钟翱二父子,钟文俊三兄弟等杰出人物。
说起“理政公祠”,不得不提起唐代明贤叫钟翱的人。钟翱官至汀州刺史,青史留名。据宋《临汀志》及同睦村《钟氏族谱》记载:钟翱,又名理政,字秉钧,生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农历三月十九日,为钟姓接公支系入闽始祖、唐代汀州刺史钟全慕之孙。钟翱善骑射,身材魁梧,武艺高强,闽王王审知每奇之。公元915年,钟全慕去世后,钟翱受王审知褒封,继任祖父之职。任都统使、汀州刺史期间,秉公勤政,四境安宁,百业兴旺,政声卓著。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其子王氏兄弟为争夺王位,相互抢占州县,引起内讧。为扩充兵力,王氏兄弟相互拉拢汀州实力,钟翱深感为难,经反复定夺,毅然决定隐居田园。翌年农历四月,钟翱将汀州城田产捐赠给开元寺后,携带家家眷来到距汀州城六十里之遥的偏僻原始林区(今同睦村)内的天空岽下(今灯坑窝)隐居下来。公元945年,钟翱复出入仕。2年后,南唐为褒扬其对唐王朝的忠心和贡献,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钟翱去世后,追赠为尚书令。曾有诗云:“汀南灯坑好风光,造得庐栏胜过州;祝愿子孙代代旺,留传誉名播千秋。”
一座古朴风格的灰色祠堂在阳光中隐现,我们走进了成器公祠。看上去,祠堂也是土木结结构,抬梁与穿斗结合,二进式,左右两侧各建有横屋,下厅外侧有二层门楼,为木质四柱门楼,内门楼为砖砌,二门楼之间有一条水沟与围墙外池塘相通,地面三合土铺就。我们连连称赞这祠堂颇具个性风格,虽容颜陈旧灰沉,却浸润着时光的温度。
天生公祠,整座祠堂外形依然基本保护完好。乍一看,左右不对称,左边居高,祠堂多次重修过的痕迹,细细观之,右边前方一口池塘。站立在时间深处,看夏风拂过池塘,内心泛起微澜,仿佛听清历史脉搏里血液的涌动。阳光穿过云层,并不理会小雨的情绪,在檐上流泻一些清纯的灿烂。
靠下厅一侧建了个四柱亭,三边有弧形栏杆,亭子是供人休息或观赏景物的。此时,我在亭子坐下歇息,寻觅着旧时光的况味,仿佛一下子就叫人感受到几百年前村民宁静安详的生活气息,眼眸映现一幕:站立的石础,玲珑的雕窗,青色的石阶,袅袅的炊烟,悠悠的白云,是村庄温馨的注释,生动了村庄的内容,灵动了村庄的诗情。
青砖灰瓦、黄泥土墙,古朴外表,岁月沉淀的本真独遗。在经年时光里静默读,将烟慢慢泄露。据了解,同睦古村明清年代古祠堂仅有少部分,大都民国时期、解放后建造的土木砖混结构民居,虽不是很古老悠久,但淳朴静美、乡土气息浓郁,或是灰瓦青砖,或是土墙厚壁,透着内敛和含蓄。我们从一座古民居墙体看,猜测大约民国时期建造的,用黄泥土筑垒起的土墙体约有一二尺厚度,建房时根据条件用石头先在底层上垒砌起一定高度的墙基,这种土墙是非常坚固,生态环保。我小时候对农村建房还有印象,住过土墙屋,也享受过冬暖夏凉。
穿行在古村落,仿佛徜徉在古老的时光里。青砖、黑瓦、黄土墙,古朴的外表岁月沉淀的本真独遗。从墙头探出身子来的藤蔓,从屋橼长满的青苔,从外坪长出的草丛,门窗斑驳,墙体破损、地面潮湿,屋内满尘,以及残缺的烛台,染上了沧桑的风烟后,仿佛是岁月的收藏者。
一座古祠堂就是一本活族谱,一座古祠堂生动成一道耐读的风景,在平平仄仄的对仗与韵律中娓娓道来钟氏宗族的源远流长。岁月的风声朗诵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还有钟氏宗族的繁衍生息和先贤功绩。同睦村大大小小祠堂星罗棋布,直到今天,祠堂香火数千年绵延不绝,钟姓历代子孙尊祖敬宗,敦亲睦谊,慎思追远,凝结了对自己的先祖有如此执着久远的尊尊崇和追思!
山水铸就古村魂。悠悠千年的同睦古村,蕴藏着无穷文化魅力。徜徉古村,找寻钟姓族人文化的血脉和历史的体温,感受钟姓村民们儒商耕读,生生不息,沉醉于客家古村落散发的芬芳古韵。
时间匆匆,游兴未尽,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位岁月的老人。同睦古村像一个老者,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好像对我们诉说:当你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欣赏古村的宁静古韵,包容她不合时宜的破旧与残缺,懂得残缺背后时光的底蕴,理性的手唤醒沉睡已久古村,希冀再次回到当年纯朴热闹模样。假以时日这个沉睡在大山里的同睦国家级传统村落,慢慢地揭开了他神奇美丽的面纱,将重新呈献在世人面前。
作者:供职于漳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平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九龙江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