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福建卢如昌
昨日,我接到文友兼“德韵茶行”主人湘尧打来电话 ,问我周末是否有空?邀约几位九龙江文学院作家到他经营的“德韵茶行”双洋中村老枞水仙基地走走看看,我便欣然应允。久居城市,闲暇之余到乡村呼吸新鲜空气,拥抱大自然一个绝美的选择。
周六大约九时许,我们九龙江文学院十位作家应约陆续汇聚到城区花园酒店一楼大堂,在湘尧经营的“德韵茶行”品茗,几杯醇厚的老枞水仙下肚,醇香十足,为此行赴双洋中村“探寻老枞水仙茶”打下伏笔。
一
中村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地方。十里八乡都知道中村是个很出名的水仙茶村,也是水仙茶饼的发源地。因我从事文史工作的缘故,曾多次到此造访过,考察水仙茶种植、制作技艺历史渊源,对中村有些熟知。如今,人们提及漳平水仙茶历史,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双洋大桧、中村,追忆起刘永发、邓观金这俩个标志性历史人物,都是漳平水仙茶的先驱。
我们文学院作家一行九点半从市区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驱车抵达了中村,只见村口公路旁山坡溪畔,田间地头都种植水仙茶,层层叠叠,垄垄畦畦,勃勃生机,满眼翠绿,尽收眼底。
在平坦宽阔公路边竖着一块“德韵茶行老枞水仙生态茶园”醒目牌子,文友兼主人湘尧等候人马到齐后,告诉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了,他给大家作了一番简单介绍,并与其中几位在牌子前合个影。接着,引领大家去看他的茶园,我们跟随其后,沿着一条水泥路步行十几分钟,穿过林间小路,进入他的老枞生态茶园。顿时,我们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偌大青翠的水仙老枞茶园进入视野。于是,一幅美丽的生态绿色画卷徐徐舒展开来,茶园的四周植被茂盛,山高坡缓,土地肥沃,海拔三百多米,地理环境极佳,气候条件也十分优越,很适宜老枞茶树生长。茶树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茁壮生长。大家异常兴奋,立即走进茶园,扑入大自然怀抱,尽情地观赏,愉快地拍照,醉心体验乡野之趣,享受淳朴之美。我因之也深受感染,走近身旁一丛茶树,树冠宽阔,枝繁叶茂,树干健壮,仔细端详,从茶干到茶茎都布满一层薄薄绿色的青苔,看似饱经沧桑的模样,估计茶龄有四五十年,彰显老枞水仙的古朴风韵。
湘尧站在我们中间,欣喜告诉大家:老枞水仙茶树所生长环境有极高的条件,这片老枞茶园得天时地利人和,深得原生态水土的滋养加之,严格按原生态种植技术,科学管理,茶树长势喜人,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因此更显得极为珍贵。
老枞水仙茶独具优良品质,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湘尧娓娓道来,还透露老枞管护、加工的奥秘:中村处在狭长山谷,青山对峙,云雾缭绕,森林茂盛,密林坡地,错落相间,日照时间短,温差较小,都是茶树生长的最好条件。加之专业茶农精心管理;茶叶采摘专请熟练工人采摘翠嫩的芽尖,制作加工过程使用传统留存下来特殊木制模具,制茶每道工序,由当地制茶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比如“德韵茶行”是由当地经验丰富的水仙茶制茶师王氏和师傅精心制作而成。现生态老枞采摘、加工技术在正宗水仙茶传统工艺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制。因而成就了高贵的水仙老枞水仙茶叶品质,这样,原生老枞方块茶饼形紧而实,色泽金黄,味道醇厚,似桂兰香。如今水仙老枞水仙一面市,受到了茶业界的宠爱和茶客青睐。
我们置身于绿色茶海中,沐浴着清新秋风,陶醉在原乡风情里。让人仿佛置身于茫茫的原始森林。
不久,我们离开了茶地,又来到“德韵茶行”的茶叶加工场,仰望“百年老字号邓金记水仙茶”“德韵茶行”二面旗帜迎风招展,周边有茶亭、茶桌、茶椅,加工场地、设施一应俱全,空气中弥漫了阵阵茶香。我们恰好遇见制茶的场景,亲眼目睹了王氏和师傅晒青、晾青的过程。湘尧指着摇青的王师傅,告诉说他俩是携手合作伙伴。王师傅是中村的传承世家的种茶制茶行家,经他手制作加工老枞水仙的质量属一流。刚才我们在山上看过二十几亩茶山由他一手经营,本人负责老枞水仙技术全程监管、茶文化策划推广、茶产品营销等。我们边参观制茶车间,边聆听制茶工序,漳平水仙茶饼制作工艺流程为:采青(鲜叶)→晒青→晾青→做青(摇青与晾青交替)→杀青→揉捻→造型(含造型与定型)→烘焙。水仙茶的制作主要特点是晒青较重,做青方法结合了闽北乌龙茶与闽南乌龙茶做青技术特点,做青前期阶段使用水筛摇青,做青后期阶段使用摇青机摇青,前后各两次,摇青掌握轻摇多次原则,做青前期阶段轻摇,做青后期阶段适当重摇;晾青掌握薄摊多晾原则。经炒青、揉捻后,采用木模压制造型、滤纸定型是特有的工序,最后进行精细的焙笼碳焙,因而形成外形独特、品质优异、风格珍奇的乌龙茶类唯一的紧压茶。湘尧给大家介绍茶叶的历史、品种和制作工序等等,也有很多茶叶的新品,真是令我们增长的茶知识,大开眼界,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湘尧招呼我们在茶桌前落座,他取一包新品老枞水仙茶,煮沸一壶泉水,把金黄色茶汤逐一端到我们面前。大家围坐品鉴,我端杯轻啜一口,入喉甘润,口齿生香,喉韵悠长,醇厚鲜爽,沁人心脾。细闻,鼻尖溢满空谷幽兰香,实为茶中极品。细察,湘尧连续冲泡五六道,仍见品质稳定,汤色香气持续,颜色轻微变淡而巳,并且正宗水仙老枞耐冲泡。
中村环境幽静,茶香四溢,远离喧嚣,但求清雅。大家围坐,品茗论茶经,一杯茶在手,如天人合一,凝神细品,好茶相伴,自在随意。 让那水仙老枞茶香冲淡了俗世的味道,洗涤心中的尘埃,使人感觉乡间独有宁静与诗意,人生醉在其中。
二
每当提及漳平水仙茶,刘水发、邓观金二人功不可没。在《漳平人物春秋》记载道:刘永发、邓观金是漳平水仙茶业先驱。一位是水仙茶首创者,另一位是水仙茶开拓者。溯源穷流,溪口村大桧自然村刘永发生于1874年,原名叫刘崇辉,绰号“石岽古”,人虽长得皮肤黝黑,但腿脚很灵活。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刘永发前往在闽北考察了武夷岩茶种植加工后,便从建阳小湖乡购买了水仙茶苗,带回老家双洋大会村牛林坑栽培,开创宁洋种植水仙茶的历史。大桧土壤、气候适宜茶树生长,不到三五年到了茶叶开始采摘,他在制作过程中,对茶叶加工方法进行改良创新,加工技艺秉承武夷岩茶重发酵制法为主,吸收了闽南乌龙茶轻发酵制作工艺特点,焘青发酵介于二者之间。因而这种既传承闽北原产地传统 ,又注重用闽南口味的做法,使漳平水仙茶一经推出就深受喜爱,产品远销周边省市及东南亚一带。
尤其在茶叶的包装上,刘永发将揉捻好的茶索,用没有异味的木材质做成方模具,将茶叶压制成四方茶饼,用盖好印章的毛边纸包装,再烘焙定型,这样,茶叶包装既节省了空间又方便保管、储存和长途远洋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不易损坏、不易被污染。因此,漳平水仙茶饼又叫纸包茶,这是刘永发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世界上乌龙茶中中唯一的紧压茶--漳平水仙茶饼。为此,刘水发荣膺“漳平水仙茶饼创始人”殊荣。
为了便于销售,吸引回头客,刘永发还把水仙茶产地的信息详细印在茶饼的包装上:“永发,宁洋大会乡七星岩自采正岩水仙发售”这18个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多,一是说明茶叶产自宁洋县大会村七星岩这个地方;二是说明茶叶品种源于闽北的正岩水仙茶,并延续了其加工方法;三是标明了制茶人和发售人是刘永发。他用自己的名字作商号,打上鲜明的字号,足以证明漳平水仙茶人从一开始就有着非常强烈的质量追求和品牌保护意识。这是最早的漳平水仙茶饼商号,也是漳平水仙茶饼最早产品“永发”商号茶饼印模溯源的体现。
漳平水仙茶最先是双洋溪口村大桧自然村刘永发从建阳引种发展起来的,而同为双洋人中村村邓观金是水仙茶加工技艺继承者、开拓者,他189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年青时,除种田外,为谋求生活出路,当过兵、打过铁、学过木匠,还做过打土砻师傅。1934年他到大会村拜刘永发为师,学习制茶技术,待学成之后并向刘水发购买了水仙茶苗200多株,带回中村种植,逐年扩种一片,当茶树成林可以采摘时,他把师傅刘永发用轿子抬来,杀鸡宰鸭 ,还从外地买来好酒和面线,殷勤款待,请师傅现场指导传授制茶技艺。邓观金生怕师傅留一手,不肯全盘授艺,故意将他的茶叶使用师傅“永发”记招牌销售。经过几年实践,自自己觉得制茶技艺可以独当一面了,才制刻商标“邓金记”独立经营。到20世纪40代,邓观金的茶园已种植茶树3000多株,每年可出产1吨左右的成品茶,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比师傅多了一倍,产品远销周边省、市、台湾及东南亚一带,为进一步推广销售水仙茶立下汗马功劳,自己也成为富甲一方的茶农。
宁洋县解放初期进行土地改革时,邓观金被评定为手工业资本家,茶山和做茶工具被没收。一度曾转为赤脚医生,以医治脚风、头风、“背驼”等疾病谋生。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合作化时,社里发挥他一技之长,安排他到集体茶厂培训和指导社员制茶,社员很快学会基本的制茶技艺。中村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逐渐成为中村村中的大宗支柱产业,也很快成为闻名全县、名扬龙岩地区的重点产茶村。邓观金对中村水仙茶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邓观金一生未娶,抱养子一女。随着年事渐高,他把所有制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养子邓金贵,并由养子继承“邓金记”的牌子。同时,邓观金也将部分制茶技艺传授给养女婿王廷华,王廷华另打招牌“正金记”。后来,这两家的制茶技艺都有所发展,所制水仙茶饼的质量不相上下,都得到邓观金的赞许。
在宁洋溪畔、漳平这片沃土上,水仙茶盛开出最美的“娣妹花”,诞生了“永发记”“邓金记”老茶号。
三
在双洋中村探访时,村文书王文广如数家珍介绍道:中村种植水仙茶历史悠久,与溪口大桧都是漳平水仙茶种植的发源地,全村有八百多人口,种植水仙茶四千多亩,亩产值八千元,总产值达三千二百万元左右,涌现出许多种茶专业户,村里在新村成立水仙茶业合作社、水仙茶集中加工区,入驻个体茶叶加工企业十多户,初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仙茶专业村。
村王文书还帮约见了邓观金的后裔王荣标,他继承祖业,把水仙茶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临近晌午,离开中村时,我凝望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片片茶山显得更加郁郁葱葱,更加芬芳醉人。
沧海桑田,欣逢盛世。我想,中村水仙茶村一定会绿色崛起,像老枞水仙茶树一样拔节生长,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