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如昌的头像

卢如昌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812/26
分享

新桥画乡人画乡事

 

  新桥乡人乡事


 

诗意画乡,色彩斑斓。福建省漳平有花乡永福、茶乡南洋画乡新桥“漳平三乡”声名远扬,让人魂牵梦萦,心生向往。

福建漳平新桥这片土地上,似乎永远都凝合着农民画的浓郁和芬香。人们到了漳平,都有一种好奇心,去探访究竟。

我虽是漳平本地人,平日常去新桥,但都是走马观花。这次专程走访画乡新桥,就是要深入画乡的世界,一睹新桥画乡的风情。

我们一大早从市区出发去新桥考察。驾车行驶在纵贯新桥南北的高速公路上,沿途一路过去,蓝天白云,青山隐隐,秀丽画卷,尽收眼底。

新桥距市区公路里程六七十公里,以前公路蜿蜒崎岖,路况不是很好,汽车需要行驶一个多钟头,不会坐车的人去一趟新桥都会被颠簸头晕呕吐改革开放四十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变,如今新桥画乡通高速公路了,只需半个小时,谈笑中不知不觉就到了新桥镇。

新桥画乡位于漳平市境北部,地形东西窄,东缘属戴云山脉,西缘属玳瑁山脉,一条和睦溪穿流而过,将新桥分成东西两半,形如一片树叶。据镇情了解到,新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原称和睦里,属漳平旧县五个里之一镇辖139个自然村,居住的人口不到4万人新桥镇民间绘画之风由来已久,早在北宋时期开始,民间就盛行习书作画,通过家族流传、私塾教授以及邻里互学,延传下来一直保留着民间工艺制作的传统。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这里的群众文化生活和农民书画创作活动更加活跃,开创了民间的一代艺术新风。近些年,新桥注重民间绘画的继承和应用,又让“农民画”结下了不解情缘,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到新桥,镇文化站罗建南带我们参观原街尾文化站。走进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是小庑廊,让人感受到儒雅之风和翰墨书香。只见大厅白墙上的“吉虎、大象、蛟龙、麒麟”4幅瑞兽壁画,栩栩如生,这实物遗迹在“文革”时代是村民用石灰掩盖保护,而得以幸存,近年偶然发现,诚属奇珍。

老罗跟我们说:“这些壁画用的是矿物质原料,蓝色是青矿石粉,绿色是绿松石粉,红色是朱砂粉,颜色依然如新。”据考证,镇文化站过去庙宇,“观音庙”,历史记载清光绪年间重修,这4幅画可能是清末民初所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与艺术价值。古建筑“有建必有图,有图必有意”,令我不解之处,为何不画中国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似乎在传递着什么神秘的信息,也许我的猜测很肤浅,曲解了作者对它的深刻含义。

新桥文化底蕴深厚,可看的实在太多,境内现还留存有不少古壁画与文物。义宅村的华唐阁,修缮一新。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始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阁内顶棚设藻井,斗拱上雕刻有人物花卉图案,侧墙彩绘多幅人物山水壁画,极其精美;南丰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虎符祖殿,始建宋代,如今保存的建筑为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重建,殿前有一株古紫薇树,“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牌”显示,其树龄达1110多年,主殿堂门上悬挂一块明隆庆五年的木匾“虎岩祖殿”,红底黑字,楷书丰润,笔法遒劲严谨;据介绍,钱坂村有位老道士,留有明万历年间的“杨柳观音画像”,另有幅清康熙年间“老子画像”,在上世纪90年代还送往台湾参加两岸姓氏族谱展览。而新桥画乡很多的文化都是隐藏在文化古韵,这里是雕刻剪纸、陶艺等传统艺术也是新桥画乡的灵魂所在。这里的山水空间特别适合民间的艺人、艺术家到这里来生活创作。每个艺匠身上都有不同寻常的故事和技艺文化效应。

和睦溪对岸的西埔村,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西埔村是个以姓聚居为主的村落,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整个村落以明清古建筑为主,村落地势平坦,群山环抱,背倚碧灵峰此处称碧灵启秀是漳平古八景之一。

走进村口可见一株四五百年的古榕树,枝繁叶茂,伟岸挺拔,静静守护者自己的家园。一岁一枯荣的古树,岁岁繁茂的古榕树,却记下了流转的岁月年轮!

西埔村面临清澈和睦溪,田畴与农舍相间,村庄与秀水青山相融,河堤、浮桥、凉亭、古榕、田园、村舍,天光云影,秀水依偎,环境幽美,空气清新,好似一幅恬淡、宁谧的山水田园美丽画卷。

沿着村道,慢慢游走,听鸡鸣狗叫,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如诗如画田园风光;这里没有高楼大厦,这里只有闽南四合院建筑风格的明清民居,粉墙黛瓦;这里民风民俗淳朴,人文风物古意盎然。西埔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溪岸田间。在这里不变的是老屋的飞檐翘角,是村民们随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生活。

走到村中,有有座文化古建筑“嘉应庙”,又称“三翁宫”、“三公宫”,始建于唐,今为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重修古址,现为漳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地乡土文化人卢庆顺介绍,此宫庙是为纪念唐代刘氏三兄弟开辟九龙江北溪的历史功绩而建的。它是源头是当地刘氏九龙三公民间信仰的发祥地。

嘉应祖殿创建于唐末,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重修,于2008年再修建。祖殿坐西向东,上、下厅一院,内有天井。 建筑面积(包括天井)300平方米。大殿一明间两次间,周围廊柱网式,明间抬梁式,次间外围穿斗式构架,十三檩悬山歇山式尖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正脊饰双龙宝塔,脊中饰嵌瓷,飞檐翘脊。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歇山顶,正脊饰双龙戏火球。除主殿外,还建有戏台、厨房、停车场等,占地面积约1420平方米。殿堂内,中龛供奉:杨大伯公、九龙一公、九龙二公、九龙三公(称三公尊王)神像。左右边龛各祀:杨大伯公夫人、九龙一公夫人、九龙二公夫人、九龙三公夫人和九龙三公父母双亲神像,庄严凝重,栩栩如生。

嘉应庙内存有图案和墨书悬联。殿堂刻有“乾爻皆九龙得位,帝治有三公无私”、“嘉九龙以飞御老安少怀十雨五风沾化日,应众姓而欢心迩悦远来千门万户乐春光”、“构庙自皇唐宋元明清嘉应重兴垂万古,立功追神禹验疏沦排涣卯金流泽永千秋”、“发神迹于西埔鸿恩浩荡南闽广布,显九龙于漳岩名昭海宇华夏盛传”、“千载英灵光应庙,万年德泽遍西湖”、“审是知非凭两耳,明几察物籍双眸”六副楹联,我们细细品读,不难看出这里深厚人文历史文化背景。

相传,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唐高宗李治派开国元勋陈政率兵入闽平息“蛮獠啸乱”。陈政病故,其子二十一岁陈元光继承父职。于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向朝廷起奏“请建州县表”,开漳置郡,拓土兴邦,置漳州府,并在大力发展农业、商业的同时,遣部将刘氏三兄弟率众开辟九龙江北溪,发展水路交通运输,使山区木材,土纸,香菇和笋干等土特产,通过水路源源不断运往漳州,促进了山区和沿海的经济发展。

九龙江北溪,在与西溪汇合处的三岔河(福河)起,经芗城,长泰,华安,至当时属漳州府的苦草镇(今龙岩)九龙乡(今漳平),刘氏三兄弟从华崶(今华安)疏而达之九龙乡至雁石而又直上流溪头(今漳平新桥镇),除险滩排洪患,以通舟楫。百姓为纪念刘氏三兄弟治水功如神禹,在西湖(今西埔村)陆地构建“三翁宫”,雕刻神像九龙三公。凡九龙江及北溪流域百姓有漂放竹木排筏,行船运输的村落,均从嘉应祖殿分炉设庙祀奉九龙三公,祈求水路出行平安。

西埔村是农民画艺师的主要聚集地,又是古老的“花灯龙”发源地。在这里,我们领略到龙灯的制作过程,龙身骨架用木板、竹篾编扎镶嵌形式制作其形,每节圆形龙身分三层,上有2436支蜡烛灯座,用各式各样的彩花、彩带、灯笼、吉祥结、剪纸图案等饰物装点,其中还饰以“龙腾西湖呈吉祥”“国泰民安”“乐景游西湖”“五谷丰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幸福家庭”等祈求安居乐业、平安幸福等农民画。近年,增添农民画元素,使每次制作灯龙的工艺水平得到不断创新。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艺术,民俗活动的工具,又是民俗文化形象的载体,他们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传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承一份叫“热爱”的情愫。

九龙三公(又称北溪三公)民间信仰广泛,漳平境内有嘉应祖殿和沿河多处宫庙,以及大田、华安、漳州等地,各地奉祀九龙三公进香团每年或隔三年或不定期,在正月初三至十二,前来进香恭请圣火,甚是隆重。平时百姓也常来祭拜。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嘉应祖殿都举行盛大庙会,十三日九龙三公本村巡游一天。十四日、十五日,设坛做蘸祭拜,祈求平安。还有为纪念刘氏三公举行大型的花灯龙游舞活动,由来已久,世代相传。

我查阅《新桥画乡》文史资料,到零星记载,说是早在明代时街头就有“陈氏书画裱褙店”,为当地裱褙书法、对联、神像、年画等,裱褙材料采用绫边或全绫,用稗草米籽磨粉加配药物配制极为考究的浆糊作裱料,防书画虫蛀。己故陈必生家中,现还存有一套清代裱褙用的工具。裱褙是中国书画独具的艺术形式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或许是考证“画乡”历史渊源的史料吧!

翻开新桥历史解读农民画。新桥方圆498平方公里,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农耕渔猎、刀耕火种、架茅以居、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新桥人才辈出,孕育出许多名人轶事,留下历史的印迹,如新桥人宋代陈俌、刘棠明代曾汝檀,都是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家、学家,五里出“三贤”传为佳话。留有诗文翰墨,史以宋代刘棠一家三代“罗溪头、彭城厝、父子孙,三进士”,“追往昔五里出三贤,看今朝桃李满天下”,新桥在明清时期就有“碧灵书院”和“鼓山书院”等学堂,1913年创办小学,1958年创办中学,是教育、文化发展历史较早的乡镇。这里的村民耕作之余,农闲时自学创作,挥毫泼墨,善画乡貌,不图名利他们作画纯粹是一种爱好随心所欲,作品反映农民的生活与劳作,身边熟悉的人和物表达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漳平农民绘画之风由来已久,早在我国宋、元时期,和睦里(现新桥镇)就盛行农民绘画。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漳平农民绘画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至今每年春节前后,新桥镇当地很多村庄,还会举办迎春书画展。正月舞龙、农民插秧等生活场景,在农民笔下,栩栩如生。

美丽新桥秀美山川,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同时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木刻、草编、刺绣、竹器、根雕、剪纸、造纸等,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不仅为农民画的发育和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且都是自己绘画的源泉也培育了新桥人崇尚艺术的情愫和土生土长的民间美术。

新桥农民画绘画手法上也是传承了当地百年来一直保留的民间画法,“勾线平涂、写实变形、意化夸张、构图丰满、色彩艳丽、大巧若拙、粗中见秀”。仔细品读,新桥农民画以“简、奇、特”见长的,似乎立意往往比较简单,通俗易懂,线条也很明朗,着笔较其他画风更显轻快,表达内容朴素而纯真,这些看似普通的素材,经过画家的妙手却变得惟妙惟肖,这种以俗为雅的创作画风,彰显了农民画独特的表现手法。1976年以来,新桥当地农民创作农民画作品数千件,有灵气,有生命,有文化,有品位。多次参加、举办各种书画展,在全国展览中获奖“漳平选送必获奖,获奖必有新桥”,农民画作品这一“漳平现象”,成为业内人士的口头禅。新出版的《乡野英华》《新桥民间书画作品集》《漳平农民画》上的“竹马灯”“元宵乐”“新婚志喜”“咱家的水果请客尝”“菇香正浓”等都是优秀之作,成为现代民间绘画的朵朵奇葩。一批佳作不仅被福建省美术展览馆作为“非遗”馆藏资料,而且走出国门,在英国、美国、丹麦和菲律宾等国家展览。新桥农民画蜚声国内外

西埔村农民画卢国庆让人肃然起敬。他原先是西埔村小学的一名美术代课教师典型的农家子弟,八岁开始拜师学画。在他印象里,新桥镇的农民,都喜欢画画、写字。卢国庆小时候,上山放牛都会带上纸笔,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绿树草地、奇峰怪石,都是他练习画画的好素材,有时在家,他随手捡起一张废旧报纸,也画得不亦乐乎。中学毕业后,卢国庆在村里做起了代课美术教师,一直从事农民画的创作。从他的第一幅农民画作品《舞龙》开始,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创作了2000多幅农民画,他的作品自然奔放,其艳丽的色彩、明快的线条、夸张的造型、清新的画面、纯朴的情感无不感人至深,形成独特新桥的农民画的代表,真正成为了农民画的“大家”。卢国庆的创作的农民画《正月正》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2年全国农民画展”优秀奖(最高奖),其妻陈桂玲创作的农民画作品《高速路过家门口》也入选参展,夫妻比翼双飞

说起新桥农民画界颇有成就的还有一位农民画的陈明,他在新桥中心小学任教。小时候他就对画画感兴趣,上山放牛都会带上纸笔,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绿树草地、奇峰怪石,都是我练习画画的好素材,有时在家,也画得不亦乐乎,艺术学校毕业后,任了小学美术教师。陈明权现是新桥中心小学的一名优秀教师,一直从事农民画的创作,被称作一位仍然生活在本乡本土的农民画画家。他作品风格独特、贴近生活、感染力强,其代表作《危难见忠诚》,题材是当地在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党政军民同心参与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弘扬人间的真善美,色彩鲜艳明丽,画面造型有木版年画的味道,在中国农民画精品展中获得了极高评价。陈明权的《不用扬鞭自奋蹄》作品中间画牧童和头牛,四周是稻田,经大家点评,四周改画成荷塘,命名为《一路清廉》,作品选送中国廉政农民画大赛获一等奖。陈明权总是感慨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他说:“我

因为热爱而坚持。有一位知名的农民画家吴玉环,1987从龙岩师范毕业回到家乡新桥镇,恰逢新桥镇在申报“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曾经在学校选修美术课程的吴玉环便加入农民画的学习创作队伍,成为新桥镇中心小学的一名美术老师。

吴玉环接触到农民画以后,深深地为它夸张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吸引。然后,真正扎身进去以后,吴玉环就发现漳平农民画这一源于民间的群众艺术与国家政策支撑和政府扶持息息相关。受市场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农民画画家纷纷转行其它画种,对农民画人才的流失和产业的后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好农民画这一源于民间的绘画艺术,2010年,漳平成立了农民画院,吴玉环被任命为漳平市农民画院院长。画院成立之初,只有一纸任命文件,没有资金,没有场所,这给这位“光杆”院长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吴玉环分头和画院的几位负责人分头筹集资金,举办农民画培训班,壮大农民画创作队伍。画院成立至今,坚持每年举办两期的农民画培训班,鼓励画院成员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农民画展。

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漳平农民画院从最初的廖廖几个人的创作队伍发展到稳定在三四十人以上的创作团队,经过培训有农民画创作基础的人员更是达到上千人。近年来,画院有超过百件作品在省级以上画展获奖,有三十多件作品被送往国外展出。吴玉环,在与漳平农民画结缘三十多年来她初心未改,孜孜以求,由一名普通的小学美术老师成为漳平农民画的领头人。

漳平新桥农民画的特色是采用“勾线平涂手法”,不受专业和时空限制,把民间味、乡土味、装饰味、现代味融为一体,根据自己对题材的特征和印象把许多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觉方向的各种物体综合在一起,使用夸张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构成了画的特殊构图和形式。因此,奇怪的是,他们可将河流直勾天外、可把房屋倒建、可把青山画成红色、可把人画成倒立、不画人物颈部,这种荒诞与神奇的手法,令人不可思议。

在我眼里,新桥农民画,如果说在洗练的笔势构架中,画家展示出他所拥有的广阔天地,那么,在绚丽的彩色之间,画家展示这个世界又呈现出简单的彩色调,宛然这色彩艺术是他忠诚于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精心取舍,巧妙布局,疏密排列,反映了作者营造出来的情韵内涵,富有诗意,令人感到美之所在。

看得出,农民画家把民间印染、刺绣、木雕、剪纸、灶壁画等古老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以山区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习俗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为题材,用朴实的手法,培育出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奇葩。我查阅到1989年前后的作品,卢秋彦的《我们的龙》、王模祥的《水碓》、赖大可的《迎竹马》、陈方镱的《农闲》,被收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作品选萃》;卢秋彦的《巨龙出山》收入全国第二届艺术书画册;陈方镱的《娶了媳妇忘了娘》、王秀珍的《百岁双寿图》、吴玉环的《打寿面》、黄秀燕的《咱家水果请客尝》、陈钦中的《孵蛋》和《斗蟋蟀》作品参加文化部在长春举办的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作品交流展。人们评价新桥农民画是表现农村风情的中国绘画,具有充实美、风格美、意境美;有民族、民俗、原生、原创的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乡土风格和特色,成为画坛上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这里的农民,扛起锄头是农民,提起画笔是画家,他们的画作,包含了乡村风貌、田园风情、鸡鸭、农家小院、小桥流水、暮霭斜阳、秀山明光、建筑文化、民风民俗民间传说等元素跳跃着乡村朴素生活的韵律,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自成特色,别具一格。1989年元月,新桥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乡镇级“画乡”。2008年,文化部颁布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将名称统一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开展了命名工作。2010年,新桥再次入选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民画)”,但依旧亲切冠名“农民画”,享此殊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