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如昌的头像

卢如昌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01
分享

高山流水觅风景

汪国真的诗写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高山村我是初次探访。今天我是到不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去发现美。

高山村坐落在高高的大,寂静的山谷,青黛的山峦、青翠的竹林、灰色的瓦房,让人感觉这里一切都在静静地酣眠,走进山村能望见一片湛蓝的天空,看见一叶绿色,听见每一声鸟鸣,沐浴一缕清凉夏风,醉在这绿色的呼吸里,这是多么惬意!

高山村,秀丽幽美自然清新,以一身的淳朴和丰裕为神秘高山注入绮丽色彩;高山村村民与大山优美景色为伴,一切都那么自在,那么融洽和谐,那么纯朴坦荡

,在高山村山水里行走,心中总会泛起诗一般的意境,陶醉在大自然美丽风光聆听有关她美丽的故事。

高山沟壑坡地矗起一座,这就是拱桥高山。经隔顶,沿着盘山公路,逶迤而上,海拔越来越高,山势越来越陡峭。小车海拔六七百米的山巅徐徐行驶,透过车窗,眼前云雾在山腰下缭绕,峰从车旁掠过,仿若腾云驾雾之。路过此地,写诗赞美:高山屹立入蓝天,峰顶欲与白云连;桃源世外非常处游乐寻欢”。

了村口,山势渐趋平缓,公路旁的修竹茂林,可见这里是盛产的毛竹,是个毛竹之乡,毛竹也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不久,高山时,眼前呈现一个山谷盆地,民居散落在山坡上,田塍交错,村子里有一栋古老的明清祖祠,一片近千年的风水林,放眼远边的山峦薄雾似轻纱萦绕,蔚为壮观。

走进村子,凝眸四方,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近有水,远有山,周围绿树掩映。村庄虽不大,但落差不小,从村口至村头,村落沿公路延伸。走了几十米,只见一块开阔的地带,就来到村部,顿觉豁然开朗,山野平畴次第延展屋舍俨然。村支书带我们去观赏风水林,居高临下,树林葱茏茂密。一株金丝楠木郁郁葱葱,挺拔坚毅,格外引人注目,据说有二百多年树龄,珍稀而名贵。

村里这片风水林历经岁月沧桑一直守望着古老的家园。世世代代的子孙都遵守着保护风水林的约定,一株株古树在与人的静默中守望岁月芳华,阅尽人间的沧桑。

我们游走于乡村山清水秀之间,心情都得到了洗涤。

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祠堂,高山村也是不例外。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想去看看古祠堂,走进它,了解它的过去,触摸它的历史脉搏。

邓氏祖祠修葺一新,前有一池塘,背倚靠青山,祖祠悬歇山顶式屋顶,穿斗式构架,,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延续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建筑传统风格,布局上也体现了古代讲究风水的理念。祠堂占地面积近5000平米。迈进大门门坎,祠堂正厅、进深三进,正厅两侧有大房、边房,分上下两落、左右厢房、护厝,内坪、围墙、大门,保持完整,“衍秀匾额高悬于祭祀大厅上方祖龛肃穆瑞气盈祠满堂吉祥祠内雕梁画栋庄严肃穆,那古旧的厅堂,雕花的老窗,仿佛有缕缕旧时暗香飘过。右侧围墙脚竖立一块石碑上记载了邓氏源流,清朝时期邓氏先祖从永福邓家坊肇基到此,开枝散叶,距今逾400年,繁衍三十几代。邓氏祖祠历经风风雨雨,浸润岁月变迁,镌刻着最质朴的乡土人文、民俗民风,凝聚着高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

移步左下厢房,墙壁上悬挂一块“英雄牌”,庄重地刻着十六位烈士名录。在这里,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让心灵接受革命精神和红色记忆的洗礼和浸润。

在烈士墙前,我们伫立良久,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透过历史的云烟,重温先辈的革命历程,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1929年朱毛率领红四军进入闽西,领导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苏维埃政权,革命浪潮席卷闽西大地。1930年春,红一军团团长邓毅刚派兰海州排长带领十余名红军进驻高山村,打土豪,开仓分粮,并在“衍秀”主持成立村苏维埃政府。赤色旗帜在高山上飘扬,红色火种耀眼夺目地点燃在青山绿水间。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高山儿女多壮志。为了人民是共产党人最大的信仰,为了光明,历史和人民选择共产党。不少青年纷纷入伍,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夫参军的生动事例。当年就有十八名青年被吸收红一团、红十二军战士,跟随部队转战闽赣中央苏区战场,三年间,高山村十六名革命英烈为了民族独立,前赴后继,英勇作战,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十六烈士”英雄事迹曾轰动“十里八乡”,因此,这块土地流淌着红色的基因,高山村被誉为“红高山”。

何谓乡愁,祠堂应该是乡愁记忆,祠堂为祖先魂之所依,为后代心之所系。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座祠堂既是承载了子子孙孙对祖先的思念之情,也是承载了游子所有童年记忆,无论行程么多远,无论岁月多么久,那份记忆总是无法忘却,那份眷念总是无法抹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