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鲁石的头像

鲁石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09/27
分享

一个人的报社

一个人的报社

题记:当你有了伟大目的的时候,你将以劳动来代替休息。(伊朗谚语)

一、复刊《大地》

一个人的报社,从春天开始,从2009年的春天开始。春节过后,我一个人躺在床上苦思冥想,春天来了,农民开始筹划一年的生产。我虽然从岗位上退下已有八年的时间,自己称谓诗人,业余写作持续了三十多年,虽然理想中的作家没能实现,但毕竟和文学做了三十多年的伴侣,也算得上个文化人。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也还来得及。就算活到我养父的年纪也会到72岁,如果能活到我生母的年纪,那就不是八十岁了(生母活到90岁)。再写十年二十年,也还会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再说,退休这几年,也没有白活。在职时,业余写作三十年,出版了两部诗集,退休八年时间,出版了三部诗集,总觉得还对得起自己。那我还能做点什么呢?我立刻想到了复刊《大地》。春节过后不久,在我家召开了五人圆桌会。

计划赶不上变化,因高唐县是全国的书画之乡,当时因一位画家三月份在聊城举办个人画展,要求在小报上宣传一下,但必须三月初出版。就这样匆匆忙忙粉墨登场了,效果还是不错的。

小报出版了,发行怎么办?外地读者靠邮寄,本地读者只能由我送。送报当然不能像撒广告一样见谁给谁,只能送些文化单位和一些文学美术爱好者及一些亲友,他(她)们也可帮助做些宣传。这样一送就是十年。一开始因读者少,送一期报纸两三天就可以了。随着人数不断地增加,路途有的十多里路,因我只会骑自行车,年纪也大了,送一期报纸要花六七天时间。当有人问起时,我只能付之一笑,当作锻炼身体而已。

人,都是生活之人。天上不会掉馅饼。办这样的小报,人力、财力少一个环节也不行。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每人都有自己的事,一件事自然干起来,就不能不当回事干。一月一期,组稿、编稿、排版、印刷、发行、资助无不需要人做。所谓报社,看起来神乎其神,阵容齐全和官方办的报刊没多大差别,其名并不符实。一没办公地点,二没办公费用,三没人员经费,四没经济效益,基本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但得不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效益何在。

当物质力量变不成精神力量,给人带来的是压力,如果这不被压力压垮,那一定会变为动力,动力是不可战胜的。哪里有动力,哪里就有生气,就有力量,就能战胜所遇到的困难,取得成绩。我常想,有人类的世界,就有一个人的世界,有多人的报社,就有一个人的报社。

日转星移,为了生活,他人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了。一个在南方、一个画家、一个辞职、一个忙于糊口,做具体工作的只有我一人。

不管社会多么繁杂,人心多么浮躁,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干下去。只要一心一意为众人办事,为事业出力,上帝也会伸出手来帮助你。

二、30年打造一个文学社

俗话讲,树老根不老,人老心不老。树不老从春天发芽开花;人不老从大地上站起来,也要从大地上走开去。这是大地文学社最初的心愿。路,到底怎么走?伟大改革开放的旗手,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实实在在的诤言,也是脚踏实地的脚步。大地文学社30年的经历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的。冰心老曾说过,看一个诗人,是不是真正的诗人,就看他年老了的时候。我说,如果看一个文学社是不是真正的文学社,就看他在文学这块园地上坚持了多少年,耕耘了多少代。按这个标识,大地文学社刚迈出第一步,创办了第一期社报“大地”就夭折了,那是1985年10月。报头是我县文化馆全国著名版画家程辛木老师题写的。跌倒了爬起来,这是人生常有的事。1988年5月,又在风风雨雨中颤抖着,在跌跌撞撞中挣扎起来,又迈出了第二步。虽然抱着一颗纯正的文学心及满腔火热地血,如地下工作者,或是像无户口的计划外生育的孩子,东躲西藏,提心吊胆的挣扎了10年。终因贫血缺少资金,无力支撑软弱的躯体,断断续续出版了35期社报而自生自灭了。这一倒闭就是13年。

在大地上诞生,也会在大地上行走。从大地到人生走过四个年头,终于站稳了脚跟,完成了一次蜕变。这个蜕变又经过四年才真正完成了,由“蝉”到“知了”的全过程。也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拄着拐棍走路的全过程。我深知,由卵到蝉,经过三年三次蜕变才能渐渐长大,也才能完成由幼小到成熟的全过程。爬出地表,再蜕最后一次皮,经过风吹阳光雨露的滋润,才能一步步慢慢爬到树上,唱出自己的声音。大地文学社也同样前后经历了8年,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变更为《鲁石工作室》。

三、十年打造一个鲁石工作室

当有人问道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你的特权是怎样得来的?”他的回答是:“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工作过。我除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外,什么都不想。”这是他的独白。我的独白是什么、人老三件事。这是我从三四年前便与人讲过的人老三件事。就是一,练好身体,以支撑写作办报的体脑力劳动。二是把创作搞上去,搞到全国去,搞到世界去。三是把小报办好,逐年深入民间,深入人心,影响山东,影响全国。这三件事够一生干的了。至直真的老了,身不能动了,手不能写了,就微笑着去西天报到。

如果有人问我,十年打造一个鲁石工作室的梦想是怎样的呢?自信人生二百年。十年磨一剑,我会成功的。众所周知,办报是为人搭桥,为人作嫁衣的。我为人搭桥,人为我搭桥。我相信大众是明理的。《人生文学报》的路为什么越走越宽,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众星捧月月自明。

经过办报三十而立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习主席所说的“打铁先得自身硬”的变革规律。人老三件事,成为我的三字经。身体好才能写作好;写作好才能办报好;办报好才能走出去,让《人生文学报》逐步从民间走向人间,成为祖国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不但呈现出时代的风采,也要成为历史上的一颗闪烁的明星。让《人生文学报》真正成为丰富人生的精神食粮。

阳光灿烂,光明在前,奋斗不止,力量无限。让我们同心合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四、在艰难中运转

办报除了资金困难,编稿也是个根本性问题。在网络信息满天飞的时代里,民间小报生存日趋艰难。小报没特色没人看、没水平没人看、没故事没人看,既是白送人,也不一定受欢迎。当然和千家万户打交道没有和善友好的姿态,是不会被人接受的。

现代人看戏看名气,看主演。一个好的主演带好一个戏,一个好的主编救活一本杂志。小报看主编倡导什么很重要。既有核心价值,又有民情意识,还要顾及资助人的意愿,三者缺一不可。一期书画版三番两次的争取作者的意见,审核也是必要的。主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首先要旗帜鲜明和党的文艺方针保持一致。社情民情读者情,情情结集,我意他意你意,意意相通,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经济上不作难了,报的质量提高了。但是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出现了。办报的难点难在好文章太少,能上头版头条的稿子,往往是费尽心思也难以满意。月月出,月月愁,发现一篇好稿件从心底里喜出望外。水涨船高,人们的期盼也越来越高,这和物质生活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说熟人的稿子多,有什么办法?面对的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士,有普通老百姓,也有高级知识分子,全国民办报刊成千上万,能坚持出月报月刊的没几家。据我所知,全国和我交换报刊的社团,最多时达到十四五家,现在只有三四家了。为什么?大多因资金困难停办了,或是有钱就办一期,没钱就不办。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只能听天由命了。至于熟人的稿子多,这要怎么看,看的是文章,学的是知识,文学报不同于俱乐部,更不同于说唱团,它是一种优雅有品位的文学报,是具有核心价值和正能量的。

运作一期小报,从版款设计到文诗搭配,题图、插图,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读者眼里是“粘糕”,而在编者眼里,则是“千人糕”。那味道往往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

五、小报走过十周年

著名画家诗人黄永玉老先生在九十岁生日说过一句话“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我他妈的也越来越老了。”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所以要向英模看齐,向先进学习,才有希望把事业推向高端。正像陈开枝老人说的,苦干,实干,拼命干,有了这种精神,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今天所需要的。群星捧月,众人拾柴,就可以路子越走越宽广。坚守了昨天,才能赢的今天,赢得今天,才能有希望辉煌明天。

从2015年,我就为自己提出了日读三万字和日写五百字的计划,三年过去了,现在仍然坚持着,再坚守三年怎么样?到那时我就近八十岁了,和现在的健康老人比,还是可以坚守的。还是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不问得失有多少。人近黄昏不可怕,倾听雄鸡报春晓。

复刊一周年时,我写了《大地》复刊一周年的纪念文章。

复刊二周年时,我写了《三月的话题》。

复刊三周年时,我写了从《大地》到《人生》。

复刊四周年时,我写了《春天来了花自开》。

复刊五周年时,我写了《冬去春来又一年》。

复刊六周年时,我写了《春天来了好种田》。

复刊七周年时,我写了《春天的诱惑》。

复刊八周年时,我写了《与春天同行》。

复刊九周年时,我写了《人生文学报》的由来与发展。

复刊十周年时,我写了《人生走在大地上》。

十年过去了,从重生到健壮,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下来。从丑小鸭到白天鹅,这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使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但他并不想夜郎自大或一鸣惊人。心中自有天目山,自古以来,世界上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前进的路途总有这样那样的苦难和困惑,只有开拓创新,才能一步步壮大自己,完善自己,直到变成雄伟壮观的天鹅,还要付出更多的血汗,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赢得群众的欢欣鼓舞,与时俱进。

十年办报,经验和教训是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我只摘录复刊七周年的点滴经验。大地文学社从成立即日起,就以纯文学的办报方针走上文坛,三十年过去了,虽然她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后因政治和经济的因素没能坚持办下来,但是走民间办报的路子没有改变,纯文学的性质没有改变,继承传统,弘扬先进文化的信念没有改变。随着新媒体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从2009年复刊后的7年间,步子越来越坚定了,信念越来越明朗了。

民间办报的初衷,总是想着得到官方的认可,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才有出路,其实这是一种想象。历史上五四时期的许多民办报刊和我国香港特区都是在自找出路的夹缝中生存着。虽然现在条件宽松了,民间的本质没有变,还得依赖自己才能生存发展。路子走对了,方法得力了,就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人生以人为本。启迪人向真,鼓舞人向善,达成人向美是社会的共鸣,时代的呼唤,也是办报人的职责。打铁先得本身硬,要以身体力行的人品、诗品、文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有感染力、影响力。以爱者自得,愿者自为,两利双赢的资助方式争得人心,真心实意的为读者服务,特别是为中老年读者服务。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网开一面,才能立足本地,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健康成长。

《人生文学报》成为一方精神高地,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三四十人收藏了小报。历史证明了一张小报办得好,的确起到了促进文学进入到更好的层面和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双层作用。为新时期的文艺大繁荣大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振兴高唐的文化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进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我们深知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我们一定要面对现实,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与春天同行,坚定信念,信守承诺,在网络文学微信文学满天飞的新形势下,使出浑身的解数,站稳脚根,独立畅行。让理想变为现实,让现实光彩人生,实现中国梦将是我们的伟大使命。

六、希望在于未来

1、立足本地,面向人生,聚焦价值观,走向社会。回顾十年来的实践经验所得,过去是我要办,非办不可;现在是要我办,不办不行。当下的问题是如何日上竿头,更进一步的问题。比如办增刊,人家给你资料,又给了你钱,你能推出门吗?这不是办报的态度,也不是服务的动机,更谈不上初心和使命,所以我很愉快的接受了。这就是应尽的责任,不是进退两难,而是再出发再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才能走向明天,走向辉煌。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价值。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影响社会;根基牢固,才能健康成长;枝叶繁茂,才能硕果累累。

总结十年的办报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两种力量的存在,一是个人的,二是社会的,两种力量同时存在,又相互依赖,都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上没有不成功的事,只有不成功的人。

2、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大多数人是把希望寄托在累计财富上,并把这种希望一代代传下去。当然也有一些文雅高尚的人,把精力专注在未来的名誉上面。但是在那遥远的未来,只有很少数人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谁都愿意让人记住,名垂青史的人却总是那些名满天下的佼佼者和时代的幸运者。对于我来说,只是在这条路上的追求者和跋涉者。

不求名声过人,但求享受过程。老有所为,为而有功,老有所乐,乐而有价,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物质财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但不是虚无的。它的价值在于人格的品位与尊严。

2016年,根据实际情况,又增办了专刊,一年下来,办了六期,平均每二十天办一期,能不忙吗?这是我一生不能忘怀的。

3、2017年办了六期专刊,2018年办了二期专刊,从这年九月份起,由原来的发行500份猛增到1000份。

一张小报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一个人在世界上只有几十年的生命,这种生命一旦消失,在历史上变为一种记忆。它的价值不但活在当事人的记忆里,也会给未来带来精神上的激励。如我们今天的人读一些前人的故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就是历史。一个不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忘记历史的志士,是有希望的志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有一天会有人把这项事业接下来,传下去。

我一生的希望,是一生不失望。

我一生的理想,是最终实现理想。

我一生的奋斗,是奋斗一生。

我一生的超越,是超越自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