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芦苇
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但东西方人眼里的月亮却截然不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月圆这天“撞出”奇异火花。
许多西方人觉得,满月之日令人感到狂躁、恐惧、失去理性。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塞勒涅就有着占有欲强、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博学多才的古代贤者亚里斯多德敢于评判天下之事,他断定,满月使人疯狂。据说明月高悬的时刻,幽魂孤鬼出没人间。西方文化重视精确、理性,崇尚阳刚之美,月相活动引发的自然现象,给西方人带去摇摇欲坠的破碎感。月亮有一张古怪苍白的脸,一点也不善解人意,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直到今天,许多西方人依然相信,满月潜藏着不可确知的危险。
英语中的“lunacy”即为精神失常的意思,其词根来自拉丁文的“月亮”(luna)。满月高悬于天,给西方人的想象世界带去的,是奔跑在清冷月下的狼人、巫婆、嗜血的怪兽、发疯的女人等画面,与“邪恶”、“恐慌”、“暴虐”这些词密不可分。
月亮的阴晴圆缺,模棱两可,着实叫人难以捉摸,很像善变的爱情。当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在月下对心上人发誓的时候,朱莉叶惊恐地回答道:“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瞧,热恋中的人有多少担忧啊。
这样的情景恐怕要让中国人感到十分不解。中国人眼里的月亮,可比太阳有趣多了,哪个诗人没有为月亮写过几行诗?月下的山盟海誓让很多人的记忆永远激荡着爱的回声。如果没有月亮,爱情好像就少了一面镜子似的!当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出现月圆景象时,男女主角就到了互诉衷肠的时候。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张宇的歌手唱了一首歌,叫《月亮惹的祸》:“我承认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你太温柔,才会在刹那之间,只想和你一起到白头;我承认都是誓言惹的祸,偏偏似糖如蜜说来最动人,再怎么心如钢铁也成绕指柔……” 张宇用阳刚的歌声演绎了一首极为阴柔的情歌,唱得非常到位。
瞧,朦胧而恍惚的月光竟然把钢铁般坚硬的心照得柔柔的,并由此生出白头偕老的念头,显然,这“月老”一词可不是空穴来风啊。哪一对恋人没有在月下牵过手?此情此景,一生一世……月夜的浪漫与魔幻,令沐浴东方月光下的恋人们如痴如醉。
若对比罗密欧与朱莉叶的对话,就可以看出,月亮给不同文化带去的不同心里投射,简直是蜜糖和砒霜的区别了。
中国传统文化视月亮为阴柔女性美的象征,月亮意象代表着女人的神性,引申为对恋人、对母亲、对爱情和亲情的歌颂。诗仙李白的诗歌中,与月亮有关的,据说就有三百多首。文人墨客与政治家们在人生失意之时——这些失意多与官场失意以及科举落第有关,“朝廷”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最重要途径,若被“朝廷”抛弃,他们报国无门,美梦成空,就转而寻找心灵的内在超越。他们寄情于大自然,问山问水问月亮,留下很多精美的传世文字。
月光撒向人间时,千愁万绪涌动着,观月者以为,普天之下的人大概都与他们一样,沉醉在月色中,而他们不为现实所理解之处,月亮完全理解,于是得到莫大安慰。在后世,如鲁迅这一代的五四思想者和学者文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竭力摆脱阴柔写意的“月亮文化”的影响,他们希望再造华夏民族性格,呼唤坚强意志与理性。
在中国,月亮崇拜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农历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即阖家团圆的节日。中秋是一年中最开心、最浪漫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侯。此时,家庭成员或朋友欢聚一堂,品尝满月形状的月饼。皮薄馅足的广式月饼,松脆香酥的苏式月饼,外形精美的京式月饼,甜而不腻的台式月饼,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幸福的向往。除了月饼,还有其他点心、水果、佳肴。大人们喝着茶,吃着美食,观赏着圆月,孩子们则沉湎于月下的游戏、嬉闹。
皎洁的月光从遥远的星际照过来,如澄清的水流,漂洗着尘世艰辛。
中秋节一开始也只是个欢庆秋收的节日,与北美的感恩节有着相似的节日内涵,庆祝团圆和秋的丰裕。后来,又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据说,射下九个太阳的后羿偷到长生不死的仙药,其妻嫦娥偷喝仙药,飞到了月球,从此孤苦伶仃,肝肠寸断地遥望着人间。善良的村野百姓,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杜撰”了一只玉兔,长年累月地奔跑于月宫,陪伴寂寞嫦娥。中秋时,民间拜月习俗即是源于这个传说。
提起满月,我的眼前还会浮现出古代的儿童坐在树枝上看月亮的情景。那树枝的形状与一座桥相似,仿佛走上几步就能够登上月球。我也喜欢在夜深人静时,打开窗户,观赏窗外的大银盘。古时的闺阁女子,若是家有几位姐妹,必为满月光辉所吸引,一同聚于窗边,推开格子木窗,目光如水,笑魇如花,盘起的发髻如同一座座小山。她们窗前的高脚白瓷圆碟中,必定摆着月饼和各色点心。
憨笑谈话间,人月同圆。
古代的书生进京赶考哪有飞机可乘?只能靠骑马。考完一次再回到家要花上一年半载,甚至更久。那些拜别亲人去远方求前程的游子,只得将人生的精华时光遗落在异乡。鸿雁传书,骏马奔驰,梦里依稀故乡的泥土,都难以满足离家游子那一份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游子心中明白,到了月亮圆起来的时候,亲人们也在月下思念他们,于是止不住泪流满面。
那些再也无法被超越的诗句记录了这样的时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小时候滚花烂熟的背诵,快乐又单纯,从来不曾深究诗人的心思。没想到,真的会有那么一天,对着床前的银色月光,才想起那些骑马的书生。
他们其实走得不算远。
这些年来,中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中秋节在海外也变得热闹起来。八月十五之际,各国的华人超市以及一些华人人口众多的海外大城市的中西人超市,月饼和灯笼隆重登场,越来越多的“老外”也了解到中秋节的来历。一位长袖仙女曾经飞向月球,而月饼的圆,与月亮的圆,是一样的。这是一个独特的体验。正如,当我读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月夜描写后,我并没有感到月亮被误解了。
我应允自己的心灵住进两个月亮。是啊,月光流泻,也藏匿着多少我不曾了解过的隐秘与哀愁!
写到这里,八月十五马上到了。抬头望着明月,她也正望着人间。月中本无嫦娥和玉兔,月下本无狼人和巫婆,月亮就是那遥不可及的巨大岩石球体,千古不眠地高悬在宇宙的一处天空,那里没有风,没有水,没有空气。人类赋予月亮的生命与传说,与月亮一样,高悬在历史的夜空之上,圣洁与邪恶,忧伤与美艳,都在讲述人间故事。正是凭着那不可磨灭的人类记忆所散发出的肃穆威严又不失温煦的光辉, 人们才驾着自己的幻想之舟泊向神秘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