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10
分享

晋里神游聚寿山

/ 陆 相 华

聚寿山,中国著名作家刘志成笔下的“太行明珠”。聚寿山,凝日月之精华,蕴自然之神工,攫太行之雄秀,汇诸山之大美。聚寿山,地列豫冀晋三省通衢之宝境,虎踞晋南屏翰之颠岭。从山西晋城出发,沿晋济高速公路驱车行驶,约10分钟便进入泽州县晋庙铺境内,然后顺着203国道再行15分钟,一幅巨石雕刻的“聚寿山”标识便映入你的眼帘。

站在聚寿山北部山梁环顾四周,自然美景,动人心魄,尽收眼底。山连着山,峰扣着峰,山山神奇,峰峰岭秀。象山、龟山、蛇山、官帽山、寿桃山、卧佛山,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小砦峰、大砦峰、丑女崖、寿山、南山、乳石、山崖各耸,各展风姿。北望,岭岭相接,梯田层层。四周梯田如链似带,把一座座山岭从脚到头环绕起来,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南瞰,峡谷深深,秀美飘逸。美丽的游龙谷,林木丛茂,山崖突兀,溪水潺潺,小路悠悠,袅袅地萦绕在它上空的鸟语梵音,又缥缈成一缕缕云烟。东观,山峦起伏,磅礴壮观。那气势恢宏、高耸入云的山峰蜿蜒起伏,宛若大海的波涛一样通向远方。视线西移,一座宛若大象的山岭傲然而立,象身、象头、象鼻,形象逼真。古代形家踏破铁鞋寻找的“太平有象”图案,竟然神奇般地出现在这里。

置身聚寿山中,与山默默对峙,端详着水的娇姿,探询石的故事,倾听鸟的歌唱,揣摩树的心事,感受山水浓厚与伟岸、深沉与旷达,自己恍惚间也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心底不由生出一种神奇和豪壮的情感。

《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聚寿山的名字,既体现着一个地方地形地貌、气候物态的特征,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游龙谷的北岸,屹立着龟山和蛇山。龟山由西向东,呈爬行状,龟背耸起,龟颈狭长,龟头伸向河谷。蛇山由东向西,摇首摆尾,延绵数里,蛇头也伸向河谷。两山相对,相映成趣。在两山交汇处龟山的“龟头”与蛇山的“蛇头”几乎碰到一起,构成奇特的“龟蛇相衔”之景象。龟、蛇一向被中国民间视为长寿之物,民间素有“寿龟灵蛇”与“千年灵蛇万年龟”之说。相传聚寿山也是真武大帝练功的地方。真武大帝原称玄武,简称玄帝,亦称元帝。玄武最初是星辰神,为“四象”之一。《楚辞·远游》补注云:“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这便是“玄武”名称的来历。元帝练功,需有龟、蛇相助,聚寿山恰恰就有龟蛇。有了龟,玄武练功时才能功力大进,变化万千;有了蛇,玄武的宝剑方能风卷云舒,出神入化。玄武交战时,其剑可长可短,亦可喷云吐雾,只因他是灵蛇所变。聚寿山在当地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它不仅给人的是眼福,而且是山里人的生存之本。

水乃生命之源。水与寿密切相关,养生与水密不可分。清澈的溪水是聚寿山的灵魂。在水色山光的峡谷中漫步,谷中树木成林、鸟鸣声声、灵泉喷涌,溪水潺潺,如入仙境,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聚寿山一带的范谷坨、大池头、瓦窑、龙道掌、韩家庄等村,都是建在有山泉的地方。这里水环山绕,青山秀美、溪流多姿、泉水丰富,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夏秋之季,步入游龙谷,只见泉水从岩洞与沙硕中涌出之后,汇聚成溪,在地表静静地流淌。它是那么清澈,又是那么亲切。掬一把饮入口中,清冽甘甜。河边水草丰美,柳枝摇曳,山花芳菲,让人陶醉。在古代,这里的山泉水源充足,流量大,且以出水奇特而著称。有的泉水从山腰的石缝中喷涌而出,顺山崖而泻,喷珠洒玉,形成白练;有的泉水自山脚下的石洞喷涌而出,远看像白雪皑皑的山岭,近看似亿万明珠抛洒蓝天;有的飞泉沿山崖而下,用瀑布将下边的石洞封锁,形成奇特的水帘洞;有的泉水从河床冒出,出水时带着沙硕有节奏的跳跃,水珠飞溅,十分壮观。由于近年来地下水位下降,这道靓丽的风景已经消失,只有在多雨的季节才可一览游龙谷泉水的美丽风姿。

聚寿山上有个养生池,养生池水清如镜,碧波荡漾。养生池又曰放生池。放生池,并不仅仅是为了放生,而是在这里沉思禅定,延年益寿。佛印说:心中有佛,眼中有佛。站在池边,心境随之清静,思绪随之澄明。站在池边,任柔柔的山风把头发吹乱,任翻腾的云雾把衣裳打湿,任原始古朴的迷人画卷撞进眼里,走进心里。站在池边,你会觉得聚寿山的灵气让你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喧嚣。站在池边,你会猛然顿悟:万物皆有佛性,人人皆可禅修。

聚寿山神似布达拉宫,大宝积塔是聚寿山神圣的象征,又是聚寿山的点睛之笔。宝积塔巍峨壮观,像巨人一样屹立在太行山上。从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雕塑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精妙绝伦。大宝积塔的塔名,来自《大宝积经》。宝积,即“集积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塔的一层,刻有《大宝积经》节选,二至六从下至上依次内雕《华严经》中的“三十五佛”。第七层供毗卢遮那佛,是《华严经》十种佛中的第九身性佛的功德名号,密宗称之为大日如来。大宝积塔造像采用景泰蓝工艺精制而成,其造型典雅优美,外观晶莹润泽,纹样繁缛,色彩富丽。登临绝顶,极目远眺,群山起伏,宛如大海波涛。低头俯视,聚寿山下高低不一的树木以及精心装扮的梯田,又构成了一幅浓淡相间的画卷。

聚寿山书院是聚寿景区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景点。书院单体建筑8层,建筑总高度33米,建筑面积11701.8米。聚寿山书院与寿宝阁、大宝积塔组成景区内最大的建筑群落,恢宏壮观,气势非凡。这一群落,被称为“九五”建筑单元,乃核心景区的主体建筑。其结构“明十暗九,五组单元”,暗喻九五之尊,读书为上。书院在钱逊院长的影响下,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如今,聚寿山书院已成为国内一批著名大学的实践基地,如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的研究基地、国学研究院的国学基地,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学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广东中山大学的学术活动基地等。书院环境幽雅,功能齐全。从大厅到顶层,都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其中,不乏古今名家书画,如爱新觉罗·启骧书作“崇德尚智正中和”,王大川的书作“政声韩史部,经义董江都”,梁新颖的书作“新荷迎夏雨,古寺沐春风”,尹佃的书作“道德千古事,文章六经来”以及马云峰的《布袋和尚》等画作。

舟山慈航,一个有诗意的名字,一个倍感启迪的名字。站在饱经沧桑的千年桧柏树下,峡谷中舟山慈航就像契诃夫笔下的樱桃园,又像佛经中的伊甸园。普陀别院坐落在舟山慈航的东南,游龙谷的西侧,普陀别院坐南朝北,高34.6米,建筑面积5942平方米。普陀别院台基低矮,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重檐歇山顶。别院的高处,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现名誉会长传印长老书写的“普陀别院”匾额。正门柱上有传印长老题写的楹联:“寻声救苦周遍尘刹一月普映一切水;赴感应机法身常住一切水月一月摄。”普陀别院中的七十二观音泥塑,为我国佛教寺院中独有,海外其他丛林亦无二例。七十二观音,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每年一到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聚寿山各寺僧众,都要举行隆重的观音法会。若逢九月十九这一天,人们除了朝拜观音以外,还要来观景。因为这个时期,红叶满山的景象煞是迷人。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亭,是我国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样式。聚寿山核心景区的外层是六亭园林:昊天亭、际地亭、揽月亭、舜日亭、厚泽亭、春晖亭。揽月亭居于核心景区之东南,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显得分外醒目。揽月亭高耸于南山之颠,是理想的赏月之地。舜日亭居于景区之西南,形态别致,具有江南亭台特色的木构三角亭。“舜日”之名,来之于成语“尧天舜日”,比喻天下太平。厚泽亭位于核心景区之南,是由两个相同几何形状组合成的复合式木构方胜亭,亦称兄弟亭。“厚泽”之名,来之于成语“深仁厚泽”,谓深厚的仁爱和恩惠。春晖亭居于核心景区之南,为简单大方的木构方亭,取之于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昊天亭居于核心景区之东北,为向心力强的圆亭。《释义》:苍天。昊,元气博大貌。际地亭居于核心景区之北,来源于成语“际地蟠天”,为美丽的八角亭。六亭除了歇憩、游赏等实用功能,又与其他建筑遥相呼应,亭台掩映,蔚为壮观。

聚寿山东北5000米处的老翁山上有女娲庙,庙内的圣母圣翁殿塑有女娲和伏羲的神像。晋城流传的女娲与伏羲“滚磨成婚”的传说,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太行山特色”。传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长期生活在太行上的浮山一带。上古时期,那场惨烈的“天塌地陷”中,二人侥幸生存下来。灾难过后,女娲与伏羲发现这个世界没有了人类,没有了动物,没有花草。二人都不想让人类从此灭绝,但又碍于兄妹关系,无法干那苟且之事。考虑到人类的繁衍生息,兄妹合意用“滚磨石臼”的办法征求天意。女娲和伏羲在创造人类以后,世界还是一片混沌。有一天,伏羲氏站在高处,突然看到了山脉地势形成的太极图,天人合一的密码顿时被洞穿。伏羲将神圣的思想化为简单的符号,按四面八方排成了八卦,由此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八卦的产生,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开辟了中华文化的先河。

从距离聚寿山景区仅3000米的天井关南下中原,古代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就经过范谷坨村抵达大隘口,到达河南。这里曾是帝王出巡的管道,秦始皇、汉高祖、汉明帝、汉章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献文帝、孝文帝、隋炀帝、唐玄宗、周世宗、宋高祖……一代一代帝王从这里策马而行,曾经让曹孟德仰天长叹,李隆基引吭高歌。这里是千军万马交锋的战场,历代在此发生的战事不下数百起,曾经牵动着刘秀的心弦,磨练过赵匡胤的意志。这里曾经是驼铃不绝的商路,这里曾经是文人墨客访古探幽的圣地,曾经安扎过李白醉酒的帐篷,白居易几度过往的身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著名人物曾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运筹帷幄,叱咤风云;或金戈铁马,威震寰宇;或折戟沉沙,饮恨九泉;或赏景揽胜,吟诗赋词。

数千年的历史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灿若星河,俯拾皆是。

太行山路,羊肠古道,破陡路滑,曹操曾在这里留下了的千古绝唱《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唐朝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忘不了这条路以及这里的民众,旧地重游,感慨万千,留下了《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神奇的大山,吸引着一代代诗人。唐朝时,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陈子昂、苏颋、张九龄、张嘉贞、王维、李贺、杜牧、祖咏等先后来到晋城,留下了不朽的诗作。而酷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也不例外。天宝十五年(756)李白携妻带儿,在太行大山中避难时悲愤地写下了《北上行》: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聚寿山上的历史掌故及历史人物也有很多。在游龙谷中,有一小砦峰,峰的半腰有一洞,名曰仙丹洞。相传铁拐李当年在这里炼丹。铁拐李,姓李名玄,传说中的八仙之首。李玄从小聪明过人,学习勤奋,无奈考场腐败,多次名落孙山,从此染上酒瘾。一日回家的途中,他拿着酒葫芦,走一步,喝一口,直喝得东倒西歪,坠入山沟,将腿摔伤,从此跛足。娶上妻室后,由于家境贫穷,日日争吵。李玄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一头钻进月院山峡谷进行修炼。月院山峡谷与聚寿山的游龙谷为晋庙铺镇的两大峡谷。这里壁立千仞,险峰林立,山势陡峭,风景优美,不愧是个休闲隐身之地。李玄进入山中,在天柱峰的山腰上觅得一隐身之所,开始了他的修仙生涯。在天柱峰的石壁上,至今还留有李玄题写的诗句:

溪潭直上孤峰底,怪柏苍苍老不死。

黎杖长拖啸一声,虎豹潜行齐缩耳。

须臾有客话无生,旋煮新茶汲冰水。

樵歌依约耳边来,诗情都在烟岚里。

跛足的李玄,拖着一根黎杖,在峡谷中出没。他以山果充饥,以山泉解渴,遇到虎豹,便挥杖长啸一声,山谷中响起了排山倒海般的回声,唬得虎豹潜行逃遁。偶尔也有客人来,他便用采集的黄芹为茶,以山泉沏之。在诗情画意般的峡谷中,李玄的心情也逐渐好了起来。

孔子适晋回车,是我国古代流传很久的故事。晋庙铺镇古称拦车镇,因“孔子回车”而得名。相传孔子周游列国,传道讲学,在郑国游说结束后,乘车直奔晋国。当他同随行弟子来到晋国边境天井关下一山村时,见有小孩以石筑城为戏,不肯让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顽童,并以“只有车绕城,而无城让车”之说质难孔子。孔子见项橐虽小,却有过人之处,于是躬拜为师,令弟子绕“城”而过。当行至天井关时,又遇松鼠口衔核桃跑至面前行礼鸣叫。孔子见晋国玩童如此聪明,连动物亦懂大礼,十分感慨并回车南归。现今,井关村仍留有当年的回车辙。后人为祭祀孔子,在村东南修有文庙,还立有“孔子回车之辙”石碑和碑亭,并把星轺驿改为了拦车村,从此,孔子回车便成为晋城闻名的四大景观之一。如果你在桃花盛开的春天,或者满目红叶的深秋,来此神游,一定会将心中的热情凝成一首最美情歌,献给那座青春不老的山峦和古韵悠悠的老镇。

“山化育人之懿德,人亦赋山以空明。翘首碧天,卷舒风云之色。吟咏经史,吐纳珠玉之声。得天地英淑之气,悟道源溥博而渊远也!一方胜岳、惠及芸芸众生,万世抵柱、泽被悠悠千古。”聚寿山,一部写不完的传奇传记;聚寿山,一部读不完的壮丽诗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