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9/14
分享

烽火燎原地,大小焕岭情

文 / 陆相华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美好日子,我收到了了湖北省京山市李传铭先生的一部红色经典巨著《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并委我为之写点东西。京山虽为山僻小市,但位居鄂中,东濒汉水,西接沙宜,南邻天沔,北通隨枣、与大洪山毗连,距省城武汉市130千米。因新石器时代诞生了“屈家岭文化”、西汉末年爆发了“绿林起义”而赫赫有名;历经三年“抗日风暴”的洗礼,京山这个名字,便和李先念等一串串光辉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而名扬于天下!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京山正式撤县设市。从此,京山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翻开了更加璀璨的一页。李传铭先生的这部长篇纪实文学,共分为24个篇章,约25万字,真实地讲述了新四军五师在京山西北大小焕岭一带发生的红色故事。故事情节真实可信,史诗结合的艺术手法,必将为京山市的红色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读李传铭的新书《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重温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追寻那段生死存亡的历史轨迹,时而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时而掩卷长思、苍生有泪,一幕幕、一场场历史的画面就像大海浪潮般展现在读者我的眼前。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正如李传铭在书中所言:“如果说在这之前,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臭名昭著的大屠杀是一种‘农耕式的战争屠杀’的话,那么日军在京山则制造了机械化的‘工业式大杀戮’。这种赤裸裸的反人类血腥暴行令人发指,山城的每一棵古树和交汇于山城的惠亭水库流淌的每一滴水,都记下了日本侵略者的笔笔血债……”

著者李传铭的新书还转引前京山文化馆原离休干部李飞熊在《1938年日机狂炸京山城始末》中的文字:“我跑遍了整个城区,从头到尾目睹了这一惨绝人寰的惨状:多宝寺中的苗圃树林,死百余人;县政府西侧马号和花台堰,死近200人;城南窝猪塌皂角树林中,炸死100多人,树枝上挂满了人的内脏和肢体;西街三闾桥下,机枪扫射打死20余人;西河坡死百余人……整个城区尸横遍地,血肉横飞。轰炸过后,城区数处起火,由于风大,又无人救火,火势蔓延,幸存的房屋也大部分被烧毁。大火从白天一直烧到晚上,火光冲天如同白昼。慌乱中回城寻找亲人的,儿喊娘,父唤子,妻寻夫,夫寻妻,呼唤声、哀嚎声、呼救声、火爆声、跑步声等各种声音响成一片。”

历史总是让人感叹,尤其是那些带血的战争;历史又总是令人振奋,尤其是那些英雄的故事。作者以小焕岭为中心,以南司令部、北政治部夹击主峰大焕岭为纽带,其写作时空界定在了京山的西北向,从孙桥的青树岭、新市的八字门,到大小焕岭、绿林的鹰子沟、向家冲,再到杨集巴家冲,最后与大洪山南麓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六房咀重合,以开放式的笔触把大小焕岭一带的民族保卫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大小焕岭里一盏灯,燃得山里亮晶晶……”探究京山历史背景,必不可少地要追溯京西北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大小焕岭的地理位置做一下介绍。小焕岭位于京山市新市镇(今新市街道),1940年10月上旬,日军对京山西北一带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扫荡”,豫鄂边区首脑机关转移至京山小焕岭进行隐蔽。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率党委机关、政权机关常驻于此,李先念率司令部也曾驻此。大焕岭位于京山市绿林镇,距离本书作者李传铭出生的地方仅有1公里左右。小焕岭在历史上可谓家喻户晓,而大焕岭就像蒙上一层蒙蒙的面纱,然而从大焕岭余脉自北延伸于此,使得大焕岭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在抗敌时期处于一个非常显耀的位置。

李传铭在本书第三章《壮别八字门》:“当时我军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边区领导机关获得这一情报后,立即做好“围剿”准备,边区党委和司令部的机关秘密分头向大小焕岭转移,剩下的主力部队两个团,再加上一些地方武装,在陈少敏的指挥下,坚守在八字门周围的狮子岩、胜境山阻击进攻的敌人。战斗十分激烈,从拂晓战至下午3点,打退敌人4次进攻,敌人陈尸上百具,死伤无数,最后不得不狼狈逃窜……”书中详尽的介绍了当年李先念同志在八字门战役中的指挥才能,正是李先念力挽狂澜,才使司令部首脑机关以静为动,悄悄地向屋后西北深山——小焕岭吴家塆顺利转移脱险。

本书的第六章《决战大焕岭》中通过对大焕岭吴家塆老人的采访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豫鄂边区党委代理书记陈少敏率党委机关常驻于此,李先念率司令部往返于平汉路东西,在路西时,也率司令部驻此。李先念、陈少敏、杨学诚、任质斌、刘少卿等在这一带指挥整个边区的抗日游击战,开展边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豫鄂边区党委、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及后来的边区行政公署和医院、边区保安司令部、《七七报》社印刷厂、修械所、被服厂、边区建设银行、警卫团、十月剧团先后驻大小焕岭、鹰子沟一带。在日、伪、顽“扫荡”时,大小焕岭一带的藏军洞、岩屋洞、蜘蛛洞、狗眼洞,都曾隐藏过新四军的伤员,存放过五师的枪弹、秘密印刷过边币和报刊。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李传铭的新书《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让我们了解到湖北大小焕岭一带军民在三年抗战期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连级以上军政干部110余人,其中牺牲团长2人,团政委3人,团参谋长3人。我们地方的干部,牺牲区级以上干部180余人、排干部干事一级220人以上,其中有12个县级干部为民族解放事业光荣地牺牲了。三年的艰苦斗争,充满了鲜红的血迹……”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大小焕岭一带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一定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饱蘸深情著岭书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源于作者李传铭先生对革命先辈崇敬和爱戴的真挚感情,他在长期阅读和思考的点滴积累中,恭恭敬敬地对于这一带的历史作了系统的阐述、深入的研究,为我们呈现了这段复杂、曲折而又特殊的过程。

有专家指出:如果说京山史需要一个完整体系,那么零碎的、着墨不力的京西北就不够,更何况当时豫鄂边区党政核心在大小焕岭一带。因此,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京山历史的硕果和财富。尤其京西北当地人写当代史,优点在于对当代实践有亲身的感受、直接的观察,便于将时间与时空紧密联系思考,将其填满京山。我通过微信了解到,李传铭,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高级经济师,京山本土作家,先后在《诗刊》《散文》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通讯、新闻等500多篇。其中《城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石磨·毛驴和二狗儿》《远山深处的炊烟》等作品获国家、省、市优秀作品奖;纪实文学《枪声,在大洪山麓响起》在《湖北法制报》上进行连载刊发。李传铭文笔扎实,对大小焕岭的山山水水都充满着很深厚的感情。

《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一书,从组织策划到酝酿成书,前后历时10年之久,走访村户数百家,查阅档案资料200多万字,着笔润色达千次。书中一幕幕的历史的画面都有据可查。可以说,《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是李传铭先生用青春和白发完成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贯穿《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这本书的始终。著者李传铭先生在本书的第一章《播火青树岭》一文中详细地记录了京山历史名人张文秋的革命故事。张文秋是毛主席的双重儿女亲家,张文秋一生信仰共产主义,并与毛主席一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25年7月,张文秋受共青团湖北省委负责人恽代英派遣,利用暑假回到家乡孙家桥,利用亲属邻里关系,秘密接触了一些思想活跃和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建立了共青团京山县孙家桥支部,为京山县最早的共青团组织。为了写好张文秋这一传奇女性,著者李传铭数度来到张文秋故居,并多次走访当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和当地村民。最后发自慨叹:“张文秋像漫漫黑暗中的夜火种,以自己的智慧、行动,照亮积难深重雾海茫茫的旧世界的星空,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记得有一首《江山》的歌词:“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著者李传铭先生在本书的第七章《扼守鹰子沟》中有这样的描写:大焕岭腹地鹰子沟扼守着从北到南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一勺清泉,一袋小米,都是新四军五师的“江山密码”。戴焕章是民国年间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出身土匪,但倾向革命,多次帮助共产党、接济新四军,抗战时期,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结下了深厚情谊。解放后陈少敏多次回忆戴焕章,高度评价戴焕章“身处乱世,心如圣贤,亲穷济弱,仗义舍财,为民族大义敢冒杀头之祸,是没有共产党身份的共产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一书读起来,时有风光旖旎,时而血战厮杀,读者在时空的穿越对比中感悟到“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的革命道理。

比如:本书第十九章《威逼三阳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大小焕岭东北向余脉便是三阳店。它群山叠翠环抱,河水蜿蜒潺湲。这里,进可纵横中原,退可据山固守,历为兵家角逐之地。1927年,共产党员谢德超,点火六房嘴,准备秋收暴动;抗战时期,国民军、新四军出没许家寨、铁路冲、三阳店,炸碉堡、断交通;1948年江汉军区组织三阳、宋河战役,首战告捷,打开了直捣武汉的门户……然后运用了一首《满江红·忆三阳店》进行转承,又写出了:毗邻绿林寨,唱不尽英雄赞歌;依傍富水河,淘不完英雄故事。如今,高速公路横卧于此,省道应(城)随(州)公路贯穿南北,享有盛名的“观鸟之乡”……不仅如此,农村淘宝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三阳增添了“神来一笔”。

本书的章节小标题,大量地运用短句,避免了枯燥的历史叙述和记录。比如,“大小焕岭:一步之遥,承载风云,豪迈激昂的史诗画卷”“惊艳了时光!走‘新’更走‘心’,在红歌唱响的地方”“飞夺李家冲:兵贵神速, 向死而生”等类似语句比比皆是,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可读性。

烽火燎原桑梓地

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荣光。当然,也少不了那段在京山大地上摧梁折柱的的抗日大烽火。但唯一缺憾的是,作为豫鄂边区首脑机关驻地的向家冲、大焕岭却多了一点沉寂。《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这部专著的问世,系统地、全面地、真实地描述了大小焕岭一带军民当年浴血奋战的场景,更主要的是人们从中看到了其中闪耀的光芒,也就是大小焕岭人民抗争的精神所在。此书从小的方面讲,将增添湖北京山一带的历史空白,从大的方面讲,也一定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居安思危、抵抗外侵的抗争意识。

“万里迢迢不归期,天南海北正好风。”本书第五章《铁炼小焕岭》:在京北大小焕岭这片热土上,活跃着一个群体,他们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光辉照耀下,以敢为人先的气概、百折不挠的坚韧、忠诚为民的情怀,唱响了“敢于破难、勇于担当、主动迎战、激情打仗”的新四军“铁军”精神,承载了一段光荣的历史使命,新四军把毛泽东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运用得有声有色,诸如 “大小焕岭战斗”“向家冲战斗”“惨伤岭战斗”“李家山战斗”“六房咀战斗”“天门观战斗”,实现了从挫折中奋起的“伟大转折”。挺进小焕岭是一个破局,也是一次历史转折时刻的壮举,揭开了新四军五师武汉战略进攻的序幕,也推动了豫鄂抗日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雄关漫道真如铁”,历史烟尘中的一个个红色印记,讲述着“伟大转折”的惊心动魄;“而今迈步从头越”,时代答卷中的一次次艰难求索,凝结着“转折之志”的憧憬期待。顺着著者的思绪继续阅读第八章《 驰骋李家冲》:青山绿水环抱下的李家冲是新四军五师出发地之一、新四军五师政治部和保安司令部所在地之一。这个普通的小自然村与红色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红色血脉浸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李家大冲与鹰子沟交融的红色遗址众多,每处都有血与火的传奇。红河、红歌、红碾、红字画、红沟赋……每一处遗址都写满红色故事。苍松翠柏间,土砖黑瓦、绿苔斑驳的李氏老屋古朴而厚重。屋檐下,“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熠熠生辉。

“茫茫大焕岭,见证了我们忠诚的誓言。涓涓鹰子沟泉水,激荡起我们昂扬的歌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李传铭先生在第九章《会师大宗祠》中有着精彩的描述:罗氏宗祠位于大焕岭腹地鹰子沟1公里处,它却承载着一段当地人难以割舍的红色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农民民主程度很低。他们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梦寐以求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权利。豫鄂边区党委把根据地政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而将星火点燃到了这一带,开始擘画新蓝图……1942年是边区反“扫荡”反摩擦斗争极其尖锐的一年,又是边区旱灾最严重的一年,由于边区军民紧密团结,利用政权力量,有力促进财政经济、生产建设等,使得边区的困难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人民真正成为边区的主人”,它从根本上解放了生产力。用李传铭的描述,就是:“沉浸式体验!民主开篇有多难?罗氏宗祠,我们来了!”

时间定格在80年前的那个夏日,一批热血志士,怀着崇高的信仰,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此。于无声处,历史在改变。如今,一幢砖木结构、古今合璧的祠堂临路而立。走进祠堂,你就会看见占据C位的一面青砖墙,斑驳的石灰泥墙面看起来有一些普通。再往里拐,一条红底白字的环形标语“豫鄂边区第一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高悬在主席台上面。主席台两侧是“拥护国民政府打倒汪伪,坚持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然而,就是在这场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会址,却讲出了憋在这一带农民肚里2000多年的心声。

向家冲,又称向冲,南自大焕岭,北至美人谷,全长25.5公里。1984年以前,先后为向冲区,向冲公社(隶属杨集区)。1984年后,先后设向冲乡、向冲片、管理区(隶属厂河区)。大小焕岭孕育了向冲河。向冲河,向家冲人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英雄河。著者李传铭在本书第十章《北定向家冲》中说:“向家冲就是红色经典之经典。”在饥寒交迫和围追堵截中殊死搏斗中,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又是怎样的力量让他们绝境重生、一往无前?在李传铭的多次采访中,当地干部群众的回答高度一致:信仰!是啊,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李传铭的新书《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正是以大小焕岭一带的抗战故事为切入点,把党的早期历史放在追溯探寻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进行创作,深度挖掘大小焕岭一带那段永不褪色的的历史,从而唤起后人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的磅礴力量。

万里长歌展宏图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李传铭的新书《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画面感很强,每一章节前都加一个“引子”。如果从文体上说,既可以是纪实文学,也可以说纪实小说,还有一种游记或者电视纪录片的味道。李传铭在描写大小焕岭一带的抗战过程的同时,还通过抚今追昔的方式,把今天大小焕岭一带的美丽生活和绿水青山融入其中。

《播火青树岭》是这部书的开篇,著者李传铭先生在描写青树岭时就有好多优美的文字:杜鹃花开对节浓荫,杨柳轻扬碧波涟漪。进村口,就看见一块高大的石碑竖立在路旁,格外醒目,上面铭刻“青树岭村”四个斗大的字,那字体浑厚有力,颜色鲜红明亮。石碑下部还嵌有一块黑底镏金铭文,引得参观者驻足沉思……沿着村中水泥路前行,那弯弯的石板路,依依的杨柳树,绿绿的池塘水,青青的砖瓦屋,诉说着淡淡的乡愁。温暖的阳光,袅袅的炊烟,高大的古树,暮归的牛羊,汩汩的泉水,一幅美妙绝伦的乡村水墨图。最为打眼的就是村里的红色广场上,张文秋及家人的宣传画像布满墙头。再往前不到一公里,望见几棵古树下有一口大堰塘。池塘碧波荡漾,塘岸勾勒出优美的弧线,水边一株歪脖子树尤其显得与众不同。

“红色山冲,抹不去的记忆,等您来唤醒。”本书的第十二章《潮涌巴家冲》:说起巴家冲,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王维在《画》诗中写下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语境。进山的道路或宽或窄、或土或石,但你永远看到的都是一片绿色、一片金黄。大山深处,崇山峻岭,林深木茂,几乎与世隔绝,成为革命队伍保存实力、隐蔽的绝佳之所。巴家冲有一条非常清亮的小河,里面有很多石墩,河道也极有特点,流水不大,河床较宽。沿着天元寨、绿木岭、青岩寨的足迹寻觅巴家冲,这个被翠绿的群山和源源的流水包围的小冲,见证了历史上壮怀激烈的一页,让这片土地名声大振。这里,诞生了京山首个模范党支部;这里,涌现出了像周洪文、周恺若、邓伦楷等700多名先烈;这里,走出了京山第一任县长彭友德……

绿林镇是李传铭的老家,对绿林镇的变化溢于言表。听说:近年来,绿林镇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优质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村庄和红色旅游名村,为乡村振兴再添活力。美丽乡村高枧村是京山市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在荆门市文化旅游局、湖北清湖农产品公司等单位帮扶下,因地制宜发展桑葚、铁皮石斛、紫秋葡萄、软籽石榴,光伏发电等产业。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模式,发展紫秋葡萄215亩、桑葚105亩;采取“公司+村级”共管合作模式,新建铁皮石斛基地50亩;以“能人+基地+农户”模式,新建软籽石榴20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模式,发展白芨、苍术、柴胡等品种中药材150亩;还新建了350KW光伏发电站两座。其中,70亩桑葚基地,挂满桑果,游客在这里采摘桑果、体验乐趣,还可以运送至京桂园酒庄酿造美酒。土地流转、水果采摘、订单农业、700多个公益岗位……

“红旗跃过大焕岭,直插厂河天门观。”李传铭在第十三章有一段对《镇守天门观》的描写: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个燃烧过革命烈火的地方,青山未改,绿水仍流!从富水河畔的陈家河上山处,紧收成一要隘,夹杂着一条10多米宽的山沟,可以达到天门观山顶,它原名“金斗关” “天门关”,海拔580米,西北向悬崖峭壁,有一条“之”字羊肠小道;南面是一条幽深莫测的黑冲沟;西南面为一条起伏不平的山峦与大小焕岭主峰相连,是兵家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游击战区。天门观,原辖余关、蒋关两个村庄,30多户、224人。这座山上曾有一座道观;二座山峰中间山口处设有一关,言之险。因此,随着焕岭名声鹊起,观、关又同音,故曰“天门观”。

李传铭先生在对描写大小焕岭山川美景的同时,还把比较深刻的感叹融入其中,他说:红色基因,深沉镌刻进王子寨脚下的血脉,先烈留下的精神历久弥新。我们当在这“咫尺之距”中深刻领悟,延展精神脉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积蓄力量,“战”出“最力量”……从来就没有与生俱来的英雄,更没有从天而降的胜利,无论是梅河、全力渡河大捷,还是中台游击战,所有的胜利都饱尝过卧薪尝胆的滋味。同样,以九龙山为中心抗敌精神之所以弥足珍贵,虽饱经风霜,却以“犹有花枝俏”的顽强而绽放。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豫鄂的烽火已经灰飞烟灭,大小焕岭的历史仿佛已经远去。李传铭先生的新书《豫鄂烽火燎原大小焕岭》,正如一次伟大的觉醒,它唤起了我们民族的危机和使命意识。“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胜利,中华民族洗去百年屈辱,赢得了地位、自信和尊严,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在世界的东方昂首挺胸站了起来!如今,80多年过去了,我们要把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