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相华的头像

陆相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5/04
分享

多情的河水,清澈的歌

——读辛华主编的新书《教来河掌故》

文 / 陆相华

教来河,又称“叫来河”,发源于赤峰市敖汉旗西南努鲁尔虎山北麓的老道梁,蜿蜒曲折地穿过峰峦密集地山群,跨过沟壑的丘陵,一路向东北平原流淌,淤积了千里沃野,养育了一方勤劳的人民。教来河川历史上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水系发达,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古人逐水而居,掘井而饮,凿渠通水,引水灌田,孕育了敖汉文明。然而,身为赤峰的子民,我对教来河的历史人文却孤陋寡闻。近日,收到了内蒙古作家辛华先生主编的新书《教来河掌故》,其中的内容包括文史、故事、民俗、美食、农耕、人物等,作者的写作水平更是各有千秋,可谓:“水利人看水利,文化人看文化,这是内行看门道;水利人看文化,是长知识,文化人看水利,是增见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旅居他乡的作家来说,《教来河掌故》就像一部涓涓流淌的时光之河,散发着岁月深处的淡淡幽香……

一、饮水思源的典故

辛华,敖汉旗政协常委、敖汉旗政府部门公务员。说来我们也算是老朋友了,曾任敖汉旗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多年,辛华局长也是我们《故乡文学》编辑部的主要作家,我此前曾认真拜读过辛华主编的许多文章,比如《高力板水库,我童年的乐园》《有一种情怀叫宝国吐地瓜》《行走三峡人家》《饮水思源水更甜》《润泽桑梓水利情》《我的述职报告》,也曾拜读过杨晓天先生对辛华局长的人物专访《深植于心的小米情结》,还有高庆利对辛华主编的《教来河掌故》写的评论《神奇多彩的教来河》等。去年十月份,我回敖汉老家,又和辛华同志在一起喝过两次酒,辛华主编个子算不上高大,说起话比较幽默,是一个非常务实,而且非常勤奋的高产作家。

辛华主编的《教来河掌故》,应该是他在任敖汉旗水利局长时候的收官之作,也是他开创文学事业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辛华主编在我主编的《故乡文学》发表的《润泽桑梓水利情》一文中可以看到,辛华同志任局长时,和同志们一起下基层、跑工地、巡河湖、查旱灾、排险情的情景,当他看到敖汉水利以及各项工作在稳步扎实的推进时,又是那么的喜悦和欣慰。也正是辛华主编任局长那四年,在他的主持下实施完成《教来河掌故》的编辑策划和出版发行。

“上溯流水的遗迹,追寻生命的滥觞那该是一种多么的满足与幸福的感受啊!一个融融的春日,我踏上了教来河的源头——那片充满了灵性又隐约着某种暗示的土地……”梁国强先生的《教来河源头—小梁前》,是辛华主编的《教来河掌故》文集的开篇。这篇史实性文字是梁国强先生的通过文史追踪以及躬身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很有说服性。他在文中说:“古道河沿床向东延伸两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苍松翠柏随山势而逶迤,山脚下片片黑褐色的良田,一户户人家零星地散落在小河地北岸上。看上去,源头像隐藏在一条长长的口袋里,隐藏在一个“凹”字形的底部。只有来到山下,才发现,从石罅间、草丛中、河滩的沙石下,涓涓泉水顽强不息地析出、蠕动,汇成若干处微型地水潭。蛇形二三里,泉水渐成溪流,以纤细地步伐,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它崭新而又漫长的旅行。泉水成流处的村落,叫小梁前(隶属金厂沟梁镇)。”

叫来河是敖汉旗境内的三大河流之一,教来河对敖汉文明起源及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教来河,既有历史传说,又有史实故事。王琦老师在《教来河——叫来河》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叫来河”的传说:相传,乾隆黄帝来敖汉巡视,当时,这一带正闹旱灾,一望无际的荒甸子,沟沟岔岔,村村落落,都是滴水不见。乾隆黄帝派了一个又一个百姓去找水,结果都是无功而返。这些“无用的百姓”因为没有找到水源,自然也是小命难保。而乾隆黄帝并不罢休,继续派一后生寻找水源,后生回来后自知死命难逃,便撒了一个谎,说:“找到水了!”乾隆一听说有水,顿时眉开眼笑:“水在哪?”后生把手往干河套方向一指:“那不是,在那儿呢!你叫它一声就来了!”说话间,一股洪水就像从天上掉下来似的,奔腾呼啸,从后生所指的方向滚滚而来……

掌故是由“掌”和“故”两个字组成的。“掌”,指手掌,引申为掌握、了解;“故”,指事情的原由、缘故。掌故指的是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也可以指历史故事或典故。掌故浓缩了城镇乡村难忘的记忆,也映射出山川原野、河流湖泊多姿多彩的历史缩影。

辛华先生主编的这本《教来河掌故》当中涉及的文史故事很多,比如杨晓天先生的《武安州与新州称谓》《白塔子》,石柏令先生的《敖汉旗札萨克王府墓地》,刁金华先生的吗m《贝子府的由来》,鲍凤珊老师的《四建贝子府衙》,张乃夫先生的《王三老虎世家》,韩殿琮老师的《下洼大佛寺戏楼》等历史故事。与此同时,《教来河掌故》一书中还收纳了许多红色故事,比如石柏令先生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王海军先生的《“二王”抗日游击队》,白羚老师的《女地下党员宋秀云》,晓晨老师的《李永清怒劈伪警长》等。

可以说,“教来河”是内蒙古敖汉旗一个重要的文化因子,由其引出的许多历史故事,读来倍感亲切。敖汉旗历史悠久,史前文化遗存就有4000余处,而这些文化遗存,在教来河流域都能找到印证。

二、水济清泉的传说

民间传说的流传往往有地区性。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提炼加工,民间传说往往具有传奇的特色,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偶然、巧合、夸张、超人间的情节来引起故事的发展,从而使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

在敖汉民间有关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津津乐道。韩殿琮老师在《乾隆夜宿卧龙岗》中就有一段:话说乾隆黄帝在位期间,每隔几年就要到盛京(沈阳)祭祀祖陵,顺路到关外蒙古各旗探望一下下嫁的格格门。这一天,乾隆一行来到教来河中游地带,想起了距离此地不远的姑姑和姐姐的陵墓,想去祭祀一下,却因玩赏山水风光误了时间,最后夜宿卧龙岗的故事。乾隆黄帝在敖汉教来河一带留下的足迹很多,并留下了许多墨宝。其中有《观敖汉瀑布水》:“我闻奥区无所秘,疑信向半今信然。浩浩万里沙漠塞,乃有瀑布崇冈悬。车尘方若纷堨壒,豁开壶里别有天。”《玉瀑》:崇椒列巘点丹枫,树色烟容绿间红。始信人间无玉阙,水晶帘内水晶宫。却笑拘墟李谪仙,匡庐当目便茫然。飞流讵止三千里,绝胜银河落九天。”《捕鱼》诗:“一水带龙冈,三秋理钓航。蒹葭飐寒渚,鸥鹭貌江乡。”还有《入敖汉境》诗:“据岭分疆异,清尘洒道同。先后咸奉职,诚敬自由衷。”

关于乾隆在敖汉赋诗的故事,柴占义老师在《克力代的传说》中也有记载。据民间传说,300多年前,乾隆皇帝曾几次光临风光秀丽的克力代,也留下诗句:“塞北风光好,此处更宜人。巅峰清泉美,天然沐浴盆。”

“石砬山下金银多,酒缸加上十八锅。要问财报何处有?木匠山前找大哥。”这是流传在红石砬山附近的几句歌谣。教来河畔金厂沟梁镇有座石砬子山。相传很久以前,曾有仙人在此停留,走时留下了很多金银财宝,用整整九只大缸和十八口大锅装着。这些财宝只能由不怕吃苦和十分诚实的人来获得,而且必须是亲兄弟七个,还得都是木匠,一起上山寻宝,少一个也不成。吴谡老师在《九缸十八锅》中讲述了石砬子村人上山挖宝的故事。故事情节栩栩如生,讲述了一个勤劳和诚实,才是真正的致富的故事。

教来河是一片有故事的土地,这里的故事不仅多,而且百转千回。山峦与河川之间,说不尽的故事,埋藏于此。也正因为此,这片土地越发厚重,也越发充满灵气。

教来河由南向北穿过原敖吉乡,它的西畔有个村庄叫哈拉海吐。哈拉海,一种叫蝎子草的是植物。哈拉海吐村也因此而得名。哈拉海吐土地肥沃,草木繁盛,关内的移民见是风水宝地,纷纷住进来。正常年景,地理打的粮食,交上租子,尚有剩余。如果遇到荒年背月,青黄不接的年时,就会食不果腹。刘泽民先生在他的《哈拉海吐的救命菜》中就讲述了一个叫丁香婶儿道教来河边挖蝎子草救命的故事。刘泽民先生是我在读四道湾高中时候的老校长,记得那时候他给我们开小会的时候,就善于给我讲故事。现在读来倍感亲切,他在文中的结尾写道:“多年过去了,哈拉海不见了。可是,那个艰难度日中的丁香婶用哈拉海救人的故事,还在流传着,就像教来河水一样川流不息……

《敖包山的传说》是王旭光老师的一篇小文,文字不多,故事却也精彩。传说在很久以前,敖包山下是美丽的大草原,腾克力河从山下缓缓流过,这里生活的汉蒙民族牧养着成千上万的牛、羊、骏马、骆驼、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细心的木人们发现马群里多了一只金马驹,在草原上欢快的欢快地奔跑跳跃。到了晚上,这个小马驹却突然不见了。落日前,牧人悄悄地跟踪着小马驹,一直跟到敖包山顶,只见小马驹拉着碾子,碾盘上满是金灿灿地金豆子。小马驹拉起碾子就像马蹄上安装了风火轮,整个敖包山都是风驰电掣,祥云袅袅,仿佛神话一般。小马驹突然发现有人在观察它,猛然间腾空而起,飞向无尽地苍穹,只留下山顶一个历尽沧桑的碾盘和牧民永远的遗憾。至今,科尔沁草原、辽河、黑龙江一带的牧民们,依然津津乐道地讲述着金马驹的传说。

三、故土别离的味道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具有8000多年栽培历史,是以旱地种植谷子为主,兼顾其它杂粮种植为特色的旱作农业生态系统。敖汉旗悠久的旱作农业历史,不仅积累了大量技能和经验,在栽培技术上也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生活和民间文化知识体系。教来河流域来是敖汉境内典型的旱坡耕地杂粮杂豆的生产区,其中粮豆作物有谷子、高粱、玉米、糜黍、大豆、杂豆、小麦、水稻等。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甜菜、芝麻、西瓜、香瓜等。

在《教来河掌故》一书的《农耕》部分,杨晓天先生在《教来河掌故》中《农业生产》《农业技术》《传统农耕器具》《农事野趣》等多个章节,大量篇幅进行了科普。杨晓天先生在《农家野趣》一文中描写了一段烧毛豆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生活场景:教来河的秋天,正是割黄豆的时节,生产队的社员在低头烧毛豆吃。烧毛豆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凭借经验掌握火候,不能烧生又不能烧糊。具体方法就是:抱一铺子新割倒的黄豆放在光溜地上点燃,当火中的豆粒接连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然后用木棍把烧着的火堆使劲一扒拉,火光熄灭,余咽腾腾。先用脚踩灭余火,然后手拿一上衣,在还微微冒烟的灰烬上面使劲扇乎几下,把表面的灰扇到一旁,露出黑乎乎的豆粒,豆香诱人,多人围在灰堆哄抢,充满着无尽的乐趣。

关于教来河畔的风光,张国民老师在《山水相连教来河》一文:家乡坐落在大黑山脚下。平顶山是她厚实的脊梁,教来河是她甘甜的乳汁。这篇神奇的热土哟,总让我心旌摇曳、如痴如醉。燕子回归的时候,家乡气象万千,景色迷人。沟筒里、村落中,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花上的蝴蝶翩跹、群蜂曼舞;林间喜鹊唱枝头、不顾催锄动。好衣服万物争辉的闹春图……张国武老师的《红石砬游记》也写得不错:山徒草深,灌木齐腰,丁香成簇,山榆成荫。间有奇花异草,幽香阵阵,引得蜂鸣蝶舞,鸟语频频。深吸一口清香新鲜空气,抬头看一眼这人间胜境,仿佛友在画中,美艳绝伦……

《教来河掌故》一书是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辛华同志为主编,张吉友、高庆利同志为副主编的一部丛书,全书48万字,浓缩了敖汉旗城镇乡村难忘的记忆,以及美食风光等。

此前,我曾在我主编的《故乡文学》微刊上刊发过高庆利先生《神奇多彩的教来河》对《教来河掌故》一书的评论。如今又拜读《教来河掌故》原书,其中的风光揽胜更是美不胜收。高庆利先生在评论中有过一段关于教来河的描写:教来河两岸群山环抱,沿途草木葱茏,宛若一条灵动的哈达蜿蜒而来,留下一湾湾碧水,然后沿苍茫郊野逶迤而去,穿梭奔流于山峦、林海之间。时而急流激荡,时而缓流轻越,村庄与良田错落有致,红瓦绿树色泽明艳,名家的田园油画大抵不过如此。高庆利先生在《贝子府记忆》一文中有一段诙谐幽默的记忆:小时候的贝子府只有一条街道。家乡的人却常说贝子府71条街:其实一条街,后来,镇政府盖了第一座二层小楼,大家又说贝子府91座楼:就是一座楼。他还说:“一个人,出生地的塑造很重要。有些以为忘却的人和事,其实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它会在某个心情明媚的白天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珍珠一样不经意地滚动,继而,潮水般汹涌,这就是记忆。

高庆利先生还在《教来河掌故》一书中搜集了许多美食,其中有拨面、小米饭、小米粥、饸饹、年糕、散状、粘豆包等,都有着详尽得描写。

对于一个地区的钟情,往往缘于某些细节。这些细节源自这个地区的乡俗风物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风情。如果说老村的外延是炊烟,那么老村的内涵便是碾道。因为老村所有舌尖上的美食,都必须经过碾道这道必要的工序。小时候,父亲在外地给人吊棚搭屋,母亲端着簸箕,拿着笤帚,我则背着半袋苞米或是黄黍,一起去碾道。起初的时候,母亲在前面推,我在后面拥,等到碾盘上的粮食磨得差不多了,母亲一边收,一边用筛,推碾子就靠我一个人来完成,我推累了,就要罢工,母亲就激励我:“这么大小伙子,干这点活,还召唤累!”于是我又紧一阵,慢一阵地飞奔起来。当然,因为我帮碾杆有功,母亲还会偷偷地奖励我两个沙果呢。

四、空灵清澈的赞歌

“莺飞鱼跃,绿了山川。湖光山色,掩映蓝天。山湾子的渔歌你可曾听见?乌兰勿苏水库迁徙候鸟的眷恋。栉风沐雨、巡视河湖、只为一泓清澈,水润畦田、花香两岸、印证民生宣言……”《水美敖汉》是由王相东、辛华作词,冯世全老师作曲,赵景春演唱的的一首水美之歌。《教来河掌故》这本书是辛华同志任敖汉旗水利局长的时候主编的。辛华局长任水利局长那四年,集思广益确立了“五水(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治清河湖水,节约地下水,改优人饮水)”发展理念的同时,还实施完成一本志《敖汉旗水利志》、一部微电影《思源》、一本书《教来河掌故》、一本画册《印象水利——敖汉》和歌曲《水美敖汉》等水利文化工程,辛华同志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敖汉水利一哥。

《教来河掌故》一书收录了《水美敖汉》和《足印》两手歌词的同时,还收录了敖汉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相东同志撰写的文艺评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评论主要写了两手歌词的创作花絮。王相东部长在文中指出,《教来河掌故》是(敖汉)旗水利局党组2021年开展《学百年党史,讲水利故事》活动而编纂的一本书,这也是水利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

“一渠清水流,泽润万千田。”我认真拜读了《水美敖汉》这首歌词的创作背景:沿着老哈河右岸,小山枢纽扬水站工程就屹立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古鲁板蒿镇周家地村。很显然,《水美敖汉》的创作背景为老哈河,老哈河、孟克河、教来河、牦牛河、老虎山河,是敖汉旗境内的五大河流。由此可见,“水美敖汉”是对《教来河掌故》一书的重要补充,也是对敖汉水利建设者的一个高度总结。小山水电站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泵站式扬水站,敖汉旗拟讲此打造成AAA级旅游景区暨博物馆式的水利“教学研”基地。通过多年的治理,尤其是“五水”工程的实施,我们看到了富庶的老哈河,多彩的教来河,银色的孟克河、魅力的牦牛河、传奇的老虎山河;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叠叠梯云远,蜿蜒逶迤绕云间……

《水美敖汉》,用简介的语境讴歌了敖汉旗水利工作者建设家乡的风雨历程,当人们听到“哗哗”悦耳的水流声推出的交响乐章的前奏,加上全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赵景春老师俊朗、高亢、具有穿透力的音域,将敖汉水利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演绎得淋漓尽致。家乡的山川原野、湖泊河流如同生长的年轮,让这片深沉的土地水光潋滟、鸥鹭翔集,万物滋生……

“大禹治水不是传说,你的足迹坚定为民承诺。绿水青山装扮魅力敖汉,生生不息得追寻感动中国。”王相东部长《足迹》这首歌词写出来以后,得到了在全国多次获奖的安徽曲作家李祥林老师的倾情谱曲,旋律以通俗的曲境,娓娓道来的本真,让音符在子句中渐进式流淌,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昔日荒坡不打粮,如今五谷蓄满仓。治山治水谁最棒,水利将士响当当。”这首歌词的开头还采用了童谣的方式,进行朗诵。这首歌词一方面反映了敖汉旗新时代水利人精神的创新与实践,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奋斗足迹;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变化,从雁鸭湖的湿地,到奔流不息的响水,从三十二连山的梯田画卷,到无边无际绿色铺面的米粮河川,敖汉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足迹清晰可见。

河流有千万条,最让人产生情谊的便是故乡的河流。教来河是我故乡的河流,故乡河流那一帆一浪、一草一木,都是故乡的符号,故乡的歌谣,也是故乡的胎记。教来河水多情而润泽,她用无私、宽厚的润泽、养育她的儿女,教来河的子民勤劳而智慧,他们用真诚和智慧给予母亲河以回报与感恩。阅读辛华先生主编的《教来河掌故》,就像阅读一部甘醇与共的华美乐章,教来河的文化经典、文化遗存、文化景观、文化标识都是其中最精彩的音符,清澈悠扬,伴随着我的思恋和追忆,在瞬间永恒的情思萦绕中,生生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