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任远先生出生在人间天堂的杭州人,从22岁开始跟随知青下乡的列车奔赴了我国东北乌苏里江畔的县城插队落户。他从青丝到白发,从年少到古稀,他把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他的第二故乡。可以说,他奔赴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苦旅。也可以说,为了拯救伊玛堪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倾尽了全力。
一、结缘赫哲,义无反顾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首耳熟能详的《乌苏里船歌》不仅描述了我国东北边陲的一个世代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日常生活,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团结的美好景象。
1969年3月6日,年仅22岁的黄任远,从杭州火车站登上杭州知青上山下乡专列,经过四天四夜,来到了同江插队落户。从钱塘江到黑龙江,最让黄任远感觉到吃力的不是地域的差异,也不是劳作的辛苦,而是与赫哲族老人的交流,因为赫哲语没有文字,这使得他顿时觉得才华无处施展。于是他开始开始下硬功夫学习,一有空就反复背诵,念念有词:“莫日根是英雄,阔力是神鹰,圣开列伊尔嘎是迎春花,阿玛是父亲,那尼敖是民族自称……”不到半年,黄任远就记录了三四千个赫哲语单词,还编成一本自用的赫哲语口语词典。
说到赫哲族的语言文字,就不得不说一下赫哲族的伊玛堪。伊玛堪是赫哲语,意译为“捕鱼之歌”或“赫哲族之歌”。当今学术界称为“赫哲族英雄史诗”或“渔猎文化的活化石”。伊玛堪千百年来靠歌手口耳相传,是其民族的口碑历史、百科全书、英雄史诗。它以“秀丽三江”为背景,以“渔猎文化”为基础,用赫哲语说一段唱一段,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原生性、宗教性,是赫哲族文化遗产的瑰宝,是渔猎生活的百科全书,是莫日根的英雄颂歌,是口头文学的璀灿瑰宝,被学术界称为“北部亚洲渔猎文化的活化石”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活标本”,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是赫哲族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伊玛堪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23日,被联合国敎科文组织批准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5月,赫哲族伊玛堪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
“我一定要让史诗伊玛堪永久地传承下去!”为了能更好地做好采录伊玛堪这件事,黄任远开始向赫哲老人学习赫哲语,一字一句地学,一笔一画地记,记满了一个笔记本,成为了一本赫哲语日常生活用语词典。为此,黄任远放弃了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大学、返回故乡接父亲班到工厂上班等机会,毅然决然地坚持留在边陲同江小县生活工作,把传承伊玛堪当作了自己一生的责任和义务。在民族文化魅力的吸引下,黄任远与赫哲族老歌手们成了忘年交,并从此和赫哲文化一辈子结缘。
二、潜心研究,见解独到
谈到伊玛堪,被誉为赫哲族文化挖“宝”人的黄任远先生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关于“伊玛堪”的含义,学术界的一些专家有着很多的理解。
东北师范大学汪玢玲敎授认为:伊玛堪源于萨满文化,与赫哲语“伊尔木汗”(阎罗王),鄂伦春语“阴姆堪”(萨满过阴)有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孟慧英认为:伊玛堪名称含义等同于鄂温克人的“尼木哈西任”,即“给死人讲故事”或“悲伤地说唱”,把伊玛堪称为“萨满英雄之歌”。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张嘉宾认为:伊玛堪一词源于赫哲语奇楞方言“雅扬”和“雅雅”,表示“萨满跳神时唱的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昌翰认为:伊玛堪和那乃语“宁格曼”一词相同,与“讲故事”和“跳萨满”在词义上重合。
黄任远先生认为:伊玛堪词义源于赫哲初民对“伊玛哈”(鱼)图腾崇拜。在满语中“尼玛罕”也是鱼之意。所以他为伊玛堪原意是用来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为主的民族用于歌颂莫昆达(族长)和莫日根(英雄)建功业绩被氏族内部视好“圣典”之歌,简单地说就是三江捕鱼氏族之歌。
关于伊玛堪的文学形式,目前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民俗学家凌纯声,在他的著作《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把伊玛堪口述作品称为“故事”,比喻成“北方的大鼓”和“南方的苏滩”。我国著名学者刘锡诚在他为1997年出版的《伊玛堪》序言中称伊玛堪为“英雄叙事诗”。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达斡尔族乌钦,与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相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慧英认为,伊玛堪是长篇英雄故事和萨满英雄之歌。
在谈到伊玛堪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时候,黄任远先生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历史价值,在史籍中,有关赫哲族的记载甚少,而伊玛堪反映了古代赫哲先人的部落征战史、迁徙史、渔猎史,是其民族活在口头的口碑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再就是语言价值,伊玛堪是用赫哲语说唱的,是语言传承载体。如今会讲赫哲语的人已很少,根据田野调查资料,除50岁以上的赫哲人会些一些赫哲语,50岁以下的赫哲人基本上都讲汉语,大多数人不会讲赫哲语了。还有社会价值,在伊玛堪作品中,大量描述了该族的渔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如捕大鳇鱼、堵黑熊窝、蹲碱场射鹿、比武招婿、跳神治病、萨满送魂、插草结拜、复仇西征、徒手博斗、胜利凯旋、结婚坐彩船和彩橇等民俗,是其民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黄任远先生认为,最主要的是伊玛堪的学术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伊玛堪反映了赫哲族的历史文化方方面面。研究伊玛堪,不仅具有人类民族学、民间口头文学、民俗学方面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民族历史学、宗敎学、考古学、社会学、审美学等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
伊玛堪传承特点主要是口耳相传、即兴发挥。一是歌手传承,也是社会传承,即老一辈伊玛堪歌手将自已的技艺传授给年轻的伊玛堪歌手,年轻人向老一辈歌手拜师学艺。二是家族传承,即父亲是歌手,把伊玛堪传唱给儿子,儿子又传承给下一代。三是办班传承,即在民族聚居的村屯开办伊玛堪传习班,由国家级和省级伊玛堪歌手给学习班的学员进行面对面授课,进行活态传承。四是书面传承,即文化工作者把老一辈歌手说唱的伊玛堪整理出版成书,赫哲族年轻人把书上记录的伊玛堪变成了他们自己说唱的伊玛堪。伊玛堪的情节板块在每个歌手传唱过程中也会发生差异变化,有的即兴多唱几句,有的少唱几句。有的歌手擅长“因特鲁(取笑逗乐)”,于是就增加一些笑料。所以说同一部伊玛堪作品,不同的歌手在演唱时是不同的,是有变化的。
三、发掘抢救,成果丰硕
动听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韵味无穷,让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无言的感动。古老的赫哲族早已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翻开历史崭新的一页,赫哲族世代传承的伊玛堪说唱一定会谱写出时代新的篇章,在赫哲故地永远地说唱下去,畅述着一个民族的梦想,超越语言,超越地域,超越民族,为中国,为世界,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存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财富。
黄任远先生说,近百年来,伊玛堪的采录和抢救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开拓时期,是1930年春夏之际,中国南京中央研究院的青年博士凌纯声和摄影师商承祖一起深入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村屯进行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其中采录到19篇赫哲故事(据后来学者考证,有12篇为伊玛堪故事),发表于1934年南京出版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
第二,确认时期,是1957一195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与民族研究所刘忠波先生带领赫哲族历史与文化调查组,深入到三江平原赫哲村屯进行田野调查,其中采录了同江县八岔村伊玛堪歌手兼萨滿吴进才说唱的伊玛堪《安徒莫日根》,饶河县四排村葛长胜说唱的伊玛堪《满格木莫日根》,发表于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赫哲族简史》和1987年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隋书今于1962年采录了桦川县伊玛堪歌手芦明说唱的《夏留莫日根》和同江县八岔毕张氏说唱的《滿格木莫日根》,还发表了论文《赫哲族文学艺术概况》,对伊玛堪的名称、内容、形式、篇目、流传进行论述。这些作品分别发表于《黑龙江民间文学》《伊玛堪》等书中。
第三、抢救时期,是1980一2000年,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士媛组织省伊玛堪抢救小组,先后采录饶河县四排伊玛堪歌手葛德胜说唱的《希尔达鲁莫日根》《滿都莫日根》《香叟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沙伦莫日根》《吴胡萨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等七部长篇伊玛堪。这些作品先后刊发于《黑龙江民间文学》《伊玛堪》《伊玛堪集成》等书中。
第四、保护时期,即:2006年至今。这段时间,先后成立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赫哲族伊玛堪抢救保护中心,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等。这时期任命了两位国家级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和吴宝臣,任命了六位省级伊玛堪传承人葛玉霞、尤秀云、尤文兰、尤文凤、吴明荣、胡艺。开办了佳木斯市敖其,同江镇、同江街津口村,同江八岔村,抚远市乌苏镇,饶河县四排村六所伊玛堪传习所。这一时期,采录了歌手吴明新说唱的《东方赫哲》《反抗》《漂亮妹妹》,吴宝臣说唱的《萨满神曲》《祝福歌》,歌手尤文兰说唱的《鲤鱼姑娘》,歌手尤文凤说唱的《狐狸姑娘》,歌手尤秀云说唱的《唱给母亲的伊玛堪》《我的家乡街津口》,葛玉霞说唱的《乌杜鲁莫日根》《黑斤萨满》,采录了歌手吴明荣说唱的《神叉土尔高》《百鱼衣》,歌手付凡说唱的《布白德都》,吴桂凤说唱的《库玛卡德都》《伊玛堪唱给总书记》,歌手尤军说唱的《海青莫日根》《伊里嘎莫日根》。这些伊玛堪作品已收录于《当代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作品选》之中,即将出版。
多年来,黄任远先生先后发表作品与专著更是数不胜数:《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集,第20集,第21集)《伊玛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上集和1998年下集);《中国伊玛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赫哲族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伊玛堪论集》(民族出版社2013年)《伊玛堪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伊玛堪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伊玛堪与赫哲人田野调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伊玛堪田野调查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赫哲族伊玛堪研究史》(民族出版社2016年)《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中国绝唱伊玛堪》(黑龙江敎育出版社2017年)《赫哲莫日根绝唱》(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年);《史诗·黑龙江卷(伊玛堪分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伊玛堪音乐艺术研究》(民族出版社2021年)。
此外,黑龙江省伊玛堪保护中心内部编写印刷了伊玛堪赫哲语教材《希特莫日根》和《沙伦莫日根》……
四、赓续传承,任重道远
伊玛堪说唱保留了赫哲族日常用语和萨满跳神祭祀的神歌神词,具有极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极。黄任远先生说,伊玛堪艺术形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大唱,即可说唱十天半月的长篇伊玛堪英雄莫日根的故事,这些文本又可分为“莫日根一阔力故事型”“传说故事型”和“生活故事型”三种,其“原生性”“神奇性”特色较强,生动塑选了莫日根、阔力、神灵、妖魔等艺术形象。二是小唱,指伊玛堪的片断和短歌,一般说唱只有半个小时左右。伊玛堪艺术说唱结构模式如下:用“啊啷”长调开头;用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用“赫力勒”或“赫尼哪”调开始唱;用唱表达人物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伊玛堪的艺术特色表现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形容”的艺术手法,从细节形容描写展开,触景生情、借题发挥、添油加醋、添枝加叶,丰富了内容,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巧用比喻,使听众获得深刻印象,既引人入胜,又感人至深。歌手在说唱中习惯用固定的修饰语,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语言口语化,语句平实古朴、生动逼真。如用“睡不着,心慌意乱,眼皮直跳”来表达人物心情。用“兔子那么小,巴掌那么大”描绘对手的神态,达到听者爱听的效果。白话“唱着说”,听起来朗朗上口,易听易记,富有感情色彩和音乐美感,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唱词押头韵、腰韵和尾韵,十分和谐自然,具有赫哲语本身的声韵和美感。
赫哲语没有文字,但其民族历史悠久,既有口头文学的打磨砥砺,也有在开放环境下丰富发展的历程。为此,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多次派伊玛堪传承人到北京民族文化周、深圳世博会、上海世博会、黑龙江文博会、哈尔滨洽谈会、贵州非遗会、南京非遗会、云南、新疆等地参加非遗活动,宣传伊玛堪,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心还先后派伊玛堪传承人到日本扎幌、美国马丽兰州、丹麦、俄罗斯、韩国等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学者黄任远于2000年6月在日本千葉大学访问,应邀作了关于《伊玛堪的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近20年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伊玛堪研究中心多次接待了来自日本国新潟大学学者涩谷武、北海道大学敎授池上二良、东京大学敎授大贯静夫、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研究员浅川滋男、千葉大学教授获原真子、中川裕,韩国全北大学敎授李宗周、延也大学博士生朴修真,俄罗斯远东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安娜,加拿大学者讷尔,德国学者傅玛瑞等专家学者,开展了学术座谈、交流,互赠著作,宣读论文。韩国出版了崔元午教授专著《盘索里伊玛堪比较研究》,出版朴修真博士论著《赫哲族英雄叙事诗研究》,日本出版了荻原真子敎授的专著《那乃人英雄故事》,出版了风间伸次郎敎授的《那乃族故事传说》,于晓飞博士论著《伊玛堪英雄叙事诗研究》,美国俄亥俄洲大学教授马克·班德尔把尤金良说唱的伊玛堪《希特莫日根》翻译成英语作为大学课堂教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2007年3月退休后,黄任远先生依旧活跃在伊玛堪的抢救、研究和保护工作领域。今后要加强做好伊玛堪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首先要加强对赫哲族年轻一代的培养教育,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二是要保护好现在的国级和省级伊玛堪歌手,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传承人的待遇,给予一定的传承工作经费补助。三是非遗工作者要重点放在伊玛堪传承人身上,对歌手进行跟踪调查,给歌手当秘书。抓紧时间采录其歌手说唱的伊玛堪口述作品和他们的家族传承史。四是赫哲语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在民族村屯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要开设赫哲语课,在伊玛堪传习所要举办赫哲语和伊玛堪培训班。五是要在赫哲族年轻人中发现人才,一旦发现有年轻人说唱伊玛堪有成果的及早给予他们传承人资挌,使其担任起伊玛堪传承重任,有利于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
黄志远先生最后告诉记者:“伊玛堪是赫哲族文化遗产,是文化瑰宝,是其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民族精神、历史记忆、文化积淀,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伊玛堪知名度,多召开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伊玛堪学术研讨会,让伊玛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