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玉生的头像

陆玉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3
分享

当年我曾见到海滋奇观

最早的时候,我只知道蓬莱有海市奇观,并不知还有海滋现象。后来查资料才知,海滋也是一种光学现象,当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出现较大温差时,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发生折射,从而使岛屿等变形,形成奇异而变幻的画面,这就是海滋现象。在春夏、夏秋之际,暖而湿的空气和海面附近的低温带混合,凝结成小水珠,飘浮于空中形成平流雾。这平流雾就是形成海滋的有利条件。有时连续阴雨也会造成大气温度、密度、气温等的变化,那时也会出现海滋现象。

须讲明一点,虽然那样的季节和天气容易出现海滋,但并不是说海滋现象同阴天下雨一样,动不动就会出现。海滋和海市一样,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会出现一次。偶尔出现了,又因其滞留的时间较短,你不一定能碰巧见到。就说我吧,虽然身为蓬莱人,活了几十年,可海市奇观却一次也无缘见到;海滋现象到今天也只见到过一次。

再来说一下海滋与海市的区别吧。我也是查资料才知,“海市蜃楼”与“海滋”的区别在于一远一近,一虚一实。在海面上空(也可以是沙漠上)出现了异地的城市或乡村等景观,就是“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一幅来自异地的虚像,其特点是子虚乌有。再是,它显现的时间短,有时稍纵即逝。而“海滋现象”则是当地海面上的实体在光线和气流的影响下,发生奇异变形,其特点是实体的变形。相比较而言,海滋存在的时间较长,有的可持续几小时。还有一点我觉得,海市既可以在海上呈现,也可以沙漠中呈现,而海滋必须发生在海上。

有文献可考的最早记载“海滋”现象的是明代的登莱巡抚袁可立。明天启四年(1624)五月二十一日,袁可立在其《观海市诗》并序中记载道:“仲夏念一日,偶登署中楼,推窗北眺……遍观诸岛,咸非故形,卑者抗之,锐者夷之;宫殿楼台,杂出其中。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起初世人皆以为,这是现存的蓬莱阁诗文中记述海市最真实得体的一篇文章,但后来有人根据其文中所描叙的景观断定,实际上袁可立看到的应该是一次“海滋”。

好啦,卖弄了这么多听来的和看来的的知识,下面再把我当年亲眼所见的海滋现象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那是2006年5月7日,那天,中午刚吃完饭,我正在家里看书,忽听街上有人喊:“出海市啦!出海市啦!”我和夫人便从家里跑出来,见有人朝海边跑,我们便向奔跑的人简单询问了下情况,然后,就跟着大家一起朝海边跑去。到了海边一看,那里已有很多人了。大家站在海堤上,抻着脖子朝海里张望,海堤上筑起了好几道人墙,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我们找了个人缝挤进去,一看,原来是海滋。

只见平静的海面波浪不惊,拍岸舒缓。海面上淡笼了一层似有似无的薄雾,在遥远的海天连接处,贴着湛蓝的海面出现一道灰黄色雾线,自西向东横亘在大黑山、小黑山、北长山、大竹山等几个岛屿的脚下,好像几个岛屿是立在这条雾线上一样,岛屿的上半部呈墨黑色,远远地看去,仿佛是一轴挥毫泼墨的山水画。阳光灿烂,白鸥翔飞。随着人们惊喜的喊叫,东北面的一个岛屿开始变形,由原来的山丘状逐渐变成一个椭圆型,然后又变为一个长方形,上面出现了类似长城女墙一般的凹凸。十几分钟后便恢复了原状。不一会儿,人群又喊叫起来,原来西北面两个相邻的岛屿也发生了变形,中间长出一个蘑菇状的小亭子,小亭子时隐时现,两个岛屿也由圆变方,由方变凸,整个岛屿仿佛又长高了一节,像戴了个大帽子,也是持续了十几分钟便恢复了原状,真神奇啊!大海的上空一架直升飞机在盘旋,那是电视台在拍录象。

后来和夫人谈起当时,很懊悔自己怎么就没拍几张照片留存呢?那时,我们的手机还是老式的,不具备拍照功能,因匆忙又忘了带相机。

前面说了,海市和海滋现象,每次出现都很偶然,不像刮风下雨一样可以预报,而每次显现的时间又很短,所以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海滋,也是半生中的唯一一次。到今天为止,我还没亲眼看到过海市奇观,不能说不是身为蓬莱人的一个遗憾了。但愿今生上天能赐我一次赏览海市的机会,我等着吧。

  此文曾发表于2022年4月17日《烟台日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