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玉生的头像

陆玉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31
分享

当年看电影

“明晚咱村演电影,《南征北战》看过吗?”“没有。你看过吗?”“看过了,跟我叔去黄县XX村看的。激烈的战斗片,太好看啦!”“你太幸运,能讲一下给我听吗?”

那时侯(七十年代初),在我们乡下10多岁孩子的心里,能看一场战斗片电影真是比过节还让人高兴。过节有什么呀?只不过能吃一顿掺了玉米面的包子或一顿掺了地瓜面的面条罢了,而看一场八路军和鬼子打仗的电影,在心里所产生的喜悦效果是很多节日都没法比拟的。那时我们这儿的孩子把八路军、解放军、红军统称为“八路军”;把日本鬼子、美国鬼子、国民党都叫做“鬼子”。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爱看《卖花姑娘》那种悲悲切切的电影,也不爱看《鲜花盛开的村庄》那种讲种地打粮的电影,就爱看那种战斗片,战斗越激烈越好,最好能有骑着大马背着洋刀的鬼子官被八路活捉或打死的镜头,那样的镜头画面别提有多好看啦!村里只要一来演电影,从早晨就有人开始“占场儿”了,何为“占场儿”?就是在演电影的地方,划出一块块大小不等的方块,每一个方块里都摆了一个或几个小凳。那是孩子们占了,准备让自家大人或邻村亲戚晚上坐那里看的。来得早的占正位,来得晚的占偏位。我们为了能占个好地场,常常是天还不亮就起床去操场了。现在讲这些给孙辈的孩子们听,他们觉得可笑,说:“你们那会儿也真傻呀。”而我却非常爱回忆当年的那一些些傻事。

一般看完了电影第二天,我们都还没从电影里走出来,早晨一到学校就开始讲昨晚的电影,七嘴八舌评论一番、叫好一番,也替电影里的角色遗憾一番,再模仿电影里八路军和鬼子官的腔调和动作,比划表演一番。课间讲电影,有时课堂上也走神想电影里的人和事。那时我们最爱模仿的电影情节和动作,有以下几个片段,至今记忆犹新:1、电影《小兵张嘎》里的胖翻译官那段话:“老子下馆子都不给钱,吃你几个烂西瓜还要钱?”2、电影《地道战》里伪军司令竖着大拇指说的那句:“高家庄,高,实在是高!”3、《侦察兵》里假的国军作战处长用白手套摸一下炮筒,然后拖着长腔训炮兵:“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呀?”4、《南征北战》里的李军长打电话求救:“张军长,我遭到了共军重重包围…….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李军长这段话是我最得意的,也是学得最惟妙惟肖的,每次我拖着哭音一喊,周围的男女同学准会哈哈大笑。有一天上自习课,我学那个李军长,一时得意忘形,被站在窗外的班主任看到了,他把我叫到办公室直训得我哭鼻子。现在想来,多亏这位严师,是他把我这个调皮的孩子一步步拉上正道的。很想念他。

那时看电影,春秋天最好,夏天也凑合,虽然有蚊子叮咬,却不算很遭罪,比起来冬天可就难受多了,天寒地冻,北风凛冽。电影队都是提前预订好的,即使碰到不好的天气,农村人也是不舍得放弃这么一次难得的机会的。至今记忆犹深的就是冬天看电影的情景,寒意侵人的晚上,天上星光闪烁,弯月如钩,学校的操场上黑压压坐着一片人,大都是各村的年轻人和半大孩子,冷天老人是不肯出动的。夜幕下人们挤坐在一起,眼睛紧盯着影幕。双音喇叭里的喊杀声能传出几里远,乡村的冬夜,肃静易传音。

最不能忘记的还有跑十几里地去外村看电影。我的村子和黄县的地界邻近,一般来了新片,常常是黄县那边上演了,我们这边还不知道。所以都是及时打探消息,知道后便结伴跑到黄县那边去看。记得《英雄儿女》片过来时,是在离我村十几里地远的黄县一个村子上演,夏天,去那村需得趟过一条河。记得那天,我们几个半大孩子跟着大人连晚饭都没吃,每人手里拿着块干粮就匆匆向那个村子跑去。也是那次看电影的路上遇到一件事,让我至今不忘。

那天,我们来到那条很宽的河边时,天已经有些黑了,空中也出现了星星。由于前两天曾下过暴雨,河水仍流得很急,但不是很深,大人凭以往的经验估计,水还不能没过膝盖。于是我们就脱下鞋,卷起裤腿,开始蹚水过河。等我们快到对面河岸时,突然看到一辆拉着化肥的马车陷在河水和路口的衔接处,从现场可知,马车夫一定是赶着两匹马折腾了好久也没登岸成功。马车夫看到我们一帮人,赶忙过来求助。当时,我们领头的张二叔察看了一下车周围的状况后,向马车夫建议,先把车上的化肥卸下一多半,然后再弄车,等马车上岸后再把化肥装上。马车夫连声同意,于是,几个大人便帮忙把车上的化肥一袋一袋卸下来搬到河岸的高地上,我们几个孩子有的帮忙打手电,有的找石块铺路。忙了一阵子,卸下一批化肥,车的重量减轻了。然后,马车夫便挥鞭驱马,其他人踏在水里帮助推车,人和马共同用力,车便顺利上岸了。上岸停稳后,大人们又帮马车夫把岸上的化肥一一装到车上。马车夫很是感激不过,掏出一包香烟逐一分给每个大人。一看天不早了,大家来不及点烟就急火火地朝演电影的村子赶去。

等到了那村,电影已演了一半,王成已经牺牲了。没能看到激烈的战斗场面,我心里觉得好遗憾,那时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会唱歌的王芳不感兴趣,虽然她人很美,歌也唱得好。有人开始埋怨张二叔,说他不该充好人,耽误了大家看电影。张二叔被说得没话,憋了好长时间才说出一句:“看到别人有难,不帮一把,心里过不去。”忽然,他看到灯影里有卖冰棍的,立刻起身跑过去,买了8支冰棍拿回来,4个大人4个孩子每人1支。那会儿,1支冰棍5分钱,8支冰棍4角钱,这可是一个成年劳力半天的工分钱。大家吃了冰棍才转怒为喜。

那会儿乡下也有演剧的,每村都有一个戏台子,石砌泥铺的,专为演剧用。演剧的晚上,汽灯通明,锣鼓喧天。记得我们村曾演过《收租院》《三世仇》《红珊瑚》《红嫂》等。不过我老觉得演剧是假的,不像电影那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今天回过头来看当年的电影,竟是那么粗糙,那么简陋,还有许多经不住推敲的地方。可当年在我印象里却是那么美好,以致成了我记忆长河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怀念它们,怀念那些看电影的日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