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大立的头像

黄大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12
分享

重游都江堰

2018年父亲节,女儿驾车带我和老伴重游都江堰,游出了与第一次完全不同的感觉。

记得第一次一家人游都江堰,是2009年秋天,女儿刚考上大学,我和爱人到成都看她,带她一起游都江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十年过去,女儿已在成都工作。

从成都驾车到都江堰,只花了一个半小时。在景区门口找停车场,却耗时三十多分钟。妻子感叹说:“现在的城里人,真贪玩。记十年前没有这样多人、这样多车啊!”

我说:“这十年,中国发展好快哦,很多人的消费已经从购房、购车升级为旅游,每逢大假,名胜古迹无不人满为患。”

十一点半钟,我们从离堆公园大门进入了景区。园内先贤雕塑,亭阁台榭,错落有致,布局精巧。古木桩头,奇花异卉,小桥流水,鱼池喷泉,生机勃勃。有一株紫薇花瓶,年过百岁,造型匠心独具,是“园中三宝”之一。

我们跑马观花,直奔都江堰而去。我想租一个景点解说器,女儿说:“用不着,扫描门票上的二维码,下载都来玩儿App,上面有景区导游图和每个景点的语音讲解。”知识改变人生,微信改变生活。女儿带上耳机,成了我们的导游。

我们爬上公园尽头离堆上的伏龙观,在观景亭上远眺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道三个部分组成,采取“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办法,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至今仍灌溉30多个县市近千万亩良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可与长城比肩的伟大工程,养育了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

伏龙观原名范贤馆,建于晋代,原本是纪念三国贤士范长生的。北宋初年,人们怀念李冰功绩,扩建殿宇,沿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传说,改称伏龙观。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四十二级台阶拾级而上,走进观内参观,不得不为李冰父子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冰治水的经验,被历代政治家用于治理社会,彪炳千秋。观内两株古老的紫荆树见证了这一人间奇迹。

我们通过小索桥去人字堤。小索桥是架设在飞沙堰上的一座铁索桥。飞沙堰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的功能。当内江的水位超过堰坝时,多余的洪水就会自动回流外江,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它还利用洪水的离心力,巧妙地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我站在人字堤上,顺着水流方向仔细观察宝瓶口,越看越觉得奇妙无比。它是内江引水灌溉的咽喉,是李冰当年率领民众在玉垒山脚下人工开凿的一个的口子,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宝瓶口右边的山丘,是当年开挖时留下的石堆,称“离堆”。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住,形成壅水和漩流,迅速澄清,流入瓶口。宝瓶口十分狭窄,多余的洪水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到分流防洪的作用。

仰望波涛汹涌的内江对岸的玉垒山,危岩壁立,高耸入云,我百思不得其解,二千二百七十多年前,没有炸药,没有挖掘机,李冰率民众,仅靠刀劈斧削,火烧水冰,耗时八年,在坚硬的玉垒山上,竟然挖出了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由此可见,愚公移山,在古代中国,并不是传说。

我遥望岷江上游,水天一色,气势磅礴,汹涌而来。难怪诗圣李白情不自禁地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感叹:“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我们通过廊桥,来到金刚堤,穿过茂密的人工林,大步流星地向鱼嘴走去。路边横躺着筑堤用的“楗尾堰”,它“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充满智慧。女儿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解,“鱼嘴”是岷江在都江堰的分水提,岷江发源于松潘县弓杠岭,水源丰富,流经茂县、汶川上游的高山峡谷,奔驰到这里,面对地势低洼的川西平原,野性大发,一到洪期,就形成严重水患。李冰在此考察后,决定变害为利,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在江心修筑分水堤,它像一条鲸鱼逆江而卧,顶端很像“鱼嘴”。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两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作用是排洪;东边是李冰率众开凿的人工引水灌溉渠,称内江。都江堰建成于公元前256年,历经2274年风霜雪雨,至今完美无缺,真不愧为全世界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我们作别鱼嘴,摇摇晃晃地通过闻名中外、长达500米的安澜索桥,来到玉垒山下。抬头一望,石梯壁陡,山高林密,见不到顶。老伴问:“爬不?”

女儿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爬啊!才两点过。”

不知女儿什么时候长起了脚力?我和老伴都十分意外。上次游到这里,因女儿不愿爬山,我们便原路返回去了。

我们从左边登上位于半山腰掩映在灌木丛中的秦堰楼。它是始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仿古建筑,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2008年汶川大地震毁损严重,推倒重建,2011年重新开放,是灾后重建成就的历史见证之一。古时,这里是“观景台”,毛泽东主席曾于1958年3月21日站在这里仔细观看都江堰,又名“幸福台”。我伫立在秦堰楼上,极目眺望,都江堰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我们从秦堰楼下来,沿着半山腰往右走,从侧面走进了“二王庙”。二王庙原名“望帝祠”,建于东汉,为纪念蜀王杜宇而建。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 (494—498),益州刺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庙”,后称“二王庙”。庙内石刻有李冰及后人的治水三字经:“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现在看到的二王庙,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原图原地修复的,治水真经,千古流传。

从二王庙出来,玉垒山耸立在眼前,玉垒阁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女儿还想往上爬,老伴说:“小腿有点酸痛了,不想爬了。”女儿立即买了步云廊扶梯票,扶摇直上,长128米、高差56米,仅用了5分钟就上去了。它书写了全国第一条歇山式古建筑长廊覆盖扶梯的历史,是我国景区户外第二长的扶手电梯。

玉垒阁位于海拔863米的玉垒山巅,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修建的仿古观光塔,共七层,高46.6米,气势宏伟。我登顶远望,顿时想起了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从玉垒山下来,我们沿着古城墙往下走,出了西关,进了西街。西街位于宝瓶口以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街。街上商贾林立,游人如织,人声鼎沸,歌舞升平。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成都作为国家在西部地区设立的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开通蓉欧班列,正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

下午四点半钟,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旅程,从南桥步出景区,新到的游客仍蜂拥而入。南桥位于宝瓶口下端,是连接南街与复兴街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集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于一身,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它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修复。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实施了保护性拆除重建,更加光彩夺目,楚楚动人!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都江堰,老伴反复说:“都江堰,我还会来!”

写于2018年6月18日

2020年3月12日修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