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栖霞岭下的岳王庙里,有一幅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千百年来,在岳飞身上所体现的忠孝、仁义、恤民的慈悲情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民族的血液。人们对岳飞的崇拜,已成为永不褪色的信仰,在心中是那么纯净、那么热烈,没有一丝庸俗的气息。每当想起岳飞,人们都会有一种心灵的震撼,不管身处怎样的境遇,都会不被世俗的琐事所干扰,享受着因信仰而带来的精神欢娱和幸福。
在四川甘孜也有一片灵魂的净土---坛城,这是与神明更接近的地方。它就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是人类的信仰之殿,是自然与信仰的结合。即使夜幕降临,信仰也会闪闪发光,神圣而不可侵犯。我只希望岳王有朝一日也能进驻这里,接受人们的膜拜。并希望洁白的仙鹤,能借给一双轻莹的翅膀,能让我经常飞到这里,去看一看这心中的圣地。
一个人只有今生是不够的,还要有诗意的世界、自由的灵魂,以及心灵的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都讲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的沟通。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他说:“想起风波亭,心里就难受。岳飞被杀,就家喻户晓并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这血就渗透到我们民族体内,世世代代传下来。”并先后九次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的孝子就是国家的忠臣。岳飞牢记母亲在其背上的刺字“尽忠报国”,并用一生进行了践行。即使是受到奸佞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他依然相信“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自古以来,“尽忠”都是对人们最高的道德要求,强调要遵从自己的本心,而不是为了其他而放弃自己的初心使命,这样才会获得平和与自在。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爱的人,还会指望他去爱别人、去普度众生吗?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而岳飞在这方面,为人们树立了完美的典范,成为人们抵御外敌入侵时的精神支柱。
“仁义”一直是岳飞所崇尚的。据《宋史》记载,他年少时,就“尤好《左氏春秋》。”深明春秋大义。在用兵打仗时,也是心存大爱,将“仁者爱人”、“仁心爱物”发挥到了极致。对士兵,他同甘共苦。有士兵伤病了,他亲自慰问;有士兵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他派人赠银送帛;有士兵牺牲了,他厚加抚恤。对百姓,他“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续资治通鉴·宋纪》)并且以理教之、以法规之、以情动之、以理服之。因此,他及他的“岳家军”,也深受百姓爱戴。对敌兵,“虽伐叛,亦以广上德为先。”(《鄂国金佗续编》)对投降的士兵,每次他都是“释其余党,不妄戮一人。”一次,在平定游寇曹成的叛乱时,岳飞一母同胞的弟弟岳翻,被彼时还是曹成手下杨再兴杀死了。面对这样的深仇大恨,岳飞抓到杨再兴后,并没有杀他,而是从大局考虑,重用了他:“吾不杀汝,汝当以忠义报国。”(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五十一》)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岳飞做到了。对自己,他严格要求。但凡朝廷犒赏,他一文不取,全部分给将士;粮饷接不上,他变卖家产作为补贴;有了功劳,也都是尽量推分给下属和友军。他曾三次上书推辞承宣使任命、四次上书推辞节度使的任命、四次推辞开府建衙,五次推辞少保任命。
“仁”虽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们追求的道德规范,但也是佛家的教义所在。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家,是一体同根。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准则;道家的道法自然,开启了人类对自然探索、敬畏和感悟的历程;而佛家的众生平等,给饱受苦难的中国人以心灵的安慰。这三教的发展历程虽然不同,但经过相互吸收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家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和佛教的五戒十善是相通的。佛教将心怀慈悲,不伤害一切众生,不与众生结恶缘,并能惩恶扬善,称作“仁”,这与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对应;佛教讲“看破、放下”,远离贪嗔痴,是平和;佛教众多高僧大德倡导爱国爱教,是义。按照佛家的标准,岳飞的严于律己和爱国情怀,就是仁义的化身,值得人们去顶礼膜拜。况且,岳飞本人也深熟佛理,相信因果、相信宿命、相信善恶终有报。在他被诬陷入狱时,秦桧想逼其经不起折磨而自杀,但他大义凛然,把佛教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宁愿受刑也不肯自杀,这和他相信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太平御览》卷二十五)的教诲不无关系。其实,岳飞信仰佛教并不奇怪,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乃是儒道释三家互补人生模式的再现,是佛教文化对岳飞灵魂的成功铸造。
岳飞爱民恤民,是出了名的。他给部队官兵规定,不许损坏庄稼、妨碍农作、买卖不公平、损害农民利益。在行军途中,宁愿露宿村头荒野,也不惊动村民,即使村民请他们进屋去住,起床后第一件事,也是把铺草捆好,接着洒扫门庭,帮助房东家洗涤盆碗。这些工作做好后,才能离开。他的岳家军也因此赢得了“行师有律,几不犯于秋毫”的评价,当老百姓听说他们路过时,均“举手加额,感慕至泣。”(《宋史,岳飞传》)精忠昭日月,清风贯古今。他不但心系百姓,而且两袖清风。他不经商、不置田产、不营造豪华的宅邸,生活简朴而清苦,一回到家,便脱下官服换上粗布衣衫。他给儿子规定,除了喜庆节宴外,平时一律不准喝酒,日常的饭食多是麦面和素菜,最多不超过两个荤菜。在蒙冤被抄家时,家产也只有三千贯,虽再三搜查,也是一无所获。
岳王的这种恤民情结,与佛家的慈悲为怀高度契合。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佛教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为自己的理想,把创造人间净土、回归自心净土,作为根本目的。人人的自心清净了,助人为乐、心存慈悲,整个世界就会无限美好。一直以来,佛教秉持这种教义,与社会和谐相处,不弃众生、不离众生。以“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的菩萨精神,慈悲济世,弘法利人。通过提升人性,平定人贪瞋痴的欲望,使灵性提高、人格提升。既解除众生之生苦,又解除众生之辛苦,通过安抚人心,拯救人心,给众生以安慰,而岳飞的一生,就是这样去做的。
在人漫长而短暂的一生中,总有那么几个地方,偶然得知,便一见倾情,坛城便是如此。这里没有喧嚣与纷扰,这里的天是湛蓝的,湖水是翠绿的,树林是原始的,缥缈的云在山谷间缠绕,细石在水底若隐若现,一切的一切,都自带一种远离尘世的仙气,令人心动不已、令人心驰神往。而那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坛城,就坐落其间,成为世间的最后一片净土。
坛城属大乘佛教,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其梵文意思是圆圈,藏语意思是中心和边缘。外在之意是指佛菩萨本尊的净土宫殿;内在之意,是指众生心的清静相;净土宫殿的正中央的本尊,就是众生本来清静的佛性。所以坛城不仅象征着本尊的智慧与威德,同时也是一种显示宇宙人生真理的图绘。
坛城是包容的,儒道释三家在这里交会融合,自成一派盛大气象。岳王虽有儒家文化背景,但他的爱国、仁义和恤民,无不体现着佛家的慈悲情怀,穿越历史风雨,至今依然闪耀着金子般光芒。岳王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这里应该得到显现。同时,坛城作为一个散播幸福,供民众祈福的地方,凭岳王的仁义恤民品质,应该是有求必应、倾心护佑天下苍生,让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尘世的自在与快乐。
天下庙宇何其多,自岳飞被害以来,岳王庙就在全国各地不停地建着。杀害岳飞的秦桧,人们依然是让他跪着,历史已让他万劫不复。而岳飞岳鄂王,却是已然成神成圣。目前,岳王未进驻坛城,是人们心中的遗憾;让岳王进驻坛城,是我心中的憧憬,纯真而又美好,并一天天地在我面前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