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奎元的头像

吕奎元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11
分享

军旅情深

       一首经典歌曲会一代代传唱下去。曾经的铁道兵演绎的一段段感天动地的故事,无论世界如何变幻,都不会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消失。几十年来,我深深地沉浸在军旅生活的一幕幕场景里。

40年前的春天,从山水秀美、人杰地灵的驼梁山下,离开淳朴善良的乡亲们,踏上新的征程,一列西去的火车,载着我的梦想和希望跨过河流,穿过群山,越过漫漫戈壁,奔向天山脚下的军营,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那时,我眉清目秀、稚气未脱、抱着填饱肚子的想法而来。我在那个人迹罕至、寸草不长、荒芜人烟的地方,做梦、追梦、圆梦,用青春赌明天。一身绿军装,一身的雄心壮志,展现了当代军人朝气蓬勃的风采。

物质上的匮乏是当时军队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排长拿工资,一个月60多元,我们羡慕不已。战士拿津贴,第一年每月8元,逐年递增,军龄5年以上的26元,在内地部队的战士,因生活环境比边陲新疆好一些,每月还要低2元。我们身上找不出几角钱的尴尬常有,为该不该买一支雪糕考虑半天。那个年代中国国力不强,军费有限,一个月除了吃饭穿衣能拿到那么几个买日用品的零用钱已经很满足了。现在的军人一月数百元津贴费,各种待遇是七八十年代的上百倍。那时,战士不准穿四个口袋的上衣,不准穿皮鞋、“的确良”衬衣。我们穿的都是配发的军装,也感觉美滋滋的。90%的战士来自农村,对幸福的要求不高,能吃饱饭便是最幸福的。“幸福”二字,多数军人的理解就这么简单。官兵们冬春上顿下顿吃的全是压缩干菜和嚼不动的冻白菜,一年四季见不到一颗鸡蛋,吃一顿猪肉像开洋荤。住的是土坯、芦苇和油毛毡搭建的临时房屋。诺大一个土院子遇上刮风天气,黄尘滚滚,昏天黑地,能见度不到两米。没有娱乐设施,营、团部才有一对篮球架,像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器材,没见过是啥摸样。艰苦的环境未能摧毁我们献身国家的雄心。我们缺乏的是丰富的物质,不缺的是铁道兵战天斗地、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无所畏惧。作为军人,满脑子只有“奉献、牺牲”4个字,即使这样的环境,仍觉得相当不错了。

    岁月无情,我和战友们都已经从稚气十足、天真幻想的小伙子走向脸上布满皱纹的中年,艰苦的部队生活磨练了我们铮铮铁骨的勇于担当的意志,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没有现代化的钻孔台车、没有挖掘机,没有推土机和重载翻斗车和铲车等闻所未闻的设备来取代重体力劳动,但隧道照样贯通,照样建造优质工程。人是最有办法的,一双手也能撼动天地,再高的山,再坚硬的岩石也要被英勇的战士们钢铁般的巨手掏个洞。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机械,人照样能干出机械干的活,一次次塌方被我们战胜了。战士们在一次次的缺氧中倒下了,抬出隧道醒过来进洞继续与顽固的岩石交锋。有的在塌方中倒下再也没起来。但隧道在一天天向前挺进,每前进二三百米便有一个战士的生命化作山脉。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没有哪个官兵在困难面前退缩,贪生怕死。我们的血肉之躯为胜利铺平了道路。山王爷奈何不了我们泰山压顶般不屈的信念,战士手中的铁镐、耙子、风枪,是插向大山心脏的一把把尖刀,拦路虎乖乖地让路。而那不可一世的河流,滚滚滔滔的大江大河束缚不了战士们挖基础、立桥墩、架桥梁的手脚。一座座隧道、一座座桥梁在我们的汗水里诞生,一段段路基在我们的对弈中缎带般向前延伸。

    一批批年轻的军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艰苦环境的历练和挑战自我的脱胎换骨中走向成熟。从军人到筑路人,本色依旧,铁二代像一望无际的田野,小麦高粱般迅速成长起来,延续了老一辈铁道兵官兵打隧道、架桥、走小路修大路、四海为家的本色,续写新的传奇人生。

我作为70年代末参加铁道兵的一员,在天山脚下的香梨之乡库尔勒工作、生活6年,为修建南疆铁路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智慧汗水。这段不寻常的生活对我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部队是一座熔炉,能将最原始的毛坯锻造成有用之材。军营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一批批立志成材的年轻人,在烦恼伴随着快乐、失落伴随着希望的广阔天地里,找准目标,定位、打拼、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从军营里走出一大批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而相当一部分当初看上去“没多大出息”、不显山露水的战士,经过多年的磨练也成长起来了,成为各级重要岗位的领导。作为昨天的军人,亲身经历那段不寻常的生活,而且因为国家大变革的好政策,使17万人受益,特别是农村出生的军人,拥有一份衣食无忧的固定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没有一代代铁道兵指战员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国家的大动脉不可能四通八达,没有英勇的铁道兵8万多人耗时10年4个月的艰苦奋战,沿古丝绸之路向前延伸的全长474公里的新疆南部铁路主干线——南疆铁路不可能建成通车。一条铁路,架起了大西北与内地便捷的桥梁,也拉近了维吾尔族兄弟姐妹与内地各族人民的距离。

1984年元月1日,17万铁道兵官兵集体告别军旗,从军人到筑路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被军队改革的巨浪推向市场,重新回到起点上,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曾经吃军饷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宠儿,到彻底断奶,靠自身本领求生存求发展的追赶时代大潮的跋涉者,经历了分娩的阵痛。我们在新天地里摸爬滚打,像小孩学游泳一样,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奋起的成功中不敢有丝毫的骄傲和掉以轻心。从不识水性,到“浪里白条”;从获鱼虾到获蛟龙;企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小天地走向广阔的大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壮大。

一代代年轻的铁道兵指战员被历史的巨浪席卷的一天天老去,一小部分已经不在人世,有的由于体制原因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岗位,有的老而弥坚,二次创业,发挥余热,为人生增添一抹红霞。还在岗位上的,也将在几年内淡出事业的舞台,以休闲、健身等另类生活为人生注入新的内涵。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历史规律。曾经的“兵哥哥”生涯,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而凝聚了全体官兵顽强拼搏、勇于吃苦奉献、所向披靡的铁道兵精神,是激励铁建人只争朝夕、迎难而上、展示作为、实现铁建梦的精神食粮,铁道兵精神永放光芒,必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吕奎元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我看了您的文集,引起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我是1969年入伍的,您的回忆军营的文章看得我热泪盈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一切都在不言中。

孙巨才   2018-12-09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