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奎元的头像

吕奎元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23
分享

乡愁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一声声喊我乳名,多少亲昵,多少疼爱,多少开心,啊父老乡亲,啊父老乡亲,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我非常喜欢《父老乡亲》这首歌,它唱出了我对故乡深情的爱和绵绵不绝的思念。

我是当时村里参军的第4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生为驼梁山人,我不能给家乡丢脸,几经历练,我没有在“兵不血刃”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遭遇“滑铁卢”,活出了自我。

家乡是我一生的牵挂,我离开家乡41年了,却放不下家乡的一草一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项项利国利民政策让城市、乡村每天都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国富民强让世界瞩目。家乡人的观念和思维在变,生存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指数不断提升。

变化最明显的是,20多年前村里人以驼梁山野菜、药材、木材等天然资源和种地为生,只是解决了温饱。

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使村里昔日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变成遮天蔽日的丛林。被剃了光头、元气大伤的一座座山早已被树木覆盖,这是哥哥担任村支书期间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收获的硕果。他和村民年复一年地在荒坡上挖坑播下树种,成活率95%以上,如今累计约10万棵树经过几十年阳光雨露的滋润,已经长成挺拔、帅气的参天树。哥哥一家种植1万多棵松树,被县政府树为全县植树造林典型,受到表彰。一座座山的另一个绿化途径是,犹如播种机的牛羊马等牲畜,它们将大风刮到荒坡上的树种踩进泥土里,长出树苗。人畜合力,让死气沉沉的荒山变成茂密、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绿洲。更让村里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县、乡、村高度重视生态保护,采取防火、防羊啃食、防砍伐等多种措施,遏制了水土流失,发大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再现身,乡亲们不必再遭受山洪、山体滑坡的威胁。

我已不再是那个幼稚、满脑子幻想的少年,走南闯北几十年,游历全国各地风景名胜无数,回头一比,还是家乡好,这与“谁不说俺家乡好”有直接的关系。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我对家乡的眷恋也日益加深,像孩子依恋父母一般。有人说:一个不爱家乡的人,他一定不会感恩,不会孝敬父母。我赞同这个观点。

我热恋着驼梁山这片土地,敬她,爱她,欣赏她,有时也为她忧虑。

去年5月回乡,村前村后朝阳的山坡上,迎春花、杜鹃花、山丹花、蛋包花、鸡苗花等刚谢幕,文静而高贵的映山红、香艳四方的杏花、恬静文雅的芍药花、娇艳欲滴的布袋花又默默绽放。空气里弥漫着泥草、花香和桦树、松树等植物混合的清新醉人的气息。再加上喜鹊、野鸡、老鹰、啄木鸟、狍子、鹿等飞禽走兽此起彼伏的欢叫声,置身此间,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家乡那清澈透明、溪流淙淙的山泉滋润了我干渴的喉咙,让我感到生长在驼梁山非常自豪,与高山、森林、绿草、花海等大自然相处,是一种享受。

家乡人与时俱进。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全国人民转变生存方式的一个节点。随着国家城镇化日益加速,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最古老的生活惯例被彻底颠覆。年轻人纷纷进城买房,一夜间瓦房变楼房,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享受交通、购物、娱乐、休闲等公共资源。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占多数。作为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家乡情结根深蒂固,守着家乡资源过日子,不管外面的世界多好,都不曾想离开一步,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对于年纪较大的老人来说,因体力和精力跟不上,确实很无奈,无法靠劳动获得报酬,无法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给儿女带孩子,是推不掉的一项重要任务。乡村生活节奏慢,自由自在,他们习惯了。

近些年,驼梁山旅游区的游人逐渐增多,在城里居住多年的年轻人坐不住了,回村拆旧房盖新楼开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吃、住、洗浴等一条龙服务,靠勤劳赚钱,房子多的村民年收入超10万元,村里人口出现回流势头。驼梁山的青山绿水便是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富甲一方,让方圆百里的百姓受益。

我难忘六七十年代农业合作社岁月。那时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村民集体播种、除草、收割,大家分享劳动成果,生活很苦,解决不了温饱,除少数城里有工作,有固定收入的不饿肚子,大多数人为吃穿发愁,一年能吃上几顿大米白面,穿上一件新衣裳,那种激动的心情不亚于过年。今天的人们太幸福了,曾经的年饭是如今寻常百姓的家常便饭,吃饭讲究营养,想吃什么、穿什么马上就能实现,国家强大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富裕了,住楼房、别墅,穿名牌,吃山珍海味,喝名酒,很有品味。多数家庭有小轿车,像奔驰、奥迪、宝马等高级轿车在大街上、小区里随处可见,让时空倒回七八十年代,那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个家庭买一辆自行车,要花费全家人10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为什么说今天的宝马、奔驰与当年的自行车等值?可见时代不同了,中国人富裕了,生活标准和质量当然高了。闲时,人们跟团或自主旅游,乘高铁,坐飞机、轮船,去异国他乡欣赏壮美的风景名胜,用镜头记下难忘的时刻,好不惬意呀!那时的人们,有几间不漏雨的房子,能吃饱肚子,身上的衣服不露肉便很满足了。我家里穷,没钱买新衣服和新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破了补,补了不久又破,反反复复,身上穿的衣服补丁一个挨一个。一人有两身衣服,冬春一套,夏秋一套,有的人家穷到衣服换不了季。脚上的鞋是母亲的纳底纳帮布鞋,穿上下不了脚,因为没鞋替换。想穿一双胶鞋,我盼了5年,从小学3年级到初中毕业,父母才给买了一双。穿上新胶鞋的那天,别提多高兴了,晚上做梦都笑的特别甜。我13岁前,都是穿哥哥和姐姐不能穿的破衣服改制的,有一年挖药材挣了几元钱,娘给我做了一条深蓝色的中式大腰裤,同学们很羡慕,当时的心情就像今天买一辆高级轿车那样激动。那个时代的人都有忍饥挨饿的经历,家家的母亲吃的最差,他们将好一点的让下地干活的男人和孩子吃。晋冀两地的农村粮食青黄不接,为节省粮食,冬季家家户户都吃两顿饭。苦日子太长,我长大后每当想起过去饿肚子的情景,内心翻江倒海,不能平复。正因为有过那段不寻常的经历,参加工作后日子逐渐好过了,也没有“好了伤疤忘了疼”。

故乡连着我的心。我怀念村里那些作古的长辈、同辈、晚辈们。一个个大伯大叔、大娘大婶,还有同龄的、比我年纪小很多的年轻人,因病、因灾、飞来横祸等撒手人寰,为他们的不幸离世感到难过。他们曾对我满是正能量的鞭策和鼓励,是我从单纯、幼稚走向成熟和成长进步的发动机,是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想起他们,我的心情总是沉甸甸的。

我对家乡的思念、赞美发自内心。因为对地处革命老区的驼梁山太熟悉,时常在思考与其有关的问题,关心旅游区的建设和相亲们的生活,我也有一份责任。对所见所闻的一些问题,我不能装聋作哑,熟视无睹,力图通过舆论促成问题的解决,为家乡发展助一臂之力。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个产业链,能够拉动一个地区的经济由冷向热转变。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利用好旅游资源,财源滚滚来。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地方“父母官”,他会将一个不起眼的景区打造成价值连城的四星、五星级著名风景区。游客想到的,我们早已经想到,而且做到了,游客没想到的,我们都做好了,正所谓: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在先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愁没游客来心甘情愿掏腰包?

从驼梁山的情况来看,当地政府这种选择式的、引资式的、走走看看式的思维模式不可取,雷声大雨点小、缩手缩脚、“缺胳膊短腿”的现状,都是短视的,达不到期望的效益。10多年前便吆喝要开发驼梁山,引资两三千万硬化了一段4.5米、一段为2.5米的路面,建起了索道,将通往景区的2.5米宽的5公里路面加宽1米,建了几处人造景观。去年县政府投资近1500万元将与省道链接的一段6米宽、8.9公里长的路面铺上了沥青混凝土。这段路的施工质量令人堪忧,建成通车的部分路段沥青铺的太薄,而且呈波浪式,车子在上面行驶颠簸的厉害,人不舒服。再说这段改建路,地形平坦,没征地拆迁阻力和难度,但有几处路段本应该是笔直的,却平添了几道弯,既不美观,也给车辆行驶埋下安全隐患。修路是为民造福的大事,好事办好了,沿途群众受益匪浅,一条平整如镜的路,给往返于旅游区的车辆和游客带来的舒适感难以忘怀。狐裕口村与省道接壤的地段有三四百米,因征地拆迁未协商妥而搁置,成为制约景区交通的瓶颈。从景区材林村到狐裕口全长20公里,只改造不到9公里,其余地段没下文了。改造前的路是10年前硬化的,浇筑路面的季节时值深秋,夜晚气温零下几度,施工队没采取防冻措施,加上交通部门监管不力,投入使用不久便出现蜂窝麻面,行驶的车辆仿佛在震动板上运动,只得减速慢行,游客和路人叫苦不迭。

当地政府对驼梁山旅游区开发、管理重视缺失的短板必须补齐。景区没建厕所,游客内急找不到地方,苦不堪言,只能到树林里、草丛里解决,一些树丛、草丛臭气熏天,污染了环境,一年比一年糟糕。

去年5月份回乡探望年迈多病的母亲期间,哥哥陪我去驼梁山一游。松林、花草、云海等美不胜收的天然景色依旧,当看到与景色不协调的、乱搭建的一个个棚子还在,有几个人摆摊兜售饮料、纪念品、碗面、炒货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管理上的缺位,咋能允许村民在峰顶做生意?要说问题,不只一两个。驼梁山有几千亩松林,以松树多、景色美而闻名于世。整个景区弥漫着松香的味道,来驼梁山旅游的人都喜欢钻进树林听鸟鸣,呼吸扑鼻的清香气息,更是年轻男女谈情说爱的绝佳之地。松树散发的气息,有益智、健脑、延年益寿等功效,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早已被医学界和植物界认知和推崇。我有意识地到墨绿色的松林里转悠。眼前的一幕让我很揪心,被大风刮倒的松树横七竖八,大概有几百颗。我很不解,为什么有关部门不组织人力将倒地的松树扶起来?用木杆支撑固定住,让它们逐渐恢复元气,茁壮成长是完全可以的,却视而不见。最近我问哥哥倒地的松树咋样了,他说还在地上躺着呢,没死。我想它们活着比死了还难受。许多游客心疼和惋惜这些松树的命运。这片松树林,是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漫长岁月,才长成二三十米高的参天大树,是自然界独一无二的风景,魅力无比。

因为驼梁山开发不到位,难以出现游人如织的繁华景象。不过因为有松林和当年山西军阀阎锡山率部沿山梁修筑的地道、战壕、山洞等完好的抗战工事,以及凉爽的气候,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双休日人数激增,客源主要是回头客。有的全家人带着生活用品到驼梁山避暑,一住便是一两个月,吃住在农家山庄,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吃着纯天然野菜、土菜、莜面窝窝,喝着清凉的山泉和啤酒,嗅着清新空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品位的生活。

驼梁山常年气温较低,冬春异常寒冷,流火的七月,最高气温28度,雨天还要穿外套,晚上要盖被子,小河里的水10度以下,是人们修身养性、避暑观光的绝佳去处。

有投入才有产出,想花小钱或不想花钱,指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是作梦。旅游业发展好了,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财政收入不菲,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可是眼下景区通往外界的路还有多半是裸露着石子的“搓衣板”,而且路窄、弯急,大型旅游客车被挡在外面。材林村到秋林坪约11公里的道路分布着19座小型石拱桥,承载力差,重型货车无法通行。还有,驼梁山脚下几个村庄部分村民筹资陆续拆除旧房盖楼开农家乐,这是革命老区百姓依托驼梁山这座金山挣钱养家的好门道,与国家产业扶贫的政策是一致的。可是景区只准盖2层楼,村民的宅基地面积有限,这样一来,可住人的房间有限,一个村来几百名游客,根本容纳不下,接待能力是制约驼梁山旅游发展的又一“瓶颈”。从景区发展远景看,政府应大力支持村民建房开餐馆、宾馆、商店,楼层最高可建3层。与景区相配套的电力、交通、土特产专卖店、吃住、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等,这一连串问题解决不了,驼梁山景区难有长足发展,制约的不单是百姓,政府进账的钞票也少的可怜。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一条便是千方百计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生活贫困的群众过上好日子。驼梁山革命老区,贫困人口不在少数,一部分人没钱看病、养老。政府部门应该转变思路,要有真心实意改变驼梁山景区面貌的意识和实干精神,空喊口号等于纸上谈兵。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丰衣足食、不缺钱的小康生活,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景区设有管委会,应该积极发挥这个机构承上启下的协调、管理等作用,主动作为,解决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就眼前来说,需要做的事很多,许多事都是看得见的。发展旅游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切忌忽冷忽热、缺乏长远眼光,要将驼梁山风景区的开发与中央脱贫攻坚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放、管、服”上做文章。驼梁山景区的配套设施齐全了,管理细致了,服务周到了,综合接待能力强了,必将成为与黄山、张家界、九寨沟、云台山、武当山媲美的,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旅游景区。

我对驼梁山的现状深感忧虑,一些现实问题时而撞击着我的心扉,靠一己之力解决不了,只能通过舆论来呼吁。我想,经过各方努力,将驼梁山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区,山外面的人来游览风景,村民提供优质的服务,老百姓有钱挣了,有利于改善山区的生活条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一举双赢的好事啊!

                   中铁十五局集团二公司吕奎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