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传达室的门前,两根水泥柱支撑起一块几平方米的水滴,供来往的人们暂时遮风挡雨。一日,我发现在水滴下面靠墙的一角,不知何时,竟悄悄地垒出了一个燕窝,这令我十分意外。再靠近一点,就看见燕窝的边上露出了一个黑黑的小脑袋,心中一阵欣喜。细细一想,似乎好多年都没有见到燕子的身影了,此时,多少还有点老友重逢的感觉呢!
燕子是一种很有灵性的鸟儿。春来秋去,十分准时。古人云:“春分时节,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春分过后,正是一年中桃红柳绿,春燕衔泥的一段时光,可是看不到燕子的身影,总觉得春天缺了点什么。
几天以后,小燕子们开始尝试着离开巢穴了。它们先停留在燕窝附近的水泥板上,来回几次以后,再振翅一飞,落到对面小楼的屋檐上。远远望去,几个小黑点不时的移动位置,格外有趣。时间已进入秋季,再过些日子,这些小精灵练熟了飞行技巧,即将和它们的父母一起飞回江南去了吧?
儿时的乡村,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草屋。每年春分前后,草长莺飞,迁徙到南方的燕子也陆陆续续的飞回来了。它们大声叫着,屋里屋外不停的乱飞。老人们说,燕子是很聪明的鸟儿,即使飞过千山万水,它们仍能找到自己上一年的主家。因而乡亲们习惯性的称它们为“我们家的燕子,”诗人们也说它们“似曾相识”。
上学放学的路上,三三两两的燕子落在电线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有时聚的多了,整个电线上排成黑呼呼的几条黑线,一眼望不到头。有些没处落的,绕着电线打转。小伙伴们见此情景,便会忍不住的叫起来:“看,燕子们开会喽......”
夏季多雷雨。走在野外,成群的燕子在空中翱翔,它们忽高忽低,速度极快,像一抹闪亮的风景。偶尔有一两只从眼前飞过,像箭一样掠过池塘的水面,那种灵动的姿态让人陶醉。乡亲们知道,这是要下雨了,燕子们正抓住机会,飞到低空里捉虫子呢。
当地的燕子分为两种,一种叫草燕子,一种叫泥燕子。泥燕子极少,我几乎没有见过。飞进飞出的都是草燕子。一般每户栖一对燕子。巢一般筑在屋内的第二道房梁上。如果上年的旧巢还在,它们略加修补就行了。如果没有旧巢,则要从头垒起,将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它们把草叶沾上泥水,然后一根一根的衔回来筑巢,一天也不知要往返多少次。
几天以后,在房梁上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燕窝底部的轮廓。日子一天天过去,燕窝也一天比一天垒的高了。也不知过去了多少日子,忽然有一天,耳边传来一阵“叽叽叽”的叫声。开始声音很弱,几天后叫声越来越大了。直到有一天,老燕子带回来一只虫子,燕窝里忽然伸出了几只小嘴,尖尖的,嫩黄嫩黄的,啄着老燕子的嘴巴,等着分配食物。于是每次出门,母亲总要叮嘱我们:别把门关死了,留个缝,好让燕子回来能进得了屋。
没出巢的小燕子的粪便,有一些被老燕子含了出去,还有一半落在了屋里的地上。母亲找来一块硬纸板,在四角穿上绳子,让父亲帮着挂到燕窝的下面。这样能挡住落下来的粪便,地上干净了许多。母亲常常跟我们说,不要嫌弃它们,更不要驱赶它们,燕子飞到咱家,它们也就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了。如果谁家连燕子都不去做窝,他家的运气是不会好的。
一段时间以后,小燕子的羽毛逐渐丰满了。它们先是站在燕窝的边上朴楞着翅膀,两三日后,它们开始试着跳到燕窝下的纸板上,然后再飞回窝里。几次以后,它们又渐渐地飞到屋里的竹竿上,忽是落在门头上,探头探脑,睁着它们乌溜溜的小眼睛,打量着外面的世界,直到最后振翅一飞,消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看着即将长大出窝的小燕子,母亲常常有些感慨。于是经常在我们的面前背诵她的那几句顺口溜:“小燕子,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有一年春天,别人家的燕子都三三两两的飞回来了,而我们家的燕窝里还空落落的,母亲不由自主的焦虑起来:“我们家的燕子怎么还没回来呢?该不会不回来了吧?”直到几日以后,看到那两只燕子姗姗来迟,筑巢安家,母亲那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后来农村住房条件越来越好,渐渐地草房变成了瓦房,瓦房又变成了平房,燕子能筑巢的地方越来越少了。有一年两只燕子在我家平房屋檐下筑了一个巢,因为墙面太过光滑,巢筑了一半便塌了。母亲心疼了半天,不住的唠叨:“可怜哦,两只燕子累坏了,这得来回多少趟,才能垒出这么个窝哦”......接着它们又尝试了一次,垒到一半又失败了。以后就很少看到它们了。这几年农村搞小城镇建设,乡下的房子大部分都拆迁了。燕子完全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它们彻底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如今,农村的变化越来越大,我们也离故乡越来越远,渐渐地,渐渐地,回不去了。偶在夜阑人静时,思绪被淡淡的乡愁萦绕着。常常觉的自己曾经就是那巢中嗷嗷待哺的雏燕,被父母一天一天的喂养长大。现在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却发现父母已在慢慢地老去,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前两天读《红楼梦》,里面有一段描写黛玉外出,吩咐紫娟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不免感叹,原来王侯之家,也有燕子登堂入室。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啊!只是,今年的燕子飞走后,明年还会再来吗?
2023-8
(本文首发于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