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荣辉的头像

吕荣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7
分享

幽幽粽香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的前一两天,外婆便会挎着自己的小竹篮,步行十几里路来到我家。竹篮里挎着什么,现在想不起来了,大致是一些吃的。她照例笑眯眯的从身上掏出一把五彩丝线,小心的系在我们手腕、脚腕上,十分靓眼,顿时就多了一份过节的气氛,顽皮的我们,看着手脚上鲜艳亮丽的彩线,心里美滋滋的。看着我们快乐的身影,外婆笑的更灿烂了。

那是一个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一日三餐连饭也吃不饱。我在十岁以前根本就不知道粽子长的是什么模样。因而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寄托。端午系彩线,据说能消灾祈福,保佑孩子们不受病魔侵扰。老人们说,彩线要等到七月初七这天剪下来,扔到墙头或者葡萄架上,据说那天是一年一度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喜鹊们要把彩线衔到天上,在天河上撘一座桥,以方便他们过河相聚。

外婆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她性格温和,面容慈祥。记忆里她头发花白,一直穿一件蓝布上衣。母亲常说,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乞丐随处可见。尽管家里一日三餐还是以稀饭为主,但每当有讨饭的上门,外婆总是毫不吝啬的舀给他一小碗粮食。若赶上饭点,则顺手拿起桌上的一块饼递过去,从不在乎大小,惹得我那过了半辈子苦日子的外公,常常心疼不已。

在农村,端午节恰逢一年中最忙的一段时光。我的家乡地处江淮之间,从入夏后,收麦子、插秧,大致得忙上一个多月。俗话说,抢收午季慢收秋,夏季气温高,多雨,成熟的麦子遭了雨后,很容易出芽霉变发芽。在乡下长大的我们,从小便要帮着大人一起到地里干活。夜里,趁着月色割麦子,天亮后,用板车把割好的麦子一趟趟的运到场上,等着晒干了脱粒。端午节这天,母亲一大早会煮上几个鸡蛋拿到地里,督促我们每人吃上一个,这就算是过个端午节了。那个年月里,鸡蛋也算是奢侈品了,该我们的那份鸡蛋,总也舍不得吃,把它埋在麦粒堆里,隔一段时间拿出来把玩一会,放在鼻子额头上滚上几圈,直到最后实在不能再留了,才恋恋不舍的吃下去。

有些人家用艾草煮鸡蛋,煮出来的鸡蛋壳上有一层青青的颜色,甚是可爱。村里的老人们常常把艾草扎成小捆,挂在房檐下,据说能驱虫避邪。有皮肤病的人,在端午节这天用艾草煮水洗澡,据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十年代后,粽子被摆上了千千万万平常人家的餐桌,成了端午节不可忽缺的主角。尽管我们家因为农事大忙,很少有时间包粽子,但我那住在镇上的小姑姑,每年午收时到我家帮忙,总不忘给我们带上一包粽子,在田间地头,又累又饿时掰开一个粽子,嗅着弥漫着的芦苇叶的清香,啃着又香又甜的糯米饭,便算是过了一个忙碌的端午节了。

现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端午节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即使是农村人,因为种地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也有充足的时间过个端午了。离节日还有一些日子,村子里的大妈、小媳妇们,便谋划着包粽子了,她们采来苇叶,清洗后放在开水里烫一下,以增加韧性。把糯米放在水中泡上半天,伴上葡萄干、蜜枣等,包出来的粽子既爽甜可口,又清香怡人。各个早点摊前,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买回家放清水里泡一泡,便可食用,这大大的方便了那些时候紧,不能自己包粽子的上班族,使他们能在繁忙的工作中,不用动手,也能享受到这浓浓的端午粽香。

民间流传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相传楚国被秦攻灭后,屈原心如刀绞,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闻讯后马上划船捞救,却再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百姓们怕鱼虾吃掉他的尸体,纷纷向水中投入米团,后来渐渐演变为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所以近来朋友圈里流传说端午不能说快乐,而应该说安康,以此表达对屈原的哀思。其实,端午节各地风俗众多,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更是古来有之。古人崇拜天地,崇拜龙图腾,赛龙舟是古人对龙的一种崇拜。根据阴阳术数,端午为至阳,阴邪所惧,所以选择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粽子是当时众多祭祀品里的一种,所以流传至今。因而端午应该说快乐还是安康,并无准确的文献记载。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的世界非遗的节日。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的外婆早已作古,小姑姑也到外地照顾自己的小孙子去了,端午节里,闻着幽幽的粽香,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浅意识里,还是会想起自己儿时戴着五彩丝线,尽情欢笑的场景。

                2023--6-21日夜

 (本文发表于《西部散文选刊》2023年第8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