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荣辉的头像

吕荣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08
分享

浮山小记

早就对浮山心驰神往了,而这一次,因为工作的原因,新单位就位于浮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上,使我终于能如愿以尝的去爬一回浮山了。

我们沿淮河岸堤一路向西。路两旁全是高大挺拔的白杨,习习的晚风中,夏蝉卖力的鸣着,氤氲的水气夹杂着青草味儿,弥漫在空气里,给人平添了几份愉悦的心情。时间不长,前方的路忽然被一座小山挡住了,同事告诉我,这就是浮山了。远远望去,浮山虽没有想像中的巍峨挺拔,但在淮河的衬托下,却也格外险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浮山又名浮山堰,之所以闻名,正在于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年前,它作为两军对垒的军事设施,后来主体被淮水冲垮,残堰屹立于淮河下游,历经两千年风风雨雨,见证着淮水的涨涨落落。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咏诗、刻石。时至今日,可谓传奇故事无数,文化遗迹随处可见。

我们先从沿河的一侧往前走。浮山上几乎没有泥土,除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外,便是紫红色的沙土。因而山上没有树木,就连生命力旺盛的野草也长的并不茂盛。小路仅能容一人通过,旁边便是陡峭的崖壁,崖下便是湍急的河水。淮河流过此处,拐了一个弯后,原本宽阔的河面忽然变窄了,所以水流湍急。浪涛不断冲刷着山脚,天长日久,便形成了现在的悬崖。因而这里自古又有淮河下游小三峡之称。同事指着脚下的水面告诉我:没涨水之前,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山洞,当地人称为仙人洞。历代都有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并留下大量的诗词。宋代文豪苏东坡有一首《濠州七绝.浮山洞》最为有名:“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同时注解道:“洞在淮上,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这可能便是浮山名字的来由吧。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浮山会随着淮水的涨落而起伏的传说,似乎真是浮在水面上一般。一直以来,浮山洞里还出产一种珍贵的鱼---淮王鱼。这种鱼长相奇特,光滑无麟,据说只生长在这浮山洞里,即使是和山洞一脉相连的淮河里也难觅它们的身影。所以显得异常珍贵。又因为它们肉嫩味美,在当地颇有微名。据说有些外国领导人到华访问,都点名要品尝淮王鱼,这也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从山脚往上看,山顶虽不算高,却十分陡峭。近乎垂直的坡度让人望而生畏,也为山势增加了几份险峻威峨的气势。我忽然心有所动,想要爬上山顶看看风景了。同事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小心。开始我不以为然,踩着一块一块突出来的鹅卵石往上爬。到了半山腰,抬头看看上方陡峭的山路,望望似乎就在脚下的湍急的河水,心里忽然产生了几份畏惧之感。如果稍不留神,脚下一滑,必将落入滚滚浪涛之中,那样后果不堪设想。但我又不能让人看出我的胆小,所以只能自己给自己打气。于是又想起王安石在他的游记里说的:壮观奇丽的景致往往都在险远的地方,为了看到好的景致,冒点险也是值得的。

登上山顶,视野忽然开阔了。淮河就像一条白色的稠带,蜿蜒的从我们脚下飘过。而大大小小的商船,就像画在稠带上似的,明明就在眼前,又似乎很遥远。我忽然领悟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了。此时的一切似乎真的都变的渺小了。夕阳已然西下,天空中飘荡着缕缕薄雾。转过身,浮山居民区尽收眼底。我第一次看清了脚下这方土地的全貌,它们是那样的平坦而开阔,放眼望去,连绵不断的白杨树林密密的覆盖着大地,一幢幢红色小楼在树荫里若隐若现,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角,与浓郁的绿荫互相点缀着,似乎是在一张平整的底板上作的一幅水墨山水。瞭望河的对岸,依然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依然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那是谁特意为大地铺上的一层绿色的地毯吧?翠绿色的是满地的庄稼和青草,墨绿色的是成排的白杨。这儿土质疏松肥沃,特别适合白杨树的生长。它们在大地上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与绿色的原野相互映衬,这使得它们身旁的淮河看起来更加洁白了,而洁白的河水又将大地衬托的越发的绿了。真的,也许只有淮河的水才能滋养得出这么葱郁的绿吧?也只有如此辽阔的视野,才能让人的心中不得不生出几份豪迈的情怀。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天空也开始飘起了小雨,我们不得不离开了。回望烟雨中的山水,心中不免有些感慨和留恋,但也只能期盼着下次再重游了。(1668)

         2013-7-10 于柳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