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正是一年中赏秋的最好时节。古人以六为阴,以九为阳,九月初九,两九相叠,故谓之“重阳”。民俗在这一天“晒秋”,饮菊花茶,或者登高远望。我觉的之所以称为“阳”,是因为此时虽已是深秋,气温倒不算太低,再往后进入了初冬,像这样温暖清爽的天气便不多了,所以农民们往往选择在这个时节晒晒过冬的粮食,老年人剩着天气晴好,出外走动走动,以期达到养身长寿的目的。我也剩着这好天气,一个人登了回抹山。
抹山位于明光城东五公里处。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之地。它三面环绕着池河,一侧面向着农田和村庄。进了山口,远远的便看到抹山寺房顶掩映在山间。该寺始建于明代,香火极旺,后毁于战火和文革时期。如今的抹山寺为近年重建,院落分三进,依山而建,甚是雄伟。寺院里香客不断,梵音袅袅,颂经之声不绝于耳。看着大殿两侧的那副对联:晨钟暮鼓惊醒梦中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让人心中杂念全无,顿生超凡脱俗,无欲无求之感。如今寺里尚存明古井一口,位于寺门外,为青石圈砌,几百年来,从未干涸。院内有古树两棵,一株为栎树,位于大雄宝殿一角,植于明万历年间,距今五百余年,树干粗圹苍劲,枝繁叶茂,为明光市重点保护古树木。站在树阴下,遥想几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你似乎还能看得到那些善男信女的虔诚的身影,嗅得到随风飘散的香火味儿。另一株为朴树,距今四百多年,因为在战争中遭受炮火的轰炸,伤痕累累,树身里尚残留许多炮弹的残片,可惜终于枯死了。如今尚存树干,树身需两三个人方能合围的过来。
登上山顶,响晴的日光照在身上,丝毫也不觉得热。山风一阵阵的吹过来,协带着几分凉意,人顿时感觉清爽了许多。极目远眺,田野里庄稼收割完了,稻杆茬,玉米杆立在地里,使苍茫的原野退去了绿装,满眼都是浅浅的黄。往日绿油油的树木早已变成墨绿,它们东边一棵,西边一片,稀稀疏疏,高高低低的散落在旷野中,点缀的大地另有一翻景像。再往远处,树木,村庄,渐渐的在薄雾里和天色融为一体,分辩不清了。而村庄里的楼房,在树荫里若隐若现,被阳光照的格外的白,像一块块无瑕的玉石,散落在远处的大地上。
树林里格外的静,天地之间忽然变成了一个人的世界。树儿落下许多叶子,倾刻间消瘦了许多。整个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脚踩上去,一阵“哗哗”的响。阳光穿过树梢的枝枝丫丫,稀稀疏疏的落在林间的地上,照的落叶儿散发着一阵阵的清香味儿。偶尔惊起的山鸟,一边在树林里忽上忽下的飞,一边唱着悦耳的歌,似乎它是觉得寂寞,为我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而欢欣雀跃呢!风不算大,但略过树林,仍发出“呜呜”的啸声,这是山林的气息,也是大自然的气息,这是你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里怎么也感受不到的。 山路曲折蜿蜒,道旁巨石狰狞如怪兽。转弯处,一丛翠竹挡住去路。本来以为前方已无路可走,不想穿过竹林,前方豁然开朗,已然到了山的另一侧。宽阔的池河就在眼前。下了山坡,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约有几百亩的荷塘,心里瞬间有些震撼。这是人们在池河边人工围筑的荷塘,如此大的面积,如果是盛夏,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叶里,高高低低的开放着数不清的荷花,有粉红的,有洁白的,有含苞的,有怒放的,那该是多么热闹的一种场面啊?那恰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但此时只剩的一片枯枝败叶,未免有些遗憾。山上秋风阵阵,而河面却波澜不惊,一排排细浪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网箱层层叠叠,渔帆林林立立。山上秋意正浓,而此处却是垂柳绿意葱笼,绿荫下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垂钓者,悠闲的享受他们最美好的午后时光。难怪有些人喜欢把深秋称之为“小春”呢。
重阳节虽是一个敬老爱老的节日,但如果你是一个热爱山水田园的人,你是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也不妨也出来散散步,爬爬山,感受一下这份淡淡的乡愁。何况,此时的风景,绝不逊于阳春三月呢! (1550)
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