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吕孝春的头像

吕孝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2
分享

巾帼新农人

巾帼新农人

(一)

三月的北京,虽然有些许春天的气息,但依然很冷,风很大。吹在耳边呼呼响,吹乱了头发,也吹红了脸,羽绒服似乎放弃了对寒风的抵抗。两个多小时,聂红丽就这样徘徊在北京三环大街,就想让这冷风把自己吹得更清醒些,能为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接过父亲电话,她感受到父亲有些恳求的无奈,同时,从话语中也察觉到父亲决定的决绝与不容商量回旋。但她了解父亲,也理解父亲对农业深厚的情怀。她知道,父亲年轻时做过很多行当,但最终他选择了种植柑橘,还成立了农业企业。但此时的聂红丽还是有些想不通,别人家父母,总希望孩子远离农业,离开农村到城里工作。而父亲却要把在北京工作了三年的自己弄回家“种地”。2005年走出大学校门的聂红丽,带着青春梦想,果决去了北京。作为北京当时最火职业的软件工程师,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工作顺风顺水,在同事眼中,前途一片光明。面对父亲请求,她确实难以决断,有些犯难。

一番痛苦挣扎,2008年5月18日,聂红丽谢绝了领导和同事地挽留,离开北京回到宜昌的家。

(二)

回到家乡的聂红丽,起初内心对从事农业还是排斥的。大学所专业不对口,甚至是毫无关系,加上隔行如隔山,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未来的路怎么走,她有些茫然无措。不过这样的情绪很快被自己克服了,“既来之则安之”。先是从做父亲“助理”开始,每天跟着父亲忙活在田间地头,这让她感觉到了父亲的不易。她发现,把一年辛劳付出全部寄托于柑橘之上的父老乡亲,眼见迎来丰收季,却面对的是柑橘堆积如山卖不出去、柑橘口感一年比一年差、价格也一年比一年低、烂的比卖的还快的现实。柑农们本来应该享受丰收的喜悦,却变得荡然无存,聂红丽感到心痛。此时,一个大胆设想浮现在她脑海。要改现状,必须进行柑橘研究,科学种植和管理,只有这样,柑橘品质、产值才会高。她的想法立即得到父亲赞同。于是,她跑区农业局争取主管农业部门领导支持,召集股东商议,一番筹备, 2011年6月,宜昌市晓曦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公司发展明确定位,就是致力于柑橘产前柑橘良种繁育、产后柑橘保鲜科研和提供柑橘产业链配套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公司成立,让她兴奋、不安了很久,兴奋是自己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不安的是她明白还有太多工作等待她去努力。一个新农人的创业就此拉开了序幕。

(三)

公司成立,用了一年多时间,到2012年底,完成了柑橘良种繁育基地的选址和征地工作。为组建科研团队,聂红丽积极向区委、政府申请报告,提出想与华中农业大学专家,进行产学研合作,希望能通过区委、政府和区农业局牵线搭桥。为了快速达到合作,在时任区农业局副局长、宜昌宽皮柑橘综合试验站站长刘进局长亲自带领下,多次赴华中农业大学进行协商对接。那时,聂红丽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武汉或者华农,身边人开玩笑说,可以在武汉安个家了。2013年5月26日,公司终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院士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并且与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伊华林教授签订了“柑橘新品种良种繁育合作协议”;与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程运江教授签订了“两项果蜡配方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转让协议”。从此,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正式进入“产学研”合作。公司科研工作也正式启动,聂红丽才感慨说,到此时自己正式进入柑橘行业,从内心才真正接受新型农民的称呼。

(四)

理想要变成现实并非易事,付出的艰辛只有聂红丽自己心里清楚。柑橘良种繁育是公司第一项科研任务。聂红丽刚接触这一工作时,心中无底,因为她不了解品种,在她看来柑橘品种只有一个。她还听很多专家说,柑橘良种繁育一半靠运气、一半靠努力,运气无门,努力不知方向。这一说法,她从一篇新闻报道中得到印证:以色列研究风靡全球的柑橘新品种沃柑,从开始的想法,艰辛育种,反复推敲、试验,尝试种植和商业化,大规模种植和市场化,到从国内市场走向全球市场。从1989年至今,三十多年的耕耘。聂红丽深知三十多年对于她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了。如果运气好能育出一个新品种,如果不好,可能会一事无成。此时的聂红丽有些犹豫、恐慌,甚至想逃避……

不过,她更相信科技力量,她有强大科技团队,这样一想心中又充满了无穷力量。

说起学习柑橘良种繁育技术,和邓秀新院士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一直深深烙印在她脑海里,成为激励她前行的动力。

2013年5月25日晚上,负责和华农良种繁育合作的聂红丽,同宜昌市晓曦红柑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舒德华来到邓院士下榻的金狮宾馆,想请教如何新建良种繁育基地及运营的问题。由于邓院士是全国柑橘首席专家,进房间时,她特别紧张,好在舒德华引荐,紧张情绪才得以缓解。邓院士打量了她们一番,示意沙发就坐,便开始从规划到布局开讲了。邓院士看她似懂非懂表情,便问聂红丽带笔和纸了吗?还真忘带了。邓院士起身在房间里找来了信签纸和铅笔,当作了上课的小黑板。一个多小时,邓院士一边讲解,一边在信签纸上计算画图……这让聂红丽没有想到,一个堂堂院士、全国柑橘首席专家,如此平易近人,对她这个“门外汉”如此耐心教导,给了聂红丽极大信心和勇气。为了鼓励自己,那两张酒店的信签纸一直放在办公桌最醒目的位置。有专家指导,有自己刻苦学习精神,瞬间犹豫过后,她坚信自己运气不会太差。

事实也确实如此,一天早上,儿子兴奋地叫喊声把聂红丽惊醒,“妈妈,快来看,大分4号结果了”,原来应儿子要求在楼下栽的一株大分4号结果了。作为新品种大分4号培育成功,给她增添无限信心。

如今,聂红丽带领团队先后成功引进、繁育大分四号等82个柑橘品种,储备柑橘新品种、新材料1000余份,年出圃优质苗木100万株以上,提供良种接穗100万枝以上。于2021年正式首推“大苗上山计划”。过去的传统小苗不带土定植,柑农管理费时费力,投产收益慢。基于这些问题,团队进行育苗技术和模式创新,培育脱毒容器大苗。大苗让果园提早投产3年以上、柑农投入节约成本50%以上,优果率从60%提高到了90%以上。

聂红丽繁育的新品种在全市柑橘品种改良项目得以推动,成功摸索出三种模式“毁园重建、大苗上山、绿色栽培”。通过高接换种、老橘园改造、毁园重建等方式,实施了果园高标准橘园建设,实现当年扩冠,二年挂果,三年收益,四年丰产的效果。

“现在柑橘品种多了,品质也好了,果型也好看了。收益和之前相比增长了一倍多。”当聂红丽在田间做技术指导时,听到柑农的话语,心中充满了无限温暖与自豪。

(五)

产后柑橘保鲜科研是公司第二项重要科研任务,目的在于提高柑橘品质和增加产值。科研成果转化并非易事,遇到的难度远远超出了聂红丽的想象。可以说,在此过程中,没有信念坚守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实现产后柑橘保鲜就是要生产出优质合格的保鲜剂。与华农签订合同时双方约定:每个专利100万元,两个专利200万元,以独占许可的方式进行合作,进行成果转化。为更好完成这项工作,必须明确人员分工和职责。最后确定。由程运江教授为技术顾问,两个专利第一完成人张立博士为技术主管,聂红丽作为公司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的重担自然是落在她身上,并由她和张立负责进行采购和订购生产设备。

根据设计方案,主要设备是一个特制釜内有搅拌功能超高温的反应釜。这一套新产品,无人生产过,设备定制无任何借鉴可参考。聂红丽和张立博士只得从设备图纸设计、设备材质选择、生产厂家走访调研做起。3个月,她们每天都在没日没夜地查资料。为了增强力量,又从华农引进一位硕士研究生,一起从事这项工作。2014年5月,历时一年,设备经过预定、生产和安装,终于可以正常生产了。正当她们高兴时,一个消息又让高兴心情一下跌入谷底。果蜡属于食品添加剂,必需要先办理好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生产。而且这个证几乎办不到,因为需要国家几个部委联合发证。当时,国内仅有一家果蜡生产企业办理了该证的,而且因为种种原因,也没有生产。可箭已上弦,没有退路,聂红丽心想,既然有企业能办到,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她先是去拜访这家企业,了解了办证程序和相关情况。同时请求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帮助,在市领导带领下先后拜访请教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和省质量检测的专家,还拜访了制定国家标准委员会的焦必宁等专家及华中农大的专家们。2014年7月,经历了省级专家100多项指标现场核查和现场产品抽检,到此还没有结束,因为产品抽检样品要送第三方权威机构再次检测,出具产品报告。结果的等待对聂红丽来说真是一种痛苦煎熬,觉得特别漫长。终于一天,聂红丽接到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同志打来的电话,告诉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带上公司证照和身份证去武汉领证。此时聂红丽全身颤抖,手中的电话差点掉在了地上,说话也没有平日利索,接完电话的她早已热泪满面,泪水肆意流淌。

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本以为就万事俱备了,谁知,在接下来的生产过程中,产品指标参数并没有达到预期。2014年,从7月到9月,正是柑橘上市,而生产的果蜡保鲜剂产品参数始终不太稳定,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聂红丽和团队心急如焚。负责此项目的三人分三班值守,带着生产人员争分夺秒,把调试计划安排的满满当当,全天24小时不停调试,然而并没有什么突破。有一天早上,突然发现张立博士面无表情,右脸异常僵硬,原来是长时间高度紧张,外加调试期间没有好好休息,脸部神经短时间内失去了知觉,好在送医及时,避免了面瘫的风险。人病了,生产也“病”了。那一刻,聂红丽真有些想放弃了,可理智告诉她,已经没有了退路。于是,简单情绪调整,她和团队再次打起精神,从配方到工艺,再到设备,逐一排查原因,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和推演,排除了配方和工艺的可能,但还是没有找原因。万般无奈之下,她带领技术人员只好再去华农,找华农工学院机械设备岗位科学家李善军教授求助。专家团队来到现场,进行踏勘和反复调试。最后终于找出了原因,问题出在看不见、摸不着的高温反应釜内的搅拌器上。经过生产厂家不断改造、安装和设备调试,可以正常进行生产了,可是错过了柑橘上市最佳时期,生产的果蜡保鲜剂没法在柑橘上试用,这样又耽误了一年。

2015年5月,终于苦尽甘来,正式顺利进入生产。现在和聂红丽说起这事,她感慨,“好事多磨,我深以为然”,她和团队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2018年,该项目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六)

从软件工程师到新农人角色转换,从北京大街到家乡泉的橘园小径,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自2016年以来,聂红丽连续6年担任省、市、区三级科技特派员,始终把脚印留在橘园,欢笑留给乡亲,就如橘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土地,服务三农,积极开展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工作。组织当地柑农开展柑橘“品改”、精准扶贫、助残扶贫,线上、线下培训共500余场,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培训活动等形式,集中展示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普及现代农业知识。提供劳动就业岗位近50个,辐射柑农2000多户。她利用星创天地平台帮助柑农销售柑橘,使柑橘单价提升,部分品种由传统价格1元/斤增至5元/斤,平均亩产增收4000元,柑农只负责种植、采收,平台售卖运营,让过去单一销售渠道变得多元畅通。

回望来时路,有曲折坎坷,有辛酸泪水,但最终换来一路收获。她获得各类荣誉从国家级到区级,总共23项。2022年全国妇联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推介全国“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案例的通知》,分享全国范围内99个“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案例。聂红丽获评“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成为她最高荣誉。2020年,国家科技部农业司主持召开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座谈会,聂红丽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带动农民脱贫增收》为题,代表全国科技特派员在大会作典型发言,成为她“高光时刻”。

她说特别喜欢现在的状态,一路斩荆劈棘,无所畏惧,收获阳光、雨露,还有鲜花芬芳。作为巾帼新农人,她深深爱着家乡这片土地,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行业,只能勇往直前,没有退路。唯有用新思维和不懈努力,引领行业迈向新台阶,才不愧于自己“巾帼新农人”的称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