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绿竹猗猗的头像

绿竹猗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8/17
分享

倾听与观察

中国人造字很见智慧,往往立足现实,贴近自然。比如“聪明”一词,从字的结构与组合来看,含义自与耳目有关。诚然,只有耳不受阻,目不被遮,方能看得清事物。不过,即便耳目全然敞开,也只能客观地摄取外界或静或动的事物,如同照相机、摄影机,至于发觉事物深处的本质,它们就无能为力了。所以,仅凭耳目之力,尚不能达到“辨得清是非”的高度。

如果说耳目只是摄取外界信息之通道的话,那么这些信息最终将运往何处呢?不言而喻,即是大脑。大脑固能作存贮信息之用,成为海量信息的载体,然而仅于此是不够的。倘若大脑对源源输入的信息不作任何处理,任凭它们随意堆放,那么信息就会乱在其中,甚而“烂”在其中。大脑只有兼具信息存贮与信息处理的功能,才有望通过事物的表象识得其内在的本质,耳之聪、目之明才有可能兑现。

事实上,耳目之能尚属生理层面,大脑之能才超出生理层面进入到了心理层面,所以我们常把心灵与头脑并提、将精神世界与心灵家园通说。从心理层面而言,大脑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两方面:一是良好的心理环境,二是思维的有效运用。若把心理环境比成“湖”,那么澹静无波之时,岸边的景物自能清晰映于其中,而一旦风起云涌,湖面便嘈杂、躁动不堪,此时它就不能涵蓄周围的风景了。大脑亦如此。心灵宁静,从耳目传来的信息便能畅达于它的中心;而心境芜杂时,外来的一切都有可能在未抵大脑之前就被阻塞或吞噬了。信息抵达了大脑,如果思维做出主人的姿态,殷情相迎,然后迅速有效运转起来,那么这些信息就可能被转化成知识、思想、理念等等有价值的成果。否则,信息也只能是信息,不经大脑的处理,终将淡化并消逝。

由此可见,耳目与心脑必不能分家。光用耳听,光用眼看,而没有心脑的介入,也只能是“听”与“看”而已,却不能说是“听见”和“看见”,一“见”字颇有深味。与人交流时,若不用心,便不能听得话中之音,领会不到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交流多半是无益的。同样地,用眼观物时,若没有心的参与,也等于视而不见。所以,有心在尔的听,方称之为“倾听”;有心在尔的看,方称之为“观察”。倾听与观察其实都是与心脑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

遗憾的是,并非人人都擅长于这种耳、目、心脑并用的思维活动,尤其现代人,很多缺乏这种能力。或许是因为现代科技提供给人类太多方便的缘故,很多人只习惯于动用耳目,而不惜将心脑白白闲置。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个人在一处交谈,谈得不亦乐乎,可仔细一听,发现各言其事,彼此都无心于对方所谈。或者,一方刚开启一个话题,另一方就迫不及待拦截下来,然后硬是塞进自己的话题。而在人多的场合,情形就更糟了,比如宴席上,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似乎在唱一台乱烘烘的多角戏。如此交流,实在让人啼笑皆非。这些都是不善倾听的表现。而疏于观察的情形也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现在普遍流行的中国式旅游。说是走遍了大江南北,踏尽了万水千山,然而都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到头来只在手机、相机里留下了纷繁的影像,脑子里却空空如也。这种无心参与的看景,怎有资格说是“领略”、“欣赏”呢?时人既对自然风光有眼无心,那是否对社会图景就留意三分呢?也不尽然。很多人只会看表面热闹,根本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甚至对眼见的表象当作真理一般四处传播,弄得以讹传讹、混淆视听。

不会倾听与观察着实可悲,即便腰缠万贯、声名显赫,又有什么用呢?在精神层面上,这样的人就如同耳目失聪的残疾人。所以,作为一个耳目生理功能健全的人,尤其要注重耳目心理功能的完善。要知道,善于倾听与观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倾听与观察,我们不仅能永无止境地获得知识与信息,还能在这种获取中不断悟得真理、产生智慧,使生命更富于深度与广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