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汉寿县城以西的西竺山,有一座东晋时期就卓然耸立的香积寺,南宋淳熙年间改名为净照寺。初夏时节,这里已是树木参天,百草丰茂,风景如画,回龙井、来鹤亭点缀其间,最引人入胜的恐怕还属那一处“张旭洗墨池”。
诗意人生往往就蕴藏在身边的景色之中,只是需要以唯美的眼光去发现与照亮。“张旭洗墨池”边有一处用狂草书写而成碑文:“颠迹无由觅,今来西丝宫。栖禅净照寺,辟地太康中。水漾苍园侧,荒烟梵宇空。临池有衣草,倩谁为清风。”因为这些狂草的诗文,一度被人误传为这里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学书的地方,经后人考证,这系一个美丽的误会,“张旭洗墨池”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比张旭更早年时期的伍朝。
伍朝是古武陵汉寿人,东晋末年著名学者,从小就在“香积寺”刻苦地习字写文,洗笔的墨水染黑了池水,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洗墨池”,这一汪小水池,经过历史的沉淀,如今已经变得清澈,脑海里依然可以想象出伍朝先生在墨池边书写天下雄文,墨染一泓池水的情景,伍朝情倾“洗墨池”,也是在洗涤品行心志,洗出了向上、向善、向美、向真的精彩人生,他一生都保持着内心的干净、矜持与豁达,始终不肯与某些官员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回归老家。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数不胜数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历史上,文化崇尚是一种风气,“洗墨池”承载着太多的文化传承,千百年来一直激励人们勤学苦读,由此也衍生出一种特别的“墨池文化”,成为后世仰望的遗迹。与汉寿县相隔不远,同属洞庭湖平原的澧县,也有范正文公的洗墨池,少年时的他在此求知攻读,挥毫洗砚,池水至今仍见淡黑,虽非风光旖旎之景观,却宛若一面璀璨生辉的镜子,折射出老百姓对“先天下之忧而忧”清官的景仰与怀念。五柳先生陶渊明、诗仙李白、书圣王羲之、东坡居士、名将陶侃……都曾在各自的“洗墨池”边挥毫泼墨,“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历史上的名人,无一不是浸润书墨清香,借车公囊萤之光苦读,终成历史传奇的。
洗墨池边的几株梅花,同样映射出人们对墨池与梅花精神之喜爱,元代王冕有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读诗入境,品味诗意,尽情地发挥想象,脑海中便会浮现出毛笔、砚台、墨水在池水中搅动,墨色由此盛开,一团团灵动飘逸的墨圈,刹那间散开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线条,古代文人寄予的求学之乐,融入到天然的水墨之趣、丹青之趣之中,墨香与花香混合,墨色与景色交融,让人如沫清风,宠辱皆忘。
墨汁吐露出特别的芳香,清风徐来,香气溢远,可以跨跃时空,让人久久怀念。那些已经作古的“洗墨池”主人,经过悠远的历史,依然让人怀念,不仅仅是文化与学识,而是德行和风范,“洗墨”就是“洗心”,洗去心中的尘埃和欲望,不去随波逐流,亦不与庸俗为伍,始终坚守内心的格调与风骨,这种“洁身自好”的内省之道、智者内心的自我告诫、澄明清醒的自我管理,一旦内化为党员干部“思想清洁、做事干净”的廉洁文化理念,就能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能量”,如此蔚然成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必不远矣。
物换新移,世事变迁。如今,人们已经用不着“洗墨池”了,但盛满历史文化的墨香却始终挥之不去、永不散去,墨香中的传统文明、高韵雅致和孜孜不倦,依然是磨砺品行心志,磨浓思想情愫的一眼清泉,可以洗涤出干干净净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