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的阳光似乎比往日更加敞亮,“无限好”的夕阳,在“近黄昏”的时候,又一次俯看武陵古郡,默默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令人神往。
端午时节的沅江静静地环抱小城,不远处若隐若现的“善卷”古塔高耸,千年的武陵古郡无声地注视着这方水土,“暮色苍茫看劲松”,沅江边漫步的人们与江天浑成一体,缓缓地嵌入这漫天的彩霞之中,构成了一幅人文自然的山水画。
此刻的我站在武陵郡笔架城。这里是“常德会战”余程万带领部队突围的地方,位于城西,由五个并列的三角形城垛构成,因其形状如笔架而得名,也是沅江畔小小的制高点,和江面的高差四十余米,是观景沅江的好去处,现在的笔架城已是文物保护建筑,设计宜人,与有着“诗国长城”之誉的“常德诗墙”融为一体,便于人们休闲观江。
顺着沅江向上追溯,我的目光有时候会停留在江对面那些隐隐可见的青瓦屋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直延伸到洞庭湖深处,那里有我可爱的故乡,青瓦、红瓦连成的小镇,是洞庭湖冲积平原的典型建筑,站在大堤上看,这些瓦片连成的地方,与一汪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让人跨跃时光,回到了童年,想到了儿时的家。家对于儿时的人来说就是最初的世界,洞庭湖河畔的一个小镇只是古武陵郡一个寻常的临湖小镇,在地图上,这一带纵横交错的都是一片蓝色,那是代表水系的蓝色,“三面环水”,属典型的冲积平原地带,土力肥沃,沅江从上游而下,流经这里汇聚成洞庭湖,内江穿境而过,绿树掩映,过江轮渡的汽笛,几十年如一日划破小镇的长空。
夜幕降临,云深处依稀见到点点星光,古郡的上空刹那间被灯火点亮,沅江畔顿时火红了起来,“往事越千年”,昔日漕运码头繁华的情景浮现在脑海,“老西门”那些名宅大院传出了阵阵读书声,武陵郡如同一部历史长剧,把一串串的珍贵故事串联起来,书香古郡,风起云涌,人杰地灵,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诗书传家、精忠报国了不起的精神家园。
目光停留在笔架之上,代表文运昌盛的“魁星点斗”,自然引出少年的记忆,提笔的“魁星”浓缩了多少古郡读书人的故事?离开了读书,古郡的人物、历史一定是不够精彩的。登临笔架城极目眺望,一边是滔滔的沅江水从脚下流淌,广袤的绿色美景尽收眼底,另一边则是古郡的大街小巷,马路对面的育英小学曾为宋代儒学和元文庙所在地,笔架城是儒学府的配套装饰建筑,墙壁上的吊檐、门楣,有许多雕饰镂刻,记载着“车胤映雪”“悬梁刺股”的故事,这些古老的励志传奇密封着古郡人们勤学苦读、勤耕笔墨的故事,让古郡散发出浑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重读书的传统,从古至今,浸入了古郡人们的血脉与骨髓。
此刻我在古郡,仿佛又回到少年,回到“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代。那时候,退休的爷爷在小镇最繁华的“十字街”摆起了“小人书”,出租武侠小说,一个能折叠的书架、几个长条凳,成为小镇最美好的风景线,至今在生根在记忆的最深处,少年的我低头进入书中的故事,对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充满了崇敬,快乐就那么简单,尽在小人书之中。
夜已深了,坐在笔架城上,点点星光照耀下的武陵古郡,让人思绪万千,飘向很远的地方,波光里的影子,倒映出少年的自己,只是不见了摆小人书摊的爷爷,如今,读的却是有字、无字的书,趁着月朗风清,品读“控引巴蜀,襟带洞庭”的武陵郡,又何尝不是一件人间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