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伟恒的头像

李伟恒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809/27
分享

豫西后花园里的扶贫尖兵

 

1、红军桥畔声震天

初秋时节,伏牛山腹地天高云淡,可秋老虎天气还是让人感到有些闷热。车子沿着蜿蜒盘旋的洛卢公路驶过抱犊寨,就看到一座座起伏连绵、高耸入云的山峰向远处延伸,一直消失在苍茫的天际。车上的导航提示,车子已经进入到有“豫西后花园”美誉的卢氏境内的文峪乡。

对于卢氏,我早有耳闻。卢氏更是让我魂牵梦萦。我的老家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在我家乡活动的豫西老虎团团长王诚汉将军就是当年红二十五军的一名指战员,曾经在卢氏一带战斗过。2007年,我家的一名长辈想去北京拜访这位老红军、开国将军,我同这位老兵一起到北京,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他赠送给我回忆录,我从中了解一些红二十五军在卢氏一带战斗的故事。

行驶在两边都是高峻陡峭的山峰间的峡谷,我打开车窗玻璃,随着阵阵呼啸的山风,顿感暑意尽除,凉爽的快意涌遍全身。峡谷里长满灌木和松柏,绿意荡漾在天地间,仿佛让人走进绿色的海洋波涛中,偶尔有几栋简易的民房点缀其中,让人感觉到人间烟火的气息。

正感觉有些乏味时,眼前的景色让我眼睛一亮,山峰在快到谷底时露出峥嵘的面目,一座座并排直插云霄,中间距离不过十多米,奔腾着白花花的山溪水的小河就占去了一大半,路在曲折的山间 缓缓向前延伸,让人有些捉摸不定

穿过一座十多丈长的一座隧道,一座不足10米长的漫水桥就横在奔腾的河流上,刀削般的两座山峰就像两颗饿狼的獠牙一般镶嵌在河岸两边,路是从岩石上凿开的,石头上还明显地看到爆破时的块块伤痕,险峻的地势让人感觉到顿生寒意。“红军桥”,一座蓝底白字的路牌就横叉在桥旁边,我霎时间感觉到自己已经身处在枪林弹雨中,看到一个个红军战士矫健的身影正勇猛地冲向陡峭的山峰,喊杀声响彻云霄。

在桥畔,我遇到一位放羊的山里老汉,有70多岁的样子。他看我用手机下红军桥前的景物,就上前同我攀谈。他告诉我,家里的老人说,在这座峡谷中,这里是有名的一线天,易守难攻。一位年幼的红军战士因为饥饿,在附近一户人家门前放下一块银元后拿了一串柿饼,被户主追到队伍里,红军下令处决了这位小战士。老百姓一下子就知道这支队伍和以往的旧队伍不一样,军纪严明,爱护百姓。队伍和老百姓的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队伍在一线天同拦截他们的敌人血战 一场,在滴水成冰的冬天,战士们穿着单衣,在凄厉的军号声中,一排排往前冲,经过一场血战,以英勇的气势压垮了敌人,从这座险隘中冲杀过去。后来,这里修了公路,建起这座漫水桥,人们就称这座桥叫红军桥。

过桥不久,地势就平坦多了,田地里壮实的庄稼从半山腰一直排列到河边,高山也被渐渐甩在远方,村庄也稠密起来,路边墙壁上的宣传画也让眼睛应接不暇,画面内容都是红军长征方面的,人物线条简单流畅,但气势都豪气冲天,让人感觉热血沸腾。

我目睹着波涛滚滚的洛河向东奔流而去,车子在驶过洛河大桥后,就来到卢氏县城。

2、主战场上谱新曲

在卢氏县城,我走进位于西关的卢氏县委大院。这是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典型风格的机关大院,在高大的椿树、桐树下,在簇簇翠绿欲滴的竹子丛中 一排暗红色瓦房井然有序地坐落其中,房屋 墙体就是土坯,外面再刷层石灰或水泥。 这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巨大的反差。据工作人员介绍,土坯房建于1957年,1958年投入使用,距今已经有60个年头了。卢氏县委的领导们在这里坚守了一个甲子。

土生土长的常务副县长孙会方说起卢氏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向大家介绍了卢氏的风土人情。

卢氏县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8.2。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组成,地貌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 卢氏县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2100多年来县名未改,城址未移,先后出土了卢氏跗猴、洛河中兽、卢氏恐龙、卢氏智人等一大批古生物化石,是全国唯一有化石实物可考的“龙猿相揖别”之地 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特别是小货郎和红二十五军的故事更是享誉全国,载入史册。1934年冬天,红二十五军3000健儿挺进伏牛山,遭到数万优势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而陷入绝境,特别是在朱阳关一带有一个师的兵力正控制着红军入陕的交通要道。这时部队出现急躁情绪,部分红军指战员准备与数十倍之敌决一死战,伤病员们也出现拼命情绪。正在万分危急关头,军长程子华在侦查途中遇到在卢氏当货郎的山西同乡陈廷贤。23岁的小货郎目睹红军公买公卖、军纪严明的举动后,主动带领红军走他经常走过的不为人知的山间小道,从龙驹寨赶到铁锁关,顺利进入陕西境内,胜利到达陕北,同刘志丹等率领的红军胜利会师,为中央红军胜利结束长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支队伍中,出现了徐海东、陈先瑞、方升普、刘华清、王诚汉等97位将军和100多位国家干部。陈廷贤在此次突围中 起了关键性作用,他的事迹载入了红军长征史册。

 卢氏的扶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新阶段,卢氏县因地制宜发展户贷户用、户贷社用等使用模式,探索政银企互助模式。政府出资30%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企业出资70%设立互助担保基金,由银行按6至10倍比例放大投放贷款。卢氏的金融扶贫工作模式已经叫响全国 ,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为卢氏扶贫攻坚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卢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开始发动一场消灭贫困的歼灭战,各条战线上都涌现除了一批批扶贫尖兵,他们如同当年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战员一样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描绘着卢氏的美好蓝图。

电商扶贫:扶贫工作中的弄潮儿

清晨,一场淅淅沥沥小雨让卢氏县城格外清爽。在东关电商服务区,我见到了一位卢氏奇人---卫飞舟。

见到他时,他正在他的电商教室室里为前来学习电商知识的学员们授课,他拄着双拐,步履艰难地行走在教室里,手把手教那些从农村赶来学习的学员们。

教室外面,二十多个骑着电动三轮车的残疾人已经等待了很长时间,大家正开开心心的议论着什么 。经过打听,我才知道,卫飞舟最近在县残联的帮助下,注册了一家广告公司,专门组织县城附近的残疾人为一家知名珠宝公司做宣传做广告服务,他们每天都有60多块钱的收入。。

今年38岁的残疾人崔天保告诉笔者,他就在县城附近住。7年前,他从楼上跌落下来,导致高位截瘫,只能坐轮椅。但是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学会了驾驶电动三轮车的技术。他加入公司5天了,每天都有几十块钱的收入。他说:“我觉得在这里上班关键不在于挣钱多少,而是自己有活儿干,大家一起工作,有说有笑,心里就不再觉得憋屈了,心里开心多了。”

卫飞舟为学员们布置了学习任务,就在自己办公室里接受我的采访。

他说,自己今年29岁,家就在县城附近。他出生时因脑瘫导致身体瘦弱、双腿残疾,一直靠拄双拐行走。卫小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家里因为要长期为他看病经常借钱度日,生活困难。他尝试着外出打工挣钱,可是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最终失败而归,一度陷入苦恼。2007年,卢氏县残疾人培训计划改变了飞舟 人生的航向,他被送到郑州学习计算机,卫飞舟在学习中,取得计算机二级证书 

  2014年,卫飞舟再次得到残联资助,参加了在鹤壁举办的残疾人计算机网购知识培训班。学习结束后,他联合几个残疾人同学,赴商丘从事网店经营。几个月时间,卫飞舟和他的同学在网上注册网店25个,最多时员工达20多人,由于经营理念的不断转变,网店经营越来越好。但这时他发现城市网购已基本普及,而农村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于是他把商丘的网店交给同学管理,自己毅然回到卢氏老家,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网店。2009年初,卫飞舟做代收电话费业务,一年下来,才赚了40多元钱。但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认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2010年,他抓住商机在淘宝上开了10多个店铺经营女装,欣喜的是,第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多元,半年后赚到了1万多元。看到了潜力,他果断加入腾讯“拍拍网”,做了20多家网店。2011年,他净赚七八万元。2014年,卫飞舟再次得到残联资助,参加了在鹤壁举办的残疾人计算机网购知识培训班。学习结束后,他联合几个残疾人同学,赴商丘从事网店经营。持续的发展和勤奋的经营带来丰硕的回报,几个月时间,伴随着互联网大潮的迅猛发展,卫飞舟和他的同学在网上注册网店25个,最多时员工达20多人,由于紧跟时势、转变理念,网店经营越做越好,曾经创造了一个月就净赚3万元的销售奇迹。在那里,他还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卫飞舟创业信念更足了,想到回乡创业。回到家乡,卫飞舟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淘宝网店,不到一年,就收入15万余元。他还先后在网上注册网店20多个,仅2015年“双11”一天,他的网店就接到100多单订单,净赚3000多元。卫飞舟的挣钱门路让大家大开眼界,一个个都惊得目瞪口呆纷纷登门向卫飞舟“拜师求经”。卫飞舟知道乡亲们生活艰辛,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给村民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具体帮助指导。

卫飞舟的妹妹卫香存是他培训的第一个“弟子”,很快,妹妹做起了电商。接着,嫂子也做起了电商;父亲卫新安也加入了“电商”,负责跑外围,一家人除了大哥在外打工,全家都搞起了电商。电商改变了卫飞舟全家生活,家里很快脱贫致富,盖起了两层小楼,还请人专门设计幸福的小家,用20多万元按照城市家庭的风格进行了装修,吸引了十里八乡村民羡慕的眼光,跟上他学做电商群众越来越多了。

2015年卢氏县成了“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淘宝在卢氏县是家喻户晓,卫飞舟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电商榜样”。  2015年,蒋渠村委会挂上了“全市农村电商培训基地”的牌子,村里规范了电商站点服务制度及流程,并免费开展培训服务工作。 市商务局还送来了电脑等设备,并在电子产业园安排房间让卫飞舟办起培训班,为广大电商学员进行培训  到现在,经卫飞舟培训的学员达7700多人,足迹遍及全省各地,其中培训贫困群众达1033人。卫飞舟经过自己数年来的打拼,以自己骄人的业绩被誉为卢氏县“电商状元”。

在今年的一次扶贫方面的报告会上,卫飞舟面对全县1000多名扶贫战线的先进人物侃侃而谈。当他准备拄着拐杖走下主席台时,一位年长的村支书快步走上主席台,轻轻抱起卫飞舟,快步走下主席台,把他稳稳地放在座位上。顿时,会场上所有与会人员全部起立,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卫飞舟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卫飞舟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卫飞舟说,现在自己每年至少有10多万元的收入,已经摆脱了贫困,但是看到和自己一样行动困难的未就业的残疾人,心里就不好受,于是他就有了注册公司帮助他们就业的想法,并且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对他们进行了业务培训。

天色放晴,街上人流多起来。队伍开始出发了,红旗猎猎,卫飞舟像一位出征的将军,驾驶着自己心爱的座骑,带领着自己组建的队伍, 驶向远方。

驻村工作队:扶贫攻坚中的中流砥柱

卢氏县共有  村都有派驻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了卢氏县驻村工作的中坚力量。卢氏县驻村工作进行交流,我得以见到这些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尖兵们。听他们谈扶贫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的往事。

崔德庆是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驻潘河乡岗头村第一书记。这位豫东汉子 的家和工作单位都在永城

他清楚地记得,他于2015年8月28日接到通知入村,是早上五点多起床,六点出发,坐上小车也要7个多小时,从河南的最东部的永城市来到最西边的卢氏县, 驱车走 1400多里。当他 赶到乡里已是下午一点多,错过了吃饭时间,饥肠辘辘,就有些受不住。到村里一看,村室面积太小,没水、没电、没厕所,心里沉甸甸的,他只好暂住乡里 。驻村后,为了减少跑路的开支,他常常连续驻村一个月。这让他对岗头村有了深入了解:岗头岭村,找不到一块平地, 但无法使用大型农机具,收获庄稼全部要身背肩扛,小的地块还要人力耕种。因为艰苦、落后、贫穷,女孩子一旦走出去就不再回来,山下的女孩子又不愿嫁到这里,全村910人的小村,30-40岁的男人有34人没有找到老婆成了准光棍。还有的家庭虽然结婚生子,但超强度的劳动,艰苦的生活,使不少年轻妇女选择离开另嫁他乡。 这里大部分群众靠吃收集的雨水生活,冬季每天两顿饭,早饭大多是馏馍喝水,有的一个月也不一定能吃上两顿肉。这些情况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简直难以置信。

崔德庆说,两年来, 踏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走访了所有的贫困户,群众们的艰难困境,常使他内心感到震撼心酸沉重,很长时间不能忘怀,并感觉身为共产党员,到必须力所能及的为他们做点什么。贫困户常黑马,40多岁没能娶上媳妇,与80岁老母相依为命,共用一条破被一个被窝,黑乎乎的枕头露着麦草,土坯炕铺上一些柴草就是他家的床。住的土坯房,墙体裂出很大的缝,用木桩顶着,家里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家具,一台14寸的电视机是一件能称得上的家电了,房檐下支着一口锅,刮风下雨就无法生火做饭。崔德庆从口袋里掏出500块钱送他,以解燃眉。春节前再到他家看望时,他的母亲已病的不能抬手接钱了  。他的哥哥常小旦住的一样的土坯房,崔德庆第一次到他家时,他的媳妇病逝刚刚埋到地里,儿子请假回来送葬,衣着寒酸,脸上挂满了悲伤与无助, 崔德庆掏给他500块钱,并留下电话,鼓励他好好学习,有困难随时打电话,那孩子当时已泪流满面。 村里有10多户因学致贫,崔德庆牵线单位两位同事分别捐助1000元帮助两名大学生和两名小学生,最近将组织公司处级以上干部对这些户开展“手拉手、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发动同学和单位同事三次向困难户捐助衣物5000多件;两次春节向公司争取资金10万元,解决了文化综合活动广场征地补偿,购买了米面油慰问品发放到贫困户。针对一部分群众种艾草不施肥料的情况,向贫困户捐赠复合肥两吨多;掏出1000元钱,为三户缺劳力的贫困户购买100只卢氏鸡苗饲养,掏出1000元为一患残疾家庭购买两箱蜜蜂养殖,增加部分收入。

 崔德庆掌握了村里第一手材料后,心里有了眉目。他觉得 工作必须从修路、供水抓起,必须对群众期盼的急事、实事一项一项的抓落实,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了争取项目,崔德庆跑遍了省市县扶贫、农业、水利、烟草、交通、文化、卫生等部门,有的去过五六趟,一次见不到人就两次、三次,直到有了结果,好话说尽不嫌多,两腿跑酸还嫌少。刚入村七、八个月,跑项目、参加会议和开展工作的花费,加上救济困难学生和特困户的钱已经1400多元。崔德庆所做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岗头村里有1100多万元项目进入项目库,列入各年度计划予以实施,这些项目涉及村组道路、生产生活供水、文化卫生、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于岗头村未来发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至关重要,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去年3月份,村里仅有的一眼365米的深水井水泵坏了,又遇上干旱天气,人畜饮水告急。马上修复要20万元,这笔费用对村里可是个天文数字,况且村里只有债务哪有收入?问题再难也要解决。尽管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正遭遇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 考虑再三他还是要向公司领导汇报,请求支持。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领导连夜研究,发动机关干部捐款30多万元,用12万元购买新水泵,并派出精干施工队,战酷暑、斗高温,测水、设计,起吊安装水泵,终于恢复了供水,出资8万元给村里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小山村亮了起来。每逢夜晚,村民三五成群聚在路灯下乘凉、叙说家常,见到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路灯真好,工作队真是为俺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今年4月,公司再次筹资10万元,开展文化下乡和健康扶贫活动,邀请义煤豫剧团到村演出6场,收到良好效果;请义煤总医院到村为54户贫困户、189人进行健康检查 。

崔德庆驻村两年来,岗头村新修道路5条,又有5条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农田灌溉和安全饮水工程、文化广场、村卫生室等项目有的已经竣工或即将完成;光伏扶贫项目已并网发电;争取的15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启动资金已正常运营见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领导牵线,招商引资3000万元建设的河南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艾产品加工厂,也于今年7月初投产,一部分贫困户已进厂上班。艾厂全部达产后将提供就业岗位150个,其中为岗头村每个贫困户安排一人就业,实现全家脱贫,同时带动全县2万亩艾草种植,每亩增收2000元。

崔德庆发现,岗头村党组织建设呈现新气象:一是“党员活动日”和党员大会参加的人多了,群众党员更加关心村里的大事小情和发展,帮助支部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化解矛盾工作,村党支部和村组干部执行力、精神面貌及作风转变了,过去开会通知八点半十点开不了,安排的事干不了或干不好,如今迟到的人少了,会议基本能够按时召开了,上级安排的事情也能够按时完成了。群众们的精神面貌也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村民们的衣食住行随着收入的增加发生着悄然变化,村上笑声多了,村民们走路的步子也格外有力了。   

崔德庆说,今年,岗头村将脱贫摘帽。但脱贫不是目标,致富达康才是乡亲们的最终梦想。蓝图已经规划, 岗头村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美好生活迈进。

 

卢氏县水利局的杨勇 2015年下派到韩家山村第一书记的。他进村后得知,全村9个组有5个组吃水问题没有解决。有一次天刚亮,杨勇和村里80多岁的老支书冯从斌一起去看水源。 他们早上6点出发,沿着羊场小路走了将近10里地,杨勇已经走得两腿酸软、大汗淋漓了,老支书却不喘粗气不出汗,还说:“和你一起我走得慢多了。”他们到了水源边坐下来休息,老支书说:为了村里的群众能吃上好水,这个地方我个人都来跑了4回了 。杨勇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他跟着群众们在山间忙碌起了,人变瘦了,皮肤晒黑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韩家山村群众都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卢氏县水利局局长曹禄生介绍, “十二五”之前,卢氏县的352个行政村、集中安置点、学校等已经全部解决过一遍,到了“十三五”政策调整,解决困难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主要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和群众自筹。也就是说,中央和省级财政不再安排资金了。 曹禄生先后和市县主要领导多次到省委省政府找领导汇报,争取省领导的支持,又5次省水利厅对接 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和财政厅的领导,表态“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再给卢氏县追加5000万资金,用来解决困难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2017年已经到位1127万,余下的3年内逐年到位。全县群众吃水问题有指望了,曹禄生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牛富江是三门峡日报社驻卢氏记者站站长,他也是报社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他帮扶双立庙村发展绿色种植养殖业,成为该县扶贫工作中的亮点。

他介绍说,2016年6月1日,单位派到卢氏担任记者站站长,到2017年3月底, 到过的行政村127个, 走了卢氏县的 1/3个行政村 

在他帮扶过的立水庙的传统产业是烟叶种植,但这几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吸烟人数的递减,烟叶已经成为“夕阳产业”,卖烟难已经凸显。就召集村里的经济能人(乡贤)进行会商,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他们来说服群众改变种植结构,在各方的论证下,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决定进行产业转型。在此基础上,就带领村干部及经济能人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思路,决定以种植艾草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让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活的更精彩。我们就让村里在外人员联系大户对村里的土地实施流转,让企业承担土地耕作风险,而让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得工资或者得到分红,与企业联手实现共赢。目前,乐氏同仁药业有限公司已着手对村里的土地进行评估。

立水庙村有大量的核桃树,由于缺乏管理,常年出现炭疽病,群众也对核桃丧失了信心。卢氏县提出要大力发展核桃和连翘产业。牛富江亲自到县林业局协调,给贫困户联系“矮密早”核桃树苗,待秋后进行移栽,同时加强对老品种核桃树的管理。在核桃管理期,牛富江就拉上几位核桃树比较多的农户到官道口镇岭南村参观核桃树的管理,让群众看到管与不管的巨大差距,说服群众要从现有的核桃树上要效益。5月29日,协调该乡乡林办送来的药物和喷雾机械,连续3天,牛富江5点钟起来跑到组长家,敲开他们的门,让组长带领群众进行药物喷洒。诚心所到,群众感动,接下来,核桃管理在各组陆续展开。

卢氏号称“一步三药”,青山绿水好空气造就了卢氏优质的中药材,在烟叶收购计划趋减的形势下,鼓励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牛富江专门买了三本中药材书籍,和村干部、经济能人一道研究药物品类,找到适生品种,近期就有5户群众开始着手种植半夏和白芨。另外每到一家农户,我都劝他们不要种植玉米和土豆,要种植产出效益高的作物,并专门把县药办的专家请到村里,为群众讲中药材种植技术,带部分村干部到范里镇柏坡村观摩连翘种植,让他们看到种植药材带来的收益。立水庙村地处山区,春天野花遍山野,发展中蜂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牛富江便联系县工商量送来了蜂箱送给贫困户,鉴于有些群众没有养殖技术,便让老蜂农承接了这项养殖业务,除去自己的工钱,收入交村委所有,这样便可增加村里的收入,村里有了收入,今后说话也就硬气了。为让立水庙的土蜂蜜有更好的销路,我联系了内蒙古赤峰矿业公司的老总,代为推销土蜂蜜,目前销售形势良好,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技术扶贫:扶贫攻坚中的轻骑兵

吃过早饭,我随县扶贫办和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到潘河乡上川村采访香菇种植情况。车子沿着红二十五军当年突围的路线向西驶去。路是省道,有6米宽,溯洛河而上,在高山峻岭间曲曲折折地向前延伸,把一座座陡峭的山峰远远甩在后面。

扶贫办的宣传科长屈音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姑娘,她已经有5个多月的身孕,但扶贫工作任务繁重,她仍旧在扶贫一线奔波着。我问她啥时候休息,她笑着说:“啥时候觉得身体不适应了,再和领导们打招呼。”

她伴着指头说,咱们县扶贫任务大,压力也大,可是卢氏也有这方面的优势,这里生态环境好,日照时间长,适合食用菌、药材的生长,还有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县里觉得技术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点,所用就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做工作,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群众也得到了很大实惠。

车子在经过通向河南、陕西有名的铁索关的龙驹寨后,折向西北,继续向大山深处行驶。屈音说:“当年的红军就是从龙驹寨进入陕西的,这个村子名气很大。”

到达上川村时,已经是上午九点半。这个村子是建在两座山之间一片开阔地里的,旁边有一条小河,水量不大。

一排排香菇大棚整齐地排列下在川地里,大棚的塑料布已经打开,人们忙碌着在翻动摆放在铁架子上的香菇棒,一朵朵灰黄色的小香菇整齐地生长在菇棒上,像是一朵朵盛开的小伞状花朵,把一座座大棚装扮的分外堂皇,耀眼。

今年49岁的任建礼正在自家的香菇大棚里忙碌着,他个子不高,黒瘦的脸庞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他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大棚里的一切,就连我们走进大棚他都不曾知觉。他时而看看温度计、湿度计,时而翻动香菇菌棒,看着一朵朵刚长出来的小香菇,他笑得合不拢嘴。

他告诉笔者,前几年,他一家四口住在这深山里,没有什么挣钱门路,两个儿子,老大已经27岁,还没有结婚,在县城打工,老二也正在上学,在加上双方老人需要赡养,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常年到处打零工,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揭不开锅。前两年,他学会了种植香菇,可是由于菌棒技术难度过大,很难把握,香菇产量就没有保障,在加上保存和销售都没有着落,他总是时赚时赔,心里也没有个底,家人经常劝他别再种植香菇了,还出去打零工。他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经常为这事而烦恼。今年4月份,河南省信念集团来到这里搞企业扶贫,让他看到了种植香菇的新希望。县里为他提供了扶贫贷款,一下子贷到10万元,信念集团为他提供了技术稳定的菌棒,帮助他建起两座香菇大棚,经常有技术人员前来指导他科学种植,他再也不用担心香菇产量问题,公司还建了冷冻库房和销售渠道,他更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他伴着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从今年四月份到现在,他已经卖了四茬湿香菇,一斤价格在3--5元,一共卖了12万5千元,已经收回了成本。今年他一共可以卖掉10茬香菇,一年收入10元没有问题。

任建礼自信地说:“这这样干,不出二年,我儿子就可以娶媳妇了,我也就甩掉贫困户的帽子了!” 他擦了一把汗,爽朗地笑了。

正在这时,信念集团常务副总苏建华来看上川村的香菇种植情况,一进入大棚,就不停地询问香菇生产情况。今年40刚出头的她是个山东女汉子,她显得格外青春靓丽,精明强干,处理起公司问题显得有条不紊,丝丝入扣。

她用浓重的山东口音告诉笔者,这个村有 8个居民组,276户、1042人,贫困人口79户、240人,为省定贫困村,包扶单位为三门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预脱贫人口为13户、30人。 上川村信念食用菌生产基地由河南信念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上川村陈家、碾子村、榆树、宋家组四个居民组,项目总投资570万元,建设规模110余亩,新建出菇大棚55个个,年生产规模68万袋,年产值646万。基地现已投入使用34个棚。二期54个大棚已经完成土地流转,正在加班加点进行建设。基地由上川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11个,为企业提供贷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企业提供技术、回购保障,贫困户参与务工、分红,每个大棚带动1户贫困户,每户保底年收益2万元,超出部分按照五五分成。基地通过以下三个方式来带动贫困户每人年收入超过脱贫标准,从而引领群众快速脱贫致富;方式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劳动就业合同;方式二: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方式三: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合作经营(承包合同),并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增加收入。确保带动全村79户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 信念集团在卢氏县共在7个乡镇发展10个种植基地,建香菇大棚500多座,预计从5月份到年底实现产值8000万元,,每个大棚可以帮助贫困群众增收4--6万元,全县仅此一项可以增收20多亿元。她就负责处理这个县的香菇种植方面的出现的种种问题,整天奔波在卢氏的大山里面。

她告诉笔者,她家住山东省淄博市。为了拓展公司业务,助力卢氏县扶贫攻坚,她孤身一人1000多公里来到这里。不久,她的丈夫因公出国一段时间,她只好把孩子接到卢氏县城,在这里上学,她在工作之余赶抽空到县城和儿子团聚。她打开手机相册,记者看到她一家人和和美美的照片,特别幸福温馨。现在,她和丈夫为了各自的事业,就天各一方。

“和亲人见面,就靠这个了!”她摇晃着手机, 露出一脸无奈。“现在也顾不上和家人团聚,一年也就回家一两次,这就很难得了。”

 

笔者驱车向西北行使赶到 拐峪村梨岔沟组的木桐乡服装加工扶贫企业。当笔者走进企业时,看到企业党建文化扑面而来,十九大会议相关内容和党员应知应会方面的内容成为主体。

走进服装加工车间,只见缝纫机发出哒哒的金属碰击声不绝于耳,在忙碌的员工不仅有女工,还有不少男工,他们也都拿起熨斗有模有样熨烫起花花绿绿的棉衣休闲装 

今年40岁的员工申增辉告诉笔者,他原来在无锡打工,由于没有技术,他们每月只能拿2000多元工资。今年春节,他听说村里有了服装加工厂,就和妻子合计,他们一起在家上班,一家人可以经常在一起,种地,赡养老人孩子都不耽搁,一举三得,家里有特殊事情也有个照应。从过春节开始,他们两人都到厂里上班,每月可以拿2000多元工资,基本和外出打工的工作持平。他高兴地说:“我们加工的休闲装是订单生意,主要销往欧美市场,现在是试用工阶段,工资低些。等过一段时间,我们两个人就能拿到3000多块,比在无锡挣得还多。”

该企业的总经理、党支部书记赵森来自汝州市。他响应扶贫攻坚告诉笔者,是由三门峡雅美琳服饰有限公司投资,在原木桐乡拐峪村木戈种猪繁育基地的原址上改建,该公司占地20亩,厂房面积5500㎡,拥有裁剪车间、生产车间、后道检验车间、熨烫包装车间、食堂及职工宿舍、洗澡间等,拥有高速平缝机、大型抽湿烫台等450余台服装制造设备,与SOUTH POLE、ZOO YORK等国外知名品牌长期合作,年出口金额达2000万美元。目前企业运行不到四个月,有员工200多人,党员4名。该车间准备通过转移就业的带贫方式,采取“公司+党支部+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发展党员20名,让他们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既让贫困户获得了在家门口上班创业挣钱的好机会,同时也发展壮大了乡域经济,年可实现税收400万元左右,最终达到群众富、企业赢的“双赢”目标,为木桐乡扶贫攻坚做积极贡献。

 

在东明镇江渠村的村头是一排排塑料蔬菜种植大棚,种植户们在大棚里采摘绿色的苦瓜。岁的高小粉正在自己的大棚里忙碌,已经是满头大汗。

得知笔者的来意, 高小粉停下手头的活计,同笔者讲起她家在扶贫攻坚中的变化。 高小粉丈夫有脑智障,老公公已经八十岁高龄,家庭十分困难,孩子需要上学需要钱,柴米油盐需要钱,但是现状摆在面前,一家人就那几亩口粮地,风调雨顺的年景粮食收获好,还可以一家人能吃饱饭,不好的年景靠不上雨水,粮食收获少,吃饭也成问题,吃了上顿没下顿,更不用说有钱花,没有钱给孩子交学费,没有钱给老人孩子买新衣服穿,想出去打工又没有文化 ,她一度陷入苦恼之中。 自从信念集团落户卢氏县, 与当地县.镇(乡)政府一起开辟扶贫攻坚,帮扶贫困户建设蔬菜大棚,以公司+基地+贫困户与致富能手模式。公司负责建设好大棚,包括水电,机械机器设备。农户种植技术全部由公司提供,请全国有名的技术员,手把手教农户技术。高小粉看准了机会,也承包了一个蔬菜大棚,在2017年10月承包到2018年8月25日期间,高小粉认真向技术员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不会就问技术员,细心管理蔬菜。她家大棚全年两季黄瓜苦瓜蔬菜共40059斤,共分红32966.51元钱。看到这么好的收益,高小粉从心里高兴,为孩子交学费也有钱了,给老人孩子买新衣服的钱也有了,高小粉一致夸赞信念集团大爱公司帮助了她一家人过上了好的幸福生活 。                                           

该企业的负责人蔡留社介绍说,高小粉一家的变化是江渠村贫困户的一个缩影。东明镇江渠村蔬菜种植基地是公司在东明镇的蔬菜基地种植点 占地778.25亩,总投资3200万元,规划冬暖式蔬菜大棚91个,种植面积 180亩,已建好76个蔬菜种植大棚,其中春秋日光温室大棚40个,种植面积 120亩。公司计划2018年10月在西公路边地块建13000平米的育苗厂,有效利用了土地,增加了周边群众就业岗位。除了正常供应内部需用菜苗外,还对对外兼顾经营,达到利润最大化,解决400余人劳动就业问题,可带动131户贫困户脱贫。

三门峡大爱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是河南信念集团在卢氏县发展蔬菜种植集群开发项目的主要承办单位,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主要从事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蔬菜种苗研发及培育、生态香猪养殖、生鲜及肉类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发展公司。大爱公司依托卢氏县山清水秀,森林覆盖面积广,空气新鲜且水资源纯净无污染,是真正的山泉级水标准,卢氏县周边乡镇在蔬菜种植方面也拥有一定的基础种植技术,并且有信心能够在公司管理技术上的支持下,种好蔬菜,依靠蔬菜种植,脱贫致富;公司借助卢氏县这好的条件,在农户原有的管理种植技术上,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传授经验工作,种植户不掌握的技术知识,公司从集团总部调派专业骨干,在全国各地聘请优秀蔬菜技术专家长期驻扎卢氏,为卢氏种植户提供管理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一点一点的将先进的种植技术传授给种植户,让种植户在蔬菜种植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公司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带动了周边超过400户贫困户在所建蔬菜大棚内进行蔬菜种植,为了解决种植户所种植产品的销售问题,公司组件销售团队,将种植户种植成熟产品按照市价回收统一销售,减少中间商差价,将种植户利益提高到最大;在承包大棚种植期间,公司与种植户签订承包协议,在严格按照公司管理技术指导操作的情况下,保证种植户每年收入不低于19000元,这一举措在17年一年的运营当中,也得到了验证,承包蔬菜大棚种植的种植户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各乡镇单位也表示公司这已举措,深入民心,扎实在为农户的生计考虑。2016年在卢氏县注册成立以来,已经在卢氏县周边12个乡镇新建日光蔬菜温室大棚598个,在沙河乡新建生态猪场3个,投入资金5000万元,产品销往郑州、洛阳、西安等大城市,受益贫困户达1500余户。公司计划于2018年,在卢氏县境内新建蔬菜温室大棚1000个,为县域周边乡镇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再就业机会,以劳动的形式,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可是卢氏的扶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压力巨大。卢氏还有8万多群众没有脱贫,是全省扶贫工作攻坚工作的主战场,是省委副书记陈润儿分包的工作联系点。卢氏县地处豫西边陲深山区,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19个乡镇,352个行政村,总人口37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省级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110个,县定贫困村36个卢氏县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革命老苏区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等重大战略叠加地,国家给予了更多的政策红利。同时,卢氏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政策和卢氏实际,确立了“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工作大局,坚持发展兴县、转型提升,坚持生态立县 坚持党建引领、强基固本, 着力构建青山绿水好空气的自然好生态、风清气正敢担当的政治好生态、整洁畅通有秩序的社会好生态、向上向善新风尚的人文好生态”科学发展思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