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丙成
我说的三哥其实是我堂兄,比我大一岁,个子不高,瘦长脸,说话尖声细气,乍看像个白面书生,但你不会想到,他是一个与拖拉机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小时候,我俩是很好的玩伴。
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我正在家休息,三哥突然打电话,说:“我在口镇大老刘农机,准备买一台智能联合收割机,你有空来帮我参谋一下……”
我在农机系统工作十几年,对农机略知一二,要不他也不会想到我。大老刘农机是莱芜区最大的一个农机超市。当我急匆匆地赶到那里时,三哥正站在一台崭新的智能联合收割机端详,一个导购员在他身旁,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介绍。
我知道,三哥对农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大队里的一些大生产农具,也一并进行了有偿承包。别的农具很快就抢包一空,但一台12马力的拖拉机却没人问津。也不是没人问津,关键开拖拉机是个技术活,不是谁想包就能包的。三哥原来是村里的拖拉机手,一直和这台拖拉机打交道,他也早就想承包,但大伯却不同意。也不是不同意,关键是家里拿不出承包费。那时三哥还不到二十岁,性子拗,看准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他见大伯不答应,先是缠着叮咛,然后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大伯见拗不过他,不得不求亲告友,四处借钱才凑够承包费,圆了他的农机梦。八十年代,拖拉机还很少,一个生产大队也就一两台,所以承包后,活很多。特别是秋麦二季,你想用拖拉机干农活,运东西,得提前三四天和他打招呼,否则根本排不上号。有活就有钱,大伯借的承包费很快就还上了,还有了结余,他这才觉得三哥有头脑,也感叹机械化就是好。后来,三哥结了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又买了深松犁,小麦联合收获机,成了镇上的农机大户。
三哥从小爱学习,喜欢看书看报,对国家的政策尤为关心。1995年麦收前,他从报纸上看到,国家为提高农机利用率,提倡跨区作业。看完报纸,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就开着联合收获机,带着三嫂星夜兼程,一天一宿跑到了河南驻马店,也没顾得喝口水,就找村领导商量收麦子的事。村领导是一位六十多岁,个子不高,说话很和蔼的人。他一听说是山东麦客来帮村里收小麦,高兴得像接天神。河南是中原粮仓,小麦面积大,但那时联合收割机却不多,一到麦季,就值着陕西、山西的一些麦客,帮助村民收小麦,直到九十年末,才逐渐被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替代。那一年,三哥和三嫂一季就挣了3万多,恣的两口子好几宿没睡着觉。
三哥眼界广、爱琢磨。他跨区作业单兵作战闯荡了两年,忽然觉得跨区作业能挣钱,于是他就联合周边村20多个农机手,成立了农机合作社,组成了20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的队伍。每到麦季,他就带着这支队伍,浩浩荡荡的远赴河南、安徽等小麦主产区开展跨区作业。随后随着季节一路上北,一直跨区作业到河北、内蒙。这样一年下来,合作社净挣近六十万,每人光分红就十几万。大家都尝到了跨区作业地甜头,也觉得三哥不独,能够领大家一块致富,就不自觉地改口称呼他为老板。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家对农机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各种农业机械锦上添花,小四轮、大四轮、链轨车早就成了大路货,雷沃、福田各种新型农业机械,也一年一个变化。前年,三哥的合作社又添置了免耕播种机、植保无人机,并与周边乡镇几十个村庄签订了二十万多亩的作业合同,直接为农民耕种、植保、浇灌、收获一体化作业,让农民真正当甩手掌柜。三哥是个超前的人。这不,他又打起了大数据与农机智能化的谱,准备组建一个集销售、培训、作业、维修于一体的农机联社,更好的推动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