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文雅的头像

李文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10
分享

魏昆鹏先生

                            

        魏先生,个子稍矮,身板略宽,骨骼壮硕,庭饱满,眉山清朗,大眼,圆脸,器宇轩昂。与人相遇,一脸谦和,常舒笑意,自然里透出随和亲切的样子。时常所见,他皆是平静坦荡,目盈温情,好像心境永远那么畅快,生活永远那么惬意,人间永远那么值得热爱、值得问好。
        细观魏先生走路,抬头挺胸,目光高扬,浑身皆逸着一种昂昂的精神,沉稳坚实,步调分明,从容淡定,给人一种毫无拖泥带水的赳赳气概。
        魏先生并非自奉甚厚一族。自入八中一年多,常见其一袭黑色的大众式西装,亦无革履锃亮、领带精致之华贵肃然。他惯于背一双肩包,职业的行头,也因为双重的身份,常常被搬于家和单位之间。
         据坊间所说,魏先生习惯于挤公交,赶站点。至于,是否为了练练脚力,我并未求证。事实是,他的四季的日子,均与大家一样,靠了双脚奔波劳碌,绝不钻进学校的公车。
         魏先生对于吃的习惯,于典型的老陕胃口——干货,硬实。曾于微信圈见得他晒出的午餐,桌上一碗老刘家泡馍,一碗菜汤,半玻璃杯茶水。特意标明“一日不可不吃”,“这是我的最爱”。
        从教数载,绝少见过魏先生一样的人——朴厚,平易,实在,真诚。
        先生说话很实,无云山雾海之虚飘,亦无高谈阔论之空洞。一次,升旗仪式后,学校对期中考试课业优秀之学子表彰奖励,先生上台讲了几句话,他未做洋洋洒洒之大论,未鼓大潮激荡之狂势,却于老祖宗那儿搬来“三自”: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此“三自”如三把实锤,锤锤敲得叮当作响,震落一切套语俗说,直撼得昔日惯闻大调的我们瞠目结舌。
        古训“三自”原出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封建帝王本欲以此劝勉世间读书之人,切勿为治田筑室婚姻之眉间事而碍长远之利。
         魏先生不忌而避之,直搬借用,坦诚而语。 如此有胆有识、接地气的话,多年以来,我们“谈虎色变”,有几人能实话直言。仔细想想,许多人于书中要求得的不是命运的改变么?如若连自己的生存困境都突围不出,何谈酬报养育之恩,回馈社会!
        先生待人很诚,谦恭有礼。深记学校为高三初三年级老师召开奖励会,先生亲临,不做讲一通话,走一遍过场的酬应。先生向每位老师一一授礼,笑容可掬,眉目含情,体态自然,握手鞠躬,极为虔诚而至满含敬意。像我等几十年熬成发白骨松之人,第一次亲历,亦感难以受用,而那些活泼健旺的后生,论年纪亦小去先生十多岁,可在先生心目中也视他们为大先生般致以九十度直角之礼。
        要是这世间多一些从内心深处升起对知识对分子的由衷谢意,该多好呀!
        先生做事很认真,从不苟且,亦不借口应付推卸。处在他的位置,本来就事多而杂,要找一些理由是极易且顺理成章。可,先生的信条是“课比天大”。先生是教师出身,从教二十多年,未有一刻疏离教学岗位,他常讲自己就爱教书,就喜欢站讲台,要是一日不见那些青葱得绿意充盈的青春的脸,他就觉空落。所以,先生虽则肩上担着全局大任,可他怀抱的还是教育的终极——孩子们的成长。
       在先生畅开的办公室,时有手拿课本的学子,列成一队,于课间接受先生的吟诵查考。或者,在他办公桌的一角,整齐地码放着已批改的作业,细看之,那些密密麻麻的红色小字楚楚可观。
        任高中新生年级一个班的课业,先生把教育之“业”与教学之“教”处理得泾渭分明,互不相扰。学校的宏观之事,安排得有板有眼,纲目不紊。学生的课程,课业布置、批改,从未错乱。
        有赞曰:
        八中昆鹏,
        春秋值鼎盛。
        治校纲目明,       
        学问自有功。
        甘做青云梯,
        笑谈扶柳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