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森林一叶的头像

森林一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02
分享

红色石林

说起石林,你会想起石峰林立,怪石嶙峋的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而我要告诉你的石林,是近在咫尺的我们通山石林,它是大畈镇和平村一个自然湾。这里没有直立突兀的石林,但有着美丽的灵山秀水,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这是一块红色的沃土,光荣的革命老区。

从通山县城出发,沿核电路向东,到板桥,右拐,过板茶大桥,进入富水湖南环湖公路,依然向东,一路蜿蜒绵亘,一边是水,一边是山,水是碧绿的,山也是碧绿的。车在山水间穿行,只是越向东,越是开阔。不知不觉,又一座大桥呈现在眼前,那便是和平大桥。过了桥前行百余米,一巨石立在路旁,上书“石林湾”三个鎏金大字。

其实,眼前的石林,是新建的移民村落。1958年国家建成富水大坝蓄水发电,大畈沿河两岸子民,深明大义,作出牺牲,或远离故土迁往他乡,或后靠大山择高而居。而曾经富饶文明的石林及其兴衰沉浮的沧桑历史,已被涛涛白浪浸入水底,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了。

历史的石林隶属阳新县,坐落于大畈河南岸的港南畈,与大畈街隔河相望。来自于通羊、横石两河之水在上游汇流而成的大畈河,呈“弓”字形绕过猪头山,向东流经慈口、富池,直奔长江。水运十分便利,物流发达。竹筏、舟棹、帆船,往来不绝,大有千帆竞渡之象。

石林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上接长岭,下连礼湖,沿河十余里。依次分布上林、石咀头、竹林下、下林几个小村湾。六百多年前,几乎同一个年代,林、阮两姓先祖来到这里,他们各居一偶,繁衍生息。林姓居地叫上林、下林;而阮姓居地叫石咀头、竹林下。为方便起见,人们从几自然湾名称中取一个“石”字和一个“林”字,命地名为“石林”,这就是没有石林而取名“石林”的由来。

土地革命时期,石林湾是通山县委的秘密驻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转战通山的重要枢纽。在这里,李灿、何长工、叶金波、黄玉田等早期革命干部与红军将领,他们激情商讨国家大事、民族未来,共商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发展工农政权大计;在这里,他们领导和指挥全县农民自卫军开展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且取得了革命的节节胜利,将通山革命推向高潮。

1928年8月,经湖北省委批准,中共通山县委正式成立。叶金波、阚禹平、许金门为常委,叶金波任书记。凭借大畈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地理交通优势,新成立的通山县委由茶滩章秘密迁入这里。中共县委、少共县委分别驻扎在石林竹林下信义家和晋生家(商号),密秘发展革命青年入党,壮大党的队伍。积极开展武装斗争,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仅一年,全县党员由原300人迅猛发展到1000人,区委一级组织迅速增至8个,特支委2个。一时间,石林成为通山苏区红色政权的中心。

1929年的金秋,注定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岁月。红五军第五纵队在李灿、何长工带领下挺进鄂东南。在通山境内连克杨芳、横石等重镇后,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歼灭大畈保卫团,打下大畈镇。活捉了保卫团团长吕昌太,缴获步枪数十支,棉花百余袋,布匹十数捆,筹款7000余元。

正在外地活动的县委书记叶金波闻讯,迅速赶回石林竹林下。叶金波怀揣一枚“中国共产党通山县委员会”木质印章,会见了李灿、何长工。何长工看着叶金波携带的印章时,热泪夺框而出,紧紧握着叶金波的双手,连声说:“可找到你们了,可找到你们了,我是这个部队的党代表。”叶金波也流着眼泪说:“我们总算把你们盼来了,我们代表通山县人民迎接你们。”情真意切,肝胆相照,只是相见恨晚!

是夜,叶金波与何长工等人彻夜畅谈。关乎革命理想,关乎革命形势,关乎建立根据地,关乎拥红扩红,壮大地方武装。大家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共同信仰,在一盏煤油灯下,坦露心迹,嫣然谈笑畅想未来。那橘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也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第二天,叶金波选择了与红五纵队司令部隔壁一间房子作为县委办公地点,亲笔写上了“中国共产党通山县委员会”的大红纸条贴在门上。通山县委建立三年以来,在石林第一次公开亮出了办公地点。

10月22日,叶金波亲自与大永区派来的阮志华等人带领红五纵队翻越鸡口山到达黄沙,红五纵队在黄沙稍作休整,作攻打通山县城的准备。五天后,从黄沙铺向县城出击,攻打通山县城。通山县委组织各地1000多名赤卫队前往助战。赤卫队举着红旗,放鞭助威,红军用火药将南北城门轰开,迅速入城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敌人伤亡惨重,残部打开西门逃窜,县城攻克。此役歼敌1个营,俘敌300余人,缴枪300多支。

随后,以叶金波为主席的通山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在石林领导全县的军事、土地、财政、文化、妇女等工作。在红五纵队支持下的10个月里,基本上消灭县内的反动武装,苏维埃政权在全县区、乡、村正式建立,土地革命深入开展,人民群众无不欢欣鼓舞。

石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因了这些共产党志士的到来,如一团温暖的火焰,迅速将革命力量聚拢,人心向党斗志昂扬,星星之火已燎原,革命热情激情燃烧。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还是革命取得胜利后的朗朗乾坤,通山县委在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带领苏区人民,不屈不挠,在这里英勇战斗了五年,拼搏了五年,为通山革命全面开展和巩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至1933年11月,因形势需要,通山县委搬迁至黄沙孟垅。

昔日的石林已然成为历史,也深深刻印在林、阮二姓的族谱上。我虔诚地翻开厚重的两姓族谱,一页页记录国捐躯英烈的名录,赫然在目。

林昭鑑(召界),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毕业于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后成为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1926年4月参加革命,任大畈区农会委员,以教书为掩护,常常将宣传单绑在裤腿里,四处张贴。1930年5月牺牲,年仅23岁。

林材福,中共党员,革命烈士。1927年7月参加革命,村互济会主任。1928年5月牺牲,时年31岁,儿子出生才11个月。

林延熿,中共党员,革命烈士。1927年参加革命,地下工作人员。1929年在黄沙开展地下工作时,因叛徒告密牺牲,年仅28岁。

阮恒青,中共党员,革命烈士。1929年9月参加革命,大畈苏维埃委员。1932年4月牺牲。年仅38岁。

阮世隆,中共党员,革命烈士。1926年参加革命,少共横石区委委员。1927年11月牺牲。年仅27岁。

——慢慢,眼泪模糊了双眼。阮绪垅、阮祖树,阮祖绿、林昭令,还有许许多多,“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石林庄族谱里未婚或虽已婚却无后而牺牲的,甚至连殁庚都没有的男丁多达30多人。”参加林氏族谱修编的林德信说。

掩卷而思,这一个个逝去的生命,是何等的年轻!2、30岁的年景,正是人生最旖旎绚烂的季节。国家存亡、民族振兴,需要每个有志青年的付出和奉献。正是他们,这些有志青年,心系民族命运、国家存亡和人民福祉,敢于牺牲,无所畏惧,用青春书写了人生壮丽篇章。恍惚间,这些从石林走出的先烈,一个个在我眼前高大起来。我为我的先辈们骄傲和自豪!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一个崭新的石林呈现在眼前。蜿蜒的水泥道路,宽阔的文化广场;一栋栋青砖白墙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排排新能源路灯,就像闪耀的星辰;青山掩映,富水依依……失去肥沃土地的石林父老乡亲,紧紧依托隐水洞、富水湖旅游开发和厚重的红色资源,正大力推进柑桔、枇杷等山地水果种植,发展垂钓、餐饮等湖边经济,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这块红彤彤的土地,不仅仅是光荣的革命老区,也是赏心悦目的风景胜地。这不正是无数先烈们的殷殷期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