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填词,就是照别人的词的格式把自己的词填进去。
“别人的格式”即词牌。先要知道词牌是什么、词牌下的格式是什么并有什么要求和规定。不可“挂羊头卖狗肉”。然后需要知道的是,这个词牌适宜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情绪,韵脚平仄又有什么变化,具体特点是什么等等。
词牌当初是和乐曲相依而成的(词牌命名是后来的事),词牌表现的格调或说情绪,是由曲子的旋律早就决定了的,也就是词牌产生的环境,这一点填词的人不得不去尊重。
二、了解词牌
词牌 ,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一)、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1)、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2)、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
(3)、三叠就是三段,如《兰陵王》、《西河》等。四叠就是四段,仅《莺啼序》一调。不再详述!
(二)、正体和变体
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如《卜算子》:
四十四字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1)、正体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变体
●变体(一)
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变体(二)
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卜算子》宋·杨冠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变体(三)
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卜算子》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四)
下阕末句变“仄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变体(五)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末句变成“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卜算子》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六)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上下阕末句变成“仄平仄,平平仄”。四十六字。
《卜算子》宋·杜安世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变体(七)
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上阕末句“仄仄仄,平平仄”,下阕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七字。
《眉峰碧》宋·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三)、同调异名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在写词时,除特殊需要,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
(四)、同名异调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三、词的平仄、用韵及对仗
1、关于平仄
现代汉字注音四声:一声平为下平,二声上仰为上平,都为平;三声拐弯为上仄,四声下降为下仄,都为仄。对照古汉语四声: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为去声,四声为入声。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
(一)“句”与“豆”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
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1)、一字句律句:平仄。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
(2)、二字句
律句:平平、平仄。少见拗句:仄仄。罕见拗句:仄平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①.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②.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③.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
(3)、三字句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①.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②.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③.“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例如:
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④.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⑤.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4)、四字句
律句
(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5)、五字句
①.律句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常见拗句
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一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
(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五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一下四的五字句除外)。
②.五字句(上一下四)首字多用仄,很少用平声。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
③.注意:五字句律句和上一下四句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可平可仄字的位置要相应变化。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
(6)、六字句,可以看作二字句加四字句或四字句加二字句。
①.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它也和四字句一样,有所谓的“特种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例如:
《如梦令》三十三字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例句:《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四个六字句多用“仄仄仄平平仄”少用“仄仄平平仄仄”。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六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
②.常见拗句:
(仄)仄(仄)仄平平《念奴娇》下阕第一句。
(平)平(仄)仄平仄《念奴娇》上下阕末句。
(平)平(仄)仄仄仄《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下阕第四句。
③.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仄《齐天乐》上阕第二句,下阕首句。
(仄)仄(平)平仄平《一萼红》下阕倒数第二句。
(4)罕见拗句:其它都属于罕见拗句。
(7)、七字句
七字句是五字句的扩展,所以变化基本相同。
①.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②.常见拗句
(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三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
(平)平(仄)仄仄平仄。
③.少见拗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西河》第三段首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贺新郎》有四个七字句可以用这种格式。
④.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七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除外)。
⑤.七字句(上三下四)三字豆情况前面已经介绍。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
(8)、八字句
多用上三下五,即三字豆加五字律句(也可用上一下七)。一般来说,三字豆末字为平,五字律句仄起。三字豆末字为仄,五字律句平起,但是不是绝对的。
(9)、九字句
常用上二下七、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三字豆加六字律句或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
最常见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0)、十字句
一般比较少见,《摸鱼儿》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1)、十一字句
常用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后七字、五字往往是律句。
如《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一字句。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2、关于用韵
填词时用韵共三种,一种是用平韵,一种是用仄韵,再一种就是换韵。词的押韵要求与格律诗的押韵要求有许多不同地方。词押韵形式较多,词押韵可平可仄,可句句押也可几句一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
(1)可平可仄。押平声的如《一剪梅》,押仄声的《如梦令》。
(2)可疏可密。密的可句句押韵,如《一剪梅》。小令一般押韵较密,风格鲜明。疏的可几句一押,如《声声慢》。用韵疏的一般为中长调,风格沉郁。
(3)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一韵到底的如《一剪梅》。在词中,一韵到底的占大多数,在词中换韵形式主要有:
A、平仄交错:在阙内平,仄韵交错使用,如《相见欢》。
B、平仄通押:如《西江月》。
C、词有叠韵;在词中有的地方有使用叠韵,叠句,或部分叠句的要求;如《钗头凤》。还有的如《一剪梅》中的四言句可叠,可不叠。
例如宋代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一般常用的示意符号】:⊙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A叶平韵,B叶仄韵。
3、关于对仗
词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存在三点不同:
(1)不限平仄。
(2)不避同字。
(3)不定位置。
而且词曲对仗,只是技巧,不是格律。同一词调,可对仗,亦可不对仗。词人选择对仗,或是出于修辞需要,或是出于彼此模仿。只有少数词谱,习惯上是要用对仗的。
四、如何填词
1、选取适宜词牌并立意构思
填词与其它文学作品创作一个道理。都要意在笔先,情在笔先。有了灵感时填词首先要确定选择哪类词牌,因为不同的词谱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选择好符合自己表达内容的词牌,会使填出的词得以完美表达,否则将让人看了不舒服。
如《满江红》适合于描写壮志,悲壮。《长相思》,《忆江南》适于怀旧。《踏莎行》适于描写雅情。反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有些词牌的艺术特色也可从词的名称上有所了解,有许多词牌本身就反应了一些词的特色。如《蝶恋花》适于描写感情,假如用《破阵子》描写婚姻,《长相思》描写战争显然是不合适的。
就词牌的字数多少来讲,一般的小意趣,或一时的小感觉,适宜选用小令词牌;情绪起伏规模较大,需要一定程度的刻画和渲染,适宜选用中调词牌;如果你此时情意深长,言语难收,这便适宜选用长调词牌。
从用韵角度讲,对于情思绵长,如若隐若现的一种境界,适宜选用韵脚较近的中调和部分小令词牌;对于那些因激扬雄壮、悲愤盈怀所形成的滔滔不绝之辞,又适宜选用韵脚较疏、节奏较急的部分中调和长调词牌;昂扬激越、拗怒喧噪,适宜选用平声韵脚的词牌,反之,沉抑险僻似如泣如诉,则适宜选用仄声收脚的词牌。
2、填词过程
(1)立意。立什么意?立你要表达的那个意思。怎样把你要表达的意思立住呢?立意境。意境就是你情绪产生的环境,也是你抒发思想的境界。这个意境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虚拟的,只是你临时搭建的一种氛围,也可能是二者融合的或实或虚的一个场景。意境有了,不见得你就能写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意境只是个台,在这个台上要有东西“唱戏”才对。这个“唱戏”的东西就是意象。意象,或人或物,或山或水,总之是你可以寄托情感的一种事物。有了它,你便可以在你设计的环境里,尽情地去围绕它抒发,或描写、或刻画、或寄寓一种情思、或陈述一种情绪。
如毛泽东的《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里“山”和“天”,既是意境也是意象,从意境看它呈现了战事频仍时期的一个大环境,从意象看它直接表现了“高”、“险”、“远”的内涵,虽未直接刻画却是人人共知的。词中确切的意象是“马”,词人对马的刻画只有一个“快”字,而围绕着马却连用了三个动作性词语“加鞭”、“未下鞍”和“惊回首”,共同寄托了词人无所畏惧、傲视天下的宽阔胸怀。
(2)构思。构思是思想运用的过程,是把你想表达的最本质的东西告知于人的一种方法,也是全词章法结构的最清晰的体现。凡文学的东西最忌就事论事,一点内涵、一点寓意都没有。所以在你立好意之后,一定不能就意说意,要学会赋予意以灵动,让它活起来。
如宋代冯延已的《捣练子》: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注:小令《捣练子》单调27字,五句三平韵,其格律是:
⊙●●,●○△。⊙●○○⊙●△。
⊙●⊙○○●●,●○⊙●●○△。)
这里词人通过“深院”、“小庭”、“寒砧”、“风”、“夜”等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一个幽深孤寂的环境,并加以用“静”、“空”、“断续”、“长”等词的刻画,使环境更趋森森暮暮,可谓就意说意。但词人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顺势一转,以“无奈”和“人不寐”来描写环境与人的关系,既表现了人的情绪,又赋予了各个意象以冷酷无情似的人格面孔,使其灵动了起来。
3、依照词牌格式组句和推敲词句
词牌选好了,立意有了,也有了自己认为满意的构思,接下来才是依照词牌格式正式填词了。首先根据格式的顺序和字数,安排意象出现的位置以形成合适的环境关系,然后选择适合意象的语言描述并组词成句。其次依据词句的先后关系,继续调整自己的构思和词句语言,从而保证意境、构思、语言三个方面都能和谐、合理而且相得益彰。到这里,词的雏形就基本形成了。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按照词牌格式逐句逐字推敲词语,从平仄、对仗、韵脚、节奏几个方面反复捉摸,直到让自己满意为止。
五、如何创作“新词”(亦称“自度曲”、“自过腔”)
古时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指不依旧谱而自作的新曲。
不可避讳地说,对于今人而言,如果不是兴趣或爱好使然,填词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苦差事。有很多人愿意欣赏词,因为它的确很美。但又有很多人对填词不以为然,因为这很累。这都是事实。除非你能够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否则时间上就不允许你这么做。因而 “新词牌”现象就出来了。那么“新词”又应该如何创作呢?
1、重视传统积淀
词毕竟是一种文学形式,因此就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这第一点就是重视传统积淀。新词可以不按旧的词牌格式来填写,但也不能没有格式约束。只一味地运用长短句,而不管其他,至多也只能算作现代诗,绝不能被看作词。所以一首像模像样的词,应该是有“词味”的词。这个“词味”就是传统积淀。譬如结构形式、章法布局、平仄现象的把握、对仗的位置、节奏的快慢以及韵脚的疏密、平仄等,都还是要讲究的。
2、懂得一点关于词牌变体的知识
如果你对词牌的变体很有研究,这对你另辟蹊径的创作新词是大有好处的。因为所谓的新词,实际上是对旧词牌的变格使用,只是变得远了点或太远的缘故。你研究词牌变体的经验,可以让你的新词和他人依照词牌格式填出的词有一脉相承的效果。这时你创作的新词,很有可能被他人仿用而成为新的词牌。
3、自然天成,不留斧凿痕迹
一点都不懂得词是种什么东西,是无法创作新词的。即使懂得,创作新词也需要一个过程,如从粗糙稚嫩到精雕细磨,从不熟练到信手拈来。
(1)从简单开始,重视点滴感受。不要一开始就想作大词,要学会把小意思、小感觉提炼成词。
例如1:来自网络自由度词:
书。闲时无用用时无。今发奋,学海再苦读。
(此词格律:①.△。○○○●●○△。○○●,○●●●△。②.按《中华新韵》【十四姑】)
可见,这是“十六字令”吗?是又不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它符合十六字令的结构形式、韵法和章法布局,可却没有严格遵守十六字令的平仄格式,说是变体却又牵强,总之它很有“词味”。可以见得,这是一首不想成词而成词的词,是作者由心而发的自然小感受。
如按正规的《十六字令》的格律来填词:
书。闲置凝尘不想拂。今发誓,学海再重读。
(注:①.词谱正格格律:△。⊙●○○⊙●△。○○●,⊙●●○△。②.按《中华新韵》【十四姑】)
(2)三言两语,积累成词。三言两语,就是对自己见到的事物所产生的感受,有什么说什么,不进行胡乱的修饰,可以用一点小小的修辞方法,但不进行不真实的描写和臆造。这样,由三言两语积累而成的东西,可能是一个片断,也可能是一首完整的词,但都没有关系,只要坚持做下去,最终学会写新词是不需要太多时日的。
例如2:来自网络自由度词:
津港走,瓷都游,神州处处起高楼。
北运河,南京九,古今牵手舞新绸。
这是一首很有点接近顺口溜的词。其实,好的词就是顺口“溜”出来的,一点也不需要避讳。它因为表现的是人们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景观和熟悉的现象,所以使人闻听难忘,倍觉顺口。甚至让人们误认为这只是一种亲切的文字小把戏,很难与“博大精深”的“词”联系起来。这就是三言两语的效果。
三言两语还有一个效果就是,一点也不会让你写出的东西露出斧凿痕迹。这样的效果要比闭门造车不知强过多少倍。
不过,上面这首确实应该看作是词,并且它很有小令词的味道,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作。
例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和这两首词的比较,是不是很容易探寻到刚才这首小词的根源?下面,将这首“自由度词”重新变换一下:
津港走,瓷都游,神州处处高楼。
北运河,南京九,古今牵,舞新绸。
这么一变就真的不像顺口溜了。它由原来的两对三言偶句和一对七言隔句对的格式,变成了三对三言偶句和一个六字句的格式,更加突出了词的节奏特点,词的味道是不是更浓了?下面再变化一次:
津港瓷都游走,神州处处高楼。
运河牵京九,古今舞新绸。
还可以这样变:
津港瓷都,运河京九。游走,游走。
神州处处喜舞,古也新绸,今也新绸。
像这样由真实感受而发的三言两语,组成新词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而且不存在生硬之感,不管怎么变化句子的长短及其节奏,都很和谐。
随着写词经验的积累,三言两语逐渐就会发展成为滔滔不绝的灵感语丝,就可以对大的感受和大的场面进行形成强有力的概括,使词的表现力越来越强。到那时再作大一点的词,便会轻车熟路了。
总之,新词和新诗比较起来,除了都是长短句、都重视节奏外,新词应当更富于旋律感,以此它才能与旧词形成一脉相承的关系。新词也不同于当下的歌词,除了都要有一定的意境外,新词在注重运用通俗语言的同时还要尽量避免过分的口语化。另外,还要掌握词的基本常识。如:五言句,七言句避免犯孤平,三平脚,三仄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