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晓丹的头像

李晓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17
分享

童年的冬天

提笔写童年的冬天,心里顿生恍然,怕那童年的往事,会被淹没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可是,一旦我有了想写童年的想法,那所有的过往,便顷刻间如雪花一般,无论怎样,你都阻止不了它纷纷洋洋的飘洒下来。

现在的孩子们怎么会想像出我们童年的冬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住着寒冷又温暖的平房

童年的时候,我们住的都是平房,二十多户人家的房子围成一个大院。每家门前几乎都有仓房,煤仓子,柴垛。有的人家还在仅有的空间里,盖个猪圈,养头猪,留着过年解馋。

一到了冬天,不管多大的屋子,全靠一个砖砌的四四方方的炉子取暖。炉子的上面是铁制的炉盖,一圈套着一圈,然后最上面有个小盖,用炉勾子勾起后,就可以将煤或绊子从那里放进去。为了增加热度,有的人家还会用一个炉筒子接在炉子上,然后从窗玻璃处掏个窟窿,将炉筒子伸出窗外,这样烟就不能呛到屋里的人,延伸的炉筒子还能增加热度的面积。

那时候的东北,冬天都是零下30多度。城市里没有这么多参天大树,没有林立的高楼可以遮挡风寒,西北风呜呜的呼啸声,刮得窗户纸嗖嗖作响。

冬天住在平房里,最遭罪的是早晚睡觉和起床的时候。晚上刚钻进被窝的那会儿,里面冰凉冰凉的,整个人会在一瞬间缩成一个小团,靠自身的热度,把被褥捂得不凉了以后,才会一点点地伸直了腿脚。早晨醒来,呼出的气息,就像抽烟人吐出的烟雾,所以从被窝爬起来后,再慢性子的孩子也会以最快的速度穿上棉衣裤。

记得7岁那年,有西伯利亚寒流袭来,家家无论怎样加柴烧炉子,屋子里也跟冰窖似的。早晨我萎缩在被窝里还未醒来,迷糊中就感觉到炕一阵热似一阵。朦胧中抬起头,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他竟然把炕沿下的砖扒出了两块,正直接往炕洞里添柴禾呢。

此情此景,多年后,它总像一幅画,悬挂在我心里……

如今平房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林立的楼房无论多么壮观与高耸,在我的心里,那个既寒冷又温暖的土房子,一直还住着我的童年。

我们吃着普通又香甜的馍馍

童年的时候,我们常吃的是包米面馍馍,为了节省,祖母经常会在里面掺杂进榆树钱儿及各种野菜。祖母试图变着花样地给我们做馍馍,但也不过是带着眼的窝窝头和扁扁的大饼子,当然偶尔也会给我们做顿苞米面菜包子。

那时候为了节省煤,很多人家都靠去江东打柴过冬。所说的江东,与我们隔着一条嫩江,那里长着很多荒草和各种植被。每当封江的时候,我们就会拿着镰刀、绳子,随着父亲走过那长长的嫩江,去对面打柴。野外的旷甸子里,无遮无挡,狂风肆虐。割了一上午柴,又冻又饿,疲惫不堪。这时,我们背靠大树,躲着风口,拿出掖在怀里的已硬梆梆的馍馍。我们无暇顾及手有多脏,馍馍有多硬,我们以坚硬的牙齿啃下去,但每每吃不到嘴里多少,馍馍上却留下一道道白色的齿痕。饥寒交迫的我们,每吃进嘴里的哪怕是一点点馍馍馇,我们都感到是那么的香甜。

我们穿着破旧又暖心的衣裳

那时候每个家庭都有五、六个孩子,多的人家有七、八个。父母召唤孩子们回家吃饭时,孩子多的人家,就跟串糖葫芦似的,一个跟着一个往屋里出溜。

因为贫穷,孩子们的衣裳都是小的捡大的,不管多旧的衣裳,都像接力棒似的一个传给一个的穿。有时在膝盖、胳膊肘等多处,会补丁摞补丁,就像一块块膏药一样,明晃晃地贴在衣裤上。生活的贫穷,使每个孩子一冬天只有那一件棉衣。在外面玩冷了,冻得直用袖头擦鼻涕,所以每个孩子的袖口都乌黑崭亮的。即使这样,我们的脏棉袄也要等到秋天来临时,才能换下来,因为每个孩子都只有那一件棉袄。

母亲一年四季,每天夜里都坐在灯下,为我们一个个孩子缝补着棉衣,尽可能地将 一件件棉袄里,都絮进更多、更厚的棉花。慈母手中的针线,划破了冬天的寒冷,让我们的棉衣里住着暖暖的母爱。

我们玩着原始又快乐的游戏

小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游戏,好像都离不开大地或者火炕。

那时我们女孩子玩跳格,就是在地上用粉笔画上框框,大家都按照规则,在框框里蹦来蹦去。我们还扔口袋、拍皮球、跳皮筋,玩捉迷藏。二十多户人家围成的大院,家家门前都堆着杂七杂八的东西,捉起迷藏来,那才叫神出鬼没呢。我们还坐在炕上扔嘎啦哈,口袋往高扔,手却在口袋未落下之前,抓起形状一样的嘎啦哈,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接住口袋。小小的游戏,大人孩子们都乐此不疲,连老祖母都常常和我们一起玩。

记忆里最多的是听大孩子们讲鬼故事。外面风雪呼号,玻璃上密布着厚厚的窗霜,屋子里的光线很暗,我们每个孩子几乎手里都拿着大萝卜或胡萝卜,那是我们冬天里最好的零食。几个孩子围坐在热炕头上,边吃边听。听到害怕处,手里的萝卜也忘记吃了,一个个瞪着眼睛,张着嘴,只顾紧紧地围在一起,缩成了一小团。

多年过去后,那些童年的伙伴,早已天各一方,但是记忆里,还是小时候玩游戏、听故事时的模样。

我们有着朴实又纯真的友谊

一个大院,总会有十多个女孩子,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友谊,但是我们彼此却都像姐妹一样,朝夕在一起。每天晚上,院子里都会听到各家的父母呼唤孩子的声音,即使十声八声地呼唤着,我们还是要躲在一起恋恋不舍。

记得当时有个女孩子叫小英子,因为父亲当过北满警察,被办事处强行下放。走的时候小英子13岁,之后因为通讯不便,她一直杳无音讯。等到我都到耳顺之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才在街里偶遇他的哥哥。从那以后我和小英子联系上了,她一直生活在离我们这座小城很远的山沟里。我多次请她来我家住宿、游玩。长年生活在那个封闭的山村,她早已没了小时候的灵性。她一副农村老人的装束,肤色黝黑,有些驼背。但我依旧视她为知己。忘不掉的是在那个大院里,我们共同玩耍和成长的经历。所以长大后,无论在哪里,碰到童年的姐妹,总要问起大院里其他的小伙伴,而问得最多的是:她们如今怎样了,在哪里生活,她们还记不记得我。

那洁白如雪的友情哦,都留在了过去的岁月里。

我们干着辛苦又欢喜的“农活”

从上小学起,我们就开始了劳动,每年冬天捡粪成了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我们戴着棉帽子,那时的棉帽子是带耳朵的,然后用围脖把帽耳朵和自己的脸一起蒙上,只露出两只眼睛。一个个孩子挎着土篮子,拿着铁锹。到马路上、到各家的猪圈里去寻找。每个同学都是边和同伴说着话,眼睛边四处瞄着,即使那些粪便被冻结住了,也还是会用铁锹一点点去戳它。回家倒在一堆,等积够了一筐,就乐颠乐颠地挎着篮子跑去学校交粪。学校的老师会给我们一个小票,上面写着班级、学名和斤数。

那些捡来的粪便,我们不知道要把它们送到哪里,但是这寒冬腊月里,靠自己的辛苦一点点收获来的劳动成果,却使我们有了最初的成就感。

童年的冬天,其实现在想起来,对于寒冷的记忆不是很深,倒是那些快乐,却好像生命的影子,跟随着我们一起长大。于是总是有太多的事情去回忆,也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去思念。大院里那时候的老人都不在了,那时候的我们如今成了老人。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走过,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们一路所犯的错误。它总是不言不语,只用滴答、滴答的声音提示着我们,它一直在跟着我们走过山川与河流,平坦或坎坷。

但是无论怎样,北方长大的孩子,即使在寒冬里,也一样会绽放生命,跟着我们一路走来的时间可以见证我们有多么坚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