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总会有一首歌,或者是一幅画,能让你听到和看到后,心生感动,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一个场景,会定格在那里,不多也不少,多年后,历经山川河流,回眸看时,仍能让你心旌摇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批又一批,就像海水涨潮似的,那巨大的排山倒海似的波浪,汹涌而来,势不可挡。别离的站台上,那些鲜艳的条幅围在卡车的四周,赫然醒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辆辆卡车的上面乘载着踌躇满志的知青们,热烈的气氛,筑成了那个时代豪迈而悲壮的风景。
而我是被这场海浪席卷的一粒沙尘。
在本该上大学的年龄,我们却开始和土地有了亲密的交集。每天早晨天刚放亮就起来,睡眼惺忪地去食堂吃饭,然后扛着锄头,蜂拥到一辆马车上,一路颠簸着驶去。整整一天,在垅沟里摸爬滚打,午饭在田间地头吃。直到夕阳西下时,一身疲惫地迎着落日回到农场。
在最美的年华里,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土坯垒成的大院和广袤的土地上,我们挥洒着青春。
那时候,天一黑,整个农场、周围的农村,还有邻近的那个广袤的草原,都漆黑一片,死一般的万籁俱寂。
那时候的夜晚,是寂寞的,连来自草原的风都是寡淡无味的。
思念家乡,是集体的乡愁。
尤其在漫长的冬天,男青年为了打发夜晚的时间,也为了解馋,乘夜色去农村偷鸡摸狗,偷回来后,连夜用大盆在火炉上煮熟了吃。而女青年则是摆弄着织针和毛线,彼此在灯下互相学着编织毛衣。
1977年市面上开始有了电视,厂里为了排遣知青的寂寞,给农场送来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电视机摆在食堂的厨柜上,地上密集地摆着几条长凳子,吃完晚饭,知青们早早地便相互占着座等在那里。
那一年冬天,被封杀了多年的电影《大浪淘沙》开始公演。电影再现了四个年轻人,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大潮中,各自选择的不同道路,同时也通过他们的追求、奋斗和分化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知青们坐在狭小的食堂里,盯着那仅有14英寸的电视,没有了往常的打闹声,整个屋里悄无声息。那种壮烈而心有向往的青春,使我内心激流涌荡。
电影落下帷幕,走出食堂时,天空正下着小雪。
场院外,那个唯一的孤零零的电线杆子,兀自亮着,灯下飘着细沙似的雪,那雪从灯下飘过的瞬间,被染上了昏黄色……几个男青年,搂着肩、搭着背,走在雪地里,口哨声此起彼伏地响着。那些女青年,端肩缩背,一路小跑嘻嘻哈哈地奔回了宿舍。
我一个人莫名其妙地站在电线竿下,不肯离去。前面是一条宽阔的大路,白天时,有各种车辆或放羊、放牛的人经过。路的尽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是我每次从这路上走过时,都要遥望的地方。
此时,尘土飞扬的路面,显得肃穆而安宁,它和附近的房屋、草原连成了一体,都被白雪遮盖上了。我仰脸望漆黑的夜空,任细沙似的雪打在脸上。后来,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就在那一刻里,我突然就蹲到地上,抱着双腿,嚎啕大哭起来,哭得震天震地……
那个夜晚,我一个人,蹲在路边,蹲在电线竿下,蹲在雪夜里,没有害怕、没有惊恐,直到同宿舍的人打着手电找到了我,而那时,我已经被下得越来越大的雪,覆盖成了一个雪人。
多年后,我知道,那一晚,我是在与我理想中的青春作别。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场景,每想起时,都会依然让我泪流满面……